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泥幻化—院藏历代陶瓷

抟泥幻化—院藏历代陶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馆藏
  • 古代
  • 艺术
  • 中国艺术
  • 文物
  • 历史
  • 工艺
  • 收藏
  • 泥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未知
ISBN:9789575627126
商品编码:15650061942
包装:[PB]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183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2016年热门展览图录 世界知名博物馆中国文物大展
409.50
掌柜推荐
Hare's Fur, Tortoiseshell, And Partridge Feathers 黑釉瓷器 368.00¥368.00 已售:999
【现货】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缾/香港中文大学 650.00¥650.00 已售:999
誕生!中国文明 / 奈良国立博物馆展览图录 / 日文 358.00¥358.00 已售:999
签名/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何鸿卿爵士藏玉Rawson罗森 880.00¥880.00 已售:999
A Bronze Menagerie: Mat Weights of Early China 青铜兽形席镇 260.00¥260.00 已售:999
The MacLean collection : Chinese ritual bronzes 青铜器 980.00¥980.00 已售:999

【实拍书影】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介绍性书籍的简介,其内容与“抟泥幻化—院藏历代陶瓷”无关: --- 《青花瓷韵:明清瓷器艺术的流变与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陶瓷,特别是青花瓷,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在审美、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功能上展现出丰富的时代特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青花瓷的演变脉络、工艺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第一章:青花瓷的肇始与早熟——元代遗风与明初的奠基 本章追溯了青花瓷的起源,重点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独特魅力,如钴料的“苏麻离青”带来的蓝宝色泽与斑驳晕散的艺术效果。进入明代,景德镇御窑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制瓷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化、高度集中的时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雄浑典雅的风格、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装饰题材,奠定了明代青花瓷的辉煌基调。本章详细解析了这一时期典型器型、纹饰布局的特点,以及钴料选择对最终呈现效果的影响。我们探讨了“永乐甜白”与“宣德青花”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风格差异,为理解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永乐盛世的典雅与宣德的雄浑——技术与审美的巅峰 明代永乐和宣德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本章聚焦于这两个时期的技术突破。在永乐时期,器型趋向秀美、线条流畅,釉色温润如玉,纹饰疏朗雅致,充满了盛世的自信与平和。宣德时期则展现出更为雄浑的气魄,器型敦厚,青花发色浓艳,纹饰饱满有力,尤其是在龙凤纹、海水江崖纹等主题的表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度。本章将通过对典型器物(如永乐压手杯、宣德凤首扁壶)的细致剖析,展示其工艺的精妙之处,并解析这些器物在当时宫廷生活中的地位。 第三章:成化一朝的细腻与弘治的清逸——风格的转换与审美趣味的细腻化 进入明代中期,随着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青花瓷的审美趣味开始从宣德的雄浑转向成化的细腻与精致。成化斗彩技术的成熟,对青花工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章着重介绍了成化青花的“鸡缸杯”等标志性作品,分析其钴料运用趋于淡雅、笔触精细入微的特点。弘治时期则延续了这种清雅的风格,青花色调柔和,画面布局空灵,展现出文人画的意境。本章对比了永宣时期的“饱满”与成弘时期的“空灵”,揭示了不同时代审美取向的差异。 第四章:嘉靖、万历的繁缛与创新——万彩争妍与“行楷”风格 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得青花瓷的装饰风格趋向繁复、热烈和世俗化。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青花瓷,以其浓丽的色调、繁密的布局和创新的纹饰(如道教、吉祥寓意题材的大量出现)而著称。本章特别关注了万历朝的“青花五彩”装饰技法的成熟,以及青花线条由早期的工笔转变为更为奔放、近似“行楷”的书写风格的现象。我们还将探讨这一时期外销瓷(如克拉克瓷)的兴起,及其对欧洲市场的影响。 第五章:清初的恢复与康熙的鼎盛——“康熙五彩”与“青花之王” 清代伊始,制瓷业经历了一个恢复期,顺治、康熙早期的产品风格相对多样化。然而,康熙朝,特别是康熙中晚期,标志着中国制瓷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本章详细阐述了康熙青花的特点,如“翠毛蓝”的发色、线条的流畅性,以及“硬质青花”的出现。康熙时期,仿古创新并举,既有对宣德、成化名作的精准摹仿,也有大量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题材。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康熙时期彩瓷的辉煌,特别是“康熙五彩”的成就及其与青花的互动关系。 第六章:雍正乾隆的精细化与制度化——官窑体系的成熟与“粉彩”的崛起 雍正和乾隆时期是清代宫廷艺术的集大成者。本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官窑生产的精细化、制度化趋势。雍正朝的青花瓷,注重线条的准确性和整体的典雅感,风格趋于内敛而精致。乾隆时期,虽然青花依然重要,但“粉彩”等新彩种的崛起,使得色彩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本章将聚焦于乾隆官窑对前朝名作的“集大成式”的模仿与创新,以及纹饰题材从传统的龙凤吉祥转向诗文、山水、人物的精细描绘。 第七章:晚清的沉寂与变革——社会动荡与技术流失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晚清时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制瓷业。在社会动荡和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官窑的生产水平和艺术创新能力明显下降。