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R.麦克尼尔 著,李芬芳 译
图书标签:
  • 环境史
  • 世界史
  • 20世纪
  • 见识丛书
  • 中信出版社
  • 历史
  • 环境问题
  • 全球化
  • 科学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2526
商品编码:13826035242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见识丛书0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1. 全球知名环境史大家约翰·麦克尼尔综观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的史学力作,
  揭示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再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只有了解过去人类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才能避免未来全球生态崩溃的危机;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被《泰晤士报》评为年度优秀科学作品!
  2.全球知名环境史大家、《全球史》作者约翰·麦克尼尔倾力撰写,指出20世纪对于世界环境史的重要意义,将全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探索人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改造,独具创见,文笔优美,细节丰富,论述客观,详尽易读,堪称全球史研究的经典佳作。
  3.打破传统史学的狭隘视野与史料来源,将环境史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等研究领域有机结合,运用医学、生物学、气候学、农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国家档案、国际组织文件、大众媒介、专门机构的调研报告等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幅图表与图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20世纪环境变迁的宏大而生动的画卷。
  4.空气污染、全球变暖、能源危机、资源掠夺、生态崩溃,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前所未有,足以引发人类共同关注。只有了解过去人类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才能避免未来全球生态崩溃的危机,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和警示意义。
  5. 装帧设计别具一格,不为“造型”,而是“造空”,通过中文书名的设计展现作品主旨。见识丛书封面装帧皆为黑白双色,经典而独特。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浑然天成的阅读体验。
  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到了20世纪,在这世界环境史上相当挥霍而奇特的100年里,我们改变生态系统的程度、规模与速度均为人类史上首见。许多足以造成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大幅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的退化、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伦敦的空气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
  20世纪环境变迁的规模与强度之大,使得许多在过去1000年里仅限于地方性的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使得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再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圣经》有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巨变的20世纪,这句话早已过时,太阳底下发生了太多新鲜事。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综观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的史学力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1年度zui佳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泰晤士报》将本书评为“优秀卓越的科学作品”,英国近现代史大师霍布斯鲍姆盛赞本书是他“今年读过的极具原创性的历史佳作”,
  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称它是“历史学家明确宣称20世纪是全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人类世’”。
  见识城邦之见识丛书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13,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
致中国读者/约翰·R. 麦克尼尔
推荐序/保罗·肯尼迪
作者序
致 谢
序曲:一个挥霍世纪的怪象
第yi部 星球运行的律动
第1 章 岩石圈与土壤圈:地壳
第2 章 大气圈:都会的故事
第3 章 大气圈: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历史
第4 章 水文圈:水源使用与污染的历史
第5 章 水文圈:耗竭、水坝与分流
第6 章 生物圈:捕食与被捕食
第7 章 生物圈:森林、鱼类与人类入侵
第二部 推动变迁的动力
第8 章 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城市
第9 章 燃料、工具与经济学
第10 章 观念与政治
尾声:未来该何去何从?
注 释
参考书目

  约翰· R. 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1954— )美国乔治敦大学环境史教授,著名世界环境史大家。与其父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世界史》作者)合著全球史经典佳作《人类之网》,引发巨大关注。主要著作有《太阳底下的新鲜事》(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蚊子帝国》(Mosquito Empires)、《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与彼得·恩格尔克合著)等,并主编《全球环境史指南》(A Compan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History)。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被《泰晤士报》评为“zui优秀的科学作品”,并荣获美国世界史学会2001年度zui佳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蚊子帝国》获颁美国历史学会贝弗里奇奖,同年获得汤因比基金会颁发的人文学术及公共贡献奖。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一本条理清晰且具真知灼见的著作。它所传递的信息有如当头棒喝,不论大众或政客都应予以关注。
  ——《大国的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
  今年我读过zui具独创性的历史佳作!
  ——英国近现代史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是由历史学家首次明确宣称20世纪是全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人类世”。
  ——大历史学派(Big History)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关于环境变迁博学而罕见的著作。虽然作者有强烈的意见,仍保有令人佩服的客观……他避开世界末日的预言,提供了幽默的机智及含蓄的陈述。
  ——《经济学人》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既是重要而周详的历史著作,也是一本非常易读的好书。其写作风格将会吸引广大的读者,而不只是历史学家和生物学者。麦克尼尔引用了伟大的诗句,他自己有时也会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恰当比喻。
  ——《文学评论》
  令人愉快而毫无争议,甚至时而透出风趣,麦克尼尔的这部《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充满了详细查证的统计数据及无可挑剔的历史细节。
  ——《华盛顿邮报》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本年度zui优秀的科学作品!
