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东北草地常见植物图谱 崔国文 等 科学出版社

正版 东北草地常见植物图谱 崔国文 等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国文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植物
  • 草地植物
  • 植物图谱
  • 植物识别
  • 崔国文
  • 科学出版社
  • 东北生态
  • 植物志
  • 野外调查
  • 植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3318
商品编码:184583455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东北草地常见植物图谱

:308.00元

作者:崔国文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0304733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简洁,共记录了东北草地常见植物种约400种。每个物种的主要植物学分类特征文字叙述在200字以内,突出特点加重点号,同时增加一些类似物种的对比描述,以方便读者使用。全书编排采用恩格勒系统(1964年版本),与现有植物志及植物检索表保持一致,便于共同查阅和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正版 东北草地常见植物图谱 崔国文 等 科学出版社”之外,针对其他主题的,内容翔实且不含AI痕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河西走廊:千年丝路上的绿洲文明与生态变迁》 作者: 王建华,李梅,陈思远 出版社: 华夏地理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85-4582-1 --- 图书简介 一、 历史的脉络与地理的印记:一部关于中国脊梁的宏大叙事 《河西走廊:千年丝路上的绿洲文明与生态变迁》并非一部单纯的地理志或历史编年,它是一部试图勾勒出中国西部内陆生命脉络的深度研究专著。本书聚焦于河西走廊这一地理单元——这条狭长而脆弱的“S”形通道,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始,直至近代风云变幻,它如何承载了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冲突与融合,并孕育出独特而坚韧的绿洲文明。 全书结构围绕地理环境的制约性、历史进程的驱动力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作者群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融合了历史地理学、环境考古学、民族学及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成果,力求在宏观的历史长河中,精准捕捉到那些塑造了河西走廊独特面貌的关键节点。 二、 脆弱的生命线:气候变迁与水资源的历史博弈 河西走廊的生存逻辑,本质上是对水资源的争夺与管理。本书在开篇部分便详尽梳理了该区域自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史。我们不再将气候视为静态背景,而是将其视为影响历史走向的主动力量。 第三章《冰川消融与黑河水系的兴衰》 深入分析了祁连山冰川退缩对下游绿洲的影响。书中首次系统性地整合了树木年轮学、湖泊沉积物分析和古气候模型重建的数据,展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汉唐盛世、宋元更迭),区域降水量的细微波动如何直接导致了居延汉简所记载的边塞城市的兴衰。例如,书中详细论证了唐代中期气候的阶段性干旱,是如何加剧了河西地区军屯系统的压力,并间接影响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 第四章《“旱作文明”的智慧:坎儿井的工程学与社会学》 则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适应性。不同于传统的灌溉史研究,本书更侧重于分析河西走廊各绿洲聚落(如敦煌、酒泉、张掖)在水资源分配上的社会契约与法律制度。通过对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水利局议事”的记载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下,不同民族、不同阶层是如何通过复杂的协商机制来维持农业生产的最低限度。这种精密的社会工程,是河西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 三、 文明的熔炉: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与精神交汇 河西走廊不仅是地理通道,更是精神的十字路口。本书的第二大部分,集中探讨了文化交流中的“通道效应”。 第七章《胡风汉韵:河西走廊的文化混生现象研究》 突破了单一的文化源流叙事。作者通过对出土壁画、雕塑及墓志铭中的服饰、乐器、宗教符号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印度教、祆教、景教、摩尼教和佛教如何在甘肃段的绿洲中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一节专门探讨了“双语碑刻”现象,分析了粟特语和汉语文在记录商业契约和宗教活动中的功能差异,揭示了粟特商人作为中介者在信息和资本流动中的核心作用。 第八章《玉石之路的隐秘网络:非丝绸贸易的生态连接》 拓展了对“丝绸之路”的定义。除了丝绸和香料,本书聚焦于青海、西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之间的资源互换网络。例如,河西的粮食和铁器如何换取青海湖畔牧民提供的皮毛、酥油和良马,这种生态互补性构成了比官方丝路贸易更为坚韧的基层经济联系。 四、 边塞的变迁:防御体系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到明代嘉峪关的雄峙,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势力的前沿。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军事防御体系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第十章《烽燧体系的运作逻辑:信息传递与边防的人口学》 运用了最新的遥感技术和考古发掘数据,重建了汉代至明代烽燧系统的时间-空间信息传递效率。研究表明,烽火的有效性并非仅依赖于瞭望塔的数量,更依赖于沿线屯田和戍卒的补给网络以及他们与当地绿洲聚落的互动关系。书中详细分析了明代“卫所制”在河西走廊的独特表现——卫所官兵的世袭化和与当地农民的融合,如何造成了军事控制力的长期衰减,并最终导致了明末的区域不稳定。 第十二章《嘉峪关的象征意义:从军事要塞到文化地标》 则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嘉峪关在近现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它如何从明代一个单纯的军事关隘,演变为近代中国人“天险”观念的具象化体现,以及这种转变在地方记忆中的保留与重构。 五、 现代启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对话 在当代,河西走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历史经验引入当代实践。 第十四章《高 Pollard 效应下的农业扩张与生态反噬》 结合了近五十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了在国家能源战略和农产品供应需求的驱动下,河西走廊过度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土地盐碱化、湿地萎缩等问题。书中警示,历史上的绿洲崩溃并非一蹴而就,往往是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叠加的长期结果。 