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为师生合著,结合长者的慎思明辨与新秀的敢想敢说,选取“古今中西之争”这样一个人们至今关切的线索,以“告别帝制”为支撑点,重述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的危局,也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变革。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全书共十四章,展现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八十年间的激荡历史。洋务运动、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应接不暇的变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并终形成并影响了我们的近代与现代。
历史的亲历者经历着迷茫、抉择和斗争,而《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以一条足够明晰的主干来解说昨日发生了什么、历史为何发生。这本书以 “古今中西之争”为线索,以“告别帝制”为支撑点,将遍布各个层面的角力一一阐明;依据学界的知识积累与新的研究成果,在扎实的史实骨架之上,明晰、中立地描摹了近代中国的激荡历史。
这段历史带来的影响,或许比我们已知的还要深远,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自 序
前 言 告别帝制
章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第三章 “庚申之变”与清廷政局
第四章 洋务运动与西方生产力的引进
第五章 城乡变动与社会结构的更新
第六章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亡
第七章 维新变法与思想启蒙
第八章 义和团运动与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九章 推行新政与社会文化的革新
第十章 创建同盟会与革命风潮
第十一章 立宪运动与清廷危机
第十二章 武昌起义与帝制覆灭
第十三章 军阀割据与社会动荡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的转向
结 语
附 录
李喜所
生于1946年,河北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德国明斯特大学客座等。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著有《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主编)、《中国留学史论稿》、《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等书。曾数次获得教学优秀奖和著作、论文奖。
李来容
生于1981年,湖北恩施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任职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先后在《南开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导师李喜所主持的《中国留学通史》卷的写作,曾多次应邀出席中国近代史的国际学术会议。
章(节选)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清朝国势自乾隆中叶开始走下坡,至1820 年道光皇帝(1782— 1850)即位时,吏治、武备、经济、人口等诸多方面已然问题成堆,危机日益严重。
吏治腐败是历代王朝难以解决的顽症,也是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清朝嘉庆年间,官吏腐败已渐渐变为一种社会风气。大学士和珅(1750 —1799)揽权纳贿,被嘉庆帝诛杀时,民间流传着“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此后,嘉庆帝虽屡降谕旨整饬吏治,但点滴改良难革历代积弊。以河流整修为例,这是仅次于军饷的开支大宗,但被贪官污吏侵吞后,真正用于治河者仅十之二三。道光朝吏治更加腐败,“ 官以贿得”,“ 刑以钱免”,屡见不鲜。宰辅穆彰阿结党营私,门生故吏争相攀附,时称“ 穆党”。地方总督、巡抚、道员等营私舞弊,千方百计搜刮钱财,“ 为大府者, 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地方官吏,玩忽职守,敷衍懈怠,习以为常。如此腐朽的官僚习气,大大降低了清政府的办事效率和统治能力。
道光时期的军队较之嘉庆年间更为腐败, 战斗力低下。二十二万八旗兵和六十六万绿营兵,装备仍是传统的冷兵器,即刀枪、弓箭和旧式鸟枪、火炮,而且更新迟缓,铸炮工艺水平很低。战船多用薄板旧钉钉成,子弹往往质量低劣,十发九空。军官或不谙军事,或不理营务,吞饷肥私,贿赂成风。士兵上行下效,不勤操练,吸食鸦片,酗酒聚赌。京师首善之区的禁旅八旗“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雇人顶替充差,“点缀了事”。外省驻兵,竟然出现骑兵没有马、水勇不习水的怪现象;一旦检阅操演,骑兵便临时雇用马匹,水勇则寻找渔户冒名顶替。至于沿海水师,大多老弱无力,难以应战。更有甚者,福建水师勾结盗贼,兵匪一家。时人感慨地说,“虽诸葛武侯来”,亦“束手无策”。
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体系下,清代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佃农、自耕农与地主成为小农经济的三大主体。作为传统社会的常态形式,土地兼并一直遵循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循环过程。乾隆时期,土地又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富户占田者十之五六,恒产之家则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嘉、道年间,贵族官绅千方百计购置田产,土地集中更加严重。广东巡抚百龄有地五十多万亩,直隶总督琦善占地二百五十六万余亩。至于田连千顷、家富万金的地主商贾,则大江南北,多不胜数。在土地兼并过程中,佃农的负担愈益沉重,地租征收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在地租、赋税、徭役及高利贷的层层压榨下,农民终岁耕作,尚不足以纳租还债,以致卖儿鬻女,弃田逃亡。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与豪门贵胄的骄奢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增长十分惊人,超负荷的人口压力将清政府拖入的困顿局面。乾隆二十九年(1764),全国人口约为二亿零五百六十万人;嘉庆十七年(1812),增至三亿三千三百余万人;道光十五年(1835),竟达四亿人之多。但耕地面积则增幅很小,清初全国耕地约六百余万顷;至道光时期仅缓慢增至七百万顷。人口的极度膨胀,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迅速减少。清初人均耕地五六亩,嘉庆时期减至两亩多,道光年间已不足两亩。
土地高度集中和人口过度增长,导致流民激增,加剧了社会的动荡。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民间的抗争连绵不绝。嘉庆元年(1796), 爆发白莲教教众武装抗争事件,遍及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数十万教民参与,绵延近十年。嘉庆十八年(1813),北方爆发天理教(又名八卦教)教众抗争,影响波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 林清率领北京郊区的二百名教众,一度攻入紫禁城。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以天地会为主体的秘密反清组织也多次发动武装抗争。各地规模不等的抗争事件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
