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 政治军事 外交关系

大国外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 政治军事 外交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诺曼 里奇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外交史
  • 政治军事
  • 一战后史
  • 冷战史
  • 大国竞争
  • 国际政治
  • 外交政策
  • 战争与和平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慧泉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7175
商品编码:175955579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8-01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深刻讲述一战以来大国浮沉
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亲自翻译
不可错过的殿堂级国际关系史教科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今的这100年间,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阐释大国的外交政策,聚焦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过程,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内战,朝鲜战争,苏联的崛起与美苏争霸,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海湾战争, “9·11”事件等,讲述各主要大国在历次战争和重大国际事件前后,如何应对国际局势的危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读者呈现20世纪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演变史。

作者简介

诺曼里奇,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历史学家,国际关系专家。194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林茅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主要著作有《民族主义与变革时代》、《希特勒的战争目的》第一卷《意识形态、纳粹国家和扩张过程》与第二卷《新秩序的建立》、《为什么会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一个发人警醒的故事》等,同时是多卷本《德国对外政策文件》的编者之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上)
主要交战国的战争计划
西线战事
东线战事
加里波利(达达尼尔)战役
海上的战争
战时政治与宣传
战时外交
日本参战
奥斯曼帝国参战
意大利参战
巴尔干各国卷入
协约国成员间的战时秘密条约
土耳其海峡
对阿拉伯人的互相抵触的许诺
赛克斯皮科协定
与俄国和意大利的协定
贝尔福宣言
英法阿拉伯宣言
关于德国的法俄协定
中欧两强的战争目的
第二章俄国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三月革命
布尔什维克革命
列宁
列宁的和平创议
俄罗斯帝国的瓦解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布加勒斯特条约》
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看德国的战争目的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下)
和平提议
美国干涉
威尔逊的“十四点”
德国战败
停战(1918年11月11日)
第四章缔造和平(1919年)
理想主义的销蚀
封锁问题
巴黎和会
1919年的和平缔造者: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
国际联盟
“十四点”的命运:殖民地、山东和种族平等
南蒂罗尔和阜姆
德国问题
出示和平条件
第五章和约
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对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和约
对奥斯曼帝国的和约
少数民族条约
条约批准问题
终评
1919年时的列强
第六章帝国之后:俄国和东欧
俄国:内战与布尔什维克巩固权力
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
新生的和重建的东欧国家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第七章帝国之后:中东
土耳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
亚美尼亚问题
与法国和意大利的外交解决
驱逐希腊人、查纳克危机和废除苏丹统治
《洛桑条约》
希腊—土耳其人口迁移
凯末尔的社会革命
非土耳其领土
沙特阿拉伯
叙利亚和黎巴嫩
外约旦
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
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巴勒斯坦问题
石油因素:波斯(伊朗)
美索不达米亚
巴林和沙特阿拉伯
第八章东亚:到华盛顿会议为止的日本和中国
1914年前的背景
日本、中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十一条”
日本和盟国在西伯利亚的干涉
