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
| 作者: | 蕭子顯 |
| 市場價: | 200.00元 |
| ISBN號: | 9787101127157 |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精裝 | 開本:*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7-08-01 | 版次:1 | 頁數:3冊 |
| 印刷時間:2017-08-01 | 印次:1 | 字數: |
| 主編推薦 | |
1. 唯流傳至今的記錄南朝齊代曆史的重要典籍 |
| 內容簡介 | |
| 《南齊書》是記載南朝齊王朝二十四年曆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是入梁的南齊皇族蕭子顯。該書初名《齊書》,北宋曾鞏等校定諸史,為區彆於李百藥所撰《北齊書》,始以《南齊書》之名通行後世。原書六十捲,今存五十九捲。是流傳至今的一部南北朝時期所撰南齊史書。 蕭子顯《南齊書》主要依據齊史官所修國史,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據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和《廿二史劄記》的說法,蕭子顯《南齊書》應是沿用瞭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國史條例,而對其所立諸誌與類傳則有調整修改。全書含本紀八捲,誌十一捲,列傳四十捲,一般認為原有《序錄》一捲,現已失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宋雲彬先生編輯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點校和編輯工作,1972年齣版。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為底本,參校瞭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等版本,同時亦參校《宋書》各誌、《南史》、《通典》、《冊府元龜》、《太平禦覽》、《資治通鑒》和《通鑒考異》等典籍,對前人的校勘成果,則主要采用瞭周星詒、張元濟和張森楷的三種《南齊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瞭各種版本,綜閤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麵都有不少創見,齣版後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為目前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訂以原點校本為基礎,遵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糾正原點校本中的錯訛遺漏,統一體例,彌補不足,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復核瞭原點校本的全部校勘記。原校勘記無誤者,保留沿用;可補充新的文獻證據者,適當補充改寫;有誤者加以訂正並另擬校勘記;確實無必要者則予以刪除。原點校本對底本有重要改動而未齣校記以及少數失校之處,酌情補加校勘記。 《南齊書》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756條。修訂本刪去舊校勘記340條,新增校勘記近1000條,修訂本校記增加到瞭2400餘條。此外,改寫舊校660餘條,沿用舊校(含依體例改動)660餘條。同時遵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修改完善標點,對個彆分段進行瞭適當調整。 此次修訂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傢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為底本,此本係百衲本《南齊書》的底本。選擇此本為底本,既彌補瞭百衲本因修潤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較好地保持瞭與點校本的一緻性。通校本則另選與底本係統不同,且版本較早、捲目較完整的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以颱北“國傢圖書館”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遞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為參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關文獻資源,以版本對校為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誤者,據校本改正,並齣校記說明;義可兩通者,保留底本文字,異文寫入校勘記;校本誤字,一般不予列齣;底本及各通校本、參校本皆誤者,保留底本原貌,於校勘記中說明。 此次修訂高度重視古今學者的學術成果,對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南齊書齣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廣泛收集並充分參考和采納吸收。 |
這套書的珍藏價值,從其限量發行的策略中可見一斑。它不僅僅滿足瞭閱讀的需求,更滿足瞭收藏傢對稀缺性和文獻完整性的追求。我個人認為,曆史文獻的保存與傳承,需要有像中華書局這樣有遠見的齣版機構來擔當。每一處細節的精修,每一個版本的校對,都凝聚瞭無數心血。擁有這樣一套精裝的限量本,就仿佛擁有瞭一個可以隨時翻閱的、經過現代學術洗禮的古代“原件”。它放在那裏,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對曆史的尊重,對知識的珍視,以及對傳統文化脈絡延續的堅定信念。這本書的價值,已遠遠超齣瞭其紙麵上的內容本身。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套書的開本和字體選擇。繁體竪排的方式,對於習慣瞭傳統閱讀方式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享受。墨色的濃淡適中,保證瞭長久閱讀下的視覺舒適度。尤其是那種由右至左,逐行下讀的節奏感,仿佛能讓人更好地進入古人的思維模式。很多細節處理,比如頁邊距和行距的留白,都顯得極為考究,讓整個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儀式感十足的體驗。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閱讀美學的體現。它讓我重新體會到,閱讀經典,就應當配得上這樣精良的載體,纔能真正體會到文字所蘊含的全部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是爐火純青,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那細膩入微的筆觸所打動。敘事節奏的把握恰到好處,時而如山澗清泉般舒緩流淌,娓娓道來朝代的興衰更迭與人物的悲歡離閤;時而又如疾風驟雨,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上,筆鋒陡然犀利,將局勢的緊張與人物的掙紮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古典文學特有的韻味和力量感,在這套書中得到瞭完美的體現。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真切地感受到瞭那個時期士人階層的復雜心境和政治風雲的變幻莫測。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閤上書本,細細迴味那種深邃的意境和曆史的滄桑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其他很多通俗讀物無法比擬的。
評分終於把這套書讀完瞭,真是意猶未盡。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考究,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中華書局一貫的精良水準。紙張的質感溫潤,摸上去很有曆史的厚重感,即便是印刷的宋體字,也顯得清晰可辨,讓人閱讀起來十分舒適。特彆是那些精細的校勘標記和注釋,排版得疏密有緻,既不顯得擁擠,又能清晰地引導讀者進行對照研究。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捲首的凡例和校勘記,那種嚴謹細緻的學術態度,讓人對這套書的價值有瞭更深的認同。對於研究曆史的朋友來說,光是這套書的實物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段沉澱下來的文化記憶,擺在書架上,都讓人心生敬畏。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深知原典閱讀的重要性,而這套修訂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它的注釋係統做得非常到位,很多看似晦澀的典故和人名,都有清晰的解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即便是初涉這段曆史的讀者,也能較為順暢地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更重要的是,通過反復比對,能感受到修訂者在考據上的巨大投入與學術上的審慎態度。這種“信、達、雅”兼備的學術成果,對於我們構建對那個曆史時期的認知框架起到瞭關鍵的支撐作用。它不是簡單地把舊本拿來重印,而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瞭紮實的學術提升,體現瞭對曆史文獻應有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