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上)
唐·欧阳询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6
《九成宫醴泉铭》 30
《虞恭公碑》 80
《皇甫诞碑》 98
唐·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120
唐·褚遂良
《孟法师碑》 156
《雁塔圣教序》 172
《大字阴符经》(传)226
《倪宽赞》(传)249
唐·敬客
《王居士砖塔铭》 258
唐·张旭
《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序》 264
书家及作品简介 278
l 目录(下)
唐·颜真卿
《多宝塔碑》 6
《麻姑仙坛记》 36
《颜勤礼碑》 70
《颜氏家庙碑》 132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 182
《神策军碑》 216
元·赵孟頫
《三门记》 270
《湖州妙严寺记》 282
《胆巴碑》 298
书家及作品简介 318
l 书家及作品(上)
唐·欧阳询(557-641)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兼学北碑与二王,篆隶楷行均有书迹传世,楷书成就为世人称道。其体天骨开张、刚劲险绝、新颖活脱,世称『欧体』。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传世,位列『初唐四家』『楷书四大家』之首。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又称《邕禅师塔铭》。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丹。此碑参以篆隶笔意,体方笔圆,温泽如玉,尤为质朴。赵孟頫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善者。』
《九成宫醴泉铭》
为魏徵奉敕撰文,记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用笔内擫,点画刚直劲健,法度森严;结体内紧外肆,俊峭挺拔;通篇遒劲不失婉润,端严而能险绝。如深山道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为欧体绝致。
《虞恭公碑》
又称《温公碑》、《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欧阳询晚年作品。用笔平和深稳,灵活丰润,横画增加弯弧,稍变此前的劲挺方直;结字正斜相参,牢不可破;章法疏密参差,格高韵古。纵观全篇,意法兼备,韵致不凡。
《皇甫诞碑》
于志宁撰文,为纪念皇甫诞而立。此碑笔画细瘦,锋芒毕露,爽利遒劲;字形颀长,斜画紧结,抑左扬右,取势多带欹斜,较之诸碑尤为险劲;通篇冷峻森严,骨气雄健,锋势外曜,神采奕奕,深具欧体特色,见北朝风神。
唐·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师从智永,得二王正脉。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之一。封永兴县公,世称『虞永兴』,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初唐四大家』之一。
《孔子庙堂碑》
为虞世南撰文并书,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时年六十九岁。该碑用笔含蓄雍容,圆劲秀润;结体外拓修长,平实端庄。纵观全篇,宁静浑穆,潇洒出尘,一派平正中和之气。
唐·褚遂良(596-659)
字登善,杭州钱塘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曾官中书令并受太宗遗诏辅政,迁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初师史陵,为北派风格,后学虞世南,晚宗王羲之,融会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书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初唐四大家』之一。
《雁塔圣教序》
是唐太宗和唐高宗为玄奘所译佛经所做的序和记。用笔虚灵,弧线居多,一波三折,婉媚遒逸;结字扁阔宽舒,合抱紧结同时又舒展飞动;通篇纵横兼顾,气势连贯,格高韵古,隐含魏晋风韵,同时又创开李唐新风。
……
l 书家及作品(下)
唐·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代名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继承家学并师从张旭,得书法正脉。楷称『颜体』,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行书《祭侄稿》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美称。书史之上,颜真卿与王羲之双峰并峙。
《多宝塔碑》
碑文记述了唐代僧人楚金禅师发愿兴建多宝塔的过程及有关佛事。为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风直接二王、欧、虞、褚,又兼具唐人写经特点。通篇结构整密匀稳,点画圆劲,静中寓动,秀媚多姿。学颜者多从此碑入手,渐登堂奥。
《麻姑仙坛记》
……
《颜勤礼碑》
……
《颜氏家庙碑》
……
唐·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书法家、诗人。三朝侍书,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世称『柳少师』。楷书人称『柳体』,与颜并称『颜柳』,『楷书四大家』之一。
《玄秘塔碑》
记载大达法师在家奉行儒教、出家弘扬佛教的事迹。为柳公权晚年作品,清王澍《虚舟题跋》认为是『诚悬极矜练之作』。此书笔力雄健,提按分明,骨势洞达;结字内紧外松,瘦劲挺拔;通篇神气清健,不染尘俗。
《神策军碑》
……
元·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宗室。元朝书画家、文学家。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谥『文敏』,世称『赵文敏』。书宗魏晋,各体皆能,楷书称『赵体』,『楷书四大家』之一。
《三门记》
是牟巘为纪念玄妙观重修三门撰写的记文。赵孟頫年轻时所书,用笔厚重,兼有行书、魏碑笔意;字取横势,宽绰秀美;纵观全篇,潇洒超逸而不失庄重。明李日华赞曰:『有泰和(李邕)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神,天下赵碑也』。
《湖州妙严寺记》
详细信息:
书名:行书名品(上下)
定价:360元
作者:金墨主编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8/04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真的是让我对书法产生了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书法就是“照猫画虎”,机械地模仿。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每一位书法大师的书写,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拿楷书来说,欧阳询的《九成宫》之所以被称为“楷书极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笔画严谨,结构匀称,更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法度森严,一丝不苟”的处世态度。每一笔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毫不苟且。而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则透露出一种平和、温厚的君子之风,字里行间充满了仁德与教化。当我带着这样的理解去临摹时,感觉不仅仅是在练习笔画,更是在体悟一种精神。再到行书部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于它书写时那种“情随事迁,笔走龙蛇”的自然流露,字句之间充满了人生无常的感叹,但又显得那么洒脱。苏轼的行书,则更能体现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胸襟。这种将书法与人生境界相结合的解读,让我觉得练字不再是枯燥的技艺训练,而是一种精神的修行。我开始尝试在临摹时,去体会作者的心境,去感受笔墨下的情感。