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就渴望幸福、追求成功,但并非总能如愿以偿。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阿德勒以咨询师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和基本观点。
本套书由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洞察人性》《理解生命》《性格的塑造》四本经典著作组成,包含了大师的主要思想,结构严谨、通俗易懂,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书中,作者相信生命的真谛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超越自卑》
*章 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生活的三大问题
社会感
童年的启蒙经历
*初的记忆和梦
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心灵与肉体的相互关系
情感的作用
心理特征与生理特性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
追求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记忆
个性塑造
早期记忆与生活方式
早期记忆研究
第五章 梦
梦可以解释吗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作用
父亲的作用
偏爱孩子还是平等对待
家庭格局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
教师的职责
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
评价孩子的发展
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
个性发展
对于教育工作的观察
顾问委员会的工作
第八章 青春期
什么是青春期
成人的挑战
常见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的性心理
期待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理解犯罪心理
罪犯类型
合作的重要性
早期生活对合作的影响
罪犯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十章 职业问题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务
早期教育
发现孩子的兴趣
影响职业选择的几个因素
解决方法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努力增进合作
社会兴趣缺乏和相处障碍
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爱情和婚姻是平等的协作关系
婚前准备
经营成功的婚姻
婚姻与男女平等
《洞察人性》
*部分 精神的含义
一 精神的含义
二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
三 儿童与社会
四 我们生活的世界
五 不真实的层面
六 自卑情结
七 精神特征
八 男性和女性
九 家庭排行
第二部分 关于性格的科学
十 一般概念
十一 攻击型性格特征
十二 非攻击型性格特征
十三 其他性格表现形式
十四 感觉和情感
十五 总论:儿童抚养和教育
结语
术语表
《理解生命》
*章 个体心理学——生活的科学
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看世界的方法
父母的影响
出生顺序
探索童年记忆
私人逻辑
社交兴趣的重要性
感觉和情绪
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卑情结
意识和无意识
社会关系
语言和交流
社交训练
克服局限
自卑感
第三章 优越情结
优越的目标
避免真正的解决
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自我兴趣
夸大和自信
健康的野心
第四章 生活方式
认识生活方式
“正常的”生活方式
“失调的”生活方式
诊断方法
发展社交感
克服抑郁和恐惧
第五章 早期记忆
发现原型
记忆的类型
家庭成员的死亡
娇生惯养儿童的记忆
特殊记忆
预测性分析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表现
肢体语言
怯懦
情绪
个人特质的形成
自己命运的主人
嫉妒和妒忌
男性反抗
第七章 梦
梦中的生活
梦的目的
梦的逻辑
解析方法
做梦者和无梦者
睡眠与催眠
第八章 问题儿童
教育的原则
理解父母与儿童
问题儿童的优越情结
问题儿童的特征
天才儿童
如何鼓励儿童
出生顺序和家庭动力学
第九章 社会适应
社会背景
行为问题
适应学校
面对生活中的三大任务
培养个性的必要性
第十章 社会性情感与常识
社会效用
隐藏的情结
神经症的症状
病例分析
适当鼓励
第十一章 亲密关系
准备的重要性
男女平等
魅力动力学
被宠坏的孩子
提供建议
错误态度
危险信号
婚姻作为一项社会性任务
第十二章 性欲与性问题
事实与迷信
童年性欲
生活方式和性欲
犯罪案例
纵欲
结 语
术语表
《性格的塑造》
*章 全身的表态
第二章 母亲的支配
第三章 犯罪一路
第四章 希望带头的孩子
第五章 成长的恐惧
第六章 反叛的“坏”男孩
第七章 绝食抗议
第八章 跟随领袖
第九章 太柔顺的孩子
第十章 为神经症奠定基础
第十一章 天生的弱智儿
第十二章 疾病的专制
阿德勒年谱读完这套《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函套书共4册)》,我仿佛踏上了一段涤荡心灵的旅程。一直以来,我对心理学领域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尝辄止。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阿德勒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勇气”时,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将其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实践的小步骤,比如“接受不完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在读到关于“人际关系”的那部分时,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目的论”,不再将事情简单地归结于“他就是这样的人”。书中的案例也十分贴切,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种共鸣感让我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其中的理念。尤其是关于“贡献感”的讨论,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索取,而是来自付出与连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能为他人带来价值的机会,即使是很微小的帮助,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满足感。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诱,引导我重新审视自我,并赋予我改变的勇气。
评分购买这套《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函套书共4册)》,纯粹是出于对知名心理学家的好奇。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洞察人性的思想家充满了敬意,而阿德勒正是其中之一。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套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人生行动指南”。书中关于“目的论”的解释,让我醍醐灌顶。我过去总是倾向于用“原因论”去解释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比如“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没有遇到好的机会”或者“我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小时候受到了伤害”。然而,阿德勒的思想引导我看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目的”在驱动。即使是看似消极的行为,也可能是在潜意识中服务于某个“目的”。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动机,并尝试去调整那些阻碍我成长的“目的”。此外,书中关于“勇于接受自己”的论述,也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一直以来都很难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总想着完美。但这套书告诉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是迈向真正幸福的第一步。这种“接纳”的力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是,这套《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函套书共4册)》无疑是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套。它不像其他一些心理学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易懂的语言,将阿德勒深刻的思想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归属感”的探讨。我过去总是觉得,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孤军奋战,不断证明自己的能力。但阿德勒的思想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来自于与他人的连接和归属。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扮演一个“贡献者”的角色,主动去帮助他人,为集体付出。这种“贡献感”带来的愉悦,远胜于任何个人成就。另外,书中关于“人生螺旋”的理论也让我茅塞顿开。我曾经觉得人生就是一条直线,成功了就继续向上,失败了就停滞不前。但阿德勒告诉我,人生更像是一个螺旋,我们会在不同的阶段遇到相似的挑战,但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让我们成长,让我们爬升到更高的层次。这套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评分这套《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函套书共4册)》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积极”二字,并非那种浮于表面的口号式鼓励,而是根植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书中关于“课题分离”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以来都很容易陷入对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中,常常因为达不到别人的标准而感到焦虑。读到这一部分,我才真正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试图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课题”。当学会区分“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后,我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不再强求自己去迎合所有人,也不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过度自责。这种“放下”带来的轻松感,让我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另外,书中对“共同体感觉”的阐述也让我耳目一新。我过去总觉得个体是孤立的,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我们是社会性动物,归属感和连接感才是内在的驱动力。我开始尝试在工作中主动与同事建立更友好的关系,在社区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身在其中”的感觉,让我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智慧和洞察力,一点点地帮助我拨开迷雾,看到前行的方向。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套《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函套书共4册)》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积极心理学”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过于理想化,我担心会读到一些不切实际的鸡汤。然而,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它以一种非常务实和深刻的方式,剖析了人之所以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自卑情结”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卑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但书中指出,自卑感是源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错误认知,以及与他人“比较”产生的负面情绪。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为何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因为我真的不够好,还是因为我被社会和周围人的评价框住了?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让我开始摆脱对“优越情结”的追求,转而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书中关于“人生目标”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曾经觉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算一步,没有明确的方向。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并为之努力。这套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的人生意义,让我不再随波逐流,而是有了更加清晰和坚定的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