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索达吉堪布:有什么舍不得+没什么放不下+你在忙什么 3本 佛教名家作品 哲学宗教书籍

包邮 索达吉堪布:有什么舍不得+没什么放不下+你在忙什么 3本 佛教名家作品 哲学宗教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索达吉堪布 著 著
图书标签:
  • 索达吉堪布
  • 佛教
  • 哲学
  • 宗教
  • 心灵成长
  • 人生智慧
  • 情感
  • 自我提升
  • 包邮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201511195
商品编码:1734076628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1-01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套书籍包含以下3款产品:

《没什么放不下》

《有什么舍不得》

《你在忙什么》


1.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佛教大德、《苦才是人生》作者索达吉堪布与你共同倾听一代人的执念与出离!

2.这是一部心灵成长之书。本书中记录的烦恼与疑惑,或许是你正在经历或将会经历的,索达吉堪布以佛法精髓所做出的回应,必将使你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少走弯路。

3.“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浮躁世界中,需要静静。

4.本书与《有什么舍不得》互为姊妹篇。


海报: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思考。

书中,索达吉堪布倾听修行人的讲述,其间给出数语点评,这些场景大部分发生在寂静的山谷、清新的树林、布谷鸟围绕的木屋里。修行人真实的故事,往往伴随着人生的关键转折,站在这个节点上,告别浑浑噩噩的盲从,开始对内心和宇宙的认真求索:“人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活法?我的人生及格吗?怎样才能驾驭命运之车?什么才是科学的态度?”每个问题,索达吉堪布都以佛法精髓做出回应,启发你和书中人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

作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德。

堪布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义学修甚深。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讲台上留下过身影的佛教心灵导师。

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

近年参与举办过多次论坛会议,与海内外学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环保、和平等问题,探讨人类的发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不离》《有求》《你在忙什么》等。

精彩书评

索达吉堪布并不是一位否定所有新事物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没有为了自己的快乐在山洞里静坐。堪布是入世的,但绝对以深入理解和阐释佛教教义为前提。这方面堪布做得非常出色。

——范彼德,德国马普所所长


索达吉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现出藏传佛教的现代性。索甲仁波切、宗萨仁波切、涅顿秋林仁波切和已圆寂的秋阳创巴仁波切等,是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样,索达吉堪布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约翰?威特,美国哈佛大学佛教协会负责人


索达吉堪布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著名的上师,他是伟大的法王晋美彭措之法脉传承中,宁玛教法和“大圆满”法的真实护持者。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作者

目录


《没什么放不下》目 录


壹 人生苦短,及时行善


刀子嘴,不一定是豆腐心·002

别急着赶路,看一看蓝天·010

谁都在海上漂·018

拿不起的教鞭·026

不做机器,做机器的主人·034

人生苦短,及时行善·045


贰 总有一条路,值得你风尘仆仆


有毒的不是理想,是对理想的恐惧·054

越过十万亿佛土,还是在你心里·061

总有一条路,值得你风尘仆仆·067

不怕打破砂锅,只怕问不到底·078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084

听你千遍,总会厌倦·091

放下成见,才是科学·098


叁 宇宙再大,大不过人心


不要轻易地相信,不要轻易地否定·108

你问“我”,“我”问谁·114

没有人降生,没有人死去·123

宇宙再大,大不过人心·133

园丁也需要“浇灌”·141

孝,不在朝朝暮暮·149

再不修行就晚了·156


肆 一个人的圣地

信仰不是一句玩笑·164

工具年代的主仆关系·170

可以丰富,不可以盲目·176

我们没有“永*居住权”·182

一个人的圣地·188

站得越高,越“恐高”·198

既脆弱,又强大·204

当泥沙变成珍珠,苦难就有了价值·209


《有什么舍不得》目 录


壹 苦难是一场加冕


难得明白·002

再绚烂,终归平淡·009

谢幕,是为了开演·016

心若安,何须万水千山·026

不褪色的时尚·032

苦难是一场加冕·038


贰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袭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轮回·046

死,无可救药·060

苟且,不一定能偷安·066

观无常是*好的保单·073

五年之约,恍若重生·079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袭·087


叁 心住何处?物从何生?