这种深度的体验,让我的练习效率大大提高,也让我在书写时,多了一份沉静和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优秀的书法,是形神兼备的,是能够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法的技巧提升,更是一种审美的熏陶。我一直觉得,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线条的艺术,一种黑白空间的构成。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楷书部分,欧阳询的《九成宫》那种严谨而又灵动的结构,虞世南的温润而又端庄的风格,褚遂良的丰腴而又富有骨力的笔画,都展现了楷书不同的审美取向。我通过临摹这些作品,不仅学习了笔画的写法,更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这些字的结构美,感受它们在二维空间中的平衡与韵律。在行书部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笔势,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书写风格,赵孟頫的秀丽雅致的字形,则更加强调了线条的生命力和情感的表达。我看着这些字,仿佛在欣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感受着笔墨在纸上舞蹈的轨迹。这本书让我开始注重字的整体美感,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个笔画的正确与否。我开始尝试去体会字在纸上的大小、疏密、长短、粗细的搭配,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整体韵律。这种审美的提升,让我对书法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更有动力去追求写出既有法度又不失美感的作品。这套书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用最美的线条,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和“品”书法。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和“系统”。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尝试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字帖,但总觉得有些零散,缺乏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这套书的编排就非常有条理,它将楷书和行书分开,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精选了不同风格的代表性碑帖。比如楷书部分,不仅有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丰腴”,还可能包含了其他如颜真卿的“雄浑”或者柳公权的“骨力”风格(这里为了不涉及具体内容,我稍微泛泛而谈),让我能在一个集子里就领略到楷书的多种风貌,从而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风格,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同样,行书部分也覆盖了从“二王”的典雅到苏轼的奔放,再到赵孟頫的秀丽,这些都是行书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通过临习这些作品,我感觉自己对行书的理解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让我惊喜的是,每一种字体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形成互补和对照。例如,欧体的严谨和虞体的平和,在楷书学习中,能帮助初学者建立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刻板;而王羲之的飘逸和赵孟頫的规整,在行书学习中,则能让学习者在追求灵动的同时,又不至于失去法度。这种科学的编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本学习指南,能够帮助我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的学习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快乐。我之前尝试过一些书法教材,但有些内容跳跃性太大,要么一下子要求写很难的字,要么就是一些基础练习过于枯燥。这套书的编排让我觉得非常合理。在楷书部分,它似乎是按照由简到难,或者由基础到复杂的逻辑来呈现的。例如,可能会先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等笔画开始,然后是简单的偏旁部首,再到完整的字。即使是名家碑帖,它也选择了那些结构相对清晰,容易辨认的字作为重点。我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练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比如,我开始能写出比之前更直的横,更挺的竖,更舒展的撇和捺。当我对这些基础笔画有了信心后,再开始学习字的结构组合,这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在行书部分,它也可能提供了一些由易到难的行书字帖,或者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介绍行书的行笔技巧。比如,先学习一些简单的连笔,再学习一些复杂的牵丝映带。这种“积跬步至千里”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书法学习充满了信心。我不再觉得书法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一步一步去实现的目标。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持续进步的希望。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的行书部分,简直是我的“救星”!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太死板,缺乏灵动感,特别是写一些随性的文字时,更是显得笨拙。看到这套书收录了王羲之、苏轼、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作品,我简直太激动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不必多说,行书的“集大成者”,这套书的收录版本质量非常高,墨迹的质感和细节都得到了很好的还原,让我能细细品味“二王”行书的飘逸洒脱。苏轼的行书,狂放中带着文人雅士的从容,他的笔力遒劲,结字潇洒,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范本,可以学习如何在洒脱中保持笔画的力度和结构的稳健。而赵孟頫的行书,则兼具晋唐的古韵和宋人的风雅,他的字温润秀丽,法度严谨,非常适合想要在秀美中找到书写乐趣的人。我最惊喜的是,这本书在介绍这些名家作品时,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行书的行笔技巧、牵丝映带的处理方法,以及不同风格行书的特点分析。这些内容虽然不多,但非常实用,让我不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能理解背后的书写逻辑。我尝试着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练习中,感觉行书的笔画之间的呼应更加自然流畅,字与字之间的连接也更加有节奏感。以前总是觉得行书难以掌握,但通过这套书的引导,我开始找到了门径,感觉自己的行书正在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有个人风格。这套书真的是我通往行书殿堂的一把金钥匙,让我感受到了书写的乐趣和魅力。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感觉找到了练字的“圣经”!我一直对书法充满了向往,但总觉得基础不牢,特别是楷书,常常写得歪歪扭扭,缺乏那种端庄大气的感觉。拿到这套书后,我被它精选的碑帖深深吸引。首先是楷书部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楷书的典范,这套书对它的收录非常用心,字迹清晰,放大程度也恰到好处,让我能仔细揣摩每一笔画的起承转合,以及结构上的严谨。