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4册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实践篇+亲子篇沟通的艺术何与人交往沟通的书语

套装4册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实践篇+亲子篇沟通的艺术何与人交往沟通的书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汲庆海 著
图书标签:
  • 非暴力沟通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亲子沟通
  • 冲突管理
  • 情商
  • 自我提升
  • 心理学
  • 实用指南
  • 沟通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云南出版集团
ISBN:9787508086156
商品编码:1928772681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沉淀近十年后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又一力作,真正实现了“非暴力沟通”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突破。
  2、作者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临床心理学博士,有着50年实践经验、上万次咨询培训经历。
  3、揭示一切沟通障碍的根源,用爱与理解倾听和表达,在任何场合无须妥协地实现沟通目的。全球每年新增近千万名非暴力沟通学习者。
  4、原著被评为“2012年度灵性与实践图书”,出版近三年,始终在美国沟通类图书中排名前3!
  5、化解冲突、建立关系、治愈创伤的全方位实践指导!
  6、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进行真诚、顺畅的沟通。
  

  海报: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首次明确提出非暴力沟通的概念,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它能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系,终实现顺畅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则是马歇尔??卢森堡继《非暴力沟通》后新推出的又一力作。本书延续了非暴力沟通的要义,但思想更成熟,系统而深入地讲解了非暴力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既理解对方,又充分表达自己,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达到沟通目的。

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1934—),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
  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卢森堡博士著有许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书,其中2003年出版的《非暴力沟通》至今畅销不衰,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

目录

非暴力沟通简介/001
章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
如何和平有效地化解冲突?
用非暴力沟通法化解冲突/003
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020
当冲突双方无法聚到一起时/022
小结:表达自己的需要,倾听对方的需要/023
第二章在爱情中表达真实的自我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
一场小“危机”/026
亲密男女之间的典型冲突/028
如何在婚姻关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030
练习非暴力沟通/031
角色扮演/038
如何表达欣赏?/082
如何练习非暴力沟通?/082
非暴力沟通与爱的关系/084
小结: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085
第三章放下各自的伤痛
如何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放下对他人的怨恨?/090
同理连接/097
治愈的四个阶段/104
灵活过程VS固定程式/110
让生活从容起来/111
试着理解那些要伤害你的人/113
一旦愤怒,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114
如何做到宽容?/116
与母亲达成和解/117
母亲给我的礼物/126
小结:治愈与和解的四个阶段/129
第四章愤怒的意外作用
如何有效管理愤怒?
将愤怒当作一个自我提醒/134
愤怒处理四步骤/137
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惩罚从来不起作用/149
杀人:对愤怒的肤浅表达/151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感受?/154
只需要掌握非暴力沟通法的策略原则/156
关于愤怒的18句话/170
第五章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
如何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跟孩子也能进行非暴力沟通/175
作为家长我意识到的一点/176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177
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的第三种方法/179
奖励也有局限性/181
改变你所习惯的沟通方式/182
“家务战争”/184
向孩子传达无条件的爱与尊重/186
让孩子做好应对暴力沟通的准备/188
“船长”游戏/190
强制力的使用/192
成为互助社区的一分子/194
第六章实践灵性
对非暴力沟通灵性基础的思考
推荐阅读/228
关于非暴力沟通中心/229
关于作者/231