缘聚缘散,你都在我心中·096

每一声,都是绝响·105

曾经沧海难为水·111

在两条路上,与你同行·118

心住何处?物从何生?·128

活着,不是重点·136


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接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接受·146

这一生,不过是手术台到手术台的距离·154

你只见他繁华,不见他落尽·160

快乐的阳光下,总有痛苦的阴影·172

别弄丢了你的西瓜·178

完美结局·186


番外:

一个皇帝的出家·192


《你在忙什么》目 录

1.禅与财富
2.问佛陀情为何物
3.科技时代的佛法
4.减轻压力的智慧
5.佛陀眼中的利他
6.佛教的低贪生活
7.心地无私天地宽
8.幸福的根本是心
9.科学怎样让人更幸福
10.怎样面对痛苦
11.快乐的八个秘诀
12.只为一颗心

精彩书摘

每一个人的光鲜背后,可能潜藏着同样的困惑——


ID:文艺青年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海明威,竟然都选择了以同样的方式——自杀来结束生命,尽管他们都已站在了世俗人生的*高处——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样的归宿岂能作为我们的样板?

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是我*后接触的,但印象却*深: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反认他乡是故乡,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是否就是人生?如果人生就是这样的虚幻多变,又谈何生活的意义?


ID:科技迷

上大学期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与我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一个哥们儿,也是科技迷,跟我在同一个系里读书,同样是心灵手巧地搞出了许多小发明的同宿舍舍友,因为恋爱失败跳楼自杀了。

在得到他自杀消息的当晚,我彻夜未眠,翻来覆去都在想,这世上可有人发明过恋爱成功机、痛苦治疗器、烦恼永断仪?为什么我们可以探索太空,却无法面对内心的黑洞?


ID:画家

每当放下画笔,开始思考世界的风云变幻,那份感觉总是苦涩而失落的。五颜六色的油彩建构起关于世界的纷繁表象,但油彩的背后只有一个特征——盲目。我开始理解古人“五色令人目盲”的深义了。是这种盲目,变幻出那么多空洞又令人迷乱的色彩。

如今,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整个大地充满了狡诈者。”一个不害怕因果、不承认轮回的社会,怎么能说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呢?


ID:律师

人们常说律师往往善于言辞,其实也不尽然。我做过十几年的律师,曾无数次地在大庭广众前作法庭辩论,慷慨陈词时确是针锋相对、当仁不让。但每次庭审下来,辩论双方大多面红耳赤、愤愤不平。对方愤怒,我也气恼。

我们的语言往往为别人带来伤害,虽无利刃寒光,却同样令闻者心伤。

多年来如彩虹一般的律师生活,只是给自己和他人留下太多的懊悔和遗憾。


ID:医生

细思维之,个体生命由一个受精卵开始,其成长过程中有多少的“偶然”。升学、就职、婚姻,以及牵涉到个人、社会的许多事件,也都掺杂着一个机遇问题。“偶然”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重大。有些东西,人们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偶然”却无法被掌控。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降生在贫苦之家,谁又愿自己天生愚笨、相貌丑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决定着这些“偶然”?


ID:小编

我对身边的同事、亲友、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作了一次小型的社会调查,让对方用一句话概括: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深究下去,我发现在所有美好或不美好、高尚或不高尚的言辞背后,都浸透着两个字:伤害。

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自由地、随心所欲地生活。为了生活,为了活得更好,人一生都要进行永无休止的伤害行动:伤害自己的天性、尊严、自由以迎合社会;伤害别人的时间、权利、辛劳来成全自己。


ID:……


*终,他们找到答案了吗?

《没什么放不下》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启示。

前言/序言

序 言


“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困惑了无数人的古老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一般人选择避而不想,闷头继续过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然而,偏偏有这样一群人,放下世间的名利荣华,来到佛教的智慧海边,涉水成为弄潮儿,一心只为求答案。

虽然他们的身份千差万别,在世间的经历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曾受过高等教育,并*后选择了出家。

他们的这一选择,也许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但他们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从佛法中得到的心灵感悟,想必会引起你的深思和共鸣。

十多年前,我在稍微有点空闲时,为了与更多人分享他们的经历,用大半年的时间到处采访,对每个人的故事做了详细的笔录。书中事迹为尊重个人隐私,所有当事人以化名出现。

当然,之所以编写此书,并不是劝你舍俗出家,即使是佛陀在世,弟子也多数是在家人,学佛不一定要与出家画上等号。分享这些,只因这些人曾经所经历的烦恼与疑惑,是你也正在经历,或者也会经历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他们的心路体验,能让你的人生少走弯路