与清王朝江河日下的衰败情形相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异常迅速。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于1784 年率先兴起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机器逐渐替代手工业,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急剧变化,工业生产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贸易占据世界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法国于1789 年爆发大革命,建立了共和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继英国之后,法国也掀起工业革命的浪潮,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美国于1776 年7 月4 日发表《独立宣言》,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在美洲创立了个独立的共和国。俄国虽以封建经济为主导,但在18 世纪后期已出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9 世纪初开始在棉纺织工业中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实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东西方业已存在的时代落差,构成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潜在威胁。自18 世纪末叶起,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拓新的商品销售和原料供应市场,开始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遥远而又神秘的中国也成为列强竞相掠夺的对象。1793年和1816年,英国先后派遣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团和阿美士德(W. P. Amherst)使团出使北京,试图说服清廷开放市场,同时又多次以外交讹诈或武装侵犯的方式向中国提出开埠通商、割让岛屿等无理要求。其间法、美等国的海盗式贸易活动,对中国沿海也时有骚扰。此外,沙俄由北部西伯利亚渗入黑龙江流域,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19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政府进一步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意图挥动重商主义的大棒,黩武中国南海。与此相应,英国鸦片贸易集团和工商阶级也屡屡发出战争喧嚣。1827年,鸦片商贩马地臣(James Matheson)在《广州记事报》(Canton Register)上公开煽动武装侵华。1834年12月,侨居广州的大部分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为增辟港口、扩大市场,催促政府派遣一位全权公使并“偕同一支适度但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北上与清政府交涉,如若无功而返,以这支武装力量“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封闭中国全部沿海贸易”5。矛盾虽未演化为兵祸,但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章(节选)
鸦片战争后的十年间,全国范围内反清起事连绵不断,其中尤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大,持续时间久。
洪秀全(1814—1864),谱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客家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七岁入私塾读书,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及古文多篇,十四岁考为童生。十六岁时,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被迫辍学,居家务农。十八岁受聘为本村塾师。受儒家典籍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在青年时期依然沿着“ 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将个人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1828 年至1843 年的十六年中,他先后四次赴广州应试,但都名落孙山。科场失意使其心灰意冷,也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但找不出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以摆脱内心的痛苦。1843 年,他仔细阅读传教士梁发的九章本宗教手册《劝世良言》,为其中的说教所感动,接受了书中的观点,认为找到了“ 上天堂之真路”和“ 永生快乐之希 望”,并按照书中所言,自行洗礼,以示“ 洗除罪恶,去旧从新”。此后,即身体力行,决心向“ 天堂”之路奋进。他参照基督教义,崇奉和跪拜上帝,开始从事传教活动,劝人拜上帝不敬邪神。他首先说服族弟洪仁玕和同学、塾师冯云山皈依基督教, 施行洗礼。乡民习惯于将他们称为“ 拜上帝会”。为遵从不拜一切偶像的宗教信仰,他们逐一撤去村塾中供奉的神像和孔子牌位。这是对传统的风俗伦常的严重挑战,招致当地秀才士子的不满和责难,他们因此失去了塾师职位。1844年4月,洪秀全、冯云山一行四人离开花县,辗转至广西贵县赐谷村一带传教。此次出游成效不大,9月冯云山转入桂平紫荆山区活动,洪秀全则于11月返回花县。乡居期间,他重新在私塾执教,先后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百正歌》等诗文。1847年8月,他再次前往广西,到达紫荆山区。这期间,他又先后撰写了《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上述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洪秀全社会理想的初步形成,他由早期的宗教宣传,逐步走上了公开反清、建立地上天国的道路。洪秀全这一根本性的重大转变,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独特经历共同促成的。具体有以下三点:
一是鸦片战争后十年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的抗争为洪秀全走向反清道路提供了所需的社会基础。《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各种赔款,借机大肆搜刮民财,加之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较战前更为严重。在赋税、钱粮的层层盘剥下,贫苦民众已不堪重负。1846年至1850年,黄河、长江流域及两广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饥荒连年,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直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事和抗租抗粮斗争多达百余次,几乎遍及全国。其中尤以洪秀全生活及活动的两广地区声势盛。以天地会为首的秘密会社在这一区域影响较大,他们领导的会党的反清斗争波及城乡各地,动摇了清廷基层的统治根基。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对洪秀全的反叛清廷是一种无形的推进。