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
裁减海军军备的协定
第九章东亚:从华盛顿会议到“满洲危机”
中国: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的关注
中国政治形势;孙中山
国共伙伴关系
莫斯科的对华政策
蒋介石的崛起
蒋介石与莫斯科的关系
旨在统一中国的北伐
日本因素
“满洲危机”前夕的中国
华盛顿会议后的日本国策
大萧条的影响
第十章“满洲危机”
日本的利益
日本侵占
中国和苏联的反应
西方的反应
国联的反应和史汀生主义
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
李顿调查团
日本侵占热河与《塘沽停战协定》
第十一章东亚:从“满洲危机”到中日战争
日本政府与其政策
“满洲危机”后的中国
卢沟桥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开始
国际反应
日本政府内的变动
第十二章西欧:从凡尔赛到希特勒
法国对安全的追求
以赔偿为武器
俄德《拉巴洛条约》
法国、比利时占领鲁尔;德国通货狂胀
通货狂胀结束;道威斯计划
《洛迦诺公约》
白里安和斯特莱斯曼
裁军问题
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裁军谈判的失败
赔偿、杨格计划和莱茵兰撤军
马奇诺防线
白里安的欧洲联邦计划
大萧条的来临
大萧条对德国的影响
德奥关税同盟
赔偿的终结
德国民主制的终结
第十三章西欧:到西班牙内战为止的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战后意大利
墨索里尼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的帝国主义
希特勒
纳粹意识形态
1933年时德国的国际处境
埃塞俄比亚危机
德国牵制:萨尔公民投票和德国重新武装
斯特雷萨阵线和法俄同盟
英德海军协定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和世界的反应
莱茵兰重新军事化
埃塞俄比亚的终结
第十四章西班牙内战
政治背景
反共和国的阴谋
外国干涉的作用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长枪党
外国干涉的国际影响
法国和英国的不干涉
德国的不满
第十五章从西班牙内战到欧洲的二战前夜
意大利、德国与奥地利问题
绥靖政策
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协定
“水晶之夜”和希特勒破坏慕尼黑协定: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
德国兼并梅梅尔
纳粹种族战争
第十六章二战在欧洲:从德国进攻波兰到俄国战役
波兰问题白热化
纳粹—苏联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进攻波兰
第四次瓜分波兰
西线进攻的决定
苏联的扩张:兼并波罗的海国家与苏芬战争
德国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
丘吉尔接任首相
德国的西线战役
希特勒与英国的对抗
墨索里尼的干涉
西班牙牌
北非战略
巴尔干困境
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进攻
对苏联的进攻
第十七章二战在亚洲:从中国泥潭到珍珠港
苏联威胁、德国背叛和美国经济压力
欧洲事态与亚洲事态的互动
采纳南进战略
走向与德国结盟
三国条约与其国际反响
日本与德国对苏进攻
从南进战略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争议
外交后果
第十八章希特勒对美宣战,太平洋战局,态势逆转
希特勒起初的谨慎
美国的压力
希特勒的终回应
日本奇迹的六个月
态势逆转:珊瑚海战役和中途岛战役
日本人的胜利的遗留影响
第十九章到墨索里尼垮台为止的大同盟
大同盟的开端
《大西洋宪章》
西方对苏援助
美国加入大同盟
三巨头: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
战争进程:总体概貌
斯大林的战争目的与1942年5月26日英苏盟约
在北非的第二战场
卡萨布兰卡会议:西西里与无条件投降
战争进程: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
攻入西西里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垮台
第二十章为战后世界奠基
莫斯科会议
首次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波兰问题
欧洲战争进程
摩根索计划;1944年9月11 日至16日的魁北克会议;
参谋长联席会议1067号指令
1944年10月丘吉尔艾登赴莫斯科使团,百分比协议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联合国的建立
第二十一章在欧亚两大洲的胜利
罗斯福去世和杜鲁门继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结束
杜鲁门初入国际政治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太平洋战局进程
原子弹的使用
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十二章大同盟的瓦解
1945年时的强国
武器系统的革命
冷战
缔造和平(1945年):伦敦会议和莫斯科会议
斯大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与凯南的遏制理论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苏联的反应
缔造和平(1946年),关键性的德国问题
与意大利和德国卫星国的和约
杜鲁门主义;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希腊内战
马歇尔计划
第二十三章敌对阵营的形成
