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無聊: 與十三位日本陶藝家的一期一會

器物無聊: 與十三位日本陶藝家的一期一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琪香 著
图书标签:
  • 陶艺
  • 日本文化
  • 手工艺
  • 艺术访谈
  • 一期一会
  • 器物
  • 生活美学
  • 设计
  • 当代艺术
  • 文化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3593782
商品编码:16092268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7-04-07
页数:1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松浦彌太郎推薦,一本貼近日本陶藝職人的書。
◎本書專訪13位日本重要陶藝職人,深入職人工場,看見一日日常和精細。
◎書中從歷史溯源、職人刻劃到傳承轉折,描繪成就一個雋永器物的偉大和平凡。
◎除了文字並搭配圖片,更可體會其民藝之美。
◎書末並附有購買陶器商店訊息,以及在日本如何學習陶藝資訊。

*重要的是,要仔細地看。

是什麼造就日本陶器難以取代的美
窺看職人與環境、與時代共處共生的迷人智慧

「語言是看不到的文化,陶藝則是看得見的。我曾經學習過眼睛看不見的,這次希望做能被徹底看到的東西。現時仍有很多古舊的陶器被保留下來,我想這是陶藝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性。」
--知花實

器物太無聊??不,器物不無聊,只是器物蘊含的情感與故事,更為動人。

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好」也是「剛剛好」,是工匠們考慮著使用時的種種,添加減去,慢慢捏成的。

柳宗理為何會把*重要人生物,交給出西窯呢?
為何這麼討厭陶藝,市野太郎卻能造出這麼出色的作品呢?
身體和陶器之間密不可切的關係,對於出色的陶藝家小野哲平究竟是什麼呢?

作者走訪日本各地,踏進職人*貼近的工房,一開始只是想著要詢問著陶器的製作方式,被他們猛一回嗆「這有什麼好談的呢?」,才了解原來陶器製造,我們所關心的技術層面只是一個環節,更多的是環境、人、心的緊緊聯繫,再多的是,更要考量時代、作用……種種。每個步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種美的形成都包含著許多我們所看不見的。

「用平底土鍋做意大利麵時,腦內便浮現大谷哲也先生那灑滿了陽光的家——於忙碌工作的縫隙裡,填滿生活小趣味的大谷先生。用鐵繪小碗盛味噌湯時,鼻子便嗅到於城進先生家時吃到的湯麵的香氣——總是氣定神閒,對新鮮事物張開懷抱歡喜迎接的城進先生。把馬鈴薯沙拉放於青花小盤時,耳畔便響起在市野吉記先生車內聽到的爵士樂曲——滿身溢發著對陶瓷的熱情的市野先生。將餅乾起司放在黑白碟子作下菜時,嘴裡就漾起了矢島操小姐分我的半個奶油麵包的甜美——羞澀腼腆輕聲細語的矢島小姐??」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
曾為多本雜誌編輯,2010年離港定居京都,為討活寫字,為興趣寫書。專欄見於香港端傳媒、《Obscura》、中國《Voicer》等。著作包括《好日。京都》(2014年, 台灣木馬文化)、《喵店長》(2016年,香港天窗出版社)。

