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国荣,杜柯,彭忠东 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正极材料
  • 材料科学
  • 电化学
  • 电池技术
  • 新能源
  • 生产工艺
  • 性能测试
  • 储能
  • 磷酸铁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8973
商品编码:17241107008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几种关键正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和富锂锰基固溶体。主要内容包括这些电极材料的发展历史、结构特征、工作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选型、原材料与产品标准和应用领域等。本书还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发史、基本工作原理、有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产品的检测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本书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1章锂离子电池概述
1.1电池概述2
1.2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2
1.3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4
1.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6
1.4.1钴酸锂8
1.4.2镍酸锂8
1.4.3锰酸锂10
1.4.4磷酸铁锂10
1.5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1
1.5.1石墨12
1.5.2焦炭12
1.5.3硬炭12
1.5.4中间相炭微球12
1.6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3
1.7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14
参考文献14
第2章高温固相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
2.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16
2.1.1热力学定律17
2.1.2热力学第二定律17
2.1.3吉布斯自由能18
2.2钴酸锂的热力学数据20
2.3钴酸锂的热力学计算20
2.4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3
2.4.1反应速率24
2.4.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5
2.5反应机理26
2.6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27
2.7钴酸锂的合成反应动力学计算29
参考文献31
第3章正极材料生产的关键设备
3.1计量与配料系统32
3.1.1称重计量的原理32
3.1.2电子衡器的精度等级34
3.1.3称重计量装置的连接和信号传输35
3.1.4自动化生产线称重计量装置39
3.1.5计量装置安装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44
3.1.6自动化生产线配料流程45
3.2混合设备46
3.2.1搅拌球磨机46
3.2.2砂磨机47
3.2.3斜式混料机48
3.2.4高速混合机48
3.2.5高速旋风式混合机49
3.2.6机械融合精密混合机49
3.3干燥设备51
3.3.1真空回转干燥机51
3.3.2真空耙式干燥机53
3.3.3喷雾干燥机54
3.3.4真空带式干燥机57
3.4窑炉自动装卸料系统58
3.4.1钵的形式和在窑炉中的排列59
3.4.2炉窑装卸料过程的特点和要求60
3.4.3装料机械和卸料机械61
3.4.4自动移载、分配和排序65
3.4.5叠钵机和拆分机67
3.4.6积放夹钵器和阻挡器69
3.4.7高钵和低钵的自动检测70
3.4.8自动倒钵和清扫机72
3.5烧结设备74
3.5.1推板窑74
3.5.2辊道窑78
3.5.3钟罩炉82
3.6粉碎与分级设备86
3.6.1颚式破碎机86
3.6.2辊式破碎机86
3.6.3旋轮磨87
3.6.4高速机械冲击式粉碎机87
3.6.5气流粉碎机89
3.7合批设备92
3.7.1双螺旋锥形混合机92
3.7.2卧式螺带混合机93
3.8除铁设备93
3.9包装计量设备95
3.9.1锂离子电池材料包装计量设备的现状95
3.9.2锂离子电池材料包装计量设备的形式和种类95
3.9.3自动化包装线上的配套设备100
参考文献105
第4章钴酸锂
4.1钴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06
4.1.1钴酸锂的结构106
4.1.2钴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06
4.2钴酸锂的合成方法110
4.2.1固相法110
4.2.2软化学法111
4.3钴酸锂的改性112
4.3.1钴酸锂的掺杂112
4.3.2钴酸锂的表面包覆120
4.4生产钴酸锂的主要原料及标准122
4.4.1四氧化三钴122
4.4.2碳酸锂123
4.5钴酸锂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124
4.5.1计量配料与混合工序124
4.5.2烧结工序126
4.5.3粉碎分级工序128
4.5.4合批工序129
4.5.5除铁工序130
4.5.6包装工序130
4.6钴酸锂的产品标准130
4.7钴酸锂的种类与应用领域131
参考文献133
第5章锰酸锂
5.1锰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37
5.1.1锰酸锂的结构137
5.1.2锰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37
5.2锰酸锂的制备方法139
5.2.1固相法139
5.2.2软化学法140
5.3锰酸锂的改性141
5.3.1锰酸锂的掺杂143
5.3.2锰酸锂的表面包覆145
5.4生产锰酸锂的主要原料及标准149
5.4.1电解二氧化锰150
5.4.2化学二氧化锰153
5.4.3四氧化三锰154
5.4.4其他锰化合物155
5.5锰酸锂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155
5.5.1锰酸锂生产工艺流程156
5.5.2锰酸锂生产工艺参数157
5.6锰酸锂的产品标准159
5.7锰酸锂的种类与应用领域160
5.7.1层状LiMnO2160
5.7.2层状Li2MnO3161
5.7.3尖晶石结构Li4Mn5O12162
5.7.4尖晶石结构5V正极材料162
5.7.5锰酸锂的应用领域163
参考文献164
第6章镍钴锰酸锂(NCM)三元材料
6.1镍钴锰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67
6.1.1镍钴锰酸锂的结构167
6.1.2镍钴锰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71
6.2镍钴锰酸锂的合成方法174
6.2.1高温固相合成法175
6.2.2化学共沉淀法175
6.2.3溶胶-凝胶法176
6.3镍钴锰酸锂的改性177
6.3.1镍钴锰酸锂的掺杂177
6.3.2镍钴锰酸锂的表面包覆178
6.4生产三元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181
6.5三元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184
6.5.1计量配料与混合工序184
6.5.2烧结工序185
6.5.3粉碎分级工序186
6.5.4合批工序186
6.5.5除铁工序186
6.5.6包装工序187
6.6三元材料的产品标准187
6.7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种类与应用领域189
参考文献190
第7章镍钴铝酸锂(NCA)材料
7.1镍钴铝酸锂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193
