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

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君祖(Liu Jun Zu) 著
图书标签:
  • 四书
  • 五经
  • 孔子
  • 儒家
  • 国学
  • 修身
  • 处世
  • 人生智慧
  • 传统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ISBN:9789571353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640
包装:平裝
丛书名: LEARN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03-20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
讓你 看清天命、人性、人心、人情,
重新學做人搞懂格物致知,力行中庸之道,再一次練習處世之道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到底談什麼?
孔子的思想有多寶貴?為何被譽為至聖先師?
史上第一本「易」解四書,劉君祖老師以易經為刃,將經典層層剝解,
從四書的微言大義中,我們洞悉人性,了解天命,並藉此學習做人處世之道。
劉君祖老師的四書新解
◎學字的甲骨文是小孩雙手捧玩易卦六爻。爻字交叉相疊,又是上古結繩記事的意思。小孩玩爻為學,一旦啟蒙後打開智慧,有所發現,就是「覺」。
◎學而時習之,是指學之後能夠日日勤練,時習的「時」是關鍵,時代不斷演變,既往的經驗可提供參考,不宜直接套用。若將時習說成:時時去溫習,精義全失。
◎四十不惑,是指不被欲望迷惑,貪欲減少,再經過十年的勤修,終能了悟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並未主張人人性善,他說:「性相近,習相遠」後天的學習也可能沾染壞習氣,而沉淪墮落,知識分子在品德上未必會好過愚夫愚婦。
四書思想博大精深,其根柢在於五經,五經須通,才能真正瞭解四書所言為何;五經有其嚴密的理論體系,四書則因機觸發,講的往往是千錘百鍊後的結論。
劉君祖老師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貫穿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並旁通佛、道思想,為欲瞭解四書的現代人提供一個直通儒家心鑰的不二法門。
◎聯合推薦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龔鵬程
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
北京大學國發所教授/巫和楙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
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張良維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
臺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

作者简介

劉君祖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灣台中,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精研儒家學說,尤其深修易經,將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解讀,授課講學,學生遍及政商及民間,為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著作:《憂患之書》、《時習易》、《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與現代生活》(三卷)、《易經與生涯規劃》(三卷)、《易經與終極關懷》(三卷),以及有聲書:《復見天地之心》、《易經的決策智慧》、《易經的感情世界》、《易經的教育思想》等。

目录

專文推薦--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自序--朋友講習
第一篇:重新瞭解四書
怎麼開頭?
分享,讓學習更快樂
說服別人,從心平氣和開始
怎麼結束?
天下,是大家的
義利可以合一,無須對立
如何舖陳?
孔子領先進步的思想
孟子堅持使命卻抱憾以終
第二篇:四書教你做人
什麼是天命?
知命,懂得敬畏天命
計天下之利,肯定天命和仁德
固守常道,從容待時機到來
立命,盡其在我
什麼是人性?
孔子:沒見過幾個善人
行善不論動機
相由心轉,貌依心生
孟子:人人都有善性
什麼是人心?
人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得天下,先得民心
寡欲才能養心
什麼是慎獨?
尊重個體,與群體調和
無所不用其極
什麼是人情?
只攻自己的錯,不攻他人的錯
四大情卦,道盡眾生人情之苦
必須遏止惡,而不是隱藏惡
什麼是格物致知?
良知良能與生俱來,並非後天學習
體察萬物建立知識,提煉智慧,濟助天下
世上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
親民之後再新民
明德與生俱來,時時勤修反省
天下為公,就是至善
止欲之後,定靜安慮得
什麼是絜矩之道?
忠恕,推己及人
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別人
君臣是相對的倫理觀
權衡事理,因變制宜
什麼是時中之道?
似是而非、違反中道的小人行為
中庸之道,既平常又難行
真正的強者能與人合,卻不為流俗所移
信守中道,隨機應變
隨遇而安
群龍無首,天下才能大治
百家爭鳴,交相攻擊
至聖海納各家思想
第三篇:四書教你處世
涵養品格
謙讓不驕
犯錯後毫不掩飾,只力求改過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人際對待
有德行者,會吸引賢人主動前來請教
集思廣益,才能成大事
人生小過難免,只求無大過
有容人器量的人,必有利於大眾
識人用人
正直,要兼顧人情
觀察所做所為及動機,人心無所遁形
看人的第一步,察言觀色
通過苦難磨練,才能成大器
君子依天理,小人求私欲
大人養心,小人縱欲
貴賤由己不由人

