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消費: 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

不只是消費: 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沃夫岡.烏利西 Wolfgang Ullrich 著,李昕彥 译
图书标签:
  • 产品设计
  • 消费心理
  • 美学
  • 消费社会
  • 文化研究
  • 心理分析
  • 设计史
  • 物质文化
  • 符号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728376
商品编码:16076412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7-23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們消費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品味、風格和生活主張

在現今世界,就連日常消費產品也都要滿足最挑剔的美學要求,甚至像上流社會文化的作品一樣奢華登場。

在《不只是消費》裡,烏利西劈頭就揚棄了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對於消費文化的批判。行銷是個騙術嗎?血拚只是原始衝動嗎?他說,不是。「正好相反,消費和閱讀一樣,都可以是一種文化行為;選擇對的胡椒罐也可以證明品味和判斷力,就像決定要讀哪一本書一樣。」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使用的東西,不只有使用價值,更有其符號力量。購物是很複雜的事,產品不僅樣式要對應,情境也要對應。就像我們晚餐時不用菜刀切魚,不會用水杯喝葡萄酒,特定情境要用特定的沐浴乳,這一切代表的,其實是文化的精緻化。

烏利西以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為喻,試圖拉近消費產品和藝術作品的距離,正因為消費產品的生產和藝術作品的創作其實是殊途同歸的。作者更認為:消費者可以變身為有教養的公民:好的設計也有教育的功能,它甚至比其他大眾媒介更能對人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部真正將文化批評、藝術理論和消費心理學熔於一爐的傑出作品
對於產品設計、美學經濟、市場行銷以及消費文化的分析尤為鞭辟入裡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沃夫岡?烏利西(Wolfgang Ullrich, 1967-)
卡爾斯魯爾設計學院藝術理論和媒體理論教授,杜塞多夫大學造型藝術系系主任。著有:Eine deutsche Ikone, Gesucht: Kunst! Phantombild eines Jokers, Mit dem Rücken zur Kunst, Die Geschichte der Unsch?rfe, Raffinierte Kunst.

■譯者簡介

李昕彥
荷蘭鹿特丹大學文化經濟碩士。
曾經走闖竹科,亦在倫敦當過西點師傅。生性理性又感性,喜嘗鮮也愛自由。漫步字裡行間,是生活,也是情調。
現旅居德國,從事中英德口筆譯。

目录

目錄



推薦序 一場關於消費與行銷的明辨 林孟葦

導 讀 《不只是消費》導讀 賀瑞麟



第一章 虛構的價值

時下有許多產品不僅擁有功能,而且還有其意象。它們和生活風格或時代精神遙相呼應,喚起它們所要的聯想。

第二章 產品推出的影響

一般人之所以願意掏錢,主要在於商品本身提供有趣的印象。製造商不必花太多工夫保證自家產品的使用價值,反而是將大筆經費投入在極致優雅的形象塑造上。

第三章 情境法西斯主義

消費文化是從強勢的產品推出發展出來的,說得極端一點,可以說是一種「情境法西斯主義」。

第四章 消費的多神論

沒有任何消費商品和品牌是至高無上的,倒是很多產品都承諾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而且能提供一點救贖或意義。

第五章 消費成癮者

有別於幾十年前為了追求獨立和自由而脫離勞動和消費的循環的反抗者,現在的冒險者清楚知道產品如何建構整個生活世界,如果沒有這些點點滴滴的意義和情緒,沒有那些興奮劑,生活會是何等的煎熬。

第六章 隱喻的道德

一旦人們認識到,隱喻和情節對於知識、心理和生理狀態的影響有多麼強烈,就會主張更嚴格而謹慎地看待這兩樣東西。

第七章 心安理得

人們尋求赦罪,想要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就像是中世紀的先民一樣,期望預約靈魂的救贖,只是這次是在俗世裡。

