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一战全史+二战全史全2册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军事历史书籍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战

正版 一战全史+二战全史全2册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军事历史书籍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军事历史
  • 一战
  • 二战
  • 世界大战
  • 历史书籍
  • 战略战术
  • 战争形势
  • 历史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兰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1456
商品编码:1845573680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解码:一战战史+二战战史

价格:98

出版社:吉林文史

内码:9787547242261

 

目录:

开战原因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7月,走上战争之路
协约国战争计划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计划
欧洲陷入战火
德国入侵比利时
边境要塞
重炮
国境之战
空中侦察机
蒙斯和莱卡托
野战炮
马恩河战役
步枪和刺刀
奔向海岸
伊普雷斯第一次会战
1914~1915年,人侵塞尔维亚
俄军入侵东普鲁士
骑兵
坦能堡战役
波兰和加西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
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
海上袭击舰
德国的西非殖民地
北海海战
防潜栅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战列巡洋舰
1915年——堑壕战
第二次伊普雷斯会战
毒气战
阿图瓦二次会战
堑壕体系
香巴尼和阿图瓦的会战
早期的战斗机
对俄冬季攻势
迫击炮
德国的戈尔里采一塔诺攻势
热气球
伊松佐沿岸的4次战役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
前无畏级战列舰
加利波利登陆行动
水上飞机和飞船
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战线
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
1914~1916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海战白热化
加利波利战场上的大撤军
德国潜艇
后方
齐柏林飞艇
1914~1918年,战火中的平民
重型轰炸机
1916年——消耗之年
凡尔登——德军出击
索姆河首日
机枪
凡尔登——法军复苏
堑壕战使用的武器
索姆河上的消耗
英制坦克
俄国支援盟友
罗马尼亚战役
伪装
意大利战场的僵持
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
萨洛尼卡的军事行动(1916~1917年)
东非地区的战争(1914~1918年)
日德兰海战
无畏舰
潜艇锋芒渐露
驱逐舰
地中海海战(1914~1916年)
鱼雷艇
协约国的潜艇
1917年——欧洲决胜之年
阿拉斯之战
轻型轰炸机
尼维尔攻势
德国和法国的坦克
莫西尼斯之战
地雷战
帕斯尚尔之战
沿海、边塞及铁道线上的大炮
康布雷之战
王牌飞行员与战斗机战术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卡波雷托之战
最后一次高加索之战(1917~1918年)
比尔谢巴之战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年)
打败潜艇(1917~1918年)
反潜武器
1918年——协约国的胜利
“迈克尔行动”
后来的战斗机
防空炮
德军最后的攻势
“巴黎炮”
对地攻击机
给美军的装备
美军的第一轮作战
物资转移
兹河一阿尔贡攻势
通信
突破兴登堡防线
手枪:
装甲车
意大利战场的最后一轮会战
解放巴尔干
美厉多之战
巡洋舰
德国海军哗变
战争的后果
停火
和平协议
国际联盟
战争与回忆

....

 

序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等之间展开。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首先是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俄和德、日、美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资源和殖民地上的矛盾。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各国统治不稳,于是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火药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世界新秩序。主要战役包括东普鲁士战役、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等。战祸蔓延至亚欧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人类在这次浩劫中蒙受的损失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军人、平民伤亡人数达到数千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这次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这是一部战争史书,是对人类历史上最致命冲突的权威记录,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详细解读其前因后果,客观点评当时的政治经济格局,还原历史真相,拨开重重迷雾,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战争全史。其中既有对不同军事策略之成败的分析,也会论及战争的关键转折点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力等。视角客观公正,故能与众不同;论述精警,足以让人击节。既适合普通读者对“一战”进行大致了解,也可供军事迷和专业人士学习参考。

文摘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暗杀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导火索,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绝对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暗杀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被捕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国内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动乱。


