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著名政治学者从中国政治传统看中共兴衰之道,
本书作者的政论文在微信上的阅读量达千万次
?? 本书作者潘维教授在思想界影响大,
其政论文和演讲稿引起过思想界和社会的热烈反响
?勇于直面问题,并立足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人民利益而呐喊,为党和国家的前途而忧思
?鲜明批判制度决定论、选举迷信等错误思想
?文风自成一家,接地气,气势磅礴,情理交融
中国凭什么取得巨大成就?但为什么人们又感觉危机四伏?为什么中华历代政府都强调对百姓的“责任”和“道义”?共产党搞革命需要人民,搞建设是否不再需要人民而只需要资本家和资本?为什么说“大家庭”观点是中华万世一系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政府能办大事却管不了亿万家庭的小事?为什么说决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是民心?如何实现老百姓养小、送老、住房的公正?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农地应该“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本书纵论21世纪的世界大势,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聚焦中国真问题。书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 ;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
书中提出,人类生产方式正面临第二次大转折,由此带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衰落与“知识产权”的崛起,“代议民主”的衰落和“群众民主”的崛起。书中鲜明批判了“制度决定论”,提出党和政府应强调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抓主要矛盾,在办好经济建设的“大事”的同时,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人民办好养小、送老、住房等民生“小事”。书中分析了科层系统的优劣,提出重建社区扁平组织,强化科层系统与扁平组织的沟通,乃是我国的“久安之道”。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世界政治和中国政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学位。著有《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华体制》、《法治与“民主迷信”》、《农民与市场》等。
这是一个颇具思想创造力和学术创新力的学人,其观点引起过思想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他的演讲稿《理想主义与大学》、《科学工作者的祖国》在网上曾广为传播,他为《大道之行》一书撰写的序言《信仰人民》在微信上的阅读量达千万次,并引发强烈共鸣和反响。
国际关系的新世纪与外交政策
一、以往的逻辑
二、当前的疑问
三、新世纪里的新逻辑
四、结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
立足中国,创新社会主义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谈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思想随实践的丰富而发展0
三、中国共产党是维护中华全民利益的先锋队
四、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应表述为“大家庭”
五、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
一、人类管理社会的手段相通
二、中国政府强调责任和道义
三、中国的“民本政体”
四、“党”在现代中国的演化
五、新困难与新道路
六、历史是开放的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
——促进医疗和教育平等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从未分开过
二、市场与政府之外还有人民和历史
三、资本与社会的大妥协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四个三十年
一、伟大的中国时代:三个三十年的曲折道路
二、第三个三十年:改革开放时代产生的新问题
三、“人之道”与“天之道”:物质欲望与精神文明
四、第四个三十年:建设“损有余以奉天下”的小康社会
第三章 治国的道与术
治国的思想方法
一、认识论:强调意识形态导向还是问题导向?
二、经济:强调经济改革还是经济增长?
三、 政治:强调制度还是强调政策?
四、 社会:以民为本,动员和组织人民
组织起来当家作主
——谈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
一、思维方式
二、“大事”与“小事”
三、“科层体系”与“扁平组织”
四、重建自然社区自治
久安之道
一、科层制的社会治理难题
二、社区自组织的弱化
三、对“维稳”问题的新认识
四、以社区自组织为基石
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设立咨询委员会
一、我国需要复兴赏罚分明的功勋制
二、建议设立民间性质的咨询委员会
第四章 回归民本主义
中华的社稷民本制
一、人民性是中国体制突出的特点
二、中国的社稷体制
三、中国“民本”政治模式
四、中国“国民”经济模式
五、反对迷信西方教条
民生主义与选举及市场迷信
一、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失落
二、为民生主义声辩
三、市场迷信及选举迷信
四、法治民生主义
论公正
一、社会公正观所在的知识体系
二、社会关系的公正观的演化
三、当今社会关系里的公正问题
第五章 农村建设
农村贫困的根源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一、建设新农村要首先理解农村贫困的根源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不是政府
农地“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一、世界上从未存在过清晰的土地私有制
二、耕地和宅基地的国情与极不可靠的钞票
三、特殊国情下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
四、耕地和宅基地应该“流转集中”给农村集体
附录
群众议政时代的到来
——答《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吴琪问
中国共产党能执政在于得民心
——答《南风窗》主笔李北方问
民本是中国式的民主主义
——与韩国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的对话
信仰人民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质感,书名“信仰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好奇,毕竟,理解一个政党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中国悠久政治文化土壤中的根基,绝非易事。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与“人民”建立如此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又是在怎样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甚至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人民”的概念是如何被理解和践行的?我尤其关心作者潘维先生,作为一位在政治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视角会是怎样的?是侧重于理论的探讨,还是会结合大量的史实,去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中国政治传统”的界定也让我充满遐想,它是否会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是会包含其他更为广泛的政治文化元素?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能提供一种解读当下中国政治的深刻视角,让我们理解“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政治传统”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总觉得它是一种古代的、已经过时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潘维先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间那种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并非简单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揭示了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如何超越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关于“民本”思想在当代的体现,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这种思想与现代国家治理相结合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总是习惯于从西方的政治理论框架来理解政治,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本土视角。它让我明白,中国的政治发展并非是简单的移植,而是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这种对“传统”的再诠释,对“人民”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中国的政治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不像我平常读的那些严肃的政治理论书籍,它反而带有一种很强的叙事性和感染力。作者在论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的关系时,并没有生硬地堆砌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的言行、以及一些深层的文化基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谈论“信仰人民”时,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非常辩证的态度,去剖析这个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制度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相呼应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到,作者并非想简单地为某个政治体制辩护,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让读者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与必然。这种对“传统”与“现实”的精妙结合,让我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在中国如此广阔的土地上,持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感到好奇。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的窗户。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种非常人文的视角,去探寻“信仰人民”的深层逻辑。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挖掘,比如那些关于“仁政”、“德治”的思想,是如何在党的建设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作者在论述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古籍中的话语,然后将其与当下党的行为和理念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书中对“中国政治传统”的定义也十分宽泛,涵盖了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到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而共产党正是站在了这样一个深厚的基石之上,才得以发展壮大。我更喜欢的是,这本书在强调党的“人民性”时,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挑战和复杂性,而是用一种非常审慎和深刻的态度去探讨,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共产党。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比较宏大叙事,讲讲历史,讲讲理论,但它实际上更像是从一个非常细微之处切入,去探讨“信仰人民”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书里反复强调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将“人民”置于核心地位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它没有简单地将事情定义为成功或失败,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党的决策是如何体现出对人民的考量,以及这种考量又是如何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浸润。比如,书中对一些革命时期的群众动员方式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人民”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而党正是通过与人民的互动,不断汲取力量,调整方向。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比我之前理解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我也注意到书中对“传统”的解读,并没有将它简单地看作是过去的东西,而是认为它是一种活态的、不断被继承和发展的力量,深刻影响着当下的政治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