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由的老虎
原:32.8元
作者:沈诞琦 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11343161
字数:195000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彼得 海斯勒(《寻路中国》作者)、苗炜(《新知》杂志主编)鼎力推荐。一所世界的大学,一群照亮人类历史的天才,从菲茨杰拉德,冯·诺伊曼,艾伦·图灵,乔治·凯南到约翰·纳什,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一个中国女孩进入普林斯顿,用详实的档案与一手采访资料,铺写出他们挣脱束缚、追寻内心自由与价值的动人故事。
目录
目录
前言 1
毁掉菲茨杰拉德的女人 5
面对面的办公室 23
一个中国人 53
一封长电报 75
一生中的四天 101
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 117
克里斯蒂娜的头发 133
大鱼 149
看火 169
旧金山的犀牛 187
他人的生活 209
爱因斯坦的梦 227
在墓园 255
感谢 267
参考书目 269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的散文,由一系列普林斯顿校友的传记组成。
这些传记中的资料来自作者的采访、普林斯顿图书馆及资料馆的档案,以及各类已发表的文章和书籍,有几篇已经在《三联生活周刊》《书城》《上海文化》上发表过。
作者在高二那年因一个交换生项目赴美,之后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在这个培育过无数英才、尤其是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母校里,开始了四年的生活。她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向自己钟爱的作家菲茨杰拉德致敬,却在查阅资料时无意发现,原来菲茨杰拉德还曾深深影响过许多曾在普林斯顿就读的学生,其中有杰出的外交家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知名传记作家斯科特伯格(A Scott Berg),炙手可热的金融记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还有因写作《江城》《寻路中国》而在中国声名鹊起的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命运似乎在无意之中成为一个神秘的圆环……接下来的两年,她用所有的业余时间联系、采访这些人,写下他们的故事。她的笔触谨慎,同时饱含感情,通过这些文字,她不仅进入了被访者的皮肤,甚至在某一瞬间接触了他们的灵魂……而她对这些杰出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心生一种向往:渴望像他们一样追寻生命的意义,渴望像他们一样,为他人的福祉、为世间美好的事物而活。
作者介绍
沈诞琦
上海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国际发展方向)在读硕士。自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分行担任宏观经济的政策研究工作。这本小书是工作之余的一百多个,旅行、采访、阅读、写作的结果。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仿佛作者深谙如何牵引读者的心弦。故事的展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水波纹一样层层递进,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恰到好处地为后续的情节埋下了伏笔。角色之间的对话火花四溅,尤其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回味起来才发现其中蕴含着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描摹,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人很难抽离出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因为情节的峰回路转而屏住呼吸,那种被故事紧紧抓住的感觉,实在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享受。高潮部分的铺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那种情感的爆发力和叙事的张力,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和锤炼。它并非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透明的清晰度,直抵人心。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情感饱满的画面。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似乎拥有一种洞察人性的天赋,笔下的人物,即便是配角,也拥有令人信服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动机、挣扎与成长,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深刻的人物塑造,使得整个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情节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性与生存境遇的哲学探讨。读完合上书本,那种久久不能平复的心绪,正来源于这些精准而有力的文字触动。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明。它巧妙地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下,嵌入了许多微观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感片段,使得整体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亲切的温度。作者在时间线的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时而快速跳跃,时而又在关键时刻进行慢镜头回溯,这种节奏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尤其是一些章节的结尾,往往以一个悬而未决的场景收束,强烈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得不立刻翻到下一页去探寻究竟。这种叙事上的“钩子”运用得非常自然,丝毫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完全是为故事服务,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控局能力。
评分读罢此书,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关于“真实感”的震撼。作者似乎没有刻意去美化生活中的困境或人性的阴暗面,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坦诚,将世界本来的面貌呈现给读者。这种不加粉饰的叙述方式,反而带来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书中对于社会背景的考据和细节的还原,也看得出作者下了极大的功夫,这使得故事发生的场景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背景板,而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有呼吸的有机体。这种对现实的深刻介入和敏锐捕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共鸣,它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折射我们自身处境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心折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那份复杂的情感基调,它拒绝了简单的非黑即白。书中充满了灰色地带的抉择与无奈,人物的选择往往是基于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艰难处境,这种对伦理困境的细腻呈现,远比单纯的善恶对立要来得深刻和耐人寻味。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道德评判,而是将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读者,引导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反复权衡、自我审视。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解读空间,使得每次重读,都可能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产生全新的感悟。它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的作品,每一次重温,都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