精彩书摘

怎麼開頭
論語─談學習
孟子─辨義利
大學─人的修行次第
中庸─天命就是人性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論語》開篇首章〈學而〉篇都非常熟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同「悅」,心中喜悅,樂則發散於外,慍為心中含怒,不慍表示全不介意。人生的虛心學習,竟然如此愉快,孔老夫子勤學一生,將其經驗娓娓道來,從容、自信,不帶絲毫火氣。 學習確為人生大事,這兩字的涵意也很豐富,值得推敲。學字的甲骨文是小孩雙手捧玩易卦六爻(編按:爻,音ㄧㄠˊ,是指易經八卦的兩個符號:「-」(陽)和「--」(陰)。六十四卦中,每卦有六爻)的圖象。 而爻字交叉相疊,又是上古結繩記事的意思。人生疑難重重,一時解決不了,打個繩結以備遺忘,並懸掛於日常所經過的地方,每次看到再三思考。一旦豁然貫通,得到解答,就將繩結解開放下,遇到新的問題再掛上新的繩結。上古沒有文字時期的學習,就在這種不斷的問題與求解中進行。
爻字的兩乂代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積爻成卦,即反映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掛在高處,懸而未決,考驗人的智慧。乂字音「亦」,是治理的意思,有困難就得面對解決。 父親的父字和爻字對照,顯然上面的繩結已解開,表示為人父者必須解決自己遭遇的問題,但不必奢望連後代的問題一併解決,那只能留給下一代去面對。 時代不斷演變,既往的經驗可提供參考,不宜直接套用,這就是學而時習的道理。習字像小鳥練飛,屢仆屢起。羽下之白應是「自」或「日」的轉化延伸,小鳥要學會振羽飛翔,必須靠自己每天勤練。常言師傅領過門,修行在個人,全得靠自己,親如父母師長也愛莫能助。 學而的「而」,是「能夠」的意思,時習的「時」字點出了關鍵:學古人的智慧,是為了啟發我們自己的智慧,然後結合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去思考運用,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活學活用,才會衷心喜悅。 坊間一般《論語》的白話解釋,將時習說成是時時去溫習,可說是精義全失,我們回想自己幼年的學習經驗,為了準備考試,一再溫習課本的功課,哪有愉悅可言?
悅是歷練印證之後的深造自得,像佛家講的心心相印,法喜充滿。孟子在〈告子篇〉中論心同理同,也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徹底領悟義理像品嘗美食,滋味無窮,痛快極了!分享,讓學習更快樂 求學有了心得,就會切磋琢磨,與人分享;旁人見你智慧圓融,也會不遠千里前來求教。孟子在〈盡心篇〉中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至樂,這和孔子有朋之樂相當,從容談論道,教學相長,真是獨樂不如眾樂。 小孩玩爻為學,一旦啟蒙後打開智慧,有所發現,就是「覺」。先覺的人覺後覺,先知的人覺後知,人類文明藉此傳衍,教化也因而落實。佛教的菩薩是自覺覺人,覺行圓滿則成佛,道理相通。 教學弘法不是件簡單事,先知的獨到的創見和收獲,如何能讓後知的人立刻明白?所以碰到學生不懂時,何必著急生氣,慢慢俟機開導就是。人不知而