7.1.1镍钴铝酸锂的结构193
7.1.2镍钴铝酸锂的电化学特征196
7.2镍钴铝酸锂的合成方法202
7.2.1高温固相法202
7.2.2喷雾热分解法203
7.2.3溶胶-凝胶法203
7.2.4共沉淀法204
7.3镍钴铝酸锂的改性205
7.3.1离子掺杂改性206
7.3.2镍钴铝酸锂的表面包覆206
7.4生产镍钴铝酸锂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209
7.4.1前驱体生产所用原料标准209
7.4.2材料烧结所用原料标准212
7.5镍钴铝酸锂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214
7.5.1前驱体生产工艺流程214
7.5.2NCA材料烧结工艺214
7.6镍钴铝酸锂的产品标准217
7.7镍钴铝酸锂材料的种类与应用领域218
参考文献220
第8章磷酸盐材料
8.1磷酸盐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222
8.1.1磷酸盐材料的结构222
8.1.2磷酸盐材料的电化学特征227
8.2磷酸盐材料的合成方法236
8.2.1LiFePO4的合成方法236
8.2.2LiMnPO4的制备方法240
8.2.3LiMnyFe1-yPO4的制备方法243
8.3磷酸盐材料的改性247
8.3.1磷酸盐材料的掺杂247
8.3.2磷酸盐材料的表面包覆250
8.3.3磷酸盐材料的纳米化255
8.4生产磷酸盐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257
8.5磷酸盐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258
8.5.1草酸亚铁路线259
8.5.2氧化铁红路线261
8.5.3磷酸铁路线263
8.5.4水热工艺路线266
8.6磷酸盐系材料的产品标准271
8.7磷酸盐材料的种类与应用领域272
8.7.1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272
8.7.2储能电池273
参考文献275
第9章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9.1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281
9.1.1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结构281
9.1.2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电化学特征282
9.2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合成方法284
9.2.1共沉淀法284
9.2.2固相法285
9.3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改性285
9.3.1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表面包覆285
9.3.2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与锂受体型材料复合286
9.3.3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表面改性286
9.3.4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其他改性手段286
9.4生产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主要原料及标准286
9.5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287
9.5.1沉淀工艺的参数288
9.5.2烧结工艺的参数292
9.6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的应用领域294
参考文献294
第10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测试方法
10.1正极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297
10.1.1钴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297
10.1.2镍钴锰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04
10.1.3锰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07
10.1.4镍钴铝酸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11
10.1.5磷酸铁锂的化学分析方法312
10.1.6微量单质铁的化学分析315
10.2正极材料的理化性能指标测试315
10.2.1粒度测试315
10.2.2比表面积测试316
10.2.3振实密度测试317
10.2.4XRD测试317
10.2.5扫描电镜测试318
10.2.6透射电镜测试319
10.2.7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319
10.2.8元素分布测试320
10.2.9X射线吸收谱测试320
10.3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指标分析321
10.3.1容量测试321
10.3.2电压测试322
10.3.3循环测试323
10.3.4储存性能测试323
10.3.5倍率测试324
参考文献324
第11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展望
11.1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路线之争325
11.2正极材料发展的展望332
11.2.1高电压钴酸锂334
11.2.2高镍正极材料335
11.2.3高电压磷酸盐材料339
11.2.4高温型锰酸锂材料341
11.3未来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342
11.3.1多锂化合物正极材料342
11.3.2利用氧离子的氧化还原344
11.3.3锂硫电池345
11.3.4锂空气电池346
11.4工业4.0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347
11.4.1工业4.0简介347
11.4.2工业4.0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349
11.4.3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工业4.0未来发展路线图351
参考文献353
索引35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 引言:构建能量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双重驱动下,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功率特性,已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乃至电网储能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而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心脏”,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整体表现。从手机到电动汽车,我们每一次充电、每一次续航,都离不开这些精妙设计的正极材料。 本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性能与生产工艺》将带您深入探索这一关键材料的世界。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电化学原理出发,逐步解析各种主流和新兴正极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其与锂离子电池工作机制的内在联系。随后,我们将详细评估不同材料在能量密度、功率特性、循环稳定性、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劣,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分析它们的适用性。