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會史論》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4214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7203
包装:平裝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3-12-19
页数:47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4.8cm
内容简介
《明清社會史論》已被譽為明清史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十世紀五、六〇年代,何炳棣致力於明、清兩朝帝制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階層間的上下流動,《明清社會史論》即是他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鉅作。
作者何炳棣是位大量運用近百種明清兩代的進士登科錄,進士三代履歷,進士同年齒錄和晚清若干舉人和特種貢生的三代履歷等鮮為人注意的科舉史料的學者。這批量化的統計資料構成了《明清社會史論》的經線,有系統地呈現明清兩代間,初階、中階和高階舉業所造成的社會流動。何炳棣分析了進士及舉貢共約四萬個案例,發現這些人祖上三代為布衣出身的比例很高,甚至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他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高度的社會流動性,遠遠超過英國十八世紀的情形。
另一方面,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一書裡運用大量的史料,如政府律令、方志、傳記、家譜、社會小說和觀察當代社會與家庭事務的著作等,構成了本書研究的緯線。《明清社會史論》探討了個人與家庭的地位轉移、社會流動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會概念與迷思。除了從明清科舉觀察社會流動外,何炳棣也討論了清代晚期所廣泛施行的捐納制度,如何使富與貴緊密結合,且影響力量趨強;造成平民向上流動機會大減。同時,何炳棣在書中不但處理向上流動,也討論向下流動及其導因,《明清社會史論》亦有專章討論士農工商、軍民匠灶的橫向水平流動,並論及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明清社會史論》討論明清社會流動,根據的樣本數量極多,被譽為討論科舉與社會流動全面的一部經典鉅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炳棣(Ping-ti Ho)
浙江金華人。1917年生於天津,2012年卒於美國加州爾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34年入清華大學,1943年獲清華庚款公費留美,師從英史巨擘John Brebner研修近代英國農業經濟史,1952年以〈英國的土地與國家(1873-1910):土地改革運動與土地政策研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65年芝加哥大學聘為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亞洲研究學會首位亞裔會長。
何炳棣治中國史,善用交叉學科知識與理論詮釋關鍵史料。早年選擇經濟運作、社會結構,晚年鑽研思想源頭,皆為直指歷史上影響時代脈動的核心問題。其名著《東方的搖籃》以充實的古代文獻聯繫考古資料及古動植學知識,論證中國古代文明源於本土,打破西方學者的世界文明皆源自西亞的一源說,連一源說的代言人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教授亦為之折服。何炳棣之《明清社會史論》則運用社會分層化和社會流動理論,解釋明清科舉制度與中國社會身份意識的緊密聯繫,並將中國史從局限於區域研究的「漢學」,推到世界史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的西方學界主流殿堂,深受到西方學界肯定。
譯注者簡介
徐泓
1943年12月25日生於福建省建陽縣,獲台灣大學歷史系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國家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藝術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部創設學部部長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及系主任、教務長及代理校長。教學研究的領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已發表明清鹽政與鹽業、明代社會風氣、明代婚姻與家庭、明初國內大移民、明代城市及明清史學相關學術論著八十餘種、學術評論三十餘篇及歷史普及讀物三十餘篇。
目录
前言
第二版自序
版自序
譯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會史論》
目錄
圖表目錄 章 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階層
節 基本反論
第二節 社會階層
第三節 教育與財富同為決定社會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會身分制度的流動性
節 法理上缺乏對社會流動的有效阻礙
第二節 明代特殊身分進士的統計
第三節 社會文學所見身分制度的流動性
第四節 社會為儒家意識形態滲透
第三章 向上流動:進入仕途
節 史料的簡要評述
第二節 統計分析
第四章 向下流動
節 抽樣的家譜記錄
第二節 人文環境
第三節 競爭激烈的考試制度
第四節 有限度的蔭敘
第五節 財富的減少
第六節 家庭制度
第七節 小結
第五章 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節 科舉與官學
第二節 社學與私立書院
第三節 幫助應試舉子的各種社區援助機制
第四節 宗族制度
第五節 刻書業
第六節 戰爭與社會動亂
第七節 人口與經濟因素
第六章 科舉的成功與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節 各省的人口
第二節 以省分區分的科舉成功者之地理分布
第三節 社會流動率的地域差異
第四節 科甲鼎盛的地區
第七章 概括與結論
附錄 社會流動的案例選
引用書目
譯者註與按語引用書目
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被这书的“厚重”震住了。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深度材料汇编。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流动性问题,特别是商人阶层如何在科举制度的边缘地带寻求合法性地位的张力。翻阅的章节里,我注意到作者对于“地域性”和“血缘网络”在权力分配中的作用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辨析。他没有简单地将社会结构视为僵化的等级体系,而是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和动态平衡的生态图景。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社会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仿佛能透过那些泛黄的纸张,看到当时士绅们在家族利益和个人抱负之间徘徊的复杂心绪。不过,坦白讲,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搭配一些基础背景知识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因为它直接进入了深入的学术对话状态。
评分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作者的学术声誉去的,何先生在史学界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对清初的“文字狱”及其对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影响颇感兴趣,想看看他如何将这种政治高压环境下的社会反应纳入更广阔的社会史框架来考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时间线推进,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社会议题进行多角度的交叉论证。我注意到其中一章对地方精英如何通过慈善事业来巩固其社会权威的论述尤为精彩,它揭示了道德资本在物质资本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构建路径。这种对权力运作的非主流解读方式,非常值得玩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士大夫”这个群体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角色,而是一个嵌入复杂社会网络中的多面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断地挑战我们对既有历史叙事的固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非常精良,看得出出版社在处理这种重要学术著作上是下了大工夫的,纸张的触感和排版的疏密得当,使得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也减轻了不少。我着重看了其中关于明代城市化进程与手工业作坊组织形式转变的部分。作者对于不同区域的经济模式差异化处理,展现了他处理庞大历史数据的惊人能力。他没有把“江南”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经济体,而是细致地比较了苏南与苏北在劳动力组织、技术传承上的微妙差异,这些细节的对比,对于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史的复杂性至关重要。读完这一部分,我对自己先前关于明代商业资本的一些线性理解产生了动摇,意识到历史的真实面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斑驳和多样化得多。这是一本需要仔细研读,甚至需要对照地图和年表来辅助理解的著作。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书脊上的烫金字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我最近在研究明清时期的士绅阶层以及他们与地方社会运作的复杂关系,所以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何炳棣先生的大名在史学界自然是如雷贯耳,他的研究方法和对一手史料的驾驭能力,一直是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尤其期待他如何通过细致的田野考察和档案整理,来剖析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变迁的脉络。从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的材料极其扎实,绝非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微观层面去构建他的论点。这种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对于我们理解一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隐秘运作的古代社会,无疑是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视角。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明清社会肌理,而非满足于教科书式概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我打算花上几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浩瀚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之中,相信一定能带来许多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动力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寻找的正是这样能提供深度分析的文本。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结构与行动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到了充分的探讨。比如,在论述宗族制度的演变时,作者并未将其简单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压力,而是深入剖析了宗族内部精英阶层如何主动地、策略性地利用或规避既有的社会结构来服务于自身群体的利益延续。这种对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关注,使得论述充满了活力,而非冷冰冰的结构决定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更精准的问题,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它需要耐心,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学术体验。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评分商品好,服务周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