精彩书摘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
  我要永远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教育了我,让我看到意欲让别人做你想要的事这一目的的局限性。首先,他们教给我的是,我无法让他们做我想要的。我不能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我不能强迫他们把玩具放回玩具箱,不能强迫他们铺各自的床,不能强迫他们吃饭。这对作为家长的我来说是有些羞辱的一课——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因为我脑中有这么一个想法,认为让孩子听话是父母的工作。而这些小孩给我上的这一让人羞愧的课是:我不能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我所能做的,只是让他们后悔刚才没做我要求的事。每当我愚蠢到这么做时——也就是让他们后悔刚才没做我要求的事——他们教给我关于做家长和权力的第二课,多年来证明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课就是:每当我让他们后悔没做我要求的事时,他们都会让我后悔自己刚才的做法,因为暴力只会滋生出更多的暴力。
  他们给我的教训是,使用任何强迫手段都会激起他们的抵抗,而这会导致我们的关系敌对起来。我不想和任何人关系敌对,特别不想和我的孩子,和那些我亲近且对他们负有责任的人关系敌对。我不想把惩罚作为对我的孩子的强迫手段之一。
  这种惩罚观备受多数家长推崇。研究表明,80%的美国家长坚信应该体罚孩子,这与坚信应该保留对罪犯的死刑的人口比例差不多。因为有这么高比例的人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惩罚是正当且必要的,因此,多年来我有很多次机会和家长们探讨这个问题。到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只要扪心自问以下两个问题,就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惩罚的局限性。
  问题一:我们想让孩子怎么做?如果我们只问这个问题,那看起来肯定是惩罚有时管用,因为,通过惩罚的威胁或施以惩罚,有时的确可以让孩子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
  然而,据我一直以来的经验,当我们加上第二个问题,父母就会看到惩罚从不管用。第二个问题是:当孩子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行事时,我们希望他们为何会这么做?正是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明白,惩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因为我们希望的那些原因行事。
  因为惩罚的应用频度如此之高,又被认为是正当的,家长就只能想到其反面就是放任,就是当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我们的价值观不一致时,我们什么也不做。因此,家长只能这么想:“如果我不进行惩罚,那就等于放弃了我自己的价值观,放任孩子为所欲为。”正如我将在下面谈到的,除了放任不管或惩罚这样的强制手段外,还有其他方式。
  对此,我想说,奖励和惩罚一样具有强迫性。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是以权压人,迫使别人按我们想要的方式行事,试图以此来控制情况。从这点上来说,奖励和惩罚出于同一思维模式。
  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的第三种方法
  除了放任不管或采取强迫手段之外,还有一个方法,这需要我们意识到以下两种目的之间细微但重要的不同:种目的是让他人做我们想要的事,我不提倡这点;相反,第二种则是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使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必不可少的优质联系。
  我的经验是,无论和孩子还是和成人沟通,当我们看到这两种目的的区别时——当我们有意识地不试图让他人做我们想要的事,而是努力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让双方都认识到他们的需要非常重要,他们的需要和对方的幸福是相互依赖的——此时,让人惊讶的是,那些看起来没法解决的争端很容易就解决了。
  创造使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必不可少的优质联系,这种沟通与以强迫形式解决与孩子之间分歧的沟通非常不同。这要求不用道德语言评估孩子,比如对错、好坏,而改用基于需要的语言。我们必须能够告诉孩子,不管他们做的和我们的需要是一致还是冲突,我们都必须以这种不会使孩子感到内疚或羞耻的方式来表达。因此,这就可能需要家长对孩子说“看到你打兄弟我很害怕,因为我需要保证家人的安全”,而不是“打兄弟是错的”。或者,可能需要从说“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真是太懒了”转换到“看到床没铺我很失望,因为我真的需要有人支持我保持房子整洁”。
  这种语言的转变,把对孩子的行为以对错好坏区分的语言切换成基于需要的语言,这对我们中的有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这些人一直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要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思考。这还需要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陪伴他们,带着同理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当我们被训练成家长时,想要介入,给出建议或试图处理一切问题时,这就不容易了。
  给家长培训时,我们关注那些可能引起孩子说“没人喜欢我”这种话的情境。当孩子这么说时,我认为他们需要同理心的理解。我这里的意思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就在身边,在真正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有时我们可以悄无声息地做到这一点,比如,只是通过我们的眼神,就让他们知道我们懂得他们的悲伤,理解他们需要改变与朋友的关系。有时我们可能需要大声说出来,比如,“嗯,你好像真的很伤心,因为你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不开心”。
  但是,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作为家长,就得让自己的孩子一直开开心心的,当孩子讲述不开心的事时,他们会热切地问:“那么,你有没有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可能让你和朋友们疏远的事呢?”或不同意孩子的观点,说:“呃,这么说可不对。你以前有朋友,我敢肯定,你会交到更多朋友的。”或给建议:“也许,如果你换种和朋友说话的方式,他们会更喜欢你。”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我们可能也想得到建议,但那是在我们得到理解之后。我自己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教给我这点,他们告诉我说:“爸爸,请保留所有建议,除非你收到一个由公证人签署的书面请求。”
  奖励也有局限性
  很多人认为使用奖励比使用惩罚更人性化。但我认为这两者都是将权力施加于人,而非暴力沟通是基于与人共享权力。在共享权力中,我们影响他人的方式并非是他们没有做我们想要的事就惩罚,反之则奖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基于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权力,让人们敞开胸怀,倾听彼此,相互学习,相互给予,这一切都是出于自愿为了他人的幸福而付出的渴望,而非出于对惩罚的恐惧或对奖励的渴望。
  通过坦诚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加任何形式的批评,我们就获得了这种权力——与人共享权力。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以听起来不是命令或威胁的方式提出我们想要他人怎么做。正如我刚才所说,这还需要真正倾听他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并对之表现出准确的理解,而不是迅速插嘴、给出建议或试图解决问题。
  对许多父母来说,我在这里谈论的沟通方式太与众不同,以至于他们说:“呃,可是这样沟通看起来不自然啊。”就在我提出这些想法的时候,刚好读到了甘地写的一些东西,他说:“不要将习惯和自然混淆。”甘地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沟通方式和行事方式是相当不自然的,但是它们已经成了习惯,因为我们业已由于各种原因被训练这么做。对我受到的关于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的训练来说,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作为家长,我曾经学到的沟通方式就是通过判断对错好坏,广泛使用惩罚措施,而且,我很快对此习以为常。但我不会说,仅仅因为有些事已经变成了习惯,就意味着它们是自然的。
  我认识到,让人们用一种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方式相互沟通,出于对彼此的喜悦而行事,而不是利用惩罚、奖励、指责或内疚等强迫手段,这才是更自然的。但是,这样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觉悟和努力。
  ……