最后,我们将聚焦于这些高性能材料的生产工艺,揭示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挑战与机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 第一部分: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基础与结构解析 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回顾 理解正极材料,首先需要回顾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通过电解液迁移至负极材料中嵌入。放电时,锂离子则从负极材料中脱出,重新迁移至正极材料中嵌入,同时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电流。这一可逆的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是锂离子电池能量储存和释放的核心。 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类 正极材料种类繁多,根据其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 层状氧化物(Layered Oxides):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正极材料家族,以钴酸锂(LiCoO2, LCO)、镍钴锰酸锂(LiNiMnCoO2, NMC)和镍钴铝酸锂(LiNiCoAlO2, NCA)为代表。其结构中,锂离子镶嵌在由过渡金属氧原子形成的层状结构之间,能够实现高效的锂离子嵌入/脱出。 钴酸锂 (LiCoO2, LCO): 作为最早商业化的正极材料,LCO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倍率性能,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然而,其钴含量高,成本昂贵,且在高温和高电压下稳定性稍显不足。 镍钴锰酸锂 (LiNiMnCoO2, NMC): NMC系列材料通过调整镍、钴、锰的比例,可以实现对性能的精细调控。例如,高镍NMC(如NMC811,即LiNi0.8Mn0.1Co0.1O2)能够显著提升能量密度,而低镍NMC则在成本和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NMC材料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镍钴铝酸锂 (LiNiCoAlO2, NCA): NCA与NMC类似,也属于高镍体系,具有出色的能量密度和功率性能,在一些高端电动汽车中得到应用。 尖晶石氧化物(Spinel Oxides): 以锰酸锂(LiMn2O4, LMO)为代表,其三维的尖晶石结构为锂离子提供了更稳定的嵌入通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成本优势。尽管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但其优异的倍率性能使其在一些对功率要求较高的应用中仍有价值。 聚阴离子化合物(Polyanionic Compounds): 这类材料的结构中,阴离子基团(如PO43-,SO42-)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骨架,锂离子嵌入/脱出时,金属离子价态变化小,因此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磷酸铁锂 (LiFePO4, LFP): LFP是聚阴离子化合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因其极高的安全性和长寿命,以及低成本,已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获得广泛认可,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但通过结构优化和掺杂改性,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磷酸锰锂 (LiMnPO4, LMP) 和 磷酸锰钴锂 (LiMnCoPO4, LMCP): 作为LFP的衍生材料,LMP和LMCP通过引入锰或钴,可以提高材料的理论电压和能量密度。 橄榄石结构材料(Olivine-type Materials): 磷酸铁锂就属于此类。 富锂锰基氧化物(Lithium-rich Manganese-based Oxides, LMRs): 这类材料具有比传统层状氧化物更高的理论容量,因为在锂离子嵌入/脱出的过程中,氧原子也参与到电化学反应中。然而,其电压衰减、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能仍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固态电解质界面(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调控材料: 尽管并非直接的正极材料,但理解和调控SEI层的形成对于提高正极材料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 3. 材料的结构与锂离子扩散机制 每种正极材料都有其独特的晶体结构,这决定了锂离子在其中传输的难易程度。例如,层状结构提供了二维的锂离子扩散通道,而尖晶石结构提供了三维的传输网络。材料的微观形貌,如颗粒尺寸、形貌和比表面积,也对锂离子扩散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产生重要影响。 4.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 理论容量是根据材料的化学计量比计算出的最大储锂量。然而,实际应用中的容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的电化学活性、电子导电性、离子导电性、副反应以及电极结构等。理解理论与实际容量之间的差距,对于设计更高性能的电池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正极材料的性能评估与优化 1. 能量密度:驱动更长续航的关键 能量密度是衡量电池储存电能能力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提高正极材料的理论容量和实现更高的实际容量是提升能量密度的主要途径。例如,发展高镍NMC和富锂锰基氧化物是当前提高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 2. 功率密度:释放澎湃动力 功率密度决定了电池能够快速输出或吸收电能的能力,这对于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和快充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快速的锂离子扩散通道以及优化的电极设计是提高功率密度的关键。 3. 循环稳定性:保障电池的“寿命” 循环稳定性是指电池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衰减的程度。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经历结构变化、表面副反应以及活性物质的脱落,这些都会导致容量衰减。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抑制表面副反应、优化电解液和添加剂是提升循环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4. 安全性能:守护每一次用电 安全性是锂离子电池最受关注的方面之一。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氧化性以及在滥用条件下的反应行为,都直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例如,LFP材料因其热稳定性极高,而备受青睐。通过材料设计、表面包覆、添加阻燃剂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正极材料的安全性。 5. 