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上消化道标准手术》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6月1日)
精装: 16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59102300
条形码: 9787559102300
商品尺寸: 29.6 x 22.2 x 3 cm
商品重量: 962 g
《腹腔镜下消化道标准手术》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6月1日)
精装: 15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59102317
条形码: 9787559102317
商品尺寸: 30.2 x 23 x 4.2 cm
商品重量: 980 g
《腹腔镜下大肠切除术》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6月1日)
外文书名: LAPAROSCOPICCOLECTOMY
精装: 12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8197549
条形码: 9787538197549
商品尺寸: 29 x 21.6 x 1.2 cm
商品重量: 721 g
《腹腔镜上消化道标准手术》
主要介绍了上消化道良性疾病及恶性疾病的腹腔镜及胸腔镜下手术操作技术,包括适应证的判断、术前准备、体位及穿刺孔的设计、手术操作步骤、术中注意事项及技巧、术后管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内容。《腹腔镜上消化道标准手术》中的每个术式都是由日本国内该领域的精英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写而成,旨在为腔镜手术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操作,《腹腔镜上消化道标准手术》在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围绕术中要点和易犯错的注意点等方面均有详细介绍,希望对读者的术前预习、术后复习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祝愿读者在一页一页的、点点滴滴的学习中累积腔镜手术的经验和技巧。
《腹腔镜下消化道标准手术》
本书主要介绍了腹腔镜下良性疾病及恶性疾病的手术操作技术,包括适应证的判断、术前准备、体位及穿刺孔的设计、手术操作步骤、术中注意事项及技巧、术后管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内容。本书中的每个术式都是由日本靠前该领域的精英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写而成,旨在为腹腔镜手术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操作,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临床医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腹腔镜下大肠切除术》
众所周知,对于上消化道的食道和下消化道的低位直肠,开放手术视野不良,而腹腔镜手术反而术野更佳。尽管腔镜手术的缺点是无法触诊,而开腹手术视野不良之处用手探查也是严重的错误。由于助手、洗手护士均可确保同一视野,腹腔镜已成为高质量、安全手术不可或缺的工具。手术技术的标准化对于腹腔镜手术的普及非常重要,而另一方面,手术也是艺术,不同术者的个性同样也应得到尊重。因此,在本书中,虽然在标准化之处保持了统一性,但执笔者的个性也得以充分体现。本书更是祈盼能为腹腔镜手术的正确普及做出贡献。
“比照片更易于理解的精美图谱”主要介绍了腹腔镜下大肠各部位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本书解剖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望10年以上不会过时,而吻合技术和使用器械会逐年进步,3年之内尚不至于落伍。这对普外科医生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腹腔镜上消化道标准手术》
第一篇 食管疾病的腔镜外科手术
第一章 良性疾病的手术
第一节 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
第二节 反流性食管炎的手术
第三节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手术
第二章 恶性疾病的手术
第一节 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 左侧卧位
第二节 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 俯卧位
第三节 胸腔镜辅助下的食管切除术 Hybrid体位
第四节 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 da Vinci
第五节 食管胃接合部癌的腔镜手术
第二篇 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腔镜外科手术
第一章 良性疾病的手术
第一节 腹腔镜下大网膜覆盖术
第二节 减重手术
第三节 胃黏膜下肿瘤的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
第二章 恶性疾病的手术
第一节 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
第二节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
第三节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
《腹腔镜下消化道标准手术》
第一篇良性疾病
第一节阑尾切除术
第二节全大肠切除术
第三节直肠脱垂
第二篇恶性疾病
第一章结肠癌
第一节右半结肠切除术
第二节横结肠切除术
第三节左半结肠切除术
第四节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术
第二章直肠癌
第五节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
第六节括约肌间切除术
第七节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
第八节侧方清扫术
《腹腔镜下大肠切除术》
第一篇总论
腹腔镜下大肠切除术的术前准备
第二篇各论
第一章右半结肠切除术:先行后腹膜游离的内侧入
路(下方入路(inferior approach))
第二章右半结肠切除术:内侧入路法
第三章横结肠切除术
第四章左半结肠切除术
第五章乙状结肠切除术
第六章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第七章消化道重建体外操作:功能性端端吻合
第八章消化道重建体外操作:三角吻合
第九章消化道重建体外操作:经肛门手工吻合(经
括约肌间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
第十章消化道重建体内操作:DST(双吻合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
第十一章消化道重建体内操作:翻转DST(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吻合
索引
