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国版的, 美国版的第一部小说名字是黄金罗盘.
评分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教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与民间故事,目前与家人住在英国,专事写作。除了小说,普尔曼也撰写剧本与图画书。前作《雾中红宝石》、《北方阴影》、《井中之虎》为少女莎莉•洛克赫的冒险三部曲,充满维多利亚时代的惊悚趣味,广受好评。《黑质三部曲》出版后,畅销不坠,风靡欧美,皆认为其深度与文学性足堪名列文学史。普尔曼也因此被认为是“继《魔戒》作者J•R•R•托尔金之后最优秀的盎格鲁-撒克逊奇幻小说家”。 《黑质三部曲》之一《黄金罗盘》赢得卡内基儿童文奖《黑质三部曲》之一《黄金罗盘》赢得英国儿童文学最高奖“卫报小说奖” 《黑质三部曲》之三《琥珀望远镜》赢得惠特布里德文学奖(普尔曼也由此成为英国凭借儿童文学作品赢得该重要文学大奖的第一人)菲利普•普尔曼赢得2005年第三届林格伦儿童文学奖。
评分 评分书已经收到,很不错,孩子喜欢。只是由于缺货外调。所以走时间较长。
评分非洲王、加里维刺族与叛变天使齐集艾塞列公爵麾下,准备与神国背水一战;教诲权威倾全力摧毁世界堕落的象征、源头与征兆;天堂摄政王则决定加强神国在世俗的权力,直接掌控人间。跨世界的大战势不可免,所有宇宙的命运均交缠于此,万物都将为自己的未来一搏,但谁也无法预料结果莱拉自幼父母双亡,在牛津的约旦学院中由诸位学者抚养教育,只是莱拉是个个性野蛮,常常说谎的人,常常到学院的屋顶或地窖探险,或者率领牛津街坊的玩伴与外来的吉普赛孩子打泥巴仗。这般无忧无虑的生活,自从莱拉偷偷潜入院长贵宾室后而改变,并展开了一场冒险。莱拉在旅程中将会发现,艾塞列公爵并非她的伯父,而是亲生父亲;而考尔特夫人则是莱拉的亲生母亲莱拉在一个充满幽灵的城市喜喀则中遇见了威尔,在威尔从前任匕首人取得奥秘匕首后,展开了一场穿越各个世界的冒险。而莱拉命运的预言亦完整地揭露出来莱拉与威尔皆有心愿未了。莱拉要向亡友罗杰道歉,威尔想再见死去的父亲一面。然而从没有活人进入或离开冥界过,因此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在熊王欧瑞克与加里维刺间谍协助之下,他们运用真理探测仪与奥秘匕首,终于踏入禁忌之地──然而这只是种种艰难考验的起点……
评分Pullman的三部小说合集。人人文库精装。
评分不错。。。。。。
评分? 电影《黄金罗盘》是由曾拍摄出《魔戒》三部曲的新线公司)拍摄的,当年魔戒三部曲以2.7亿美元的投资却在全球收获了27亿美元的票房。新线公司欲靠黑暗物质三部曲重现当年辉煌,不想黄金罗盘在2007年底上映后,不但评论家不买账,票房也是一片惨淡,显赫一时的新线公司也因之而破产了,所以黑暗物质后面两部曲估计现在是没人敢拍了。
评分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父亲曾是木匠,后暴发成为房地产商人)。三十几岁时,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学生涯,之后还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认识了一生的挚爱路易士(G. H. Lewis),路易士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旧不顾外在压力,与其同居;两人随后迁居德国;回国后,虽不见容于当时社会,但两人仍恩爱幸福,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 由于曾在两所宗教气息浓厚的学校就读,艾略特受宗教影响颇深;平日最喜研究语言,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希腊文皆能通晓。她一生笃信宗教,却依然极富怀疑精神,一八四一年,随父迁居考文垂,结识自由思想家查尔斯·布雷,受其著作影响,艾略特遂放弃基督教,强烈质疑宗教。因之,在其著作中,偶见其对宗教的理性批判。 因为爱人路易士的鼓励,艾略特年近四十岁才开始写作,发表文章于杂志上;一八五九年,才真正发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这部小说一年内再版了八次,受欢迎程度不在话下;一八五九年以后,她发表了两部极为成功、最为著名之作《织工马南传》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之后,一八六三年的《罗慕拉》,一八六六年的《菲力克斯·霍尔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尔马契》,更是著作丰硕,成就非凡。 艾略特虽相貌平凡,但情感路上却仍有深刻真挚之真情相伴。爱人路易士对其影响甚钜,二人挚爱弥坚,一八七八年,路易士去世,艾略特痛不欲生,但仍发奋完成爱人之遗作;两年后,艾略特更下嫁小她二十岁的约翰·克劳斯(John Cross),二人情深意浓,但艾略特却在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结束了她平凡却又丰富的一生。尽管对一些批评家而言,将悲剧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是荒谬的,因为传统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超越现实的艺术;然而,20世纪中后期,这两者的结合及其重要性已得到承认,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最伟大的文学现象之一"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正是成功地将悲剧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主人公麦琪的死体现了传统悲剧结构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悲剧主人公的重要性,指出悲剧人物必为男性、身名显赫,而且性格"必须善良",最后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乔治·艾略特在书中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经历,而且主人公是女 研究作品 性。但从人物性格的刻画上看,她保留了传统悲剧性格的原则。她在为这部小说所受到的批评进行辩护时说,"如果艺术的道德规范不允许真实反映一个人本质高尚却不能犯错误———这个错误使他或她高尚的灵魂受到折磨———那么,我认为这种道德规范太过浅薄,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以达到与人复杂的心理一致。" 她的话几乎就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主人公定义的阐释。在书中,麦琪纯洁、善良、热情、坚强,与她身边冷漠、狭隘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但她天性冲动、缺乏理智,最终做出社会、家人以及她自己都无法宽恕的事,以致心灵承受巨大的痛苦。在麦琪身上体现了传统悲剧人物性格品质的矛盾统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