  ——《泰晤士报》
  作者序/约翰·R.麦克尼尔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圣经·传道书》第yi章第9 至11 节
  《圣经·传道书》的章节多半来自古人的实用智慧。但时至今日,上面这段话已显过时。太阳底下的确存在着新鲜事。与《传道书》完成时的公元前第三或第四世纪一样,现今人类生活中仍充斥着邪恶与徒劳无功,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至少从这方面来看,人类必须切记现代还是与过去有所不同。
  老鼠、鲨鱼及历史
  本书是一部环境变革的历史,也是专为环境变革史所写,讲述的是20 世纪全球环境的变迁,以及与人类相关的起因与后果。希望通过接下来的篇幅,说服读者接受下列几个相关论点。第yi,无论就环境变迁的强度及人为因素的集中程度来说,20 世纪都超乎寻常。第二,这种生态的独特性,其实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知识的偏好与模式下超乎预期的结果。第三,我们的思想、行为、生产及消费模式乃因应现今环境而生,也就是为了适应现在的气候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biogeochemistry)、20世纪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快速增长,以及日益快速增长的经济等现象。第四,如果环境产生变迁,表示这些偏好与模式适应性不足。zui后一个论点与未来有关,但既然本书以历史为主,在此我就不深入追踪。我还希望借由讨论上述主题说服读者,地球的现代生态史和人类社会经济史必须并列讨论才有意义。我认为这些论点相当有趣,因为这暗示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正不知不觉地在进化方面走了一步险棋。就生物进化的长期过程来看,zui佳的生存策略就是适应、追求各种维生之道,并使适应力zui大化。这是因为对于有些物种而言,不论它们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有多强,终究还是会出现一些足以灭种的意外、冲击和重大灾害。如果一个物种能度过足以灭绝其他竞争对手的周期性冲击而生存下来,就等于在进化上大获全胜:因为有充足的开放生态区位(niche)空间供其栖息。对这类优势物种当中的个体来说,能够度过周期性冲击并生存下来,就代表有更多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让它们在空间与时间中散布自己的基因足迹(geneticfootprint)。长远来看,人类已凭借其适应力,在生物层面享有极大优势。部分品种的老鼠亦然。
  适应力并非在进化上取得优势的唯策略。另一策略是尽可能去适应现有环境。如果环境稳定的话,这种策略能维持一段时间。考拉只吃桉树叶,熊猫只吃竹子。这两种动物都追求特殊化,只要有充足的桉树与竹子就好。两亿年来鲨鱼面对大型海洋生物的猎捕、杀戮及食用,仍适应得很好,正是因为尽管海洋历经许多重大变化,还是能充足供应鲨鱼所需的食物。
  老鼠与鲨鱼的策略,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约略)类似的情况。数千年来,文化演进塑造人类事务的程度,更甚于生物演进。就像老鼠和鲨鱼,人类社会也在不经意中追求适应力或高度适应的生存策略。例如在法老时期的埃及、封建时期的欧洲或中国历代皇朝,对当时生态(或其他)环境的细腻适应力,成了稳定(请勿与和平混淆)社会秩序的基础。当环境持续不变,这些社会就能持续繁荣,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也因为成功而面临更严重的危机。只有在治理条件维持不变的状况下,才能借由不断微调去适应环境(也就是鲨鱼的策略)而维持优势。成功往往容易成为守旧、习以为常与僵化。但这样的策略并不是不好:它还是可以运作数世纪之久。或者说在以往可能持续运作,因为当时人类还缺乏破坏全球生态的能力。
  到了20 世纪,全球生态日趋不稳并因此越来越适合老鼠生存,因而人类社会常须采用鲨鱼策略。我们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极力适应。大约有1/4的人类,因稳定气候、廉价能源与水源、快速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等条件,而得以享受完全可预见的生活方式。其余绝大多数的人,则只能向往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制度与意识形态,也同样建构在相同的前提上。这些前提并非不堪一击,但也仅止于暂时。自上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后,一万年来地球气候一度少有变化;不过现在却正快速变迁。约始于1820年的化石燃料时代,廉价能源为其特色之一。除了少数特例,造福众人的廉价水源主要可回溯至19 世纪。从18世纪中叶起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则约始于19 世纪70 年代。仰赖这些环境条件继续存在,其实是个相当有趣的赌注。在整个20世纪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场赌注。这并不是一场愚蠢的赌局。当国家与社会必须在高度竞争的国际体系中寻求自保,当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寻求利润与权力,当个体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寻求地位与财富,这场赌局确实相当吸引人。只要眼前的状况持续,持反对意见的人就会失败。所以你不认为这场赌局你会输,除非你眼光够远,或认为现今的环境很快就会改变。而让这场赌局更加有趣的是,现今环境变迁的概率增加,正由于20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
