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壺,樂活知己,賞壺玩壺人人能言之,買壺藏壺人人能述之;想要和壺成為知己,得深情去看待壺的悠遠,從壺鈕或壺嘴去賞析整個壺的幽亭秀麗,不要不知所以而迷壺。
欣賞壺器之美,需先從形體去感悟其靈魂:壺的靈魂就寓在線條、色調和體積之中。掌握壺的格調後,再求壺的體積之美,壺體精力彌滿,就是一把好壺的必備條件。
壺體具象,觀者能賞亦能把玩。壺小又如何起波濤呢?
一把壺具有獨立自主的形象,構成自己的小宇宙,這個小宇宙是圓滿自足的。從水置入之始,壺體的材質起了騷動;溫度的覺醒,容納著各自茶葉的形境,水浸入葉體,染浸釋放單寧的甘美,接著轉韻往來正是茶湯呈現生命的時候,也是準備讓人細品美感的時刻。所以茶湯美感的養成,就在於如何泡出真味?
茶葉與壺的距離看似又黏又滯,卻又自我表述:捲球狀舒展的舞台,條索狀綻開的節奏,都會讓壺的容量揚起光輝的樂章!茶香和湯味合聲共鳴,都在茶葉與水滋潤間誕生!這就是「汲甘泉.瀹芳銘.兩三寸水起波濤」的樂趣。
「一杯清茶,可沁詩脾」茶趣融入了泡者的神思!壺是茶人豐富心靈的寫照,「瓦瓶親汲三泉水,紗帽籠頭手自煎」,這是愛茶人親自泡茶的雅趣!壺正在靜默裡,等待茶、水的群動,期待茶湯在味蕾上跳舞的浪漫,正等待茶人妙造自然,泡出好茶的滋味!
「器墮於地,可能以掇也,言出於口,不可及也,慎之哉」用壺發人深省,壺人一體,卻常面對壺林不知所措!群壺雖參差,適我無非新,一壺清一心,冷冷砂陶,幾經婆娑,始知壺人原可一體。
在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時,壺在眼前已十分。等待愛壺者在自己的心、情緒、思維上找到壺之美,經由賞壺心法來觀壺,融合在壺的旋律中,照見了壺裡乾坤,鏡射壺的大千世界!(「茶敘藝術」一套三冊,本文摘於第二冊《茶壺.樂活知己》序。第一冊已出版,為《茶席.曼荼羅》)
作者简介
池宗憲
學歷
輔仁大學傳播系畢業、銘傳大學EMBA畢業、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經歷
專業茶書作家,茶人雅興電子報總編輯。曾任自立晚報記者、組長;聯合月刊主編;聯合報專欄組記者:大成報編輯部總編輯;人間福報新聞總監。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兩三寸水起波濤
第一部 流金歲月 樂壺賞壺
1章 茶壺:幽逸與樂活
觀壺循六法.賞壺有一套
賞壺必備的三種性質
壺的造形如何欣賞
掌握製壺的形神迫肖
賞壺解碼.一番道理
模件體系審美判斷
小細節.大變化
裝飾紋樣的模件化
反映社會價值觀
器表的文化隱喻作用
2章 造型:實用與意趣
陶瓷譜系的鑑識系統
造形命名感性直觀
理解建構美學基石
紫砂壺流動的形制
「三點金」的表面功夫
注水七吋水不泛花
壺把在壺體上迴轉
複製品的迷思
壺體、壺嘴、壺把均衡配置
方寸之間辨古今
三角形法告別「模糊年代」
是精神,是氣韻,是動
造形與實用意義
3章 材質:配置與況味
窯系概念緊密結合
以材質表現同時性符號
一種任意構成的拼湊
虛實空間.以提樑為例
感性和生命的美
紫泥氣孔發茶性強
合成顏色殺傷力高
收藏的自主性
方鐘壺秀創造力
吸水率高散熱快
4章 裝飾:細琢與蘊含
秦至西漢.壺口似盤
各地窯口百花齊放
自然作意的默契
耀州窯刻畫花意
龍泉魚紋生生不息
紋飾的感官之樂
山石紋化實相為空靈
松樹紋歷代不同
常見的水注紋飾
明青花人物照文人社會
喝口甘美好茶
瓷壺上圖繪的裝飾筆法
清初山水畫皴法見長
5章 容量:精巧與大氣
容量不單是容積量
隱秩序看茶湯
不是約制的量化
壺、水、茶三位一體
唐代煮茶法為主流
發現唐代湯瓶
名牌水注遠近馳名
茶瓶、湯瓶與水注
茶酒用器互為交疊
用杯用盞無定制
「斷脈湯」是大忌
宋代茶瓶「湯提點」
短頸縮口聚熱佳
被視為盛開的牡丹
精巧與大氣
6章 釉色:質樸與揮灑
釉色與音樂共感
眼睛適應青綠色調
反射人類依戀自然的事實
折光率與如玉質感
祕色的魅力
粉青與梅子青
「艾色」的多嬌
阿拉伯人的「海洋綠」
「雪拉同」的妙喻
詩人醉心在素雅
呈色劑激發釉藥本色
宋代單色調好韻
第二部 壺器與茶共譜戀曲
識茶掌握色、香、味
不同種類茶的滋味表現
7章 綠茶:銀器的純真