《生命的智慧:解开心灵枷锁,照亮人生道路》 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常常被各种烦恼、困惑和执念所困扰,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迷失了方向。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痛苦?又该如何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快乐?《生命的智慧》系列丛书,精选了当代著名佛学导师索达吉堪布的经典开示,以深邃的智慧和慈悲的关怀,为读者揭示了生命运行的真相,指引我们如何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真,活出自在丰盛的人生。 第一册:《有什么舍不得——放下执念,拥抱自在》 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被各种“舍不得”所占据。舍不得名誉,舍不得利益,舍不得情感,舍不得过去,甚至舍不得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执念。这些“舍不得”,如同一张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牢牢困住,让我们无法前行,无法感受真正的自由。 《有什么舍不得》以极其生动和贴切的比喻,层层剖析了我们执念的根源。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所执着的事物,并非生命真正需要,而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惯,或者外界灌输的价值观念。当我们过度执着于“拥有”,便会恐惧“失去”;当我们过度追求“圆满”,便会痛苦于“不完美”。堪布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经验,引导我们一步步认识到,所谓的“舍不得”,往往是对无常人生的抗拒,是对虚幻自我的过度认同。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无常”的智慧。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情感、财富、甚至观念,都在时刻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无常,就能学会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减少对失去的恐惧,从而更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随缘”的重要性。随缘并非消极等待,而是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强求,不抗拒。在因缘成熟时,我们努力精进;在因缘未到时,我们安忍等待。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能够极大地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让我们在不确定中找到一份安稳。 更重要的是,《有什么舍不得》引导我们审视内心的“我执”。我们常常将“我”看得太重,将自己的感受、需求、意见凌驾于一切之上。这种过度的自我中心,是烦恼的重要来源。通过书中提供的修心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淡化自我中心的观念,培养慈悲心和同理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内心的和谐。 通过阅读《有什么舍不得》,你将学会: 识别并放下不必要的执念:认清哪些是你真正需要,哪些是你被习气牵引而放不下。 接纳无常,拥抱变化: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得失,不再因变化而惶恐不安。 培养随缘而不懈怠的生活态度:在顺应自然中,把握每一个机会,积极而为。 淡化自我,扩展心量: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更具包容性和同理心的个体。 找回内心的自由与轻盈:放下沉重的负担,体验生命本应有的自在与舒展。 第二册:《没什么放不下——了知空性,破除我执》 《有什么舍不得》让我们认识到“舍不得”的根源,而《没什么放不下》则进一步深入,揭示了“放不下”的背后,其实是“没什么可放不下”的真相。这看似矛盾的说法,实则蕴含着佛教空性思想的精髓。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空性”的智慧殿堂。空性并非“没有”,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实在性。它告诉我们,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是独立、恒常存在的实体,而是因缘和合而生,又因缘离散而灭。我们对事物的执着,源于我们误以为它们是“实在的”、是“不动的”。 堪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比喻和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了“无我”的道理。我们所谓的“我”,是一个由五蕴(色、受、想、行、识)聚合而成的假相,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对“我”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本。一旦我们能认识到“无我”,就能逐渐破除我执,减少对名利、情感的过度依恋,从而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出来。 《没什么放不下》特别强调了“回向”的修法。我们所做的善事,如果没有善巧的回向,其功德可能仅限于当下,甚至可能被我慢等烦恼所染污。通过学习正确的回向方法,我们可以将善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以此来净化自心,增长福报,并最终趣向解脱。 本书还探讨了“业力”的运作法则。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在造作着业。善业带来乐果,恶业带来苦果。理解业力,并非让我们陷入宿命论,而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更有意识地去造善业,远离恶业,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通过《没什么放不下》,你将领悟: “空性”的真正含义:理解一切现象的缘起性空,破除对实体的执着。 “无我”的深刻见解:认识到“我”的虚幻性,从而淡化我执,减少痛苦。 如何正确地“放下”:放下不是遗忘或放弃,而是从根本上消解执着的力量。 善用“回向”的力量:让善业的功德最大化,并利益无量众生。 洞悉“业力”的法则:积极造善业,避免恶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体验无拘无束的解脱之乐:真正做到“没什么放不下”,获得内心的广阔与安宁。 第三册:《你在忙什么——审视生活,寻找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忙碌”的漩涡。我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追逐世俗的成功,却很少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在忙什么?”我们仿佛被设定了程序,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却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你在忙什么》是一面映照我们生活的镜子,它让我们审视自己忙碌的真正目的,以及这些忙碌是否真正让我们快乐和充实。堪布以其洞察人心的智慧,直接点出了我们许多忙碌背后的虚幻和空虚。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外求”心态。我们总认为快乐、幸福、成功都来自于外部,于是拼命地向外追求物质、名誉、他人的认可。然而,这种外求带来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而且容易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攀比和焦虑。 