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册套装新版《幽雅阅读》丛书 云想衣裳+翳然林水+雨中春树人家+恰如灯下故人梨花带玉

5册套装新版《幽雅阅读》丛书 云想衣裳+翳然林水+雨中春树人家+恰如灯下故人梨花带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毅 王其钧 霍华 谭帆 徐坤 韦荣慧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散文集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散文
  • 名家散文
  • 云想衣裳
  • 谢婉莹
  • 文学套装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社科教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315
商品编码:1557780978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幽雅阅读》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纸质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


 幽雅阅读丛书(套装全5册)云想衣裳+翳然林水+雨中春树人家+恰如灯下故人+梨花带雨


定价:390元

作者:王毅 王其钧 霍华 谭帆 徐坤 韦荣慧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8


基本信息

==========================================================================================================================


《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
定价:88元
作者:王毅 著
装帧:硬精装 
书号:978-7-301-28424-7
出版日期:201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A5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既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极具魅力的门类,同时作为大尺度的三维艺术空间和生活空间,又广泛吸纳和萃集了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成就;因此中国园林兼具多重的经典价值:它本身是精湛造景艺术和风景美学的结晶,同时又是一座展示琳琅满目文化艺术精品的殿堂,并且还是引导人们深入中国审美思维和文化心理的通幽曲径。本书内容围绕上述要点而展开,即首先介绍中国园林的景观内容、艺术风格和构景原理,再进一步介绍园林与中国其他众多文化艺术门类之间有着怎样水乳交融的关联,以及园林是如何表现着中国人看待世界、时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本书图文并茂。全书萃取了许多有概括力和代表性的图例,并配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力求以直观的图示、精细的解析,引领读者直观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结构方式、艺术特点和美学内涵。

作者简介
王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曾发表中国哲学、文学、史学、民间宗教、古典园林、造型艺术、“文化大革命”研究等方面的著述数百万字。近年来主要从事对中国专制社会晚期制度形态的研究,已经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著,内容包括对下列问题的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法权关系、法哲学、行政权力运行体制、制度结构的演变机理、国民政治诉求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权力经济形态”及其法理基础、赋税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其演变方向,等等。



《雨中春树人家:品味华夏古建筑》
定价68元
作者:王其钧 著
装帧:硬精装 
书号:978-7-301-28425-4
出版日期:201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A5 

内容简介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很高的审美价值。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理念、结构体系和风格特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哲学观念和艺术水平。全书对中国古建筑的样式、形制、美学风格等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讲解,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激发人们的想象和思考,引领读者深深感悟华夏古建筑的流风遗韵。 

作者简介
王其钧,清华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著有《中国民居·白描画典藏》《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等,曾获“国家图书奖”等。



《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
定价:78元
作者:霍华 著
装帧:精装
书号:978-7-301-28429-2
出版日期:201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32 

内容简介
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民窑器的洒脱和外销陶瓷的奇妙……古陶瓷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一段。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对历史趣闻的回顾,对精美古瓷的欣赏,对古人创造力的赞叹。谛听中国瓷器妙音,恰如面对灯下故人。

作者简介
霍华,1956年7月生,籍贯河北平山。1973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1977年到南京博物院工作,先后在考古部、技术部、保管部瓷器库房和文物征集部工作,2012年11月退休。
曾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特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陶瓷;2002年通过国家文物局古陶瓷责任鉴定员资格考试。
著有《陶瓷述古》(1998)、《名窑名瓷鉴赏》(2013);合著有《青花瓷鉴定》(2008)、《宜兴窑》(2016);整理出版张浦生先生著作《青花瓷器鉴定》(1995); 2012年完成江苏省文物局课题“中国古瓷谱系大纲”;发表古陶瓷研究论文30余万字。
自认为是幸运儿,因为有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感兴趣的工作。对领导、老师的培养和同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并努力工作以回报之。



