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语音卷、词汇卷)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语音卷、词汇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志耘 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方言
  • 方言地图集
  • 语音
  • 语法
  • 词汇
  • 中国语言学
  • 语言地理学
  • 方言研究
  • 地图集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7851
商品编码:1530009623
开本:4
出版时间:2008-11-01

具体描述

方言地图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描写、展示和保存大面积地区、众多方言现象的面貌和分页状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自2001年获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经前期准备和持续四年的调查,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地区共930个调查点采集材料后,再经整理和编写,归纳出较有价值的510个地图条目,绘制成方言特征分布地图,分为语音、语法、词汇三卷。其中语音卷205幅,语法卷102幅,词汇卷203幅。每幅地图均包括930个调查点的信息。反映了各地方言的重要特征,全面科学地描绘了汉语方言的传统面貌,及时抢救和保存汉语方言资料,保护了民族语言文化遗产。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语音卷、词汇卷) 编著者: (此处可填写实际的编著者姓名或团队)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实际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实际的出版日期) 书籍简介: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语音卷、词汇卷)是一部系统梳理、集大成式的汉语方言研究巨著。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视野和详实的数据,为读者展现了汉语方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内在的演变规律。本套丛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方言事实,而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精美的地图语言,揭示了汉语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上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这些格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变迁、社会互动和文化联系。 一、 宏观视野与研究价值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内部方言的差异之大,堪称世界语言之最。长久以来,汉语方言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乃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汉语方言地图集》正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和升华,更是对汉语方言研究方法和理论的重大突破。 本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汉语方言研究的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方言地理信息数据库,能够支持更为深入和精细的跨方言比较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及计算语言学研究。对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而言,本套丛书也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语言变迁、区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社群的语言认同。 对于广大汉语学习者、教师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汉语方言地图集》则是一扇了解汉语多样性的窗口。它能够帮助读者打破对汉语“统一性”的刻板印象,深刻体会汉语的生动与活力,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思维习惯。通过地图可视化的呈现,即使是语言学非专业人士,也能直观地感受到汉语方言的魅力,培养对母语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 二、 语音卷:拨动汉语最细腻的脉搏 《语音卷》是本套丛书的基石,它深入探索了汉语方言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语音层面。本卷力求将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变异形式,以最精准、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系统性的语音记录与分析: 本卷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方言点,并对这些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记录和分析。记录标准严格,尽可能还原方言的真实发音,避免受到普通话或标准语的干扰。分析则遵循现代语音学原理,对声母、韵母、声调的细微差别进行精确描述。 丰富的语音特征呈现: 语音卷不仅关注基本的声韵调,更深入探讨了中古汉语的韵部归并、声母的演变、声调的损耗与创新、儿化韵的分布与类型、鼻冠音、舌尖后音、撮口呼等特殊语音现象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现。例如,对于入声的保留与演变,本卷会详细标示出哪些方言点保留了入声,其归部情况如何,以及在不保留入声的方言中,入声字分别归入何种声调。 精美的语音地图: 最为亮眼的是,《语音卷》辅以大量精确的语音地图。这些地图并非简单的文字罗列,而是通过颜色、符号、区域划分等方式,将复杂的语音现象可视化。例如,可以通过一张地图清晰地看到某种声母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边界,或是某种声调的演变区域。针对同一语音特征,可能有多张地图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一张地图展示了“n”和“l”不分的分布,另一张地图则展示了“ng”声母的消失区域。 深入的语音对比与演变: 本卷不仅呈现了方言语音的现状,更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语音演变的规律。例如,可以对比不同方言中同一古汉语字的读音,追溯其语音演变路径。对于某些语音变化(如鼻音韵尾的脱落、声母的塞擦化等),本卷会通过地图展示其地理分布,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推测,探讨其形成原因和传播范围。 语音图例的详尽解释: 为便于读者理解,语音卷配备了详尽的语音图例说明,解释地图上使用的各种符号、颜色和线段所代表的语音学特征。 