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旺·奥吉安(Ruwen Ogien),法国当代哲学家、法国**科学研究院主任,专业研究伦理学,2012年出版的《伦理学反教材》曾获法国普洛柯普文学奖,长期居于法国社科类图书榜前列,被译成多国文字,并被大学哲学系列为**材料。
前言伦理学反教材
导论 思想实验有什么用?
**章 问题、困境和悖论:十九个道德难题计划
一 紧急情况
二 在池塘中溺死的儿童
三 变得疯狂的移植
四 面对狂怒的人群
五 杀人的有轨电车
六 **无害的乱伦
七 非道德主义者
八 体验机
九 短暂而平庸的生命是否比根本没有生命*可取?
十 我宁愿没有出生
十一 为了解放动物,就必须消灭它们吗?
十二 功利怪物
十三 把一位小提琴手连在你的背上
十四 健康部长弗兰肯斯坦
十五 如果没有了我的器官,我是谁?
十六 如果性欲是自由的会如何?
十七 有意行善比蓄意为恶*困难
十八 人是自由的,即使一切都已预先写好
十九 恶人与圣人
第二章 道德“菜肴”中的配料
一 直觉与规则
二 一点方法!
三 我们的道德直觉还剩什么?
四 我们的道德本能去了哪里?
五 一个注意到自己的道德直觉局限性的哲学家,
相当于两个甚至*多的哲学家
六 请理解道德推理的基本规则
七 请敢于批评道德推理的基本规则
结论
词汇表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心灵马拉松。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甚至带着一种疏离感,这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议题,被放置在一个更高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他似乎对人类历史中反复上演的道德悲剧表现出一种近乎宿命论的观察。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语言的局限性”的探讨,他认为许多伦理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试图用有限的、已经被污染的语言工具去描述无限复杂的内在体验。因此,很多时候,沉默和未言明的意图,比清晰的表述更具道德重量。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空白和留白的使用,仿佛在邀请读者主动填补那些未被言明的意义。这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带有一丝即兴创作的意味,你永远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完全抓住了作者的意图,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体验。
评分读完最后一页,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思辨的迷雾中走出来,感觉自己像是刚从一场激烈的智力辩论中退场。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教导”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它压根就没兴趣扮演这种说教者的角色。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系统性地瓦解了你对“成为一个好人”这种概念的固有认知。作者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张力,他总是将一个看似坚实的道德立场,用另一组同样有力的反驳逻辑给击穿。这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既定秩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颠覆。我发现自己开始用更具怀疑精神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光鲜亮丽的社会楷模,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的自我欺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它捕捉和折射出人性中那些最微妙、最不愿直面的棱角,迫使读者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清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攀登一座布满了复杂地形的山脉,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它绝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放松身心、消磨时间的读物。作者的论证过程极其严密,大量的引用和跨学科的参照,从现象学到后结构主义,信息密度高到让人喘不过气。我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作者刚刚提出的那个论断到底意味着什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他者性”的处理,他没有采用传统伦理学中那种建立在同理心基础上的连接,而是着重描绘了在极端情境下,个体如何迅速地构建起一道心理壁垒来保护自我认同,以及这种保护机制在道德层面上可能产生的腐蚀性。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冰冷的、解剖刀般的力量,它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性的脆弱和虚伪。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结构被彻底重塑了一遍,那种被智力挑战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但同时,随之而来的道德上的疲惫感也异常强烈。
评分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如此娴熟地在严肃的哲学思辨和近乎于散文诗的文学描摹之间切换。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变化多端,有时候是高速的理论推演,逻辑链条长得令人眩晕;而下一章,笔锋一转,可能就变成了一段关于时间流逝和个体记忆碎片化的细腻描写。这种结构上的“不稳定”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伦理困境本身就是不稳定和多面的,试图用一个固定的体系去框定它本身就是一种伦理的失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无意识动机”的挖掘,他探讨了那些我们甚至不愿承认的、驱动我们行为的底层欲望,并将其置于道德评价的天平上进行称量。这让整个讨论不再是停留在“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上,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广阔、更混沌的灰色地带。对于那些已经读腻了标准教科书式伦理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效的兴奋剂,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重新审视每一个熟悉的道德概念。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设计就足够引人深思了。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毕竟“伦理学”这三个字自带一种距离感。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于挑衅的叙事风格给吸引住了。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宏大的道德命题,而是从一些极其微小、甚至有些荒谬的生活片段切入,比如某次早餐时对面包香气的偏执,或者通勤路上对他人行为的无声审判。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偷窥一个复杂灵魂的内心独白。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准则,他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制造更深层次的困惑。读到中间部分,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判断,那些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价值排序,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又有多少只是社会规训下的自动反应。特别是其中对“本能反应与理性构建”之间张力的探讨,简直是精妙绝伦,让人读完后会不自觉地将周遭的一切都套入这个思考的框架中去审视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