《梨花带雨:生旦净末丑的乾坤》
定价:78元
作者:谭帆 徐坤 著
装帧:精装 
书号:978-7-301-28430-8
出版日期:201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32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优伶史是一部表演艺术创造的辉煌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书以“人”为纲,选取自先秦至晚清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名演员为个案,对其生平和艺术创作详加描述,同时也以点带面地介绍了优伶及其相关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
谭帆,1959年10月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攻中国戏曲史、中国小说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著有《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优伶史》《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徐坤,1977年9月生,湖北阳新人。文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与戏曲批评。在《求是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华戏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
定价:78元
作者:韦荣慧 著
装帧:精装
书号:978-7-301-28431-5
出版日期:2017/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32 

内容简介
浩浩中华,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保存完好的服饰文化,它们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鲜艳夺目的色彩审美、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它蕴涵着的深沉凝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本书将引领你用更多彩的目光来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服饰的文化韵致以及它那永远不可能被挖掘穷尽的价值。

作者简介
韦荣慧,女,苗族,贵州雷山人,现任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多年从事民族服饰的研究、设计和宣传。主编有《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国服饰大辞典(民族部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中国苗族服饰研究》等,著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从蛮荒到现代》等。


《幽雅阅读》丛书,一套五册,精选了四部文笔清丽、意境深远的名篇佳作。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文学画卷,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沉浸在文字的诗意与哲思之中。 《云想衣裳》 《云想衣裳》并非仅仅是对于那位绝代佳人的描摹,更是一次对历史洪流中女性命运的深邃凝视。本书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那位传奇女子从青涩年华到盛世荣光的生命轨迹。作者并未拘泥于史料的冰冷记载,而是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赋予了她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初入宫闱时的懵懂与不安,在复杂权力斗争中的小心翼翼,以及在风华绝代之际,内心深处的那份对自由与真情的渴望。 本书不仅仅聚焦于个人的悲欢离合,更巧妙地将其置于盛唐恢弘的背景之下。长安城的繁华,宫廷的森严,边塞的烽火,都成为烘托人物命运的宏大舞台。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政治格局、文化思潮的细致描绘,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壮丽与残酷,以及在时代浪潮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与承受的重量。 《云想衣裳》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作者善于运用大量意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例如,当描绘女子内心的孤寂时,作者可能会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来比喻,或者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传达那种渺远而无力的感觉。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得人物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与主人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美、权力和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女子倾国倾城的美貌,既是她获得恩宠的资本,也可能成为引来祸端的根源。在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她的命运常常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然而,作者并未将她塑造成一个全然被动的牺牲品,而是展现了她在逆境中展现出的智慧、韧性和对尊严的坚守。这种复杂而多维度的塑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引发读者对女性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思考。 《云想衣裳》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力求精准而优美,仿佛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阅读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体验。 《翳然林水》 《翳然林水》是一部充满东方韵味的山水隐逸之作。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世界,在那里,自然成为最美的诗篇,心灵获得最深的慰藉。作者以极其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隐居山林、寄情于水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图景。这些人物或许不慕功名,不逐利禄,却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和精神的栖息地。 本书的叙事风格舒缓而悠远,如同山间潺潺的溪流,涓涓细流,却能涤荡心灵。作者善于捕捉自然的细微之处,从清晨薄雾笼罩的山峦,到夜晚星光点点的溪畔,从鸟儿的啁啾,到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无不被赋予生命与灵性。