二是洪秀全的科场失意直接将他推向了清廷的对立面。与其他传统士子一样,功名利禄、出人头地在青年洪秀全心目中占有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科举考试的连连败北,无异于晴天霹雳,犹如将洪秀全打入十八层地狱,永无出头之日。他在第三次考试失败后大病四十余日,整天卧床不起,痛苦呻吟,神志昏迷,时有梦幻,口说呓语。尽管如此,在读书做官的社会风气的压力下,他身负族人的殷切期望,对科举功名久久不能释怀。六年后,他再次赴广州应试,结果仍然失败。这使洪秀全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发出将来要自己办科举考试的狂言,反清意识已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三是基督教义在客观上为洪秀全构筑新的社会理想提供了思想资源。广州地区作为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传教活动由来已久。早在19 世纪30 年代,英国伦敦会、美国南浸礼会等传教组织即在此建立基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的限制,传教士在广州及其周围地区开展宣教活动,并散发基督教布道手册。这些传教活动为洪秀全接触基督教义提供了便利条件。梁发的布道手册《劝世良言》给洪秀全的思想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847 年3 月,他与洪仁玕一同前往广州,跟随美国传教士罗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学习基督教义,得以阅读《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基督教典籍和教义以繁复杂糅的奇异方式触动了洪秀全的内心世界。披上神秘的宗教外衣,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文化传统,洪秀全的社会向往开始有了一个脉络。
综合而言,洪秀全早期的理想追求主要通过拜上帝、反清、排孔体现出来。他对基督教义予以加工、附会,宣扬独尊上帝,不拜偶像。他从现世功利的角度出发,将上帝世俗化,并奉为“真神”,以其神威对抗传统社会的天命思想。洪秀全承袭并了天地会反清复明的思想,援引基督教义,发动反清起事。在拜上帝教的基本文献《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中,其反清意识由模糊变为明确。他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不公正的社会现状,蔑视清廷君王及官员,将其斥为“阎罗妖”和“妖徒鬼卒”;表露了社会平等、财产均分的愿望,认为天下男女都是上帝生养保佑的兄弟姐妹,进而号召信徒“斩邪留正”,即团结一致改造黑暗的旧世界,创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洪秀全将孔子牌位一扫而净,并托上帝之名,斥责孔子所著经书荒谬甚多,实为凡间罪恶的渊薮。在叙述自己“异梦”的神话故事中,假借对上帝鞭打孔子的描述,破除孔子的偶像崇拜。与此同时,他又参照《礼记》《周礼》等经籍,糅合基督教义和儒家思想,倡导“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洪秀全的社会理想由萌蘖到初步形成,经历了从传道救世到政治反抗的变化过程,为拜上帝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感召下,传教活动终化为排山倒海的太平天国运动。
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部分,作者似乎以一种十分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图景。他没有急于叙述具体事件,而是先设定了一个历史的基调,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复杂性。我觉得作者非常善于捕捉历史的“呼吸”,他不是简单地将零散的史料堆砌在一起,而是努力去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去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节点,实则蕴含着必然的走向。我特别关注的是“危局”这个词,它不仅仅代表着外部的压力,更暗示着内部的困境。在我看来,中国近代史的“危局”是多层次的,有政治上的腐败和低效,有经济上的落后和被掠夺,有文化上的冲突和失落,更有社会结构的动荡和转型。作者似乎在这本书中,有意去揭示这些“危局”是如何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看似无法破解的死结,但正是这种绝望中的挣扎,才孕育出了“变革”的种子。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解剖师一样,细致地剖析旧制度的病灶,展现出那些足以动摇根基的裂痕。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在这样的“危局”之下,各种力量是如何萌发、碰撞、演进的,最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冲击,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它简洁而有力的书名所吸引:“新思文库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新思文库”本身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危局与变革”则直击中国近代史的核心,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近代史,关键在于把握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危局”的复杂性,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动力。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会深入剖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展现出,在晚清时期,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危局”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僵化、经济的落后、军事的孱弱,以及社会结构的动荡。而“变革”二字,则是我更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中国是如何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变革思想和实践的。从器物层面的学习,到制度层面的改革,再到思想层面的启蒙,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和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变革的脉络,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推动力,以及它们最终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这本书对我来说,是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是探究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新思文库”四个字透露着一种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启迪,而“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则直观地展现了本书的主题,让我对其内容充满好奇。