前言/序言

專文推薦
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自南宋以後,為家傳戶誦之書,凡讀書識字者莫不講習,故可說是我民族的人文基礎知識之書。一切對人生、事相、物理、世態之解悟,無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但說基礎,或許會產生疑義,由於它雖與《三字經》等蒙書一樣,人人自幼誦習之,可是它又不只是啟蒙基礎,因為一切人生之價值衡判與依歸,仍在四書,故它又是終極之書。《三字經》、《弟子規》、《治家格言》等無數勸善勵志作品,均由四書衍發引申而來,因此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經典。許多人喻之為東方聖經,語雖傖俗,倒也符合史實。
然一泓甘泉,人人掬而飲之,中心暢悅雖同,感受體會卻各有冷暖之殊。四書的詮釋與解讀當然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
我曾見一本,解《論語》說:《論語》以〈學而第一〉開篇,為什麼叫學而呢?因為我們學就是要學這個「而」。「而」又是什麼呢?而這個字上面一個一,下面一個穴,學就得掌握這個穴。這穴是什麼?就是玄關一竅!能打通玄關一竅,才能學究天人,《論語》要旨,端在於是。又曾見文革期間北大工農兵學員所編《論語》大批判,謂《論語》之學即學地主階級壓迫無產者之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則是遠方同道來共商如何鎮壓農民革命云云。美國詩人龐德亦曾譯述《論語》,但他解學而時習之,說是:「學習,時間白色的翅膀飛走了」。其他近日各種講四書的,或擬為心靈雞湯、或比附企業管理,也是奇談怪論,所在多有的。
因此,四書雖好,還有個怎麼讀、怎麼理解的問題。劉君祖這本書,書名叫《一次看懂四書》、其實就點出了讀書入門須正的道理。入門不正,好書歪讀,結果就堪憂了。
君祖是易學大師。在臺灣,李登輝先生當年欲學易,君祖還曾為其開講,士庶從其問易道、談休咎者,更是不計其數。實則君祖抱道而居,貞介自守,但欲講明正學於天下而已。近歲組易學會、著《易經的第一堂課》,均可見其用心。本書則是由論易延伸而來的同系列之作,重在引領讀者正確入門。
這門道是什麼呢?一是四書須整體參合著看,相為貫串,才不會以為孔孟言說都支離破碎,不成統緒。其實四書義理轉相灌注、互為發明,合而觀之,自見大體。其間偶有不合者,例如《孟子》相較於《論語》,用語或有過激之處,義理未極圓融,亦可參較而知,以見聖之氣象,而得中庸之行。
二是四書又須與五經結合起來看。五經乃四書之根柢,孔孟論事,輒引詩書;孔子晚年更要刪詩書、繫易、作春秋,故其思想實與五經密不可分。宋元以後,士子熟讀四書,卻漸疏於治經;清人力矯此弊,乃又執著文字,未遑推考大義,能結合五經以說四書者竟絕少。這是讀四書的歧途!君祖此書,於此特見精彩,勝義紛呈,頗多慧解。
三是須知四書是教人進德修業的君子之學,重點在於砥礪自己以成就為大人善人。大人善人當然也能開物成務、治國平天下,但最終是希望人人均成大人善人。人人都是大人善人了,天下還須要人來管來治嗎?《易經》曰:「群龍無首,吉。」《大學》曰:「自天子以至庶人,一皆修身以為本。」均涵此義。
由這幾個原則看,君祖所論,其實與宋明理學家及清人都有所不同,具公羊學的氣味。於五經中特重《易經》與《春秋經》,並以其義理貫串四書;論《春秋經》時指《左氏春秋》不是《春秋經》的傳;講據亂、昇平、大同三世;又強調《春秋經》大義在於「退天子、貶諸侯、譏世卿,而討大夫」,都有公羊學的鮮明特點。
不過,這或許也不盡可歸入古代公羊學的傳統,而是他呼應了現代民主政治的講法,欲人人皆得通經而致用。致用之道,則仍歸於修身養志、成己成人。這便是他與傳統公羊學不同之處。漢代公羊家主要在政治體制上做改革,清代公羊家亦然,漸且要改革社會體制,最終則出現康有為的公妻共產大同世界。君祖不如是之恢誕,平實坦蕩、易知易行,確實是能帶領人生走向聖域的一條坦途,故特掬誠推薦之。