《烽火年代:战争的逻辑与人类的足迹》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战争全景,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深入探究战争的本质、演变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审视那些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关键冲突,理解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动因,剖析战略战术的博弈,并最终反思战争的代价与和平的意义。 第一章:战争的基因:冲突的起源与演变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极端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文明的黎明。本章将剥离战争的血腥表象,深入探究其内在逻辑。我们将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审视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分歧、权力扩张以及生存危机等驱动冲突的根本性因素。从部落间的原始冲突,到国家间的复杂博弈,战争的形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其背后的人性弱点与集体欲望却始终如一。 我们将探讨早期战争的特点:以冷兵器为主的近身肉搏,其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部落或族群的存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也随之升级。铁器的出现,骑兵的崛起,弓弩的革新,都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而进入近现代,火器的发明,尤其是大规模生产和装备的出现,更是将战争推向了工业化的深渊,战争的烈度、广度和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战争的意识形态层面。从宗教的狂热,到民族主义的煽动,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抗,思想的冲突常常是引发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我们将在历史的脉络中,梳理不同时代意识形态如何被权力裹挟,成为战争动员的强大工具,以及这些意识形态的冲突如何塑造了世界秩序的变迁。 第二章:战略的艺术:运筹帷幄的智慧与局限 战略,是战争的灵魂,是指导全局、决定成败的关键。本章将深入剖析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时代军事家们如何通过运筹帷幄,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我们将从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到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深刻洞见,再到亨利·杜埃尔“制空权”的理论突破,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战略思想演变史。 我们将重点探讨战略决策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地理环境的制约与利用,经济力量的支撑与消耗,政治目标的设定与调整,以及民众士气的维系与激发。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战略博弈的复杂图景。例如,我们会在分析古代战争时,关注山川河流如何影响军队的行进和部署;在讨论近现代战争时,则会强调工业生产能力和后勤补给线的重要性。 同时,本章也会审视战略的局限性。理论上的完美战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往往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阻碍。人性的因素,情报的失误,技术的突变,甚至是偶然事件,都可能导致最精密的计划付之东流。我们将通过一些经典的战例,来分析战略制定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选择。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闪电战,到拿破仑的大军团战略,再到现代战争中的分布式作战,每一次战略的革新,都伴随着对过往经验的深刻反思。 第三章:战术的较量:战场上的智慧与牺牲 战术,是战略的血肉,是具体战场上的行动指南。本章将聚焦于战术层面的创新与演变,理解士兵们如何在激烈的战斗中,运用智慧和勇气,执行战略意图。我们将从古代的方阵、车阵,到中世纪的骑士冲锋,再到火器时代的阵地战、运动战,以及现代战争中的立体作战、特种作战,展示战术的变化如何直接影响战场上的生死存亡。 我们不仅会介绍不同兵种(步兵、骑兵、炮兵、空军、海军)的协同作战,还会分析不同战术(迂回、包围、突袭、诱敌、阵地防御)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分析大规模步兵战时,我们会关注如何通过火力压制和协同进攻来突破敌方防线;而在探讨海战时,则会强调舰队编队、舰炮射程以及水下作战的重要性。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战术中的“人”的因素。士兵的训练水平、心理素质、团队协作,以及指挥官的临场判断,都直接关系到战术的成败。我们将通过讲述那些英勇无畏的士兵故事,以及那些临危不乱的指挥官抉择,来展现战场上的真实情景。同时,我们也会反思战术的代价:每一个战术的执行,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而这些牺牲,也构成了战争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四章:文明的伤痕:战争与人类社会 战争,不仅改变了政治地图,更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本章将从更广阔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审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探讨战争如何催生新的国家和帝国,如何瓦解旧有的统治秩序。战争的胜利者往往能够确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霸权,而战败者则可能面临分裂、被奴役甚至文明的断绝。我们将梳理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政治变迁,分析战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战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战争往往会加剧社会分化,但也可能促使阶级矛盾的缓和,甚至引发社会改革。战时动员会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战争对女性地位的改变,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以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都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文化层面,战争既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文明破坏的催化剂。史诗、绘画、音乐,无数的艺术作品都以战争为主题,记录着时代的悲欢离合。然而,战争也常常伴随着对文化遗产的摧毁,对思想的禁锢,以及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踏。本章将通过回顾不同时期,战争留下的文化印记,来反思战争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 第五章:和平的追寻:反思战争,走向未来 在审视了战争的起源、发展、战略战术的博弈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之后,本章将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如何避免战争,如何实现持久的和平? 我们将回顾人类在追求和平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从古代的和平条约,到近现代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再到各种和平运动和人道主义倡议,人类从未放弃对和平的渴望。我们将分析这些努力的成就与不足,理解和平的脆弱性以及维护和平的艰巨性。 本章还将探讨战争的现代性特征。核武器的出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都使得现代战争的潜在破坏力更加巨大,其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我们将分析这些新因素如何改变战争的可能性与后果,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最终,本书将呼吁读者进行深刻的反思。战争的根源并非一成不变,对战争的理解也需要不断深化。只有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无谓,才能更加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战争的全面审视,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社会发展以及和平本质的深刻思考,从而在各自的领域,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的世界贡献力量。 