  两种让人类在生态方面获致长期成就的特质,即适应力与聪明的头脑,让人类在近代建立起以化石燃料为根基的文明,而这种文明对生态极具破坏性,不但注定带来意外的结果与冲击,而且它所带动的变迁只有利于适应力强、头脑聪明者。人类在这场变迁中茁壮、繁衍的速度更甚以往。我们创造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生态知觉障碍机制,有如对其他较弱势物种发动了一场全球性阴谋。但我们其实没有这么聪明。这种永无止境的知觉障碍机制,是人类不知不觉中进行社会进化过程中,数不清的野心行动与各种努力下意外产生的副产品。
  在撼动全球生态以利自身繁衍的同时,人类也根据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环境来建构社会。举例来说,现代美国就是建构在廉价能源的基础上。这个策略其实不差:20世纪大部分时间能源确实相当廉价,而美国就跟其他社会一样完全且成功地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但这样的成功也意味着,一旦环境改变,任何调整只会更加艰难。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特别有弹性的社会,就生态而言却是一条鲨鱼。许多具有影响力与权势的美国人已意识到这点,因此着手打造足以维持廉价能源的内政外交政策。看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知道了。人类的生物优势或许并未面临严重风险。从物种的角度而言,我们比较接近老鼠而非鲨鱼。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秩序才是许多社会的风险所在。只要我们持续造成严重的生态干扰,严重的社会紧张就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命运(而这种生态干扰与社会紧张都是现代常见的现象)。就这样,地球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紧紧联结,且现今程度尤甚以往,两者缺一均难以理解。
  一个历史学家的自白
  本书讨论的是人类与环境,而非那些非人为造成或不论起因为何都不可能影响人类事务的生态变化。希望所有想要了解完整的历史背景,以及想从历史脉络来了解环境变迁的人,都会对本书产生兴趣。所有史学家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的观点与偏见,而这就是我的观点与偏见,本书是以人类为中心。据说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班奇利曾用鱼的观点,以大西洋鳕鱼业为题写作。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出版过《从花的观点看罗马革命》一书,书中的植物主角还会说话。从旅鼠或青苔的观点来写20世纪的世界环境史,可能会很有趣,但我的想象力不及于此。本书还会略去许多生态变迁,纯粹因为它们与人类历史关联不大。
  历史学家主要是对变迁感兴趣。本书将聚焦于出现大规模变迁的时间与空间,省略掉许多持续发生的案例。一望无际的南极冰层、毛里塔尼亚沙漠、加拿大冻原、太平洋深不见底的水域,百年来其实并无太大改变。我对这些案例着墨不多,而会多讨论印度尼西亚的森林与伦敦的空气质量。这意味着我在环境变迁案例的选择上有很严重的偏颇。研究工业革命或班图人大迁徙的历史学家亦是如此:变迁通常要比长期现象更加吸引人。现代有关环境的著作,通常会以好坏来评价变迁,却鲜少透露评断的标准。在许多案例中,我将避免以此方式评断,因为环境变迁往往有利于某些人却对其他人有害,对有些物种有益却对其他物种有害。我将尽可能解释某种发展对哪些人(或事物)有害,又对哪些人(或事物)有益。如果它终究不利于所有生命形态,我将放弃所有努力,以超凡的客观态度将之定义为退化、掠夺、毁灭之类的行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MurrayDarlingbasin)的盐化就是一种退化。读者可以自行思考,美国森林遭到砍伐的现象是好是坏?也希望读者能思考:这好坏又是针对谁的标准而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取决于以谁的利益为主(巴西农场主人、农民、橡胶采集工、美国印第安人等)、如何评价砍伐森林在全球大气变迁中的角色,还有对全球变暖前景的看法、对亚马孙地区生命形态逐渐灭绝的重视程度、它们的基因信息及其在周遭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得看牵涉到多少亚马孙区域、森林砍伐的速度,以及土地使用模式与相关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决定答案的因素,而且还不止于此。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下,我将尝试勾勒出环境变迁的冲击,但也让读者自行判断到底是好是坏,是进步抑或退化。对那些不喜欢把问题复杂化、偏好简单道德标准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喜欢用金钱这种简单量化方式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不喜欢独立思考的人,本书特别令人感到失望。希望经过这番筛选,还会有许多读者愿意继续读下去。
