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美)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V.M.Hillyer) 著;贾辰阳,谢晓健,李兰杰 译 著作 定 价:106.4 出 版 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页 数:1008 装 帧:平装 ISBN:102215338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套装共3册)》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生动的历史教材,是卡尔沃特教育体系的典范之作。今天,它仍然是每一个喜欢读书、渴望了解世界的孩子的*佳课外读物。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
●序
●引言
●时间阶梯
●时间表
●1世间万物的开端1
●2“痒痒-挠挠”6
●3火!火!!火!!!10
●4从飞机上往下看14
●5真正的历史开端,或是很久很久以前追溯至吉卜赛的时代17
●6书写谜语的人21
●7建造坟墓的人25
●8一块没有金钱的富庶之地29
●9漂泊的犹太人34
●10诸神39
●11神话中的战争44
●12犹太人的国王们48
●13创造出字母ABC的人51
●14像钉子一样坚硬牢固55
●15叶子做成的花冠59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套装共3册)》包括:《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地理》3册。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是美国教育家希利尔为孩子们打造的一本与众不同的历史书。书中,希利尔以风趣幽默、栩栩如生的语言向年幼的学子们传递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世间万物是如何开端的?从飞机上俯瞰大地,是什么样的情景?河流、海洋、山川的命名和我们给自家的船、房子,甚至小狗取名有什么差别吗?在世界的另一端,有印度、中国、日本这些古老的国家,以中国来说,他们的孔子教导孩子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听起来,和我们《》中的箴言是一样的呀……还有一种接近于野兽的匈奴人,比匈奴人还有凶悍的条顿人,他们用鲜血与雷霆,让世界陷入了**的黑暗时代……世界,在这样的你争我往中,起起落落,从远古至今。而我,你们的老师,就这样带领着你们,像乘坐魔法飞毯一样,等 (美)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V.M.Hillyer) 著;贾辰阳,谢晓健,李兰杰 译 著作 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创建了卡尔维特教育体系。希利尔了解学生,了解传统教科书的弊端。因而执着于为孩子们写出一套趣味盎然的地理、艺术、世界读物。从故事对话的形式切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希利尔喜欢旅行,其笔下的人物、风土人情,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就置身于异国他乡,正在做着环球旅行。作为一名很好的教育家,希利尔成就斐然,永远被世人铭记。 *高种姓的人都是战士和统治者。统治者就是战士,战士就是统治者。因为,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必须去战斗。
接下来的种姓是僧侣。就如埃及祭司和今天的牧师接近不同那样,印度的僧侣也跟我们理解的牧师全然不同。他们是一些我们应当称之为专业人员的人群——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等。
再接下来的种姓是农民和商人——屠夫、面包师以及烛台制造者。
第四个也是*后的那个种姓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这是一些没什么知识也不会做什么事情的人,他们只会挖树,砍树,挑水。
在这四个种姓之下,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地位极其低贱,被叫做“被剥夺种姓者”或者“贱民”。等
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与自然奇观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宏大而细致的旅程,深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从古代文明的曙光到现代社会的复杂结构,再到地球表面的壮丽景观与内在规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叙事作品,旨在激发好奇心,构建一个全面、连贯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文明的脉动——人类历史的宏伟画卷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社会从分散的部落发展为复杂文明的漫长历程,强调关键转折点、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冲突。 史前时代与早期文明的奠基: 我们将从人类的起源——非洲的摇篮开始,追踪智人的迁徙足迹,考察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生活的智慧与挑战。随后,深入探讨新石器革命(农业的诞生)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定居、剩余物资和最早的社会阶层。聚焦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如夏商周),剖析早期城市、文字(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现如何成为历史记录的开端。重点分析这些文明如何建立起早期的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和宗教信仰,为后世奠定政治与精神基础。 古典时代的辉煌与冲突: 本部分将详述古希腊城邦文明的民主实验、哲学思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深远影响。同时,细致描摹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过程,解析其在法律、工程学和军事组织上的非凡成就,以及其最终衰落的复杂原因。在东方,重点考察波斯帝国的统治艺术,孔子和老子思想的诞生及其对东亚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及其向亚洲的传播路径。这一部分的关键在于理解“古典”这一概念的内涵——即奠定后世政治、哲学和艺术基础的范式。 中世纪的转型与全球连接的萌芽: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全球文化和贸易网络重塑的关键时期。在欧洲,探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封建制度的形成、基督教在西欧的主导地位,以及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并存。深入剖析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医学上的巨大贡献,以及其如何充当了连接东西方知识的桥梁。同时,考察中国唐宋时期的科技巅峰(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应用)以及其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影响。探讨中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文明,展现非欧亚大陆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 全球化前夜的变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地理大发现: 分析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社会经历的剧变。文艺复兴如何重新发现了古典人文主义,挑战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宗教改革如何分裂了基督教世界,催生了新的政治伦理。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航海壮举,更是全球生态、贸易和权力结构被彻底重塑的开端,系统性地阐述哥伦布交换对全球物种、疾病和人口构成的长期影响。 启蒙时代、革命与现代性的建立: 深入探讨18世纪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对理性、权利和政府形态的思考,这些思想如何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火焰。考察工业革命的起源,分析蒸汽机、工厂制度如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飞跃,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不平等和城市化问题。解析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殖民体系的顶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重大科学发现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冲击。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格局的形成: 详尽梳理20世纪初帝国主义竞争如何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动荡、经济大萧条以及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崛起。重点剖析二战的全球性动员、科技(如原子能)的运用,以及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如何塑造了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和太空竞赛。 当代世界的复杂性: 探讨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信息技术的革命(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颠覆性影响。分析全球治理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经济不平等加剧以及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 第二部分:地球的塑造者——地质变迁与自然力的宏伟叙事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从时间尺度上审视地球的形成、构造及其表面的动态变化,理解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如何成为生命宜居的载体。 地球的起源与深层结构: 追溯太阳系的形成,描述地球从原始星云盘中凝聚的过程。解析地球内部的层级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热对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重点阐述地磁场的重要性,解析其如何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的侵袭。 板块构造学的革命: 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如何发展为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洋中脊扩张、海沟俯冲等关键过程,以及这些构造运动如何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的成因。通过对冈瓦纳古陆的解体和盘古大陆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展示大陆演变的时间跨度和力量。 地貌的塑造力:内力与外力: 内力作用(如造山运动、地壳抬升)如何创造了宏伟的山脉和高原。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如何雕刻地表。详细区分河流、冰川、风力和海洋对地貌的独特影响。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冰期与间冰期对全球景观的周期性重塑。 水的循环与气候的变迁: 分析全球水循环在连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核心作用。探讨不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如信风、季风和洋流(如墨西哥湾暖流)对区域气候的决定性影响。追溯地球漫长的气候史,分析雪球地球事件、温室效应的自然波动,以及当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的快速变化。 生命的地质记录:化石与地质年代: 介绍放射性定年法如何使我们能够精确测定岩石和化石的年龄,从而构建地质年代的相对和绝对时间尺度。探索生命演化的关键里程碑,从最早的原核生物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再到生物大灭绝事件,理解生命与地球环境如何相互依存、共同演化。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不仅了解“发生了什么”(历史),也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地理和科学原理),从而构建起一个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