金銀器的華麗品茗
銀執壺融入草原文化
銀鏈的品味牽引
細膩計算水流弧度
銅質折肩執壺
明人懂得驅壺「冷氣」
壺被賦予「解構的職能」
選壺搭配碧螺春
綠茶生命力有器發掘
鮮綠和著春光流動
8章 白茶:玻璃的閃透
旗槍嫩芽空明浮動
玻璃器閃透歷史幽光
成分不同.朦朧有致
視覺先聲奪人
茶湯的明亮清新
「快聞」捕捉霎那幽香
嫩香清香好白茶
開啟味蕾品淡雅
讓茶湯在舌面滾動
白茶尤為可愛
9章 黃茶:瓷器的激昂
黃茶現身德化瓷剔透
正色品黃茶
粉嫩嬰兒紅
歐洲瘋中國白
名牌爭相學習
德化瓷滿足生活需求
胎釉渾然一體如玉
君山銀針金槍林立
蒙頂為最佳也
細嫩芽葉製黃茶
黃袍加身尊榮聯想
10章 青茶:紫砂的蘊味
清香甘活武夷茶
青茶帶來味覺遠景
壺小如香櫞
圓體扁腹潮汕壺
磚胎南罐濾出好口感
紫砂與丹寧和鳴
朱泥壺加乘細緻香氣
岩骨舒展釋勁味
帶菌空氣不回流
綠葉紅鑲邊的魅力
台灣茶種注新血
11章 紅茶:手繪的浪漫
為了紅茶訂製茶器
紫砂器作為鎮店寶
歐洲名牌壺的中國精神
豐潤品茗時的視覺饗宴
十八世紀壺柄變大了
內容大於形式的審美感
「清飲法」和「調飲法」
紅茶沖泡法黃金典範
泡茶原則機動調整
正山小種撼動歐洲
祁紅濃郁玫瑰香
全發酵的優雅浪漫
12章 黑茶:陶器的包容
促發黑茶與白水的交融
茶色烏金閃亮亮
緊壓茶便於運輸
揉製緊實的美好
紅印餅茶近沉香之境
神祕渥堆工序
木香與豆芽香
存放首重茶質佳
陶壺修潤熟餅滋味
過濾礦物.去蕪存菁
關鍵字索引
前言/序言
《壶韵流光:茶事漫谈与生活哲思》 引言:探寻茶的千面风华 茶,这种源自东方的古老饮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解渴之用,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乃至一种文化符号。它以其丰富的口感层次、独特的香气韵味,以及那份于喧嚣中沉静下来的仪式感,深深融入了人类文明的脉络之中。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茶类或特定的泡茶技艺,而是试图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去探讨茶作为一种载体,如何承载历史的重量、映照人生的况味,并最终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更富深度与趣味的生活哲学。 第一部:寻踪溯源——茶的历史地理学 本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追溯茶的起源与传播之路。我们不会满足于罗列枯燥的年代事件,而是着重于探究“为何是茶?”以及“茶如何改变了世界?” 史前之芽与神农的传说: 深入考证茶树的自然演化及其在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初步驯化过程。对比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考古发现,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茶的诞生图景”。 唐宋的鼎盛与转向: 详细描绘唐代煎茶风尚的兴起,分析陆羽《茶经》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奠定中国茶道精神的哲学基石。随后,聚焦宋代点茶的精湛艺术,探讨斗茶文化对文人阶层的影响,以及其如何孕育出后世精致审美的雏形。 明清的变革与全球化: 分析明太祖朱元璋“罢造团茶,兴散茶”的政策对中国制茶工艺的深远影响,导致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不同品类的大发展。同时,本书将关注欧洲航海时代,茶叶如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关键商品,探讨其在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世界的茶园: 考察日本“侘寂”美学对茶的吸收与再创造(抹茶道的形成),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新兴茶产区,在殖民历史背景下发展出的特色茶文化,展现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变异性。 