堪布强调了“内观”的重要性。真正的快乐和意义,源于我们的内心。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开发内心的宝藏,培养定慧,从而获得内在的平静、满足和智慧。本书引导读者将忙碌的焦点,从向外追逐,转移到向内观照,从改变自己的心,来改变自己的世界。 书中还探讨了“时间”的珍贵。生命无常,时间更是宝贵。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有多少时间是在无谓的消耗中流逝?堪布鼓励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能够提升生命品质、利益众生的事业中去。 《你在忙什么》并非劝导我们放弃生活,而是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具觉知、更富意义的方式生活。它鼓励我们平衡工作与生活,关注内心的成长,培养感恩之心,学习付出和奉献。当我们的忙碌不再是盲目的奔波,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深刻的意义时,我们的生命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过《你在忙什么》,你将: 反思忙碌的真正目的:审视自己每天的忙碌是否真正有意义,是否导向内心深处的需求。 破除“外求”的迷思: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于内心,而非外部获得。 开启“内观”的智慧:学习如何通过向内看,来发现和开发内心的宝藏。 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理解时间的可贵,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业中。 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喧嚣中寻找觉知的空间。 重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更有觉知、更具深度、更富慈悲的人生。 《生命的智慧》系列丛书,是献给每一个渴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痛苦中获得解脱,在平凡生活中发现非凡意义的现代人。它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温暖的指引;不是遥不可及的教条,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让我们跟随索达吉堪布的智慧,一同踏上这场探索生命真相、点亮心灵的旅程,最终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在丰盛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节奏感和互动性。它不是那种一次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在不同人生阶段拿出重温的“常青树”。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读者的心境在变,对文字的解读自然也会随之变化。作者的语言如同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局限和潜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当下”的强调,那种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此时此刻的练习,对于我们这个充斥着信息碎片和未来担忧的时代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教会我如何慢下来,如何真正地“在场”。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真正改变你思维底层架构,而非仅仅提供片刻慰藉的精神读物,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力量着实令人震撼。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的洞察力极其敏锐,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焦虑和恐惧。在阅读那些探讨“执着”和“欲望”的篇章时,我感觉作者仿佛能看穿我的内心世界,将我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用最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来。这种被深刻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疗愈。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书写时的那种平静与慈悲。它没有给我空泛的安慰,而是给了我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工具。这种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智慧,比任何鸡汤都要来得实在和持久。读罢,感觉心里的某个角落被温柔地清理和重塑了。

评分

对于一个追求精神成长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提出更好的问题。我发现,读完之后,我开始对很多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质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动机。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琐事,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生命图景中去考量。这种“拉远景”的能力,极大地减轻了日常琐事的压力感。而且,与其他一些灵修类书籍不同,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文关怀,既有出世的觉悟,也不失入世的智慧,平衡得恰到好处,让人既能感受到超脱的力量,又不会脱离现实的烟火气。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清新的山泉,一下子就洗涤了心灵的尘埃。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他讲述佛理时那种娓娓道来的节奏感,不急不躁,仿佛老友在茶馆里与你促膝长谈,没有丝毫的说教意味,却处处是点拨。每一次阅读,都像经历了一次内心的洗礼,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迷茫和纠结,在文字的引导下,似乎都找到了清晰的出口。尤其是一些关于“放下”和“接纳”的论述,写得极其细腻,触动人心。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悟的指南。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了,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逻辑严密却又不失灵动。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绪,从宏大的哲学命题,逐渐过渡到个体的情感挣扎,衔接得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譬喻,生动形象,即便是一个对佛教哲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精妙的总结,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不同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三本独立的小册子,而是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心灵探索之旅。它成功地将深奥的教义“平民化”,让智慧不再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触手可及,真正融入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