本章探讨了这一时期青花瓷在发色、造型和装饰上出现的衰退迹象,但也关注了民窑对外销瓷的努力,以及光绪时期短暂的技术复苏,特别是对康熙风格的追摹。通过对晚清瓷器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时代变迁对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 结语:青花瓷的永恒魅力 本书通过对明清五百年间青花瓷的脉络梳理,旨在展现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时代精神、审美风尚与社会变迁的直观反映。理解青花瓷的历史,即是触摸中国古代艺术的温度与深度。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器物介绍上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叙述方式。它没有采取那种冗长、堆砌专业术语的学院派写法,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描述。比如提到一件唐代的绞胎瓷时,文字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化学成分的解析,而是侧重于描述工匠如何巧妙地将两种泥料以近乎矛盾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那种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纹理,仿佛能看到泥土在手中被赋予了呼吸。对于那些历史背景的交代,也是点到为止,既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又不会让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叙述风格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每读完一件器物的介绍,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清晰的画面:它是如何被烧制、它可能承载了怎样的日常或礼仪场景。这种“带着温度”的文字,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重新激活,让人对这些历经千年的器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和亲近感。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体系结构非常清晰,它不像一般的断代史那样生硬地划分时期,而是似乎采用了一种更具逻辑性的主题串联方式来组织材料的。我注意到它在不同章节之间,会巧妙地利用某种技术特征或风格上的转折点作为过渡,这种编排手法让不同朝代、不同窑口的器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对话感。例如,前一章或许还在讨论隋代薄胎技术的进步,下一章紧接着就呈现了唐代三彩在色彩运用上的突破,读者可以很自然地追踪到工艺的演进脉络。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使得它超越了简单的“编年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技术与审美变迁”的专题研究。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框架,帮助我理解复杂的陶瓷发展史是如何一步步累积和相互影响的,大大降低了对庞杂知识的消化难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拿到手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香气,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那张清雅的宋代釉里红瓷片照片,色彩沉稳,纹理细腻,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陶瓷世界。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大量的精美高清图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而且图片的尺寸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看清器物整体的造型和釉面光泽,又能聚焦到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精湛的刻花、贴塑或者细如发丝的描金。尤其是那些多角度的实物拍摄,让我仿佛能绕着展柜里的珍品转悠,不错过任何一个光影下的变化。对于一个痴迷于古代手工艺的爱好者来说,光是翻阅这些视觉盛宴就已经是极大的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展的私人小型展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沉浸在器物的静谧之美中,感受到创作者们超越时空的匠心独运。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极致追求,为接下来的内容阅读打下了坚实而美好的基础。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那一定是其中收录的一些极为罕见的、平时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院藏精品。很多图片我是在其他出版物上从未见过的,它们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胎体脆弱或者釉面特殊而鲜少进行公开展示。特别是那些带有铭文、反映特定历史事件的器皿,其旁注的释文和考证显得尤为严谨有力。每一次翻到这些“独家”的珍品时,都会有一种发现宝藏的兴奋感。这本书记载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体现了编纂团队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审慎选择。它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汇编,更像是提供了一扇通往库房深处的私密通道,让普通读者也能一窥那些“镇馆之宝”的风采,这对于提升全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不动声色间传递出的那种对“时间性”的深刻反思。看着那些数百年前的盘碗、瓶罐,它们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洗礼,最终完好无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种时间跨度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作者通过对器物上自然形成的“老痕”——比如细微的磕碰、釉面的自然开片(冰裂纹)——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意识到,我们手中所见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凝固的历史片段。这种阅读体验,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在那个时代被制作者赋予了实用或审美价值的物件,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被妥善保存下来的,以及它所见证的那些我们已无法触及的往昔生活细节。这种对“物哀”美学和时间沉淀的体悟,远超了一般艺术鉴赏书籍的范畴,让人在赞叹其工艺之余,对历史产生了更深沉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