这些自然的描写,不仅仅是背景的点缀,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照。当人物的心境平和宁静之时,山水亦显得格外秀美;当人物心中有所郁结时,眼前的景致也可能染上几分萧瑟。 《翳然林水》所展现的人物,大多是对生命有着深刻体悟的智者。他们或许曾在仕途上经历过风雨,最终选择回归田园,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他们的生活方式简朴而雅致,饮清泉,食野蔬,弹古琴,吟诗作画。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们学会了顺应天道,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本书通过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传递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鼓励读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本书中对“林”与“水”的意象运用尤为精妙。“林”象征着幽深、静谧与生机,是远离尘扰的庇护所,也是生命孕育的土壤。“水”则代表着流动、变化与智慧,既能滋养万物,也能洗涤心灵。作者将林与水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生生不息、浑然一体的自然境界,也暗示着人物在自然中的精神生长与心灵觉醒。 《翳然林水》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与禅意。作者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即使在描绘简单的生活场景时,也处处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阅读本书,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感受到清风拂面,让身心得到一次彻底的洗涤和升华。 《雨中春树人家》 《雨中春树人家》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温情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在特定的时节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份质朴而深厚的情感联系。本书以“雨中”和“春树人家”为核心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意与生活气息的场景。 “雨中”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濛濛细雨,淅淅沥沥,洗去了尘埃,滋润了大地,也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与诗意。在这雨幕之下,村庄显得格外宁静而安详。作者通过对雨声、雨滴落在屋檐、树叶上的声音的细致描摹,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雨水不仅滋养了万物,也似乎冲刷掉了都市的喧嚣与烦躁,让人们的心灵回归平静。 “春树人家”则代表着生机、希望与安稳。春天本就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树”则象征着生命的蓬勃向上。这些“人家”,不是宏伟的建筑,而是朴素的居所,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所在。在这些人家周围,春树茁壮成长,绿意盎然,与人家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本书着力于描绘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情,着重于展现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或许是邻里间的互助,或许是家人间的关爱,或许是孩童雨中嬉戏的欢声笑语。这些细节被捕捉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人情味。在雨声的伴奏下,这些生活场景更显得温馨而动人,仿佛一首首无声的赞歌,赞美着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本书还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与体悟。春雨滋润下的万物,农人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孩童对自然的纯真好奇,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并非是刻意为之的赞美,而是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本书也传递了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雨中春树人家》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触动人心。作者善于运用意象来烘托情感,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不平凡的故事。阅读本书,仿佛能置身于那样的雨中春树人家,感受那份宁静、温情与生机,让心灵得到一次温柔的抚慰。 《恰如灯下故人梨花带玉》 《恰如灯下故人梨花带玉》是一首关于情感、记忆与时光的婉约长歌。本书并非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而是以其深邃的情感意境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触动读者的内心最柔软之处。它仿佛是陈年老酒,初品时或许淡雅,细品之下,却能品出醇厚与绵长。 “灯下”二字,首先点明了一种温馨而私密的氛围。昏黄的灯光下,是家人的团聚,是夜读的静谧,是思绪的沉淀。在这个空间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人们得以卸下白日的伪装,回归真实的自我。作者通过对灯下场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基调,为后续情感的铺垫奠定了基础。 “故人”则直接点明了情感的核心。这里的“故人”,可以是久别重逢的亲友,可以是年轻时铭心的爱恋,也可以是曾经的自己。无论指向何方,都蕴含着深深的牵念与眷恋。本书着力于探索情感在时间长河中的沉淀与变迁。那些曾经鲜活的记忆,在岁月的洗礼下,或许变得模糊,或许变得更加珍贵。 而“梨花带玉”更是将全书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梨花,洁白素雅,象征着纯洁与美好;“带玉”则暗示着高贵与精致。当洁白的梨花沾染上露珠,或是被风吹落,那份纯粹中透出的淡淡忧伤与娇美,恰如其分地描绘了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可能是相思的愁绪,可能是离别的感伤,也可能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本书的叙事是碎片化的,如同收集起来的零散记忆,在作者的巧妙编排下,却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脉络。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例如,泛黄的书信、褪色的照片、飘落的树叶,都可能成为承载情感的载体。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本书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恰如灯下故人梨花带玉》的语言风格极其婉约、细腻。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淌过读者的心田。