| 商品名称: 中国人的修养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01 |
| 作者:蔡元培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25.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114721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重读大师范本 再塑国民素质★蔡元培代表性的文章和演讲★立足传统,借鉴西学★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冯友兰 ★ 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傅斯年★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杜威
《中国人的修养》选编了我国**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华工学校讲义》《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和演讲。所选篇目辑自建国后已出版的蔡元培先生的简体字选本,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华工学校讲义》的部分进行翻译,对《中国修身教科书》进行简单注释,以方便读者的阅读。所选篇目中,蔡元培先生立足传统,融汇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期望对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塑造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对当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一、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 合群 舍己为群 注意公众卫生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尽力于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责己重而责人轻 勿畏强而侮弱 爱护弱者 爱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谤毁 戒骂詈 文明与** 理信与迷信 循理与畏威 坚忍与顽固 自由与放纵 镇定与冷淡 热心与野心 英锐与浮躁 果敢与卤莽 精细与多疑 尚洁与太洁 互助与依赖 爱情与淫欲 方正与拘泥 谨慎与畏葸 有恒与保守 智育十篇 文字 图画 音乐 戏剧 诗歌 历史 地理 建筑 雕刻 装饰 二、中学修身教科书 上篇·**章修己 **节总论 第二节体育 第三节习惯 第四节勤勉 第五节自制 第六节勇敢 第七节修学 第八节修德 第九节交友 第十节从师 第二章家族 **节总论 第二节子女 第三节父母 第四节夫妇 第五节兄弟姊妹 第六节族戚及主仆 第三章社会 **节总论 第二节生命 第三节财产 第四节名誉 第五节博爱及公益 第六节礼让及威仪 第四章国家 **节总论 第二节法律 第三节租税 第四节兵役 第五节教育 第六节爱国 第七节国际及人类 第五章职业 **节总论 第二节佣者及被佣者 第三节官吏 第四节医生 第五节教员 第六节商贾 下篇·**章绪论 第二章良心论 **节行为 第二节动机 第三节良心之体用 第四节良心之起源 第三章理想论 **节总论 第二节快乐说 第三节克己说 第四节实现说 第四章本务论 **节本务之性质及缘起 第二节本务之区别 第三节本务之责任 第五章德论 **节德之本质 第二节德之种类 第三节修德 第六章结论 三、国民修养散论 美育与人生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义务与权利 科学之修养 思想自由 劳工神圣 在育德学校演说之述意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世界观与人生观 孔子之精神生活 读书与救国——在杭州之江大学演说词 关于读经问题 美育实施的方法 对于师范生的希望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文明之消化 我的新生活观 《国民杂志》序
这本书简直是本“时代精神”的浓缩,拿到手上就能感觉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反而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长者,坐在摇椅上,缓缓向你讲述那些关于“如何做一个体面人”的古老智慧。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不失亲切的叙事方式。比如,他讲到待人接物的细节时,会毫不突兀地引出古代某位贤哲的箴言,然后立马将它拉回到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场景中去进行剖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陈旧的道德准则,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琐事的角度都微妙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是急躁地追求效率,而是更愿意花时间去体会其中的分寸和韵味。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教你如何在快节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得体,去构建一种有深度、有温度的个人存在感。那种内化的修养,远比外在的炫耀来得更持久、更有力量。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老生常谈的“成功学”变体,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职场斗争或财富积累,而是深入到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底层架构”。它探讨的“修养”,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自洽与和解。其中关于“情绪的内化处理”那几章,对我触动极大。作者描绘了许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从未深思的场景——比如面对不公时的第一反应,或是接受赞美时的恰当回礼。这些场景被提炼出来,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阐释,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日常的许多失态,都源于对自身情绪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它不是教你如何表演得完美,而是帮助你修炼出一种“不完美中的优雅”,一种在喧嚣世界中依然能保持内心宁静的能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重塑,深刻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说实话,让我这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数字原住民”都为之一振。它的句法结构复杂而又富有韵律感,仿佛精心编织的丝绸,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作者在构建论点时,逻辑链条异常严密,层层递进,让人几乎找不到可以反驳的空隙。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修养”的书,不如说它是一篇篇结构精巧的哲学散文集。我尤其欣赏它对“界限感”的探讨。在如今人人都在渴望连接的时代,这本书却冷静地提醒我们,真正的成熟,在于懂得如何优雅地保持距离。它没有直接给出“应该做什么”的清单,而是通过对现象的细致描摹和深入剖析,引导读者自己去领悟那些潜藏在文化深处的规范与禁忌。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因为稍一分心,可能就会错过作者抛出的那个关键的“钩子”,进而影响对后续论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像一面透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被忽略的“空白地带”。我们太忙于学习专业技能和获取外部资源,却很少有人系统地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精神丰满的人”。作者似乎拥有某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将那些流淌在传统文化血液里,却又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褪色的行为准则,重新打捞上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谦逊”一词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唯唯诺诺、自我贬低,而是一种基于对自己能力有清晰认知的,有分寸感的自信。这种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漫长的自我审视,你会不断地问自己:我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是否符合那个更高维度的“体面”标准?这种持续的自我校准,正是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沉淀”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后能在短时间内提供立竿见影的“知识点”。恰恰相反,它需要你慢下来,细细咀嚼每一个段落里的深意。我发现,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只领悟了表面的意思,但隔了几天,在处理某个具体问题时,书中某句话的意境突然“击中”了我,让我豁然开朗。这说明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穿透时间的魔力。它不是在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在你的心田里埋下一颗种子,等你走到某个特定的生命阶段时,它才会自然地生根发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灌输来得深刻有力。这本书,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需要“经历”的过程,它陪伴着你的成长,并在不经意间提升了你对生活的理解深度和审美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