目录

尋訪柳宗理——出西窯
將世界放在碗子裡——城進
瑕疵美——吉永禎
沒有特徵的白瓷——大谷哲也
與自然共生的器物:小鹿田燒
陶藝最討厭:市野太郎
造舊物的人:市野吉記
非「非如此不可」——山田洋次
充滿缺陷的白瓷:田淵太郎
收集自然的人:矢島操
陶藝是生存的手段——與那原正守
摸得到的沖繩文化——知花實
美是不恐懼也不討好——小野哲平
泥土的哲思與日常的詩意:日本陶藝的生命印記 書籍簡介: 這是一本深入日本傳統與當代陶藝領域的深度探索之作,不聚焦於特定書名所提及的十三位藝術家,而是廣泛勾勒出日本陶藝千年發展的脈絡、核心精神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多重面貌。本書旨在引領讀者走入泥土與火焰交織的世界,理解「器物」如何承載文化記憶、哲學思辨乃至日常生活的美學體現。 第一部:侘寂之境——從茶道美學到器物本質的哲學溯源 日本陶藝的發展,始終與茶道精神密不可分。本書的開篇將追溯這一淵源,探討「侘(Wabi)」與「寂(Sabi)」這兩個核心概念如何滲透到陶藝創作的每一個環節。我們將分析從中國宋代點茶文化引入日本後,如何催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樂燒」(Raku)等流派。 深入解析: 不完美之美: 探討陶藝家如何故意保留燒製過程中的隨機性、釉色的自然流淌、以及器形上的微小瑕疵,從而達到一種順應自然、不加雕飾的「自然美」。這不僅是一種審美偏好,更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體認。 素樸與謙遜: 解析為何那些看似粗糙、樸拙的茶碗,會被視為極致的藝術品。這種美學是對過度裝飾的反思,提倡回歸器物最純粹的功能性與材質感。 器物的「氣」: 研究日本傳統美學中對器物「氣韻」或「生命力」的重視。好的陶器,不僅是用來看的,更是需要用手去感受、用生命去「養」的物件。 第二部:風格的流變——日本陶瓷流派的地理與技術版圖 日本的陶瓷藝術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因應不同地域的地理條件、礦物資源以及歷史時期的社會需求,發展出風格迥異的窯場(Kiln Site)體系。本書將梳理幾大主要流派的技術特點與文化背景。 地域特色巡禮: 備前燒(Bizen Ware): 聚焦於「無釉燒成」的技術。探討在缺釉的條件下,陶藝家如何利用木柴的灰燼、火焰的溫度變化(如「火色」、「胡麻斑」)來創造出不可預測的紋理。這幾乎是一種與窯火進行的對話。 信樂燒(Shigaraki Ware): 考察信樂在江戶時代如何從生產大型儲物甕轉向更精緻的生活器物。重點分析其粗獷的胎土中夾雜的天然石英顆粒,如何在燒成後產生獨特的「 ব্যবহারে」(Fired-in Grit)。 清水燒/京燒(Kyo-yaki): 作為京都的代表,京燒以其華麗、細膩的彩繪和裝飾性強的風格著稱。我們將對比其與侘寂流派的差異,探討在宮廷和富裕階層的推動下,技術如何趨向精湛與規範化。 有田燒(Arita Ware)與伊萬里燒(Imari Ware): 探討17世紀日本瓷器工業的崛起。重點分析引進的中國景德鎮技術,以及如何結合日本自身的設計語彙,最終發展出外銷歐洲市場的華麗風格,從而影響了歐洲的洛可可裝飾藝術。 第三部:從工具到藝術——當代陶藝家的物質探索與時代精神 進入現代,日本陶藝家面對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衝擊,開始重新定義「陶藝」的邊界。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於當代創作者如何在新舊交融中尋求突破。 當代語境下的創新: 材質的解構與重建: 探討一些前衛的藝術家如何拋棄傳統的器型規範,將陶土視為一種純粹的雕塑材料,探索其在結構強度、燒成溫度極限上的可能性。他們的作品不再僅僅是「容器」,而是關於物質本身存在性的探討。 功能與非功能性的張力: 分析當代陶藝作品中常見的「似是而非」的設計。有些作品在視覺上極具吸引力,但可能刻意設計成無法盛水或難以使用的狀態。這引發了關於藝術品與實用物件界限的深刻提問。 永續性與在地化實踐: 關注那些致力於回歸傳統工藝,同時融入環保理念的陶藝家。他們如何選擇在地開採的黏土、使用傳統燃料,以及在保護傳統技術的同時,確保這些工藝能在現代生活中有意義地延續。 「物哀」(Mono no aware)的當代詮釋: 探討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陶藝家如何通過作品捕捉瞬間的美麗與消逝感。手中的作品,無論是多麼堅固,最終都將回歸塵土,這種對時間流逝的敏感,是當代日本陶藝中一股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總之,這本書試圖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讀者理解日本陶藝不只是一門技藝,而是一部活著的歷史,一場關於人與自然、藝術與日常之間永恆對話的記錄。透過對泥土的觀照,我們得以窺見日本文化深處對秩序、瞬間與永恆的複雜情感。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偶然瞥见这本书时,立刻就被书名那种矛盾又迷人的气质吸引了。 “器物無聊”——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的味道。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只质朴的茶碗上,泛着温润的光泽;一双被岁月磨砺得温润如玉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陶土的纹理;一位艺术家,在寂静的工坊里,与泥土对话,将内心的情感倾注其中。我开始思考,这里的“無聊”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一种被快节奏社会所忽视的、沉静的、内敛的美吗?还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领我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时间和匠心所打磨的器物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我对作者选择的“十三位日本陶艺家”这个数字也很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一种精挑细选,每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故事?我期待着,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创作经历,我能窥见日本传统工艺的深邃底蕴,以及当代陶艺家们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自己的道路。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美学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器物無聊”背后的故事。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目录,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我的思绪就已经被那份淡淡的、带有温度的文字所牵引。 “器物無聊”——这个标题并非指向一种枯燥乏味,而更像是一种饱满后的沉淀,一种喧嚣褪去后的宁静。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去审视一件器物的“無聊”,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探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無聊”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件器物拥有超越其形态的灵魂。是那经历无数次揉捏、塑形、烧制的严谨过程?是那在漫长岁月里,被无数双手抚摸、被无数次冲洗、被无数次盛装后,所留下来的独有印记?又或者是,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沉浸的那份全然的专注,那种与自我、与材料、与天地对话的境界?这“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组合,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深信,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故事,定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去理解器物与人的关系,去感受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非凡之美,去领悟那份“無聊”背后,恰恰是生命最本真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长久吸引人目光的器物,绝非仅仅是满足基本功能的工具,它们更像是拥有生命、拥有故事的载体。而这本书的标题——“器物無聊”——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精美”、“华丽”等词语,而是用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無聊”,这让我立刻对书中所要探讨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想象,究竟是怎样一种“無聊”,才能孕育出那些看似朴实无华,却又散发着独特韵味的陶艺作品?是创作者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所沉淀下来的对材料、对技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还是器物本身,在被人们长久地使用、抚摸、陪伴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出的、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和性格?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通过对这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深入了解,去探寻他们各自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哲学思考。或许,他们的“無聊”是一种对极致的追求,一种在简单中发现不凡的智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些触手可及的温度,去聆听那些泥土与火焰交织出的声音,去领略那份“器物無聊”背后,所蕴含的深邃而动人的生命力。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完全是源于一种对于“手作之美”的天然向往。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工业化复制品的时代,一件由双手精心塑造而成的器物,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实用功能。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温度、情感,甚至是一种生命哲学。这本书的标题,“器物無聊”,更是点睛之笔,它似乎在暗示着,真正的“無聊”并非空虚,而是一种返璞归真、一种与内在自我的对话。我试图想象,那些日本陶艺家们,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创作中,如何将自己的思绪、情感,以及对自然的体悟,一点点注入到泥土之中,再经过窑火的淬炼,最终变成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们或许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但正是这种不懈的坚持,才成就了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邃的器物。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陶艺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生活态度、关于匠人精神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器物”的“無聊”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启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器物無聊》,就被那份淡淡的、仿佛穿越时光而来的宁静气息所吸引。不是那种喧嚣的热闹,而是藏匿在器物本身,以及那些以匠心打磨它们的人们身上,一种不动声色的哲学。封面上那些质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陶艺作品,已经足够让人心生向往。我猜想,在书页之间,一定隐藏着无数关于泥土、火焰、以及时间的故事。我特别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無聊”能孕育出如此耐人寻味的“器物”?是创作者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的某种顿悟,还是器物本身在被使用、被抚摸中,逐渐沉淀出的独特性格?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与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人们愿意花时间去感受材质的温度,去理解一件器皿背后所倾注的情感和时间。或许,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器物”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活最本质的回归。那些日本陶艺家的名字,虽然我未必一一熟悉,但这份名单本身就暗示着某种传承与专注,一种对技艺近乎虔诚的追求,这本身就足够吸引我深入其中,去探寻他们指尖的魔力,以及他们眼中,器物所承载的“無聊”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