遣词造句讲究音韵美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却又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诗意。本书传递的是一种温润而内敛的情感,它不激烈,却能长久地萦绕在心头,唤醒读者心中沉睡的记忆与情感。阅读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在灯光下,与一位久违的故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谈,感受那份淡淡的相思与怀念。 这五册《幽雅阅读》丛书,虽然风格各异,题材不尽相同,但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的阅读空间。从历史的厚重,到自然的宁静,从乡间的温情,到情感的婉约,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丰富着读者的精神世界,带领我们体验文字的魅力,感悟生命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套装书摆在书架上,那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雅致,色彩搭配得沉静而有韵味,即便是没翻开,也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我特意挑选了其中一本,是那种讲古代文人雅士日常起居和情趣品鉴的散文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描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比如他写梅花盛开时,如何备上最好的炭火,温一壶陈年的竹叶青,对着窗外的雪景独自品茗对饮,那份清高与自得,简直让人恨不得立刻穿越过去,体验那份远离尘嚣的恬淡。更难得的是,作者并不只是描绘风花雪月,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牵引出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读起来让人心境平和,连带着平日里烦躁的心绪也沉淀了下来,仿佛被那清雅的文字浸润了一般。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墨香淡淡的,让人爱不释手,每次阅读都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那些厚厚的历史解读类书籍有点敬而远之的,总觉得枯燥难懂,但这次尝试的这本,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聚焦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如何选购文房四宝,不同季节的服饰礼仪,甚至包括他们如何处理家族间的财产继承问题。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活泼,一点也不板正,他常常会引用一些当时流传的笔记小说或者民间戏文里的片段来佐证观点,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讲着他家祖辈的轶事,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点茶”文化,那种繁复的仪式感背后,体现的是对日常审美追求的极致,让人领悟到,真正的文化底蕴,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小事”之中。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和帝王将相,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认真生活的痕迹。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专著,这本书简直是园林爱好者的福音。它不仅仅罗列了各个名园的图样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藏”与“露”、“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书中配的那些写意插图,寥寥数笔,却把山石的嶙峋、水流的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那些高清照片,反而更具想象空间。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借景”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远处的山峦、邻家的古树巧妙地纳入自家园林视野中,这种胸襟和格局,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读完之后,我再去看任何一个中式庭院,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些被匠心隐藏的视线引导和空间转换,仿佛眼睛都被重新校准了一样,学会了用一种更具层次感和诗意的方式去观察周遭的世界。这已经不是看书了,这简直是接受了一场关于空间美学的密集训练。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器物美学的书籍,那里面关于“器”与“用”的哲学探讨,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日常生活器物的全新认知。这本书不像一般的鉴赏指南,它更偏向于一种“物哀”式的感悟。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一件用了上百年的旧瓷碗上的细微磕碰和包浆,作者认为,这些使用留下的痕迹,才是这件器物真正灵魂的所在,比它刚出窑时的光洁更具价值。这种对时间痕迹的尊重和赞美,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家里的那些老物件,那些被我视为“旧”而打算淘汰的茶壶、木凳,突然间都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情感寄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触摸身边最普通的物件,去感受它们的温度和纹理,这本书成功地将高深的哲学思考,转化成了对身边最朴素生活细节的温柔凝视,让我学会了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评分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探讨的是古典诗词中的“羁旅”主题,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他没有过多纠缠于名词解释和典故考证,而是着重分析了“路途”和“远方”在古代文人心灵结构中的位置。他认为,古代的行旅,远非今日的交通便利可比,每一次出发都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对故土的依恋。书中摘录了大量描绘风霜雨雪中赶路的诗句,那些“日暮苍山远”、“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象,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承载着深沉的生命体验和对时间无力感的喟叹。读着读着,我竟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情,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漫漫长夜的古道之上,心中既有对前路的迷茫,又有对家乡温暖的无限眷恋。这本书的语言就像是打磨过的玉石,温润而有力量,让人读完后,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远行,也有了全新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