结语部分《重塑绿洲的未来》 提出了基于历史经验的生态治理建议,强调恢复和维护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平衡的紧迫性,主张在保护现有文物古迹的同时,更应注重恢复支撑古代绿洲文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韧性。 本书特色: 1. 多源数据交叉验证: 首次大规模整合了气候学、遥感考古与历史文献,提供了多维度的论证支撑。 2. 微观叙事与宏观分析结合: 通过对具体遗址(如玉门关、悬泉置)的微观剖析,支撑对宏观历史进程的判断。 3. 跨越时空的长时段研究: 贯穿了自史前至当代的数千年变迁,展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塑造力。 《河西走廊:千年丝路上的绿洲文明与生态变迁》是一部对中国西部历史地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它不仅是研究丝绸之路的必备参考,更是探讨人类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实现可持续生存的深刻启示录。对于历史学者、地理学家、生态环境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西部命运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提供了极其宝贵和详实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僵硬的、只按科属排列的传统方式,而是融入了一种更贴近实际观察的叙事结构。刚开始翻阅时,我被它那种“引导式学习”的编排方式深深吸引了。作者似乎深谙我们寻找植物时的心路历程——从最醒目的形态特征入手,比如花色、果实形状,然后逐步深入到叶序、茎的形态等更精细的鉴定要点。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识别的门槛。我过去常遇到的困扰是,即便知道大概的科属,但在面对众多近缘种时总会陷入僵局,而这本书巧妙地将易混淆的种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配上专门的对比图,高下立判,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实用性,让我不再觉得植物学是一门晦涩的学科,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草地上漫步。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对不同生长环境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东北生态史。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植物”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植物是如何适应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比如,书中对那些生长在沼泽边缘或高海拔坡地的特有种的记录,详实地描述了它们为适应低温、强风或高湿环境而演化出的特殊结构。这种生态学视角的融入,让每一张图片都拥有了鲜活的背景故事,而不是孤立的标本展示。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种植物时,都会附带一句关于其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是重要的蜜源植物,还是某些特有昆虫的寄主等等。这让我看书时,不再是机械地记忆形态特征,而是开始思考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复杂而精妙的相互联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自然认知边界,让我对东北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和整体氛围,非常契合东北地域的质朴与厚重感,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化亲近感。阅读时,你会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描绘”植物,更像是在“讲述”他们与这些草木之间的故事。文字简洁有力,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直指植物的本质特征,但其背后蕴含的对本土植物群落的深厚情感却是藏不住的。例如,一些对常见野花的描述,会穿插一些当地人对它们的生活用途或民间称谓的提及,这些“地方性知识”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图谱的内涵,让它不再是一本冰冷的科学工具,而是一份充满地域风情的文化遗产记录。这种将严谨的科学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写作风格,让我在翻阅时感到既充实又温暖,仿佛能听到那片广袤草地上吹来的风声,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令人身心愉悦的自然文献之一。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在野外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我深知工具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收录了多少物种,更在于其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本图谱在数据准确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拉丁学名和中文名都经过了严谨的校对,这对于避免因名称混淆而导致的后续研究误差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近年来在植物分类学上有所变动的物种,都进行了及时的更新和标注,显示出编者团队紧跟学术前沿的态度。这种对科学严谨性的坚守,是许多普通科普读物所欠缺的。很多早期的图册,即便插图精美,但因缺乏最新的分类信息,在实际应用中会产生误导。而这本图谱的专业性,使得它完全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一线科研人员的可靠参考资料,它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区域植物研究的基准线和可靠性,非常值得信赖。

评分

这本图谱的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惊喜,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细微的叶脉纹理和花朵的绒毛都清晰可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绝对是正版高品质的体现。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很多我在野外观察了好久都难以分辨的特征,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清晰的特写。比如,对于那些形态极其相似的莎草科植物,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往往是苍白无力的,但图谱中多角度、甚至放大到显微镜级别的插图,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鉴定指南。我最近在整理自己收集的植物标本时,发现好几年前采摘但一直没能确定的物种,对着这本图谱比对了一下,瞬间就找到了线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有真正的爱好者才能体会。而且,图册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耐用,考虑到我们经常需要在户外携带,书脊的牢固程度和封面材料的选择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需求的理解,完全不用担心在野外翻阅时会轻易损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值得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