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知的游历 陈丹青游记,画家眼中的异邦风土。退步集 谈话的泥沼 纽约琐记 草草集 理想国
定价:58.00元
作者:陈丹青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95501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序
游历和游记
航向拜占庭(上篇)
航向拜占庭(下篇)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上篇)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下篇)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尾声)
从布达佩斯到拜罗伊特
内容提要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本书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文摘
作者介绍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陈丹青先生对“退步”这件事的深刻反思。在当下这个飞速发展、崇尚“进步”的时代,他却愿意去探讨“退步”的价值,这本身就极具颠覆性。他并没有将“退步”简单地理解为停滞不前或落后,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回归本源、重拾初心、甚至是对过度“进步”的警醒。书中那些关于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讨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他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进步”理念,是否真的带来了实质性的提升,还是仅仅流于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我们对自身文化根脉的遗忘。他的观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对“进步”的定义。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主流观点的精神,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欣赏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本来对陈丹青先生的画作早有耳闻,只是从未深入了解过他的文字。这次偶然翻阅,却被他那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书中描绘的那些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在陈丹青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名词或走马观花的旅游景点,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鲜活画面。他仿佛拥有穿透表象的慧眼,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最动人的瞬间——街角一个老人不经意的眼神,市集里一段悠扬的歌谣,或是某个古老建筑背后沉淀的岁月痕迹。他描述的异邦,并非是游客眼中光鲜亮丽的标签,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以及无数普通人生活痕迹的真实存在。他的文字,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学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考据分析,时而又像一位怀揣赤子之心的旅人,以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而沉浸于历史的长河,时而又被眼前生动的场景所打动,仿佛也跟随他的脚步,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无知的游历”。
评分“谈话的泥沼”这个标题,一下子就击中了现代人沟通的痛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说得越来越多,但真正有效的沟通却越来越少。陈丹青先生用他犀利的笔触,剖析了现代社会中各种“谈话”的虚浮、空洞和无效。他描绘了那些看似热闹实则苍白的讨论,那些被标签和口号所淹没的观点,以及那些在网络舆论场上肆意蔓延的偏见。他并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谈话”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关系、信息不对称以及思维的僵化。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反思自己在日常交流中的表现,是否也陷入了类似的“泥沼”。他所倡导的,并非是沉默,而是更加真诚、更加负责任的表达,是对语言的敬畏,是对思想的尊重。这种对沟通困境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如何与他人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对话。
评分《草草集》这个名字,看似随意,却道出了陈丹青先生对待文字的态度。他并非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或结构的精巧,而是以一种近乎自然的流淌,将心中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种“草草”,并非代表敷衍,而是一种去矫饰、去刻意的真诚。他笔下的文字,就像他画笔下的线条一样,看似随意,却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这些“草草”的文字,汇集了他对艺术、生活、时代、以及人生百态的零散思考。它们可能没有明确的主题,也可能没有严谨的逻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敏感而深刻的观察者的内心世界。阅读这些“草草”的文字,就像在一位智者的家中漫步,你可能会在一件不起眼的器物上发现他的品味,也可能在一段不经意的闲聊中领略他的智慧。这种轻松而又充满启发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愉悦。
评分“纽约琐记”这部分,最吸引我的,是陈丹青先生观察这座国际大都会的独特视角。与许多游客描绘的纽约印象不同,他关注的并非是那些标志性的摩天大楼或繁华的商业街,而是这座城市角落里那些被忽略的人文细节,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以及他们在这座巨大熔炉中交织的生活。他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勾勒出纽约街头的生动场景,无论是深夜的餐馆里形单影只的食客,还是公园里悠闲自在的街头艺人,都仿佛跃然纸上。他笔下的纽约,既有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机遇,也充满了孤独与疏离。他没有美化这座城市,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又富有同情心的目光,去呈现它最真实的面貌。这种对城市肌理的细致描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让我对纽约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生存的共通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