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本质

思想本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芬·平克(StevenPinker)著张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史
  • 形而上学
  • 认知科学
  • 心灵哲学
  • 意识
  • 存在主义
  • 理性主义
  • 经验主义
  • 知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7990
商品编码:1743753580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著;张旭红,梅德明 译 定  价:129.9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页  数:514 装  帧:精装 ISBN:9787213067990 前言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
引言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思想是思想,语言是语言
是否说了谎,Learned这个词是关键
名字透露出的重要信息
人为什么一激动就爱讲脏话
你知道我是谁吗
部分语言与思想
01动词的奥秘
动词决定句子的意思
相同的场景,不同的框架
动词与思想1:内容移动,还是容器状态改变
动词与思想2:使其移动,还是使谁拥有它
动词与思想3: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
第二部分语言与现实
02一个人真的天生有5万个概念吗
极端天赋论
激进语用学
语言决定论
03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一扇进入人类心智的窗户;
一次针对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很深刻的论述;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一场思想之本质的探索之旅。
(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著;张旭红,梅德明 译 史蒂芬·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2年―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并专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并很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舵主。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很好科学书籍。
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年―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2004年,当选《时代》杂志优选100位很有影响力人物。201等
《思想的迷宫:探索意识的边界》 在浩瀚的宇宙中,意识如同一盏微弱却又顽强的灯火,照亮了我们对存在本身的追问。人类对“思考”这一核心能力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进过程。从早期对神灵旨意的敬畏,到哲学家的理性思辨,再到科学家的实证探索,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思想”究竟是什么的探究。 《思想的迷宫》并非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意识腹地的徒步旅行,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观察、分析、甚至挑战我们对思维的既有认知。本书的主旨在于呈现思想的复杂性、多维度性,以及它在人类认知、情感、决策乃至社会构建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试图拆解“思想”的层层外壳,剥离其表面的浮华,触及其核心的肌理,展现它如同一座宏伟迷宫般的结构:幽深、蜿蜒,充满了未知的转角和意想不到的洞见。 本书开篇,我们将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回顾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意识”的经典辩论。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休谟的“印象说”和康德的“先验唯心论”,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如何试图定义和理解人类的内在世界?他们提出的概念,如“理性”、“直觉”、“感知”和“记忆”,至今仍是我们探讨思维的基础。我们会深入分析这些哲学理论的精髓,解析它们在理解思维本质时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例如心物二元论的困境,以及意识是否独立于物质存在而独立。 然而,哲学思辨的广度与深度,在科学的实证面前,也展现出其局限性。因此,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转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探索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是如何传递信息,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进而产生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我们会介绍脑成像技术(如fMRI和EEG)在揭示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解析特定脑区与特定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情绪调节)的关联。从单个神经元的放电到大规模脑网络的协同工作,我们将尝试描绘出思维活动的物理基础。本书将摒弃晦涩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了解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揭开大脑的面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思想的物质载体。 继而,我们触及了心理学的范畴。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人类如何感知信息、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做出决策。我们会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记忆(如工作记忆、长期记忆、情景记忆),以及影响记忆形成和提取的因素。决策理论将是本书关注的另一重点,我们将分析启发式思维、偏差、以及系统1和系统2的思维模式。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思想的运作并非总是理性而高效的,它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捷径”和“误区”。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认知科学这个交叉学科。认知科学将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多个领域融为一体,试图建立一个关于心智的整体模型。我们将介绍“计算主义”的观点,即思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算法。我们会探讨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思维方面的进展,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以及它们在理解人类认知模式方面的启示。同时,我们也讨论人工智能在模拟“意识”和“情感”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这为我们反思人类自身的独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其在思想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书将分析语言的结构、语义以及语用学,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语言使用者在认知上的潜在差异。我们会介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不同解读,思考语言是否真的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通过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探讨,读者将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使用的语言工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思考的边界和深度。 社会文化因素对思想的塑造同样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文化、习俗、信仰和价值观构成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本书将探讨群体思维、社会认同、刻板印象以及偏见如何影响个体的思考和判断。我们会分析媒体、教育和社会互动在塑造我们的认知模式和价值体系中的作用。理解这些社会力量,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思想的形成并非完全是个人独立运作的结果,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土壤之中。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进入更具前瞻性的思考领域。我们将探讨意识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演化,以及未来科技(如脑机接口、意识上传)可能对我们理解和重塑思维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们还将触及一些更为哲学性的问题,例如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以及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这些看似无法量化的思维能力,其根源又在哪里。 《思想的迷宫》并非一本教科书,它也不试图提供一套固定的“思维方法”。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探索思维深邃奥秘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我们鼓励您保持开放的心态,质疑既有的观念,拥抱不确定性。因为,正是这些不断地探索、反思和追问,才构成了我们作为思想者的核心价值。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重新审视您自己以及您周遭世界的思想运作,从而在理解“思考”的迷宫中,找到属于您自己的独特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之冷峻与观察之犀利,简直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它仿佛是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社会交往中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直指人性中那些微妙的、甚至是有些丑陋的互动机制。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镜像神经元与社会建构”的章节,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群体认同感是如何通过这种机制被不断强化和固化的,以及这种固化如何反过来限制了个体的自由意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翻看前面的章节来确认某个推论的源头,因为它信息的密度太高,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精妙的推理和恰到好处的例证,丝毫没有水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克制,语言精准,如同精密仪器一般,少了些许情绪化的渲染,多了几分客观的分析力。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些挑战,因为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做笔记来梳理作者构建的复杂思想网络。但如果你愿意投入这份注意力,它绝对会成为你思想工具箱里最锋利的一把刻刀。