成本效益: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基石 尽管高性能至关重要,但成本仍然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选择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元素,开发高效的合成工艺,以及减少昂贵材料(如钴)的使用,是降低正极材料成本的关键。 6. 性能优化策略 元素掺杂: 在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中引入少量其他元素,可以调节材料的电子结构、稳定晶格、提高锂离子扩散速率或抑制副反应。 表面包覆: 在正极颗粒表面包覆一层导电性或惰性的材料(如Al2O3, TiO2, 碳材料),可以有效抑制颗粒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副反应,提高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纳米化与形貌调控: 将正极材料制备成纳米颗粒或特殊的形貌(如片状、棒状),可以增大比表面积,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提高倍率性能。 复合化: 将不同性能的正极材料进行复合,或与导电剂、粘结剂等复合,以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性能的提升。 结构设计: 通过控制合成条件,获得具有特定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的正极材料,以优化锂离子扩散通道和电子传导网络。 第三部分: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 1. 固相反应法(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这是最传统和最常用的正极材料制备方法。通过将前驱体(通常是氧化物、碳酸盐或氢氧化物)在高温下进行充分混合和研磨,然后进行多次煅烧,最终得到目标正极材料。该方法工艺成熟,易于放大,但可能存在颗粒尺寸不均、形貌控制困难以及杂质引入等问题。 2. 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Method) 共沉淀法常用于制备镍钴锰等过渡金属氢氧化物或碳酸盐前驱体,这些前驱体再与锂源(如Li2CO3或LiOH)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目标正极材料。该方法能够实现颗粒尺寸和形貌的较好控制,有利于后续获得性能更优的正极材料。 3. 水热/溶剂热法(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Method) 在高温高压的水或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能够获得具有特定形貌(如纳米片、纳米线)和良好结晶度的正极材料。该方法对形貌控制具有优势,但反应条件相对苛刻,成本较高。 4. 气相沉积法(Vapor Deposition Method) 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可以在基底上生长出薄膜状或纳米结构的正极材料。该方法适用于制备高性能的薄膜电极,但成本高昂,且不易大规模生产。 5. 喷雾干燥法(Spray Drying Method) 将前驱体溶液或悬浮液通过喷雾干燥器形成微球状颗粒,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颗粒尺寸和形貌的均一化,并能有效地将导电剂、粘结剂等与活性材料复合,有助于提高电极的加工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6. 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前驱体质量: 前驱体的纯度、粒径和形貌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 反应温度与时间: 精确控制煅烧温度和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晶相结构和颗粒生长。 气氛控制: 在惰性或还原性气氛下进行反应,以防止材料氧化或分解。 混合均匀性: 确保各组分充分混合,避免局部浓度不均导致产物不均匀。 后处理工艺: 如研磨、筛分、表面包覆等,对材料的最终性能有重要影响。 结论:展望未来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持续演进的领域。随着对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的更高追求,新的材料体系不断涌现,现有材料的性能也在不断被挖掘和优化。从实验室的理论探索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和机遇。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技术视角,帮助大家理解正极材料的奥秘,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创新研究和技术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研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将在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和构建绿色未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全生命周期”。从基础的原理研究,到材料的性能评估,再到具体的生产工艺,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关于材料性能评估的部分,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常见的测试方法,比如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倍率放电等,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测试方法所能反映出的材料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来优化材料设计。他还会对比不同测试条件对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测试结果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循环性能衰减机制的分析,作者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老化现象,比如容量衰减、内阻增加、电压平台下降等,并从材料微观结构的角度,解释了这些现象的根源。他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来验证这些分析的合理性。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这部分内容对于推动锂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回收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应用,再到可持续发展,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书,实在是太惊艳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厚实有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份量十足的读物。拿到手里时,我简直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探索这个充满科技魅力的领域。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清晰流畅,即使我对某些非常前沿的概念一开始不是特别熟悉,也能在他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尤其是关于不同晶体结构的正极材料,比如层状氧化物、尖晶石结构和橄榄石结构,书里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导,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这些结构是如何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比如锂离子的扩散路径、电子导电性以及电压平台等等。