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扩展;共产党情报局的创建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政变
铁幕的裂口: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柏林封锁
迈向北大西洋同盟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德国的分裂
一个超国家经济组织的创建:欧洲煤钢联营
西欧联盟
华沙条约
第二十四章日本:从投降到后和约
日本投降详情
美国设想的在日管理当局
美国占领与日本政府改组
对日和约(1951年9月8日)
苏联对日媾和(1956年10月19日)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协定
第二十五章超级大国与中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
日本投降前的美国对华政策
史迪威的失败
赫尔利使团
美国未能结交共产党人
美国战后对华政策
马歇尔使华
苏联对华政策
外蒙古成为苏联卫星国
中国内战:国民党人
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
中国内战:冲突进程
毛泽东倒向苏联
美国国内对中国共产党人获胜的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0年2月14日中苏条约
第二十六章遏制在亚洲:朝鲜战争
朝鲜的战后分治
苏联治下的北部朝鲜
美国治下的南部朝鲜与李承晚
分立的南北朝鲜政府的建立
美苏撤军与朝鲜人民军出兵南朝鲜
朝鲜战争:责任问题
冲突进程
罢免麦克阿瑟
走向停战的漫长道路
诸多不同解释
第二十七章帝国的终结:印度和巴基斯坦
甘地革命
甘地的领导作用
甘地的首次争取自治运动
印度社会内的分裂
甘地的食盐进军
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克里普斯使团
英国的屈服和印度分治决定
实行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英国自治领获得独立
甘地的遗产
朱纳格特、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
葡萄牙和法国飞地的终结
尼赫鲁的对外政策与中印战争
尼赫鲁的遗产
印巴不宣而战的战争与孟加拉国创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核国家
第二十八章北非和中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苏伊士运河危机
法兰西帝国在中东和北非的终结
英国人与埃及
巴勒斯坦问题
英国委任统治的终结
阿以冲突与以色列国家的建立(1948年5月14日)
1948—1949年阿以战争
外约旦变成约旦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命运
埃及:从1948—1949年战争到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十九章冷战的发展:从朝鲜战争到古巴导弹危机
领袖变更
艾森豪威尔杜勒斯对外政策
斯大林之后的接班人:尼基塔·赫鲁晓夫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对外政策
对奥和约(1955年5月15日)
德国问题上的持续僵局
赫鲁晓夫对和平共处的重新呼吁和他对斯大林的谴责
非斯大林化在东欧的反响:波兰
1956年10月匈牙利暴动
苏伊士运河危机
欧洲走向较大程度的独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共同市场
洲际弹道导弹和首颗人造卫星
赫鲁晓夫柏林后通牒(1958年11月)
肯尼迪继任
维也纳峰会(1961年6月)
柏林墙(1961年8月)
第三十章古巴导弹危机
菲德尔·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革命
卡斯特罗与美国
卡斯特罗与苏联
猪湾入侵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决定
美国的反应
危机的解决
卡斯特罗的反应
第三十一章进行冷战:从古巴导弹危机到赫尔辛基协议
戴高乐迈向更大程度的独立
肯尼迪的“我是柏林人”演说(1963年6月26日)
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8月5日)
保护人变更
约翰逊继任
废黜赫鲁晓夫(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继任
维利·勃兰特和“东方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
尼克松继任
军备控制: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勃兰特重启德国“东方政策”与莫斯科条约(1970年8月12日)
关于柏林的四国条约(1971年9月3日)
两德关系基础条约(1972年12月21日)
赫尔辛基协议(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
第三十二章东亚:从朝鲜战争到中美外交革命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金门、马祖和台湾问题
中印战争
中苏分裂
美国未能就东亚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
中美外交革命
中日实现和平
中美外交革命的后各阶段
第三十三章遏制在亚洲:越南(第一部分)
战后分治
历史背景
胡志明与越南的共产主义—民族主义革命
中国国民党军对北越的占领
英国对南越的占领和法国卷土重来
越南对法战争
日内瓦协议(1954年7月)
东南亚条约组织
美国、南越和吴庭艳
越盟对拒绝举行全越普选的回应
老挝问题
肯尼迪升级
吴庭艳垮台
约翰逊坚持既定路线
“春节攻势”对美国政策的冲击
约翰逊的终和平提议与1968年总统选举
第三十四章遏制在亚洲:越南(第二部分)
尼克松的越南政策
战争扩大到柬埔寨和老挝
外交突破?