评价二: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年轻外科医生,我对学习新知识有着极大的渴望,尤其是在腹腔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套书的出现,真如及时雨一般。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的部分,里面的内容让我茅塞顿开。过去,我对一些复杂的术式总感觉云里雾里,但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详尽的解释和精美的插图。比如,在描述直肠癌的低位前切除术时,书中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如何游离肠管,还特别强调了保护盆腔神经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另外,关于阑尾切除术的讲解,也非常细致,从经典的开放手术到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都分析得很透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友好,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在我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一定会派上大用场。我还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事们,相信大家都会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外科医生们的“圣经”!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它的内容详实得超乎想象。从腹腔镜下消化道手术的基础操作,到各种疑难杂症的处理,都讲得明明白白。书中大量的彩色图片和清晰的手术步骤演示,让我在脑海里反复模拟操作,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手术室。特别是关于恶性肿瘤的部分,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肿瘤的诊断、分期以及手术治疗方案,对于我们临床一线医生来说,这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病例分析,从病例的引入到术后的随访,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手术技巧时,不仅仅是列出步骤,还详细解释了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原理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提升手术的精细度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我平时阅读医学书籍,总觉得有些理论知识脱离实际,但这本套装却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让我对腹腔镜手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定会把它放在床头,随时翻阅,我相信它将伴随我度过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职业生涯。
评分评价五: 作为一名对消化道肿瘤治疗充满热情的临床医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涵盖各种类型肿瘤手术的书籍。这套书的出现,着实让我欣喜若狂。我对大肠切除术的章节尤为关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手术技术,还对一些少见的大肠恶性肿瘤,如肠道淋巴瘤、类癌等,也进行了手术治疗的阐述。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直肠癌根治术的详细描述,它不仅涵盖了Miles手术,还对低位前切除术和保留肛门的术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于术前评估、术中解剖层次的辨认、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术中影像学应用和术后病理分析的强调,这对于准确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提及了多学科协作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一点非常符合当前肿瘤治疗的最新理念。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广大消化道肿瘤外科医生提供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治疗水平。
评分评价四: 拿到这套书,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结肠切除术的部分。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右半结肠切除到左半结肠切除,再到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切除的各种术式。特别是对于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的讲解,书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安全地游离和离断肠系膜,以及如何进行肠道吻合。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比较复杂的病例,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肠粘连,在进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时,如何在粘连的肠道中安全地操作,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给出了很好的提示。书中对术中出血的控制和处理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这一点对于腹腔镜手术来说尤为重要。此外,书中还对不同病因引起的结肠癌,如腺癌、粘液癌等,在手术策略上进行了区分,这对于提高手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非常有帮助。我对书中关于术中探查和淋巴结清扫的讲解也十分赞赏,它详细地阐述了不同区域的淋巴结分布以及清扫的范围和方法,这对于提高肿瘤的根治性至关重要。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有价值的手术指南之一。
评分评价三: 我是一名资深的外科医生,从业多年,见证了外科手术的飞速发展。这套书,在我看来,是对腹腔镜技术的一次集大成式的梳理和总结。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上消化道重建的部分印象深刻。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手术,例如胃部分切除术后的Billroth I式和II式吻合,都有非常详细的步骤演示和技术要点讲解。我曾经遇到的一个疑难病例,就是在处理一个巨大的胃壁间质瘤时,如何进行精确的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并进行食管胃吻合,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给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它对于一些关键节点的处理,比如如何精确的辨认和离断血管,如何确保吻合口的通畅和牢固,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而且,书中还对术后患者的恢复和并发症的管理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我注意到,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新的技术和理念,比如术中导航技术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的外科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巩固基础,更能启发我们探索新的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