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0202 9787111576099 9787111572671 9787111575009
前言
第1章绪论
1.1人脸工程学
1.1.1人脸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1.1.2人脸工程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1.1.3人脸工程学研究在实用化过程中的挑战
1.2人脸工程学研究历程
1.2.1人脸识别
1.2.2表情识别
1.2.3人脸**
1.2.4相关学术资源
1.3人脸工程学的未来研究方向
1.4本书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人脸工程学研究的学科基础
2.1人类学对人脸的研究
2.1.1达尔文之前的研究
2.1.2达尔文对表情的研究
2.2文学艺术中对人脸的研究
2.2.1人脸的美学研究
2.2.2人脸表情在戏曲和舞台剧中的表现
2.2.3人脸在各种美术画法中的表现
2.3动画中人脸的表现
2.3.1人脸动画的应用
2.3.2卡通动画中人脸的表现形式及常用软件
2.3.3二维动画中人脸的表现
2.4情绪心理学关于表情的研究
2.5认知心理学关于人脸的研究
2.6脑科学关于人脸的研究
2.6.1人脸识别的ERP研究
2.6.2表情识别的ERP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面部运动的测量技术
3.1概述
3.2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3.2.1概述
3.2.2FACS的特点与应用
3.2.3FACS的扩展与改进
3.3*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3.3.1伊扎德与MAX
3.3.2MAX的主要内容
3.3.3MAX与FACS的比较
3.4其他面部表情测量系统
3.4.1表情识别整体判断系统
3.4.2自我评估情绪编码系统
3.4.3面部表情分析工具
参考文献
第4章图像处理技术
4.1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4.1.1数字图像的概念
4.1.2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
4.2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
4.2.1图像的平移、旋转、放缩、镜像变换、转置
4.2.2图像的平滑、锐化
4.2.3图像的腐蚀、膨胀和细化
4.2.4图像的恢复与重建
4.3图像处理的**操作
4.3.1图像的边缘检测
4.3.2图像的Hough变换
4.3.3轮廓的提取与跟踪
参考文献
第5章人脸检测跟踪技术
5.1人脸检测
5.1.1人脸检测方法的分类
5.1.2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
5.1.3基于形状的人脸检测
5.1.4基于特征的人脸检测
5.2人脸跟踪
5.2.1帧差法
5.2.2基于运动目标预测的人脸跟踪
5.2.3基于模型的人脸跟踪
5.2.4基于人脸局部特征的人脸跟踪
参考文献
第6章面部特征提取的算法
6.1概述
6.2几何特征的提取
6.3统计特征的提取
6.3.1主成分分析算法
6.3.2二维主成分分析算法
6.3.3线性判别分析算法
6.3.4独立成分分析算法
6.4频率域特征的提取
6.4.1小波技术
6.4.2Gabor小波
6.4.3离散余弦变换
6.5运动特征的提取
6.6代数特征的提取
参考文献.........
这是一套非常扎实的人工智能入门教程。尤其是关于“人脸工程”和“人脸识别技术”的结合,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路径。我之前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但这本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总会立刻给出相应的代码示例,并且这些代码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非常易于理解和修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特征点检测”和“人脸对齐”的讲解,这些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步骤,作者不仅给出了传统的算法,还介绍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来优化这些过程。此外,关于“活体检测”和“人脸防伪”的技术,也让我对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人工智能并非遥不可及,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掌握这项前沿技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机器智能”这个词汇既好奇又有些敬畏,总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和力量。尤其是关于“人脸工程”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人脸识别的原理,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图像采集、特征提取到模型训练的整个流程,甚至还涉及了各种算法的优劣对比和实际应用场景。我之前一直觉得人脸识别只是扫个码就能解锁手机那么简单,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背后竟然有如此复杂精密的计算和算法支撑。作者的讲解非常细致,很多我之前模糊的概念,比如SIFT、HOG特征,以及各种深度学习网络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都变得清晰起来。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示和代码示例,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可以跟着书中的代码动手实践,体验人脸识别的奇妙过程。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学习下去,看看这本书还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
评分我一直对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内容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介绍人脸识别的“是什么”,更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和“怎么做”。关于“人工心理”和“人工情感”的章节,让我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理解和模仿人类情感方面取得的进展。我记得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情感交互式机器人的研究,它们能够通过识别用户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甚至生理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回应,这让我对未来的智能助手充满了期待。我之前总觉得与机器交流是单调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机器能够变得更“懂”我们,更能理解我们的情绪,并给予恰当的回应。这种“有温度”的智能,让我感到非常着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人工智能”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人工智能是冰冷的、机械的,只能进行逻辑判断和数据分析。然而,这本书中关于“人工心理”和“人工情感”的探讨,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作者以一种极其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情感模拟到机器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计算”的研究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模拟喜怒哀乐,而是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人类的情绪表达、意图和动机。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能够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文本的字里行间来判断用户情绪的算法,这简直太神奇了!我开始思考,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够像人类一样拥有情感,或者至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回应我们的情感需求。这本书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了想象,也让我开始反思,当机器拥有了类似情感的能力时,我们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适合想要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的读者。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恰到好处地平衡了理论深度和实践可操作性。对于“人脸识别技术”这部分,作者的讲解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详细。从基本的图像处理技术,到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再到最新的深度学习框架,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每一种技术时,都会给出其背后的原理、优点、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中提到的各种开源库和框架,如OpenCV、dlib,以及TensorFlow、PyTorch等,作者都提供了详细的入门指导和代码示例,这对于我这样的动手派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人脸检测和识别任务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