他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劣势,比如某个材料在循环寿命上表现出色,而另一个在能量密度上更胜一筹。书中对于这些性能之间的权衡取舍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一种“完美”的正极材料,而是在不断地根据应用需求进行优化和选择。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知识,他还对未来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大门,更让我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挑战有了深刻的认识,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一本必读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枯燥晦涩,反而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实践经验。他将一些复杂的科学原理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甚至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比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时常会心一笑。比如,在解释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中嵌入和脱嵌的过程时,作者会用“钥匙和锁”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他对材料性能的评价也非常客观,既指出了优点,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存在的不足和挑战。他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分析为什么某种材料在实验室表现优异,但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却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在讨论磷酸铁锂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其低导电率和低电压平台带来的挑战,以及通过材料改性(如碳包覆、纳米化)来克服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经验的分享者,他用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新能源感兴趣的朋友,无论你是学生、研究人员还是普通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知识框架,让我在面对复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分析和理解。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方法,从材料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入手,结合其电化学性能(容量、电压、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等),再到制备工艺的优缺点,最后还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材料设计”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材料的化学组成、掺杂元素、形貌控制以及表面修饰等手段,来优化正极材料的性能。他还会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如何通过这些设计策略,来解决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为了提高高镍三元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可以通过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氧化铝,来抑制其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此外,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正极材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并提供了相应的选择指南,这对于正在从事锂电池研发或生产的工程师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不再是盲目地记忆,而是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依,能够有效地提升我的专业能力。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呈现出的前沿研究成果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全面地介绍了当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从高镍三元材料到富锂锰基材料,再到固态电解质中的新型正极材料,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钴资源的替代和减少的研究,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低钴甚至无钴正极材料的设计理念和性能表现,这对于解决当前锂电池产业面临的钴资源短缺和价格波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在分析这些新型材料时,不仅关注了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还特别强调了它们的安全性问题,比如热稳定性、阻燃性等方面。书中还涉及了纳米化、形貌控制等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例如,通过控制颗粒的尺寸和形貌,可以有效地缩短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此外,书中还对不同材料体系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这对于产业化的推广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最前沿,感受到了科研人员为了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实在是令人振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系统化,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浩瀚世界里进行一次深度游览。他首先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比如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化学反应机理,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正极材料的分类、结构、性能特点,再到制备工艺和应用领域。他还会时不时地回顾和总结,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避免遗漏重要的概念。例如,在介绍完几种主要的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后,他会用一个表格来总结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发展趋势,这对我这种需要快速掌握核心信息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而且,他还会将不同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有助于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讨论材料的性能时,他不仅会关注宏观的指标,还会深入到微观的机制,比如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系数、电子在材料中的迁移率等。