《无声的对话:在关系中找回共鸣与和谐》 在人海茫茫中,我们渴望理解,渴望被理解。每一次交流,都可能是一次心与心的试探,一次情感的传递。然而,现实中的沟通常常充满了误解、摩擦,甚至剑拔弩张。我们费尽心力去表达,却发现对方的反应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我们渴望化解矛盾,却发现争执愈演愈烈,关系濒临破碎。这究竟是沟通的难题,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障碍? 《无声的对话:在关系中找回共鸣与和谐》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说服”或“操控”他人的技巧手册,它引领我们深入探究沟通的本质,挖掘那些隐藏在言语背后的情感与需求。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自我觉察与关系疗愈的旅程,让我们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洞察他人未曾言说的渴望,从而在每一次互动中,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让关系在理解与尊重中 blossoming。 第一部分:聆听内在的声音——理解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沟通”,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在宣泄情绪,或是在陈述事实。真正有效的沟通,始于清晰地认识自己。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在探索: 情绪的地图: 我们每天经历着丰富多样的情绪,但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陌生,甚至试图压抑它们。本书将帮助你绘制属于自己的情绪地图,识别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绪,并理解它们背后的触发因素。你将学习如何区分“我感觉不好”和“我感到失望”,如何识别“我生气了”和“我感到沮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内心状态。 需求的隐喻: 情绪往往是需求的晴雨表。当我们感到被忽视时,可能需求的是关注;当我们感到沮丧时,可能需求的是支持;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能需求的是尊重。本书将揭示不同情绪背后普遍存在的人类需求,例如安全感、归属感、被看见、被理解、自主性、意义感等等。通过理解这些需求,我们将能更有效地将模糊的感受转化为清晰的诉求,为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觉察的艺术: 觉察是通往内在清晰的第一步。本书将介绍多种觉察练习,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留意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受,而不加评判。这种不带评判的观察,能帮助你从惯性的反应模式中抽离,为做出更具建设性的选择创造空间。你将学会观察自己是如何对某些情境产生反应的,以及这些反应是如何影响你的沟通方式的。 第二部分:看见他人的世界——理解他人的情绪与需求 沟通的另一半,在于理解对方。然而,我们常常带着自己的预设和评判去倾听,将对方的话语过滤一遍,只听到我们想听的。本书将帮助你打破思维定式,真正地“看见”对方: 倾听的层次: 倾听并非仅仅是用耳朵接收声音,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投入。本书将区分不同的倾听层次,从表面的信息接收,到理解对方的感受,再到洞察对方的深层需求。你将学习如何放下自己的观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的世界,捕捉那些言语之外的信号。 同理心的桥梁: 同理心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它不是同情,而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对方的体验。本书将教授具体的同理心技巧,例如复述对方的话语以确认理解,表达对对方感受的确认,以及推测对方可能的需求。你将练习如何用“我能想象到你现在一定很难受”来回应,而非“我早就告诉过你了”。 超越评判的视野: 我们习惯于给他人贴标签,例如“他太自私了”、“她总是爱抱怨”。这些评判会阻碍我们看到对方的真实情况。本书将帮助你识别和放下这些评判,学会用更客观、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他人的行为。你将练习将“他迟到了”的评判,转化为“我注意到你迟到了,我想知道你遇到了什么情况”。 第三部分:建立连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清晰而真诚的表达,是让对方理解你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套安全而有效的表达方式,让你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为对方的理解打开方便之门: 观察与感受的分离: 在沟通中,我们常常混淆“观察”和“评判”。本书将强调将具体的、可观察的事实与主观的感受区分开来。例如,与其说“你总是让我失望”,不如说“当我在周五晚上看到你还没有完成我请你负责的工作时,我感到很焦虑”。 表达需求而非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的“要求”背后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本书将引导你识别并直接表达你的需求,而非通过指责或命令的方式。你将学习如何用“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分担家务”来代替“你从来不做家务”,从而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合作。 请求与承诺: 明确的请求是促成行动的关键。本书将教授如何提出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请求,并学会区分请求和命令。你将了解如何通过请求,而不是通过威胁或操控,来邀请对方为你做些什么,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 “我”的信息: 使用“我”开头的信息,能将焦点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指责对方。本书将深入探讨“我”信息的构成要素,以及它如何能够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促进开放的交流。 