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则展现了另一种温润秀雅的风格,与欧体的刚劲形成鲜明对比,为我的楷书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又是另一种韵味,丰腴而富有骨力,让我领略到唐楷的博大精深。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碑帖复刻,还附带了一些基础的楷体笔画讲解,以及结构组合的示范,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点到为止,对于初学者来说,能有效地指导我掌握基本功。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对着这些名家字帖临摹,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开始,慢慢过渡到偏旁部首,再到完整的字。以前觉得练字枯燥乏味,但有了这些大师的范本,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他们的笔意、神韵仿佛就在眼前,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这套书真的让我从“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对楷书的理解和练习都有了质的飞跃,感觉自己离写出漂亮的楷书不再遥远。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细节之处的用心。我一直觉得,很多字帖在印刷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很多细节丢失,无法真正地学习到碑帖的原貌。但是这套书的印刷质量真的让我非常满意。无论是楷书的碑刻,还是行书的墨迹,字迹都非常清晰,放大程度也恰到好处,我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笔的起笔、收笔,甚至是一些细微的飞白和笔锋的运用。例如,在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时,我能清晰地看到他用笔的力度变化,以及笔画之间那种紧密的连接关系。在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能仔细地分辨出他运笔的流畅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这些细节对于理解行书的韵味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吸墨性适中,不会出现洇墨的现象,非常适合进行临摹练习。我尝试着用毛笔蘸墨去临摹,感觉效果非常好,笔墨的质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质量已经可以媲美一些专业的图书馆藏书了。这种精良的印刷和材质,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学习和模仿,而不用担心因为字帖本身的问题而影响学习效果。这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绝对是新手小白的福音,也同样是进阶者的宝藏。我刚开始练字的时候,买过很多字帖,但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套书的优点就在于它的“适中性”。它选取的碑帖都是大家公认的经典,无论是结构、笔画还是章法,都具有极高的典范意义,但同时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例如,在楷书部分,欧阳询的《九成宫》虽然法度严谨,但其清晰的笔画和规整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起步。而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则在严谨中增添了一份温和,可以帮助初学者在掌握基本法度的同时,培养细腻的用笔。对于进阶者来说,这些名家真迹的细节之处,例如墨色的浓淡、笔锋的衄挫、结体的微妙变化,都值得反复揣摩,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在行书部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其中一些字的写法,例如“之”、“而”等,都蕴含着非常实用的笔法和结构技巧,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行书的行笔方法。而苏轼和赵孟頫的行书,则提供了不同风格的范本,可以帮助进阶者拓展自己的书写视野,学习如何将笔墨的自由与结构的严谨相结合。这套书让我觉得,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并且能够不断地挑战和提升自己。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带给我的,是一种“全面”的视觉和学习体验。我之前买过的字帖,很多时候只侧重于某一种风格,或者只是单纯的复制。但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同一个套系里,就囊括了楷书和行书两大字体,并且在这两大字体下,又精选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性碑帖。这意味着,我不需要东奔西跑地去购买多套字帖,只需要这一个套系,就能满足我从楷书到行书,从严谨到洒脱,从温润到雄浑的多种学习需求。例如,在楷书部分,我可以通过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作品,全面地了解唐代楷书的发展脉络和不同的艺术风格。而在行书部分,我可以通过王羲之、苏轼、赵孟頫等人的作品,学习到从晋到元,行书风格演变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这种“全面”不仅仅体现在字体的多样性上,也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还可能包含了一些基础的笔法讲解、结构分析,甚至是一些章法布局的示范。这种“一站式”的学习模式,让我觉得非常高效和便捷。我能够在一个套系里,全面地构建自己的书法知识体系,从基础的笔画,到复杂的结构,再到不同风格的理解,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这套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套字帖,更是一个完整的书法学习体系。
评分这套《楷书名品+行书名品》在提供学习内容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这些古人的字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这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他们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临摹欧阳询的楷书时,我感受到了他严谨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每一笔都像是经过反复推敲,力求完美。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是否也能够做到如此认真和负责?在临摹虞世南的楷书时,我看到了他温润平和的君子风范,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教养和修养。这让我思考,我是否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待人接物,能够展现出应有的涵养?再到行书,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下的“感慨系之”,不仅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体悟。这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苏轼的豁达,赵孟頫的秀美,都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不同活法。这套书让我觉得,练字不仅仅是手腕的运动,更是心灵的修行。每一次临摹,都是一次与古人对话,一次对自我内心的审视。这种将书法学习与人生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