西贡政府的崩溃
美国撤出后的东南亚
华人的命运和中国的反应
柬埔寨的浩劫
越南占领柬埔寨
中国攻入越南
共产主义者在老挝的胜利
第三十五章冷战的发展:从赫尔辛基协议到戈尔巴乔夫垮台
卡特的对外政策
巴拿马运河条约(1977年7月9日)
军备控制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罗纳德·里根上台
里根自相矛盾的对苏政策
里根、核武器和“战略防御倡议”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继位
里根戈尔巴乔夫关系
戈尔巴乔夫削减苏联军事义务和对外承诺
里根与中美洲: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
格林纳达
利比亚
布什继位
布什戈尔巴乔夫关系
布什、戈尔巴乔夫和海湾战争
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第三十六章中东:从苏伊士运河危机到戴维营协议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的埃及政策
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至10日)
联合国242号决议
巴勒斯坦问题
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
阿拉伯石油武器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
吉米·卡特的中东政策
戴维营协议(1978年9月)
第三十七章中东: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到1991年海湾战争
伊朗、国王和伊斯兰革命
伊朗人质危机
苏联入侵阿富汗
两伊战争
黎巴嫩悲剧
武器换人质
尼加拉瓜因素
两伊停战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
海湾战争
第三十八章苏联帝国的解体
波兰、团结工会和一个非共政府的组成
共产党在匈牙利统治的终结
匈牙利对共产党民主德国的打击
民主德国危机和柏林墙被打开
德国重新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
斯洛伐克的分离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不确定的未来
苏联的解体
鲍里斯·叶利钦的作用
族裔民族主义和宗教:两大解体力量
戈尔巴乔夫的挽救努力与1991年8月政变
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第三十九章南斯拉夫的解体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战争和种族清洗
欧共体的反应
马其顿局势
波黑的浩劫
克罗地亚出牌
代顿协议(1995年12月14日)
科索沃危机
在马其顿的反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随着苏联帝国的崩溃和冷战的结束,许多美国人相信自己可以展望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了,他们期盼军备竞赛已告终结、和平的恩惠回馈丰厚。共产党中国和所谓“无赖国家”依然隐隐呈现为美国安全的潜在威胁,但总的来说,美国人认为自己能够无拘无束地追求自身利益,不必理睬“以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难题”的呼吁。
2001年9月11日,美国人从这种自满自得中被震醒了。当时,执行自杀使命的恐怖分子用被劫持的商业飞机作为武器,摧毁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现代全球经济的一个基本象征,并且攻击了五角大楼——美国军事体系的神经中枢。“9·11”事件显示,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或许比苏联和共产主义更危险的敌人,即受宗教狂热和对西方文化价值的仇恨驱使的狂热分子,他们以恐怖主义作为武器,试图攻击和摧毁西方社会。
如我们所知,“9·11”事件已经被人以《启示录》的笔法描绘成世界的终结。然而,恐怖主义并没有多少新鲜内容,许多个世纪里它一直在世界各地被用作一种抗议的手段或恐吓的工具。恐怖主义对美国也不是新事物。之所以“9·11”事件会显得格外不同,乃是因为这灾难如此巨大——恐怖主义的规模已大得足以令绝大多数自满自得的美国人震惊,并认识到一个本应明白可鉴的事实:美国(以及实际上的所有现代工业社会)极易受到伤害,它们有核反应堆和汽油精炼厂、水坝和油气管道、桥梁和隧道,还有只要切断水电供应就能被搞得无法居住的城市高层建筑物。
华盛顿对此的反应是在外交政策操作上急剧变脸。其傲慢的前提假设——美国能无拘无束地根据它自己的利益实施政策而不管它们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其对进行任何国外干涉的拒斥——除非美国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其对美国部队应当退出国际维和使命的要求……现在都骤然消退。华盛顿现在大声疾呼在抗击恐怖主义方面进行必要的国际合作,以取代先前的单边主义。美国领导人所做的不止是说教。他们一边号召全世界的支持,一边投入了在阿富汗的战争,以便根除被他们指控为要对“9·11”灾难负责的恐怖主义者。


《世界新秩序的奠基者:一次大战后的国际格局重塑与大国博弈》 序章:旧世界的挽歌与新世纪的曙光 1914年盛夏,欧洲的上空笼罩着火药味,一场席卷全球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惊人的速度吞噬了原本繁荣的帝国,撕裂了古老的联盟。这场空前惨烈的冲突,不仅将无数生命卷入战争的漩涡,更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潮。当硝烟散尽,一个满目疮痍的欧洲,一个巨变中的世界,迫切需要新的秩序来维系和平,引领方向。本书将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段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深入剖析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如何形成,大国如何在其中进行艰难的角力与妥协,以及这些塑造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世界命运的政治、军事与外交博弈。 第一章:凡尔赛的庆典与伤痕——和平协议的缔造与裂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非意味着国际关系的回归平静,而是开启了一段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和平建构时期。巴黎和会,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奠基石,其成果——凡尔赛条约,既是战胜国集体意愿的体现,也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子。本章将详细考察协约国主要国家(英、法、美、意)在和会上的立场与诉求,分析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原则”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各方如何在领土、赔款、殖民地分配以及民族自决等问题上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我们将重点审视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的地位,其承受的巨额赔款、苛刻的军事限制以及领土的丧失,如何成为其国内政治动荡与民族主义情绪滋生的温床。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昔日帝国的瓦解,新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重塑,为理解战后欧洲的动荡奠定基础。 