第四部分:化解冲突的智慧——在张力中寻求解 冲突是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冲突都必须导向破裂。本书将提供一套建设性的冲突化解框架,帮助你在分歧中找到共赢的可能: 冲突的本质: 本书将深入分析冲突的根源,指出很多冲突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沟通的失误。你将理解,冲突也可以是关系成长的契机。 暂停与冷静: 在情绪激动时,任何进一步的沟通都可能火上浇油。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你在冲突发生时,及时暂停,给自己和对方冷静下来的空间。 探索共同点: 即使在最尖锐的分歧中,也总能找到双方都能认同的某些方面。本书将引导你如何去发现这些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启建设性的对话。 创造性解决方案: 解决冲突并非是你赢我输的游戏,而是共同寻找更优解决方案的过程。本书将鼓励你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发散思维,集思广益,找到满足双方需求的创新性方案。 第五部分:亲密关系的滋养——在日常中播撒理解的种子 亲密关系,无论是伴侣、家人还是朋友,都经受着日常沟通的考验。本书将特别关注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运用这些沟通原则,让爱意流淌,让理解常在: 从“你”到“我们”: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容易将对方视为“你”,而忽略了“我们”的共同体。本书将引导你如何用“我们”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如何共同面对挑战,从而巩固彼此的联结。 感恩与欣赏的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关注对方的不足,而忽略了他们的付出和优点。本书将鼓励你系统地练习表达感恩与欣赏,让积极的情感在关系中流动,成为滋养关系的甘露。 处理分歧时的温柔: 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中,分歧也在所难免。本书将强调如何在处理分歧时,保持温柔与尊重,避免言语的伤害,让彼此都能感受到被珍视。 为关系充电: 积极的沟通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的努力与滋养。本书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为亲密关系持续注入正能量,让关系之树常青。 《无声的对话:在关系中找回共鸣与和谐》将是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关系的指南。它不承诺奇迹,但它提供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充满智慧的沟通之道。通过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用更清晰、更真诚、更富同理心的方式去与世界互动,从而建立起更健康、更深厚、更令人满意的关系。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一次心灵的相遇,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一次和谐的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绝对是我的阅读生涯中的一道光!以前我总觉得沟通这件事是随缘的,或者说,是“看人下菜碟”,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直到我翻开这套书,才发现我之前的方法多么的笨拙和无效。第一册《非暴力沟通》就彻底颠覆了我对沟通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表达,其实只是在释放情绪,或者在指责对方。书里提到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简直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运用,比如和家人沟通一些小事情,以前总是说着说着就火药味十足,现在能冷静下来,先说自己的感受,再表达自己的需求,神奇的是,对方的回应也温和了很多。我尤其喜欢书里举的那些具体案例,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能够轻易地代入,然后思考自己该如何处理。而且,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说”,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听”,如何真正地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这不仅仅是一本沟通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活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里面的内容用到工作中去,相信这套书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改变。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实践篇”这种类型的书总有些抵触,觉得是不是就是一些鸡汤或者套话。但当我翻开这本《实践篇》,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并没有空泛地讲道理,而是把前面几本书的理论,非常具体地落到了实处。每一章都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情境模拟,让你真的去动手去实践。我尤其喜欢其中的“情绪管理练习”,它教我如何识别自己当下的情绪,并且用一种健康的方式去疏导。还有“有效提问练习”,让我学会如何提出能够引导对方思考、给出更清晰答案的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我发现,很多时候沟通不畅,是因为我们提的问题太模糊,或者根本就没有问到点子上。书里还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接地气,也更有参考价值。我试着在工作会议上运用书中学到的“总结式反馈”,能够更准确地抓住对方发言的重点,并且给出更具建设性的回应,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让我在团队中扮演了更积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觉得,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打磨。