诸子百家的人生智慧:一部关于古代思想的深度导览 引言:时代的呼唤与思想的源流 我们生活的世界,瞬息万变,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难以抉择的道德困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溯人类思想史上的璀璨群星,探寻那些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的智慧之光,显得尤为迫切。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经典(如四书)的解读,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妙的古代思想全景图,特别是聚焦于“诸子百家”的争鸣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和社会建构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中国古代思想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系统梳理。彼时,礼崩乐坏,旧秩序瓦解,思想的火花喷薄而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我们试图描绘出,在孔子、老子、墨子等巨匠之外,究竟还有哪些思想流派,他们各自的核心关切是什么,以及他们的理论体系是如何试图回答“如何治理天下”和“如何安顿个体生命”这两大终极问题的。 第一部分:思想的熔炉——战国争鸣的社会背景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解释为何思想的解放会与政治的混乱紧密相连。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着重分析礼乐制度的衰亡如何为各种新哲学提供了生存空间。 1. 宗法与封建的解体: 详细考察西周礼乐制度崩溃的内在机制。这种解体如何使得知识和权力不再垄断于贵族阶层,从而催生了“士”阶层的崛起,为思想的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 2. 兼并战争与生存哲学: 分析各国为求生存和统一而采取的政治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各学派的理论倾向。例如,法家思想的兴起,便是对高效、集权治理的直接回应。 3. 学术的下移与游说之风: 探讨知识分子开始“以道济世”的现象。思想不再是象牙塔内的清谈,而是成为士人安身立命、影响君主的重要资本。我们将介绍当时的游说技巧、辩论风尚,以及知识分子在不同诸侯国之间奔走的情形。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的核心图谱与差异比较 本书的核心在于勾勒出不同学派的理论骨架,并清晰界定它们之间的张力与互补性。我们避免将任何一家视为“正统”,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相互对话的场域中进行考察。 1. 儒家之外的伦理探索: 深入探讨墨家学说。不同于儒家的亲疏远近之辨,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普世伦理观。我们将分析其逻辑基础——“尚同”与“尚贤”,以及其对功利主义和组织纪律的强调,并将其与儒家的仁爱精神进行细致的对照。 2. 治国方略的对立: 法家思想的系统阐释是本部分的重要组成。我们将细致区分商鞅、申不害、韩非的思想侧重,分析其“术、势、法”三位一体的理论是如何服务于绝对君主的权力构建的。接着,我们会对比道家的“无为而治”——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区别。老子的“知足不辱”与庄子的“逍遥”境界,如何构成了对法家强力干预的根本性反思。 3. 辨士与名家: 专门开辟章节探讨名家(公孙龙、惠施等)对逻辑、语言和概念界限的探索。他们的“白马非马”等命题,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早期尝试,展现了古代中国思想的思辨深度。 4. 阴阳五行与宇宙论: 介绍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它如何提供了一个解释世界运行和历史变迁的宏大宇宙框架,并如何被后世的儒家、道家乃至方术所吸纳,成为一种跨越哲学门类的“通识”。 第三部分:思想的互动、融合与转化 古代思想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批判、吸收,最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思想网络。本部分着重分析这种动态的演变过程。 1. 儒家对异见的吸收: 探讨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墨家(如对节葬、兼爱的回应)和道家(如对个人自由的理解)提出的挑战。例如,孟子的“性善论”如何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对性情与治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化。 2. 术学与经学的结合: 分析汉代“独尊儒术”背后的复杂操作。儒家经典如何被赋予了谶纬、阴阳的解释框架,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这种结合,既是儒家胜利的标志,也是其思想内涵被工具化的开端。 3. 哲学范畴的系统化构建: 探讨魏晋玄学对老庄思想的重新发掘与形而上学化。玄学如何通过“三玄”的阐释,将道家的空灵境界转化为一套具有严密逻辑和哲学深度的理论体系,并影响了后世的佛学。 结语:古代智慧的当代价值重估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跳出对单一经典或学派的迷恋,转而理解古代思想的“生态系统”。我们旨在展示,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面对的生存困境、政治难题与生命追问,与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挑战,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通过全面考察诸子百家的广阔图景,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在处理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秩序建立与人性解放之间,那些古老的智慧所提供的参照系和可能的论证路径。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审视历史、理解当下、乃至构建未来思想框架的工具箱。它教授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思考”古代的政治、伦理与世界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引人入胜的。