《烽火年代:战争的逻辑与人类的足迹》,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一次对人类文明最深刻的拷问,一次对和平最真挚的祈愿。它不提供具体战役的细节,而是着力于揭示战争背后的规律,理解人类行为的动因,以及展望我们共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世界大战的历史都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资料繁杂,难以系统地了解。直到我读了这套书,才感觉茅塞顿开。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将一战和二战这两段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历史事件,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一战部分,他不仅讲述了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更着重分析了战争对欧洲政治格局、社会结构以及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比如,他详细地描述了工业化在战争中的作用,化学武器的出现,以及飞机和坦克这些新兴军事技术如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然后,在讲述二战时,作者自然地将一战的遗留问题,如德国的赔款、民族主义的复燃等,作为二战爆发的重要诱因进行了阐述。二战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战略决策的分析,例如希特勒误判形势,低估了苏联的抵抗能力,以及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强大的反击能力。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在战争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各自的战略目标,都有清晰的介绍,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他对战争结束后,世界力量格局重塑的分析,比如美苏两大阵营的形成,以及联合国成立的背景,都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二十世纪最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二战部分尤其让我震撼,作者对希特勒崛起、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刻画得入木三分,从闪击波兰开始,到法国的沦陷,再到不列颠空战的胶着,那种德国人势如破竹的初期攻势,以及盟军顽强抵抗的决心,都被描绘得惊心动魄。书中的重点放在了对战略战术的分析,比如德军的“闪电战”如何一度让世界惊叹,而盟军在北非战场如何扭转战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以及它对整个战争走向的关键性作用,都被详细地梳理出来。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对于诸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暴行、太平洋战场上硫磺岛的血腥肉搏,都有较为写实的描述,这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黑暗与光辉。书中对不同战线的对比也非常鲜明,既有东线战场苏联红军的英勇反击,也有西线盟军登陆诺曼底的壮烈登陆,还有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的崛起。书的结尾部分,对日本投降的经过,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也有详尽的阐述,让人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够唬人的,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想涵盖两大世界性冲突的鸿篇巨制。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打动了,两本书摞在一起,感觉就像握着一段段沉甸甸的历史。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史诗般的叙事拉了进去。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纠缠于具体的战役细节,而是先描绘了一战前欧洲大陆那种暗流涌动的政治格局,列强之间的矛盾如何一步步积累,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国家都笼罩其中,谁也无法置信自己会跌入战争的深渊。接着,从萨拉热窝事件的导火索,到各国宣战的连锁反应,那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无力感扑面而来。作者很擅长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去审视事件,将个人命运的悲喜融入到时代洪流之中,让你深刻体会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碾压。尤其对凡尔登、索姆河这些绞肉机式的战役,描述得既残酷又透彻,让人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堑壕里的泥泞、火炮的轰鸣以及生命的脆弱。当然,书中对于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条约》及其后续影响也有深入的剖析,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这种前后呼应的设计,让整部“全史”的体系感更加完整。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我的“案头必备”。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在讲述一战时,对于那个时代欧洲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博弈,比如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恩怨,德国与法国的宿怨,以及英国与德国的海军竞赛,都讲得非常透彻。你甚至能感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导火索,最终却引爆了一场世界性的浩劫。书中对凡尔登战役的描写,简直就像是一部血淋淋的电影,成千上万的士兵在炮火中化为尘土,那种悲壮和绝望,读来让人心头沉重。而转向二战部分,作者更是将视野拓展到了全球,从欧洲战场到亚洲战场,再到太平洋战场,清晰地勾勒出战争的脉络。特别是对珍珠港事件的描述,以及美国参战后战争态势的转变,都显得尤为精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战略分析的部分,例如德国为何会进攻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的意义,以及诺曼底登陆的战略考量,都让我对战争的全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还涉及到一些战役的细节,比如坦克在战场上的运用,空中力量的重要性,以及海军在远洋作战中的作用,都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

这套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值得推荐的军事历史读物之一。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但又饱含深情,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根源和影响。在讲到一战时,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比如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政治角力,以及各国国内民众的情绪是如何被煽动起来的。他清晰地展现了,一场由少数政治精英发动的战争,最终却让无数普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进入二战部分,作者则将重点放在了对战争的战略层面的剖析。他详细地解释了“闪电战”的原理,以及它为何能在早期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时,他也深入分析了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双方在关键战役中的得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战略转折点的分析,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如何成为东线战场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如何打开了欧洲的第二战场,这些都让我对战争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军事装备和科技发展的描述,比如航母的兴衰,原子弹的威力,这些都让人感受到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身,更是关于战争如何塑造了二十世纪,以及它对我们今天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