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1世纪前十年,靠前金融危机爆发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均发生在主流经济学视野之外,凸显了其处理周期和发展等动态问题的不足。吴振宇著的这本《经济思想中的动态观念(从剩余到均衡)(精)》从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分散化工业生产的现代经济中,时间和动态问题是如何被阐述及理论化的,内容包括重商主义以来主要经济学流派在动态问题上的特点和贡献。试图传递的总体思想是,边际革命使经济分析重心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从剩余转向均衡,损失了部分动态思想;而分析框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进一步加剧了上述过程。研究现实经济问题,需要关注均衡工具的先天不足,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吴振宇 著 吴振宇,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系博士,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分析,数量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经济思想中的动态观念》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经济学有着浓厚兴趣但又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深奥的概念,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梳理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将它们一一化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周期性”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从古典经济学对市场自然调节的乐观,到后凯恩斯主义对不确定性与预期在经济波动中的作用的强调,作者一步步勾勒出了经济思想在理解经济周期问题上的演变轨迹。读到关于制度经济学的部分,我感到豁然开朗。过去我总觉得经济行为是纯粹理性的,但书中却指出,制度、习惯、文化等非理性因素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这些因素本身也在随着时间发生动态变化。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经济现象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思考经济问题的思想实验,它鼓励读者跳出静态的框架,去感受经济世界中那些持续不断的运动和变化。
评分《经济思想中的动态观念》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动态”二字,并且用极其精彩的论述将这一核心观念贯穿始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预期”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分析。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实际的经济数据,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往往比当下的事实更能影响经济的走向。这种对非理性因素在经济决策中作用的强调,与我以往的认知有所不同,也让我对经济预测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此外,书中关于“适应性”和“学习”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经济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而是会不断地学习和适应,这种动态的交互过程,构成了经济系统运行的本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学更广阔的天地,它不仅仅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更是关于人类行为、社会互动以及时代变迁的复杂交织。
评分当我翻开《经济思想中的动态观念》时,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沉浸其中。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那种学术论文式的枯燥叙述,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经济学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及其理论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凯恩斯革命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动物精神”之类的术语,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凯恩斯本人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周期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经济学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鲜活和易于理解。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交锋,我也觉得非常精彩,作者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贡献与局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经济思想的多样性与发展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演变、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而《经济思想中的动态观念》正是对这一过程最生动的注解。
评分这本《经济思想中的动态观念》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启发。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带领我穿越经济学史的长河,探寻那些曾经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动态观念”。我原以为经济学不过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对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再解读,不再是静态的供需平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演进过程。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社会背景与经济理论相结合,让我看到了经济思想是如何在不断的碰撞与革新中发展壮大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阐述,那股颠覆性的力量,那种“创造性破坏”的动态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就在眼前发生。我甚至能感受到书中每一位经济学家的激情与挣扎,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动态”。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我耳边娓娓道来,引领我一步步揭开经济学深层的奥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地看到表象,而是能够洞察其背后涌动的暗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中的动态观念》并非仅仅是罗列事实和理论,而是试图揭示经济思想本身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发展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接一个的案例,来展现不同经济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念,又如何被后人所挑战和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增长”这一概念的分析,从重商主义的财富积累,到新古典经济学对要素投入的强调,再到内生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的重视,作者清晰地展现了经济学家们如何不断地更新对经济增长驱动力的理解。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争论。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旅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不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思想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