三、 词汇卷:触摸汉语最鲜活的肌理 《词汇卷》聚焦于汉语方言词汇的丰富性及其地理分布,《词汇卷》的价值在于展现了汉语在不同地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海量的方言词汇收录: 本卷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方言的数以万计的词汇,涵盖了生活、生产、自然、社会、文化、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词汇大多是普通话中不常用或没有的,它们以最朴素、最生动的方式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细致的词汇语义分析: 对于每一个收录的词汇,本卷都会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解释其含义、用法以及与其他词汇的关系。同时,还会标注该词汇在不同方言中的具体读音(与语音卷相结合)、字形(如果存在)以及使用频率等信息。 多角度的词汇地图: 词汇卷的地图设计同样别出心裁。有以单个词汇为主题的分布图,例如,“土豆”在不同地区的叫法(马铃薯、洋芋、山药蛋等)的分布图;也有以词汇类别为主题的图集,例如,与农作物相关的词汇、与建筑相关的词汇、与称谓相关的词汇等。这些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现词汇的地理格局,揭示地域性词汇的形成和传播。 探讨词汇的来源与演变: 本卷不仅关注词汇的分布,更深入探讨了词汇的来源和演变。例如,会分析某些词汇是否来源于古汉语,是否受到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或是由于历史事件、地理隔绝等原因形成的地域性词汇。通过词汇的对比,可以窥见古代汉语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词汇的文化解读: 词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卷》通过对方言词汇的解读,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例如,通过方言中关于亲属称谓的词汇,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家庭结构的差异;通过关于节庆的词汇,可以体会当地的民俗风情。 四、 语法卷:勾勒汉语最深层的骨架 《语法卷》是本套丛书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汉语方言差异深度的一卷。它深入分析了汉语方言在句子结构、词类系统、语序、虚词使用以及其他语法现象上的多样性。 多层次的语法特征考察: 语法卷的考察涉及句子成分的顺序(如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谓语的构成(如存现、趋向、可能补语的使用)、疑问句的构造、否定句的表达、助词(如“了”、“着”、“过”)和副词(如“都”、“也”、“才”)的使用差异、量词的系统以及代词的使用等多个层面。 精细化的语法现象标注: 针对汉语方言中的典型语法现象,例如: 语序的灵活性: 某些方言中,定语可以后置;某些方言中,状语的位置非常灵活;某些方言中,宾语可以前置。本卷会通过地图标示出这些语序变化的分布区域。 虚词的差异: 相同含义的虚词在不同方言中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词语,例如,表示完成的“了”在某些方言中会被“过”或“訖”代替;表示存在的“有”在某些方言中会被“在”或“有”的不同用法代替。 谓语构成: 趋向补语在不同方言中会发展出更复杂的用法,例如,合成趋向补语的组合方式、以及动补结构中“得”字的使用。 特殊的语法结构: 例如,某些方言中存在的“把”字句或“被”字句的变体,以及特殊的否定结构。 地图直观呈现语法分布: 《语法卷》的地图同样是核心内容。通过地图,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语法现象在全国范围内的地理分布边界,了解哪些区域共享相似的语法特征,哪些区域存在独特的语法创新。例如,一张地图可以展示“吃”这个动词前面是否可以加上“个”作为量词的分布情况。 语法演变的推测与理论探讨: 语法卷的分析往往与历史语言学研究相结合,尝试从宏观层面揭示汉语语法演变的规律。例如,可以通过方言语法特征的分布,推测某些语法结构是古汉语的遗存,还是后期独立发展的结果。本卷还可能探讨不同方言区语法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某些语法创新是如何在特定区域扩散开来的。 语法与历史文化关联: 某些语法现象的形成,往往与历史迁徙、文化交流、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本卷可能会在分析语法现象时,适时地引入历史文化背景的解读,使读者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 五、 结语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语音卷、词汇卷)的问世,标志着汉语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以科学的方法、系统的梳理和直观的地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汉语方言全景图。这套丛书不仅是语言学家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每一个热爱汉语、关心中国文化的人士不可错过的精神食粮。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汉语深邃而迷人的内在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说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友好,这或许是它最令人惊喜的地方。我不是科班出身,以往接触方言资料时,常常被大量晦涩的音标符号和术语搞得望而却步。然而,这套地图集在设计时,明显考虑到了“普及”的需求。它没有回避专业性,但采用了大量直观的图形化处理。比如,在“词汇卷”里,对于像“鸡蛋”、“蚯蚓”这类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的词汇,地图的区分度极高,而且往往伴随着简短却精辟的图注,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地区会使用某个特定的词。这使得我即使不完全理解背后的音变机制,也能迅速把握该区域的语言风貌。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研究与普通爱好者之间的桥梁,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少数精英学者手中的宝贵数据,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不同地区旅行,亲身验证图上的标记。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套《汉语方言地图集》的贡献,那一定是“基准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汇总,它更像是为未来的所有汉语方言研究设立了一个新的、极高的起点和标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过渡地带”的处理。在很多旧的研究中,方言区之间的边界往往被描绘成清晰的、非黑即白的线条。然而,这套地图集通过精妙的符号叠加和半透明的区域划分,生动地再现了语言接触的真实面貌——那里是混杂的、流动的,充满了语言共存的现象。这种对“中间状态”的关注,远比对“纯净状态”的执着更有学术价值。我敢断言,未来十年内,任何关于汉语方言的博士论文,都无法绕开对这套图集的引用和讨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张无与伦比的、立体的语言地理坐标系。