他还经常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了解到这个领域的最新动态。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为我提供了关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让我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专业知识。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生产工艺方面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材料的理论层面,而是将视角延伸到了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中的现实。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从传统的固相法、液相沉淀法,到更先进的溶胶-凝胶法、水热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工业化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瓶颈,比如如何控制颗粒的粒径分布、如何实现材料的均匀掺杂、如何提高材料的压实密度以及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书中还介绍了各种辅助生产的工艺,例如干燥、研磨、筛分、表面处理等,并详细说明了这些工艺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作者还对一些常见的生产设备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不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例如,在介绍球磨机时,他详细分析了球磨介质的选择、球磨时间的长短、转速快慢等参数如何影响材料的细度和均匀性。此外,他还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环保问题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内容对于想从事锂电池材料生产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的复杂性和挑战,也让我对锂电池的工业化生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作者在对每一个正极材料进行介绍时,都力求做到极致的细节描述。他不仅仅停留在材料的化学式和晶体结构,而是深入到原子尺度的排列,以及不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讨论锰酸锂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其尖晶石结构中锂离子在A位和B位的占据情况,以及这些占据情况如何影响锂离子的扩散路径和材料的稳定性。他还通过计算模拟,展示了不同晶体取向的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这对于理解材料的循环寿命至关重要。此外,他还对材料的表面形貌、颗粒大小、粒径分布等微观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分析了这些特性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例如,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材料可能具有更高的容量,但同时也更容易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作者还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例如不同粒径的磷酸铁锂材料在倍率性能上的差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清晰而具体的认知,仿佛能够“看”到材料内部的每一个原子和每一个反应。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锂电池相关的资料,但都没有这本书来得系统和详尽。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材料的特性,而是深入剖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讨论钴酸锂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其层状结构是如何稳定存储锂离子的,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相变,这些相变对电池的循环性能有着怎样的影响。同时,书中还引入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等先进的理论工具,来解释材料的电子结构、能带特性以及锂离子扩散机制,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想深入理解材料本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缺陷对性能影响的章节,作者通过实例说明了点缺陷、位错等微观缺陷是如何影响锂离子传输速率和电子导电性的,这对于理解为什么实际材料往往达不到理论上的最高性能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表面效应,比如表面包覆、界面修饰等技术如何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这部分内容对于工程师和研发人员来说,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从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转变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甚至能够对未来的材料设计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阐述原理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科学的严谨性。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描述现象,而是深入到原子和分子的层面,去解释材料的结构、电子分布以及离子传输机制。例如,在讲解原子层面的掺杂对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时,作者会引用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来解释掺杂原子如何改变材料的能带结构,进而影响其导电性和氧化还原电位。他还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先进的表征技术,来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态,并将其与电化学性能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材料表面副反应的讨论,作者详细分析了在电解液中,正极材料表面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导致SEI膜的形成、锂离子的损失以及容量衰减。他还提出了一些抑制表面副反应的策略,比如使用阻挡层、改性电解液等。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锂离子电池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作者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我们揭示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奥秘,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