我通常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本需要“动脑子”的书,但这本书的章节过渡自然得像是看一部结构精妙的连续剧。作者非常善于捕捉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人性”部分,而不是把他们神化。比如,他对孔子面对困境时的那种坚韧和偶尔的无奈的描绘,让我觉得圣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反而拉近了距离。书中关于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的段落,简直可以作为情商提升的教科书来使用,它教的不是圆滑的世故,而是基于同理心的有效沟通。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现代小故事,它们像是精准的脚注,一下子就把几千年前的智慧激活了,让原本遥远的古代智慧立刻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空的,而且是历久弥新的。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认为所谓的“国学热”很多时候都是商业炒作的产物,抱着审慎的态度接触了这本书。然而,这本书展现出的学术功底和人文关怀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但又从不卖弄学问,他的所有引经据典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读者的理解。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一点,是它对个人内在修养的强调。在充斥着浮躁和速成的当下社会,这本书如同一个宁静的港湾,提醒我们稳固根基的重要性,即如何通过内在的修炼来应对外在环境的变迁。它不是教你如何投机取巧去获得成功,而是教你如何通过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吸引好运和尊重。看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审视了“责任”的重量,并决心以更积极、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抉择。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国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儒家经典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离我们现代生活很遥远,读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作者简直是个天才,他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把《论语》、《孟子》这些看似高深的学问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我尤其喜欢他分析孔子和孟子对话时的那种幽默感,仿佛他们不是活在几千年前的圣人,而是我身边正在给我提供人生建议的智者。比如,书中对“仁”的阐述,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了职场人际关系和家庭矛盾的具体案例,让我立马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琐事中实践这种“仁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刚上完一堂精彩绝伦的现代哲学课,那些关于君子之道、修身齐家的原则,一下子变得清晰可见,也让我对如何做一个“体面”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不是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像串联起一条条思想的脉络,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

我给这本书打五星,因为它成功地弥补了我知识结构中的一个巨大空白。作为一名职场新人,我深知“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但一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指导方针。这本书就像一本高阶的人情世故指南,但它的基石却是最朴素的道德准则。作者对“礼”的解释尤其让我茅塞顿开,他把“礼”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阐释为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秩序的维护,这在日益复杂和去中心化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分析,更是犀利而精准,我甚至能从身边的人影射到书中的描述,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不得不反思自身的行为模式。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看法都变得更加辩证和成熟了,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拿在手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毕竟市面上讲“四书”的读物太多了,大多都是老调重弹,没什么新意。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实在太“野”了,它完全打破了以往对经典解读的严肃和沉闷,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新的山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特别是他对孟子“性善论”的解读,竟然联系到了现代心理学的一些观点,让我这个平时对传统文化持保留态度的人也忍不住点头称赞。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你“了解”四书,更在于引导你去“思考”和“应用”。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需要被灌输知识的学生,反而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在深夜里畅谈人生哲理,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非常难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的一些选择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感觉自己的格局都被打开了许多。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是很多枯燥的学术著作望尘莫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