第二章:华盛顿的宣言与平衡——海军竞赛的终结与东亚的暗流 与欧洲战场的喧嚣不同,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样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成为了解决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一系列棘手问题的关键平台。本章将重点分析美国在此次会议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其旨在遏制日本扩张、维护太平洋现状的战略目标。我们将深入解读《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阐释它们在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确认中国主权完整与门户开放原则方面的重要意义。然而,凡尔赛体系的欧洲大陆特性,与华盛顿体系的海洋与远东视角,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本章还将揭示,尽管华盛顿会议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但日本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日益增长的野心,以及英美之间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微妙平衡,预示着远东地区潜在的冲突隐患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第三章:国联的理想与现实——集体安全的尝试与失效 为了避免未来战争的重演,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成立的国际联盟,被寄予厚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国”。本章将详细梳理国际联盟的成立背景、组织架构以及其所倡导的集体安全原则。我们将考察国联在裁军、经济合作、社会福利以及调解国际争端等方面的初期尝试,并重点分析其在处理边界争端、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初期发生的局部冲突时所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为什么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最终选择不加入国联?为什么当面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等严重挑战时,国联却显得无力回天?本章将深入剖析国联在缺乏强大执行机制、大国利益冲突以及成员国集体意志薄弱等方面的根本性缺陷,揭示其从一个充满希望的国际机构,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旁观者的悲剧历程。 第四章:大国的博弈与妥协——英法美的战略分歧与德意日轴心的崛起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框架下,英、法、美三大主要战胜国之间的战略分歧,是影响战后国际格局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本章将深入分析英法两国在重建欧洲安全、处理德国问题以及殖民地利益上的不同考量。英国倾向于维持欧洲均势,不愿过度削弱德国,以防范法国在大陆的独霸;而法国则极力要求严惩德国,建立强大的安全保障,以避免再次遭受侵略。与此同时,孤立主义情绪在美国蔓延,其在欧洲大陆事务上的不介入态度,为英法之间的分歧提供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本章将聚焦于德、意、日三国在凡尔赛体系下的不满与挑战。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复仇心理、意大利对“战利品”的不满、以及日本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排斥,最终促成了三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勾结。我们将分析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的扩张主义思想如何萌生并逐步付诸实践,它们是如何利用英法美的战略失误与国内政治困境,一步步打破既有的国际秩序,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铺平道路。 第五章:经济的危机与动荡——1929年大萧条的全球回响 1929年,华尔街股市的崩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了席卷全球的经济风暴——大萧条。本章将深入剖析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这场危机是如何由美国蔓延至全球,其传播机制与破坏性。危机如何加剧了各国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动荡与极端主义的兴起?本章将重点分析大萧条如何催化了德、意、日等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为它们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合理性”的借口。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危机时的政策调整,以及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加等现象,如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经济的绝望,成为了许多国家寻求通过军事手段来转嫁国内矛盾、重塑国家地位的强大驱动力,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深刻的经济根源。 第六章:军备的竞赛与扩张——走向战争边缘的国际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并未能阻止战后军备竞赛的悄然回归。本章将细致考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各主要国家在军事领域的策略调整与发展。在裁军谈判受挫、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开始秘密或公开地重整军备,发展新型武器装备,并扩充军事实力。我们将分析这些国家的军事思想演变,例如德国的闪电战理论,以及它们在西班牙内战、中国战场等地的军事试验。与此同时,英法美等国虽然在海军方面受到条约限制,但在陆军和空军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现代化建设。然而,面对德意日轴心的军事扩张,英法美的绥靖政策,使得这场军备竞赛逐渐失去了控制,最终演变成一场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大战的噩梦。 第七章:外交的博弈与妥协——慕尼黑阴影下的和平幻象 在通往战争的道路上,外交的努力与妥协扮演着复杂而悲剧的角色。本章将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及亚洲的外交舞台上那些关键的时刻与事件。我们将深入分析英法两国在面对德国的步步紧逼时,为何选择“绥靖”政策,其背后的考量与代价。从承认莱茵兰非军事区被德国占领,到吞并奥地利,再到最终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慕尼黑会议成为了战前国际外交的一大转折点。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外交事件,分析其如何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削弱了国际联盟的权威,并最终让和平的希望破灭。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苏联在此期间的外交策略,从试图建立集体安全同盟,到后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背后的复杂考量与最终选择。这些外交上的博弈与妥协,并非走向和平的桥梁,而是将世界推向了更大规模战争的深渊。