评分

我一直是个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冲突,总是头疼不已。这套书的出现,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尤其是《化解冲突》这本,它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书一样,只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冷静”、“要理解”,而是深入剖析了冲突的根源,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冲突,以及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书里提到的“双赢思维”和“积极倾听”的技巧,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一次和同事意见不合的时候,运用书中的方法,不再急于辩驳,而是先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然后提出一些折中的方案。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我们不仅化解了当时的矛盾,还因为这次沟通,对彼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合作起来也更加顺畅了。书中的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攻击性语言”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容易被对方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现在我学会了保持距离,不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所影响,而是聚焦于解决问题本身。这套书让我明白,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沟通的艺术”这类书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很多都是一些空泛的道理,很难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但这套书,尤其是《何与人交往沟通的书语》这部分,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非常朴实、非常真诚的语言,讲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原则。它不像其他书那样,一上来就教你“如何成功”、“如何吸引人”,而是先从“认识你自己”开始,让你理解自己的需求和动机,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书里关于“真诚”和“尊重”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沟通困难,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别人的真诚,也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它教会我,即使在意见不合的时候,也能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带评判地去倾听对方。我还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同理心”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设身 '

评分

作为家长,我一直面临着和孩子沟通的难题。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我一句话说不对,就会引起他的强烈反抗。这套书里的《亲子篇沟通》简直就是我的救星!书里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非常理解地分析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为什么会产生某些行为。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倾听孩子的声音”的部分,我才意识到,我以前很多时候只是在“听”他说话,但并没有真正“听懂”他。书里教我如何用“共情”的方式去回应孩子,即使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能先理解他的感受,然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尝试着在孩子因为一些小事和我闹别扭的时候,先安抚他的情绪,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或者“你是不是觉得很生气?”。孩子一旦感受到被理解,他的情绪就会缓和很多,也更容易和我沟通。书里关于如何设置界限,如何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自己做出选择。这套书让我在和孩子的关系中,找到了更融洽、更有效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