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华大字典 部首序本 笔画笔顺查询工具书 多功能实用字典 初高中生常备 便捷查询书

包邮 中华大字典 部首序本 笔画笔顺查询工具书 多功能实用字典 初高中生常备 便捷查询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励 著
图书标签:
  • 字典
  • 工具书
  • 中华大字典
  • 部首查字
  • 笔画笔顺
  • 初高中
  • 学习
  • 便携
  • 查询
  • 汉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4228
商品编码:15387490051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
出版时间:2017-07-01
页数:1548
字数:3105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中华大字典(部首序本)
            定价 99.80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开本 大32开
作者 魏励
装帧 精装
页数 1548
字数 3105000
ISBN编码 9787517604228
重量 1537


内容介绍

《中华大字典》是中国人案头的一部工具书。它规模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体字、异体字、义未详字、音未详字、汉子部件等57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各类汉字皆能查出,是当今世界上收字*多的汉语字典之一。《中华大字典》注音准确:通用字注音符合规范,其他类型汉字注音皆有所本。《中华大字典》释义明晰:按照源流引申关系排列义项,例证精当,对古今字义演变、同义字词的差别以及使用习惯等予以辨析或提示。《中华大字典》检索便捷:正文字头按201部首排列,附有部首表、难检字笔画索引、通用字音序索引、字词辨析条目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目录

..........



《世界科学史通览:从古代萌芽到量子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科学思想演变图景。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科学人物传记合集,也不是一份枯燥的实验记录汇编,而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认知如何一步步拓展边界、理解自然规律的通史著作。全书以时间为经,以学科发展为纬,串联起从古代文明中萌芽的朴素观察,到近代科学的勃兴,再到二十世纪以来前沿领域的颠覆性突破。 第一部分:奠基时代——科学的远古回响与古典的理性光辉 本部分聚焦于科学思想的起源,追溯其在不同文明中的早期形态。我们将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实用数学与天文学,这些早期知识体系如何服务于农业、历法和工程建设。重点分析古希腊哲学如何将对世界的探究从神话叙事中抽离出来,引入了逻辑推理和几何学的严谨性。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观、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观察与分类体系,构成了西方科学思维的最初框架。书中详细阐述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阿基米德在力学和数学上的非凡贡献,以及托勒密地心说的完备性与局限性,展示了古典科学的辉煌成就与内在矛盾。 此外,我们并未忽略东方文明在科学领域的独立贡献。印度数字系统的发展、对零的概念的引入,以及中国古代在机械工程、冶金术、天文观测和传统医学理论上的积累,将被置于全球科学互动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揭示不同文化体系下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异同。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传承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催化 在欧洲经历思想沉寂的时期,本书重点剖析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科学复兴。巴格达的智慧宫殿如何系统地翻译、保存并极大地发展了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知识遗产。本书细致梳理了代数学(Algebra)的诞生与发展,波斯学者在光学领域的实验突破(如伊本·海塞姆的工作),以及医学上对系统性临床观察的重视。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分析,读者将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在地理和文化交汇点上得以延续、整合并孕育出新的研究范式,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积蓄了能量。 第三部分:科学革命——范式转换与世界的重构 这是全书的核心篇章之一。我们将深入剖析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发生的“科学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宇宙观;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和斜面实验,确立了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弗朗西斯·培根对归纳法的倡导,标志着现代科学方法的正式确立。 书中对艾萨克·牛顿的贡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不仅聚焦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构建的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还探讨了牛顿在光学和微积分上的多维成就。本书强调,科学革命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即从目的论转向机械论的宇宙观。 第四部分:启蒙运动的扩散与古典科学的精装修 在牛顿体系确立后,十八、十九世纪迎来了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专业化与应用化。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经典物理学的完善和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初步建立。 化学部分,本书描绘了从炼金术向现代化学的过渡,重点阐述了拉瓦锡的质量守恒定律、道尔顿的原子理论,以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构建,这些工作为物质世界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方面,林奈的分类学体系如何组织了生命多样性;拉马克对物种变化的早期思考;以及地质学中均匀地质作用论的兴起,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准备了思想土壤。 物理学领域,本书详细介绍了电磁学的统一进程,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语言描绘出电、磁、光这三种自然界基本现象之间的深刻联系。 第五部分:十九世纪末的危机与二十世纪的革命浪潮 本部分探讨了经典科学体系在面对微观世界和高速运动现象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两次核心革命: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相对论部分,本书清晰地解释了狭义相对论对时空观念的颠覆,以及广义相对论对引力本质的重新定义,重点分析了爱因斯坦如何将几何学引入物理学的核心。 量子力学部分,本书追溯了普朗克对能量量子化的假设、玻尔对原子结构的解释,直至海森堡、薛定谔等人构建的完整量子力学框架。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反直觉的概念,并探讨了哥本哈根诠释的哲学意涵。 第六部分:生命科学的崛起与现代交叉学科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研究进入高度交叉和专业化的时代。本书将重点关注分子生物学这一爆炸性领域。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到沃森与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再到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本书描绘了生命科学如何从描述性学科转变为可解析、可编辑的工程学科。 此外,本书也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从图灵机到冯·诺依曼结构)、信息论的诞生,以及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的初期发展脉络。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科学分支如何相互借鉴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共同推动人类知识前沿的拓展。 结论:科学的未来与哲学的反思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讨论了复杂性科学、混沌理论、认知科学以及宇宙学(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的最新进展。本书不仅记录了“发现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发现的”,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在面对更深层次的自然奥秘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持续的自我修正能力。全书力求展现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理性探索活动,其永无止境的求真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那种传统的字体和厚实的纸张触感,让人感觉这本书很有分量,一看就是那种能用很多年的工具书。我特意翻了翻里面的插图和版式,清晰度没得说,即便是那些复杂的部首和笔画图示,也处理得非常精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经常查阅古籍或者写书法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字义时的那种严谨性,不仅仅是给出最常用的解释,还会穿插一些历史演变和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提升文字功底帮助太大了。我上次查一个生僻字,结果发现它好几个同音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都有涉及,那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佩服。而且,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结实,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拿取翻阅了不下几十次,书脊和页面边缘都没有出现松动或磨损的迹象,可见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的用心。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品。