评分

坦率地说,我拿到这套书时,内心是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地图集”这个概念在方言学中常常意味着信息的过度简化。然而,这套《汉语方言地图集》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保持宏观概览的同时,对于那些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语言现象的展示,做到了惊人的精确。比如说,在“语法卷”中,对不同方言中处置式、比较句式等结构标志的标注,其细致程度令人咋舌。它没有满足于列出“有/无”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通过不同的符号和注释,区分了该特征的变体、高频度使用场景以及其内部的层级关系。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代词系统分布的图,它清晰地揭示了某些在文献中被认为是单一的语法点,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其实存在着微妙的语用差异。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和呈现,极大地提升了地图集作为学术工具的价值。它强迫读者跳出对传统方言区划的刻板印象,去关注语言变异的连续谱系。

评分

这套地图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展现出的那种跨越不同语言层面的整合能力。通常,语法、语音和词汇的地图集是分开出版的,研究者需要自己在大脑中进行“缝合”。但光是看到这三卷并置,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整体感。例如,在“语音卷”中标记出的某个声母的缺失现象,在“词汇卷”中是如何影响到该声母对应的核心词汇的表述方式的;或者,某些特殊的词缀在语音层面上是否也伴随着特定的声调或音变。这种系统性的关联展示,简直是为语种形成和语言接触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可供检验的实验场。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仅仅对比了“语法卷”中关于否定标记的分布,与“语音卷”中关于韵尾喉塞音保留情况的图谱,赫然发现了一个此前未被深入探讨的语源学联系。它不仅仅是信息的罗列,更是一种方法论的示范。

评分

这套《汉语方言地图集》简直是语言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宝藏!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和呈现汉语方言复杂性上的严谨态度。首先,从地图的直观性来看,作者们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设计清晰、易读的图表。不同于一些只堆砌数据的地图册,这里的每一张图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故事,清晰地勾勒出特定语音特征、语法结构或词汇用法的地理分布边界。特别是那些跨越了传统方言区界限的创新点,让我对汉语方言的内部动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记得有一张关于声调演变的图示,它没有简单地将声调区划开来,而是用渐变的色块和符号系统,展示了音高和调值如何像涟漪一样从一个中心点扩散开去,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远超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教材或专著。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地图”这一研究方法的学习者来说,光是研究这套图集本身,就能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它不仅仅是一套参考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视觉化的学术论文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