评分

我通常对那种探讨“存在”的文学作品不太感冒,总觉得太虚无缥缈,但这本书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使用任何宏大的哲学词汇来压制读者,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富画面感的微观叙事,将“当下”的这种稍纵即逝感捕捉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感知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度,书中描述的那些瞬间,比如光线透过树叶投射在地面上的斑驳、雨水打在窗户上留下的痕迹,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永恒的重量。这并非是对物理时间的记录,而是对“意识停留”在某个时刻的深刻描摹。我读到关于“遗忘的必要性”那一段时,感触尤为深刻,我们总是忙于积累,却忘了清理,而作者却指出,正是那些被刻意或无意“清空”的空间,才为新的感悟留出了位置。这本书的节奏很慢,但这种慢不是拖沓,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呼吸感,它强迫你放慢自己焦躁的节奏,去真正感受被你日常忽略的那些“空白之处”。读完后,我感觉心灵深处被彻底洗涤了一遍,对日常琐事的看法都变得温和了许多。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结果读起来非常流畅,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它没有直接探讨“思想”这个宏大的命题,反而通过一系列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是有些琐碎的场景,巧妙地展现了我们日常思维模式的运作。比如,书中关于“选择性注意”的描述,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上次在超市购物时的经历,那种总觉得别人总能找到更优惠商品的心理落差,被作者用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剖开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的态度,他更像一个引导者,在你跟随他的文字漫步时,让你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逻辑链条。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自我反思。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潜意识噪音”的捕捉,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处理完毕的碎片信息,是如何在背后默默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情绪,这部分内容写得极为细腻,读完后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都多了一层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既定的理论框架,而在于它成功地在读者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审视自我”的种子,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不断地回味和追问“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相当高,但其回报也是巨大的。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地步,然而这种美感并非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更精准地传达那些难以言喻的智识体验。我尤其推崇作者在探讨“界限”问题时的细腻笔触。他不仅仅讨论了物理上的边界,更多的是关注心智领域中那些无形的、自我设定的限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观点,即许多我们认为是“真理”的认知框架,不过是当前最有效率的“暂时性约定”。这种对确定性的解构,在某种程度上是令人不安的,因为它要求读者放弃许多已建立的安全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我们本能想要回避的智识深渊,并用清晰、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为我们照亮前路。它迫使你进行一场艰苦的内部对话,去审视那些支撑你世界观的基石是否真的牢固。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消化的著作,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破土而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作,它采用了一种类似交响乐的布局,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线索,在全书的后半段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汇聚到同一个焦点上。我起初在阅读中段时,一度感到有些迷惘,因为作者频繁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学科领域之间跳跃,从古希腊的辩论术到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跨度极大。正是在这种跳跃中,我开始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他试图证明,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化,人类在处理信息和构建意义的核心机制上,存在着某种令人惊异的连续性。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悖论”的处理,他没有试图去解决那些经典难题,而是将悖论本身视为一种更高级的思维结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完成一章,你都觉得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向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是一本提供结论的书,它提供的是一套看待问题的全新方法论,一种将碎片化知识系统性整合的强大工具。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非常厚,需要慢慢阅读,服务很满意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非常厚,需要慢慢阅读,服务很满意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非常厚,需要慢慢阅读,服务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