评分

我之前用过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工具书,很多都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功能,要么是偏重于词汇量,要么是偏重于笔顺规范,但很难找到一本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面面俱到的。这本《中华大字典》的“多功能实用性”是它最大的亮点。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字怎么写,还深入探讨了它的文化内涵和语源背景。比如,在解释一些带有历史印记的字时,它会引用一些古籍中的记载,让我们对这个字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对于准备考研或者从事文字相关工作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的解析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喜欢它在校对上的严谨态度,我拿着它和另一本权威词典反复比对了好几次,发现它在疑难字的处理上保持了一致的高水准,很少出现信息冲突或者错误,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它的信任感。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字典,我会选择“扎实”。它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没有过多的附加功能,所有的精力似乎都集中在了如何让查阅过程更高效、信息呈现更准确上。对于一个真正需要工具书来辅助学习和工作的用户而言,这种“返璞归真”的做派,恰恰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它的笔画笔顺的演示部分,清晰到可以作为书法练习的范本,每一个起笔、收笔都标注得非常清楚,极大地帮助我矫正了一些常年养成的错误书写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字典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启蒙教材,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老用户而言,它更像是一个随时待命的“知识库”,随时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可靠的支撑。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

评分

说实话,我刚买回来的时候,主要就是冲着那个“部首序”的检索方式去的。现在的很多字典,查询系统总是显得有些繁琐,查找一个不认识的字,光是数笔画、找偏旁就能耗费不少时间。但这本书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它把部首的归类做得极其人性化,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头绪。我试着让我的侄女(一个初中生)用它查了几个她不太熟悉的成语里的字,她竟然比用手机App查得还快,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实体书的直观性和即时反馈感,是电子产品永远替代不了的优势。而且,我发现它在收录常用词组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很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太常用,但在文学作品里频繁出现的词汇,它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和例句,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这本书的便携性被很多人忽视了,但对我这个经常需要在不同场合办公和学习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的大小拿在手里正合适,不像有些大字典厚重得像块砖头,带着出门总觉得是个负担。我发现它很巧妙地平衡了内容的详实度和书籍的尺寸。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对使用者的关怀,比如页边距留得恰到好处,方便我在阅读时随时做笔记和标注重点,这是电子设备上很难实现的自由度。我经常在坐地铁或者等候的时候,随手翻阅几页,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都让我感觉心神安定,比盯着冰冷的屏幕要舒服得多。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可以交流学习的伙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