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定价: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邓广铭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08027931
字数: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北宋中期积弊至深、内忧外患扰攘之际,政治改革的人物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责,推动富国富国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苏轼说:王安石才识“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其魄力“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上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始自生前,至南宋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 邓广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倾注了巨大心力,历经半个世纪四写王安石,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时代眼光与严谨精神。本书铺展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变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自1950年代以来,作者四次为王安石写传,《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史学类)》为后一个版本。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对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变革都有理想和抱负、韬略和办法,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积极推动以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业绩、气度和胆识,清除近千年来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他的种种谤言谤语、虚枉记载,改变千年来所铸成的传统成见,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展示了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的图景。
序言
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一 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
二 王安石的父母
三 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 本是合格的状元
二 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三 在知鄞县任上
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一 做舒州通判
二 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一 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二 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
三 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
四 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
五 王安石畅论理财为治国先务
六 径迁知制诰
七 辞官归江宁守母丧 收徒讲学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
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
一 王安石劝说宋神宗做大有为之君
二 王安石愿助宋神宗大有为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一 变法的目标是富民、富国和强兵
二 摧制豪强兼并
三 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视和积极性的调动
四 崇尚法治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
一 “天变不足畏”
二 “祖宗不足法”
三 “流俗之言不足恤”
第三章 王安石人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一 “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主张的提出
二 与司马光关于理财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王安石吞灭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一 北宋建国百年内对契丹(辽)政策的几次改变
二 王安石志欲恢复汉唐旧境统一中国
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
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
一 能体现“为天下理财”主张的“农田水利法”
附说 王安石对黄河的治理
二 均输法
三 青苗法
四 免役法(或称募役法)
五 市易法
六 方田均税法
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
一 保甲法
二 将兵法
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
节 全力支持王韶对西蕃诸部的招讨——断西夏右臂的河湟之役
第二节 在契丹统治者两次制造衅端时的对策
一 熙宁五年契丹统治者的次挑衅
二 熙宁六年契丹统治者的第二次挑衅
三 韩琦、富弼主张自行解除武装以释契丹统治者之疑
四 驳斥邵伯温捏造的“以与为取”的无耻谰言
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
节 宋神宗畏天变与王安石的罢相
第二节 战略设想的破灭和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
一 用孟子的“濡滞”去齐探求王安石迟迟辞别相位的原因
二 王安石的二次罢相非因吕惠卿的“发其私书”
第三节 略论宋神宗,王安石二人间的关系
一 思想境界和战略设想的差距使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日益疏远
二 宋神宗依然运用要使执政大臣“异论相搅”的那条家法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节 宋神宗的逝世和保守派人物的当政
第二节 章惇就役法问题对司马光进行严厉驳斥
第三节 新法全被废罢
第四节 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弃地与敌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节 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第二节 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
第三节 新法的被推翻不筹子新法的失败
第九章 王安石的暮年和身后
节 十年的退休生涯
第二节 身后的冷落
附志
编后
邓广铭(1907-1998),山东临邑人,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第三章
王安石人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一“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主张的提出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规模宏阔,所涉及的范围,既广且深,但其为核心的问题却在于“理财”这是因为,在王安石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继即仕宦为吏的时候,上距北宋王朝的建立已经八十余年,其在开国初年所制定的一些规章法度,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之后,大多已弊端丛生,其为集中的表现,则是所谓的“积贫”和“积弱”二者。初出茅庐的王安石,对此当然也有所体认和觉察,如前所述,当他任鄞县的知县期内,就在《与马运判书》中,明确地写道: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今阖门而与其子市,而门之外莫入焉,虽尽得子之财,犹不富也。
……
这本关于北宋名臣的传记读起来,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详尽,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下了多少苦功。尤其是在描述宋神宗时期朝堂上的党争与博弈时,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将朝臣们的脸色、言辞间的试探,乃至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青苗法”推行初期的社会反响的描绘。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深入到基层百姓的生活切片中去,展现了新政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的复杂面貌。书里引用的史料看似枯燥,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并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那种历史洪流裹挟的无力感和改革者的孤独感所深深触动。读完仿佛能闻到汴京城里那股既繁华又压抑的复杂气味,让人忍不住思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任何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成本究竟该如何衡量。这本书不只是在讲述一个人,更是在剖析一个时代的困境与选择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如说是一次对“变法”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反思。作者在探讨政策设计时,总是会跳脱出当时的具体情境,去追问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治理理念。我注意到,书中有大段篇幅是关于他与儒家经典的新诠释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它表明任何政治运动的根基,最终都要落脚于对“道”的理解。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因为它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争议性话题,比如“富国”与“均贫”之间的微妙平衡点。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铺陈了正反双方的论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使得全书读完后,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固定的历史答案,而是一连串关于如何面对社会变革的持久叩问,非常适合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传记,不如说是一部极具现代视角的政治权力分析报告。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一种近乎社会学家的严谨,大量使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比如将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进行量化对比,来佐证改革措施的短期成效与长期隐忧。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士大夫阶层内部观念分化的描述。那种关于“祖制不可变”的保守主义思潮,与“因时而变”的革新精神之间的拉锯战,被写得如同现代管理学中的阻力分析。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沉闷,因为作者的语言节奏感极强,每当论及关键的辩论时,句子便会变得短促有力,充满了交锋的火药味。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揭示了任何社会进步都伴随着结构性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被历史叙事所掩盖,需要用如此细致的文献梳理才能重见天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透露着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梳理“新旧党争”时所展现出的清晰脉络。很多关于宋代党争的书籍读起来总让人云里雾里,但此书通过对关键人物(如司马光、苏轼等)的观点转变和策略部署的精细描摹,成功地将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立体化了。特别是对“朋党”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含义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我理解古代政治伦理有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很多看似是理念之争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资源分配和权力合法性的争夺。作者在叙述中极少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而是让史实自己说话,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产生了更强的震撼力,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冷静地旁观着权力运作的冷酷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冷峻而富有洞察力,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是极其冷静地剖析了这位改革家性格中的矛盾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其晚年心境时的笔法——那种理想主义者在遭遇世事无常和政治倾轧后的心灰意冷,被描绘得极其真实。书中对于他诗词、文学成就的穿插也颇为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文学鉴赏,而是借此来反衬其政治抱负的无法完全施展。每一次重大的政策失误或被对手抓住的把柄,作者都将其置于当时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土壤中进行多维度审视,避免了后世评判者的傲慢。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并不在于他失败了,而在于他的目标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与那个时代产生剧烈的摩擦。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圣化”处理,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深刻且引人深思,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改革”二字的真正含义和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