第八章 消費的詩歌

當社會進入「圖像轉向」,我們也確立了一件事:愈來愈多的圖像將取代過去的詩歌,成為集體記憶的入口。

第九章 價值資本主義

企業的目標不再只是盡可能獲利,而是追求第二個目標,宣揚主題、構想或理想。

謝辭

注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现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与社区营造的蓝图》的图书简介。 --- 《现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与社区营造的蓝图》 导读: 在二十一世纪的浪潮中,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地球的面貌。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在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平衡效率、宜居性与环境责任?《现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与社区营造的蓝图》深入探讨了这一时代命题,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论述,更是一部关乎人类未来生活质量的行动指南。本书旨在为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建筑师以及所有关心我们居住环境的市民,提供一套全面、前瞻且富有操作性的框架,用以构建更具韧性、更公平、更具生命力的城市。 核心议题一:生态韧性与绿色基础设施的重构 本书首先聚焦于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迫切需求。我们剖析了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如水泥管道、大型水坝)的局限性,转而推崇“绿色基础设施”的集成策略。这包括雨水花园、垂直绿化、屋顶农场以及城市湿地的恢复与生态廊道的构建。书中详细分析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何有效地管理城市径流、缓解热岛效应,并增强生物多样性。我们不仅讨论了理论模型,还通过剖析鹿特丹“水广场”和新加坡“空中花园”等全球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实现功能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规划的未来,在于将自然元素视为不可或缺的“生命支持系统”,而非仅仅是装饰性的点缀。 核心议题二:多维度的交通系统与流动性革命 交通拥堵是现代城市的顽疾。《现代城市规划》系统性地批判了以私家车为核心的传统交通规划范式。本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流动性理念,强调步行、自行车道和高效公共交通网络的协同作用。我们深入研究了“十五分钟城市”的概念,探讨了如何通过混合土地利用和紧凑开发,减少对长距离通勤的依赖。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新兴技术如自动驾驶车辆、共享出行平台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适应性规划策略,确保基础设施能够灵活应对技术迭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模式无缝衔接。 核心议题三:社会公平与包容性社区的织就 一个成功的城市,必须是一个公平的城市。本书强调,规划绝非仅仅是物理层面的设计,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我们探讨了“空间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包括历史上的隔离政策和当代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现象。为了对抗这种趋势,书中提出了“参与式规划”的深化路径,倡导将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声音纳入规划决策的核心环节。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使其真正成为不同社会阶层进行接触和互动的场所,而非隔离的屏障。从可负担住房的战略性布局到社区共享设施的均匀分布,本书提供了一套确保城市发展红利普惠所有居民的实践工具箱。 核心议题四:数字化赋能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演进 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渗透到城市管理之中。《现代城市规划》审慎地评估了“智慧城市”的潜力与陷阱。我们讨论了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孪生技术在优化能源使用、预测基础设施维护需求方面的应用。然而,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堆砌,转而关注数据治理、数字包容性和隐私保护。如何利用数据提升治理效率,同时避免形成“数据鸿沟”和“算法偏见”,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关键伦理与实践问题。智慧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非仅仅是优化系统的运行速度。 实践与案例分析: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化智慧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实践导向。我们精选了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多个前沿规划案例,包括首尔的清溪川复兴项目、维也纳的社会住房模式、以及哥本哈根的自行车文化转型。每个案例分析都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规划原则和策略,并讨论了这些跨文化经验如何在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进行“本土化”的适应与实施。这些深入的案例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从宏观愿景到底层设计的完整视角。 结语:规划的未来——面向不确定性的艺术 《现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与社区营造的蓝图》最终导向一个核心认知:规划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适应的动态过程。面对全球性挑战,规划师的角色正从传统的“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和“连接者”。本书鼓励读者以更具系统性思维、更富人文关怀的方式,参与到塑造我们共同的城市未来之中。它提供的蓝图,不是一张静止的地图,而是一套灵活的工具和一套坚定的价值指南,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公正、更可持续的都市文明。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消费社会”这个概念,我一直充满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享受消费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可以轻易获得我所需,甚至是一些我曾经梦寐以求的物品。但另一方面,我又时常感到一种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焦虑,仿佛总有新的潮流、新的产品在不断地呼唤我,让我觉得“不拥有就落伍”了。这本书的标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些困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力的视角来解读这种现象。我很好奇,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消费行为究竟受到了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是营销的魔力?是社交媒体的攀比?还是我们自身对身份认同的追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符号消费”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花费巨大的代价去购买一个带有某种特定Logo的产品,而其本身的实用价值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并且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与消费之间的真实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社会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符合自己真实需求的选择,而不是被欲望所驱使。

评分

我一直对“消费社会”的心理机制感到着迷,它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网,将我们每个人都笼罩其中。这本书的标题《不只是消費》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消费行为分析,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我非常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这个信息爆炸、潮流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购买决策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心理暗示,让我们对某些产品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而对另一些则视而不见?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需求”的创造,以及品牌如何通过各种策略来塑造我们的消费欲望,让我们以为自己需要某些东西,而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或社交压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洞察,帮助我识别消费陷阱,更理智地进行消费,并且理解我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消费行为如何影响我们自我认知和身份的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解构产品设计美学与消费社会心理分析》着实勾起了我探究的兴趣,它点出了两个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领域。在我看来,产品设计的美学绝非仅仅是视觉上的赏心悦目,它更是一种能够与使用者建立深度连接的语言,一种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究竟是什么样的设计元素,能够引发消费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是否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一次流畅的触控反馈,抑或是令人愉悦的开箱体验,共同构成了设计的精髓?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拟人化设计”以及“情感化设计”进行一些有趣的阐释,探讨设计师如何赋予产品“生命”,使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同时,对于“消费社会”的心理分析,我也抱有极大的期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的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驱动力,而设计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如何巧妙地引导我们的选择,最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产品设计的美学不仅仅是关于视觉上的愉悦,它更关乎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体验。从触感、声音、甚至气味,这些感官的综合感受,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一个产品的最终印象。这本书的标题“解构产品设计美学”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精美设计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例如,为什么有些产品的手感会让人感到特别舒适和高级,而有些却粗糙得令人不适?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原理?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探讨“沉浸式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语言来唤起用户的情感共鸣。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反设计”的讨论,即并非所有设计都需要华丽的外观,有时极致的简洁和功能性本身就能构成一种强大的美学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各种产品,并从中发现设计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简洁而又颇具深意的构图,一下就勾起了我对“不只是消費”这个主题的好奇心。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很考究,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我一直觉得,一个产品的外观设计,尤其是包装,往往是它与消费者建立初步情感连接的桥梁。它传达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属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牌精神的象征。我尤其关注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温暖的色调可能带来舒适感,而冷色调则可能显得专业或高冷。我常常在想,设计师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将产品信息、品牌理念以及目标用户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深入探讨产品设计背后隐藏的那些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这一点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经典设计案例的剖析,比如那些历经时间考验,至今依然被奉为圭臬的产品,它们的设计哲学是什么?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其生命力的?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匠心独运的巧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