第二部:风物志——茶的物质世界与感官体验 本部分深入剖析构成“茶”这一复杂现象的物质基础与感官联结,旨在提升读者对一杯茶的感知深度。 土壤、气候与工艺的交响: 探讨风土(Terroir)概念在茶叶种植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海拔、光照、降雨如何塑造出茶叶的内含物质(茶多酚、氨基酸、芳香物质)。详细解析六大茶类的核心工艺——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的科学原理及其对成品茶风味的影响。例如,绿茶的“鲜爽”与红茶的“醇厚”是如何在特定化学转化中产生的。 水性与茶具的对话: 强调水质对茶汤表现力的决定性作用。区别软水与硬水在冲泡不同茶品时的细微差异。考察材质对茶汤的影响,如紫砂的“聚香”与瓷器的“映色”,探讨不同茶器选择背后的温度控制、香气保持与视觉审美的考量。 香气的解析与记忆的唤醒: 引导读者系统性地辨识茶香的层次——从“毫香”、“豆香”到“花香”、“木质香”。借鉴现代感官科学的知识,解释香气分子如何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唤起深层的情感记忆,从而阐释为何一杯茶能带来如此强烈的怀旧感。 第三部:雅集与日常——茶的社会功能与人际互动 茶,从不孤立存在。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交流的润滑剂,也是独处的良伴。 待客之道与社交礼仪: 梳理不同文化背景下,奉茶与受茶所蕴含的社会规范与情感表达。例如,中国传统茶席中的“敬茶”礼节、英式下午茶的严格时间界限与餐点搭配,以及日式“一期一会”精神在茶会中的体现。 文人的情趣与创作: 考察古代文人墨客如何将品茗融入诗词歌赋、绘画创作乃至园林设计中。探讨茶如何成为启发灵感的媒介,成为他们表达隐逸、寄托情怀的载体。 静与动:茶的禅思与疗愈: 阐述茶的“慢节奏”如何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形成张力。分析打坐、冥想与饮茶相结合的疗愈效果。探讨在冲泡过程中,通过专注力的训练,如何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实现短暂的“出离”与精神的放松。 第四部:未来的茶饮景观——传承、创新与可持续性 展望茶产业的未来走向,平衡传统精髓与现代需求的挑战。 小众茶的复兴与精准品鉴: 关注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制茶技艺的保护工作,以及“精品咖啡”浪潮对茶叶品鉴标准提升所带来的启发。如何用更科学、更量化的标准来评估和推广优质茶叶。 茶的跨界融合: 探讨茶在现代饮食中的创新应用,从调酒、烘焙到健康食品领域。分析新式茶饮如何在保持核心风味的同时,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便捷性、时尚感和健康化的需求。 可持续性的挑战: 讨论气候变化、劳动环境以及农药使用对全球茶园生态带来的威胁。呼吁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关注公平贸易(Fair Trade)和有机种植的重要性,确保茶文化能够健康地延续下去。 结语:一碗茶的哲学 本书最终回归到个体生命层面:一杯茶,无论贵贱,它提供的始终是一个暂停键。它提醒我们关注当下——水温的升腾,茶叶的舒展,香气的弥漫。这不仅是饮茶的艺术,更是洞察生命细微之美的生活智慧。通过对茶的深入探索,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与自然、历史、以及同伴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