我一直觉得,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也孕育着深刻的变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解析那个时代的“危局”,不仅仅是外部列强的军事侵略,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制度性危机、经济的落后以及社会结构的松动。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侦探,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示出导致中国陷入危机的深层原因,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变革”二字也让我对本书寄予厚望。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中国是如何萌生出各种各样的变革思想和实践的。从器物层面的学习,到制度层面的改革,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革新,每一种变革都充满了探索与抗争。我期待书中能够梳理出这些变革的脉络,分析其推动力量,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近代转型过程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危局与变革”精准地抓住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脉络,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近代的转型,最关键的在于把握其所面临的“危局”的本质,以及“变革”的路径和动力。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求索过程。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危局”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外在的帝国主义侵略,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统治危机、社会矛盾以及思想的困境。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危局”是如何相互叠加、相互强化的,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渊。而“变革”二字,则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另一大动力。我渴望了解,在这样的绝境中,中国人民是如何挣扎求存,又是如何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变革之路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还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是学习西方,还是坚持传统?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梳理出这些变革的脉络,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理解民族精神的源泉,以及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别具一格,深沉的色彩搭配精致的烫金字体,传递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而“新思文库”这个系列名,也暗示了它所包含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和思想启发性。当我看到“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这个副标题时,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中国近代史是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一把钥匙。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濒临分裂,民族命运悬于一线,同时,各种新的思想、新的力量也在这个时期悄然萌芽,并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变革洪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危局”,不仅仅是外部的列强侵略,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以及思想的混乱。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导致中国走向危机的深层原因被一一揭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演进并非偶然。同时,“变革”二字更是吸引我的地方。我渴望了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是如何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他们尝试了哪些改革,提出了哪些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里面充满了我们急需了解的历史真相和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简洁,但“新思文库”几个字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暗示着这是一套有思想深度的丛书。“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段时期,它既充满了屈辱和苦难,也孕育了新生和希望。这本书的标题“危局与变革”,精准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髓。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危局”的根源,不仅仅是表面的列强入侵,更要挖掘出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内部原因,比如政治体制的腐败、经济结构的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等等。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导致中国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同时,“变革”二字也让我倍感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梳理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以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每一次变革都充满了复杂性和艰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呈现出这些变革的来龙去脉,分析其得失成败,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厚重感,金色的“新思文库”字样在深邃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则直接点明了主题,预示着这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挑战的岁月。