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当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熊熊燃起,那个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筑的脆弱和平终于彻底破碎。回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挑战的时代。旧秩序的崩溃,新秩序的艰难孕育,大国之间的角力与妥协,经济的危机与社会的动荡,以及军备竞赛的阴影,共同谱写了一曲复杂而悲壮的历史乐章。本书通过对政治、军事与外交关系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那个时代大国决策的逻辑,国际体系运行的机制,以及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与偶然。每一次深刻的历史变革,都留下了宝贵的镜鉴。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关键时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平的脆弱,理解大国责任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智慧,警惕重蹈覆辙,为构建一个更加持久和平的世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历史事件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转移和联盟体系的微妙变化,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对一战前夕欧洲各国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感仿佛透过纸页都能扑面而来。尤其是在描述军备竞赛如何一步步将欧洲推向深渊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人为的非理性之间的拉扯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意图的解读,远比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官方文件来得更加生动和深刻,让人意识到,即便是最理性的政治决策,也常常被傲慢、误判和潜意识里的恐惧所驱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转折点时的笔力,比如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与瓦解,那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变更,更是对民族情绪和集体记忆的重塑,这部分内容的分析,着实提供了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全新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

评分

读完这册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在处理战后重建和冷战初期的漫长阶段时,作者运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沉静笔调,缓缓铺陈出意识形态冲突如何渗透到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与描述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那种急促、充满戏剧张力的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对关键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极其到位,比如那些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影响深远决定的领导者,他们内心的挣扎、权衡与孤注一掷,都被捕捉得非常精准。这使得原本宏大的地缘政治叙事,一下子变得鲜活而具有人性的温度。比如,书中对某次关键国际会议后私下交流的侧写,揭示了官方声明背后的妥协与算计,这种“台面下”的政治博弈,比“台面上”的宣言更有说服力,让人对“大国外交”的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二战后多极化趋势的演变时,展现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它没有被单一的意识形态叙事所局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次要但关键的行为体。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不相关的局部冲突和地区性的经济波动,精准地嵌入到全球权力结构变动的宏大图景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非西方国家如何在夹缝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的那种克制而客观的态度。没有简单的“受害者”或“侵略者”标签,只有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冷酷遵循。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全然拥抱,使得全书的论证非常扎实有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提醒去质疑既有的简单结论,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对固有认知藩篱的拓宽。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洗练且富有画面感的,它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欣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转场都处理得无比流畅自然。作者在处理外交文件和军事部署的细节时,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令人信服,然而,当需要描绘战火下的民间疾苦或领导者私下的焦虑时,笔锋又变得极富感染力。这种文风上的反差和融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感。它成功地做到了让一个对国际关系史略感生疏的普通读者,也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核心脉络,同时又让资深研究者从中发现值得细嚼慢咽的精妙论点。全书下来,感觉自己不仅是读了一段历史,更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关于人类集体决策的深度思辨。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软实力”和“文化输出”在外交博弈中所扮演角色的论述。很多传统的外交史著作往往过于聚焦于条约、军力和领土划分,但这本书非常敏锐地指出了,随着时代发展,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信息战的效能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隐形支柱。作者对不同时期宣传战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人心争夺”在冷战思维中的核心地位,并追溯了这种趋势如何演变至今。这种将文化现象与国家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为理解现代地缘政治竞争提供了极其及时的参考。它让我意识到,外交战线早已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深处,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未来挑战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