中信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其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任。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民族命运跌宕起伏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那个内忧外患、旧秩序崩塌、新思想萌发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在巨变中寻找出路的?这本书的标题“危局与变革”恰恰触及了我的兴趣点。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侧重于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最终推动中国走向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晚清时期腐朽的体制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如何加剧了这种危机。同时,“变革”二字也寄托着希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以及各种思潮、改革尝试如何在旧土壤中孕育新生。那些试图改变国家命运的先驱者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都是构成这段历史血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了解他们的身影,感受他们的温度。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在纷繁的历史叙述中,依然有严谨治学、深入浅出的作品出现,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上“新思文库”四个字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富有思想的光芒,而“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则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一直深信,理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其近代史的深刻洞察。而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中国转型最为剧烈、最为关键的时期,充满了“危局”与“变革”的交织。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那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危局”,不仅仅是外部的列强欺凌,更是内在的政治腐朽、经济落后、社会动荡以及思想的迷茫。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细致地为我们诊断出那个时代中国病灶所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是哪些深层的原因导致了民族的危难。同时,“变革”二字也让我对本书充满了希冀。在绝望的“危局”中,中国是如何寻求生机,又是如何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变革力量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梳理出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的层层递进的变革历程,分析其中涌现出的各种思潮、各种人物,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堂关于民族韧性与复兴的生动课堂。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其简洁而富有深意的书名所吸引:“新思文库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新思文库”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品味和思想深度,而“危局与变革”则精准地概括了中国近代史最核心的特征,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近代史,关键在于把握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危局”的复杂性,以及推动社会前进的“变革”动力。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会深入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展现出,在晚清时期,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危局”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僵化、经济的落后、军事的孱弱,以及社会结构的动荡。而“变革”二字,则是我更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中国是如何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变革思想和实践的。从器物层面的学习,到制度层面的改革,再到思想层面的启蒙,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和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变革的脉络,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推动力,以及它们最终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立刻被其书名所吸引:“新思文库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新思文库”系列名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前瞻性,而“危局与变革”则精准地抓住了中国近代史的灵魂。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当下的中国,必须深刻理解其近代史的转型过程。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部积弊丛生,外部列强环伺,国家命运如同置于风暴之中。这本书的标题“危局与变革”,恰恰点出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两个关键词。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中国近代所面临的“危局”,不仅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外部侵略,更要挖掘出导致国家衰败的深层原因,比如政治制度的腐朽、经济结构的脆弱、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及思想文化上的困境。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呈现出,这些“危局”是如何一步步加剧,最终将中国推向了风雨飘摇的境地。而“变革”二字,则是我阅读的另一大动力。我渴望了解,在这样的绝境中,中国是如何寻求出路,又是如何孕育出各种各样变革的思想和实践的。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每一次变革都充满了探索、尝试、甚至牺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变革的脉络,分析其得失成败,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