  (三)都会的故事
  1900 年之前的空气污染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所制造的空气污染只能算是些许尘埃。接着在50万年前人类驾驭了火,点亮了地球景观,也将其他气体释放到大气层中。尽管我们对火如此投入,但对大气的影响仍然有限。大气仍由千万亿微生物稳定的作用及偶尔出现的大规模火山爆发等自然过程所支配。当人类占据洞穴,开始燃烧薪柴取暖煮食,室内污染就此开始。几千年前人类居住过的洞穴,壁面都因烟雾堆积而染色,当时穴居人应该因为暴露在烟雾中而饱受肺部与眼部疾病困扰。旧石器时代木乃伊的共通点就是染黑的肺部。人类开始建造住所后,通常还是无法解决通风问题,(或许是因为要驱赶蚊虫)只好住在一片室内烟雾中。当时一些因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影响,数千年后仍如影随形。
  只有城市会造成后果严重的户外空气污染。早期的城市和现代一样,会因为腐烂的肉类、食物和粪便而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被臭味笼罩的城市因为无法清理这些令人不快的气味源头,可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古埃及文献记载了一个实例:赫尔墨波利斯(Hermopolis)的居民因为受不了城内的气味,宁愿向围城的努比亚(Nubia)人投降。古代的都市烟雾甚至染黑了大理石,不但让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这样的古典作家们抓狂,古代犹太人也因此制定大量相关法律。初期空气污染史乃以烟雾和煤烟为主,而非微量气体。
  古代冶金术带来了新的污染物,其中有些会在海洋与各大陆之间漂浮,这是区域性污染的首例。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采矿与冶金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色诺芬和卢克莱修的说法,来自阿提卡地区银矿的有毒气体损害了人类健康。[8]
  铜与铅是主要的金属污染物。在罗马时期,瑞典、瑞士的沼泽以及格陵兰的冰核(ice core) 都有可观的铅沉积物,约为背景比较值的10倍。检验格陵兰的冰层后发现,工业革命前铜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气体数量曾两度上扬,一次是古地中海区引进钱币铸造之后,另一次则是中国宋朝年间(960—1279)经济市场化加强导致铜产量飙升。低效率的冶金技术,会让高达15%的溶解铜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尽管当时铜产量不到现代水平的1%,罗马与宋朝时代铜的有毒气体总排放量,约为20 世纪90年代的1/10。区域性(其实占了地球一半)的空气污染约有2500 年的历史,至少就铜的有毒气体排放量而言,1875 年以前的严重程度均不亚于古罗马与宋朝时代。都市的空气污染随都市规模与人口密度而有所不同,端看当地的工业活动,特别是燃料的使用。由于公元1000年后中国、地中海盆地及西非加速都市化,大量人口居住在烟雾与煤烟当中。哲学家兼物理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1135—1204)曾游历从科尔多瓦(Córdoba)到开罗等诸多城市,他发现都会的空气“停滞、污浊、厚重且雾茫茫”,并且认为这会使都市居民“理解力迟钝、智力不足及记忆缺陷”。运输不便也限制了都会空气污染的程度:大部分需要燃烧的工业,例如瓷砖、玻璃、陶器、砖窑与冶铁,都设立在靠近森林的地方,因为大量运输燃料通常代价昂贵。因此大部分的工业污染只会弄脏人迹罕至地区的空气。海港城市有时会出现例外,因为可通过船只以更低廉的价格运送木材或木炭。因此,威尼斯才能靠外地的木料供给,长期维持玻璃制造工业。中国的城市也曾因为水路运输系统发达而经历过严重污染,例如宋朝的首都开封。但多数都会空气污染主要源自粪便或木头等家用燃料,有时还有无烟的木炭。
  缺乏薪柴的海港城市,可改用煤炭作为家用燃料。13 世纪的伦敦就少量改用煤炭,16 世纪比例更高,将当地的空气污染史带入新的一页。家用煤炭让17 世纪的伦敦空气一片煤烟,好似人间地狱,天色雾蒙蒙有如身处火山中—致命的烟雾侵蚀铁,损害所有会活动的物体,所到之处都覆盖上煤烟;损害居民肺部其致命程度之深,几乎没人能逃过咳嗽与肺病之苦。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炉床及烟囱数量增加,伦敦的空气质量仍然未见好转。英国诗人雪莱记录了这个有如炼狱的景象:
  伦敦有如地狱,一个人口稠密又烟雾弥漫的城市。同时期的诗人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 )也不喜欢伦敦的空气,因而在1808 年的诗作中将之描述成“沼泽雾气、炊烟、煤烟和碎马粪的混合物”。1780 年后煤炭崛起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污染的天空开始在英国其他地区萌芽,zui后甚至向外扩大。1870 年英国约有10万台以煤发动的蒸汽机,不断喷出烟雾及二氧化硫。英格兰中部成了著名的“黑乡”(Black Country)。韦尔斯的斯旺西(Swansea)谷区铜冶炼工业产生的酸雨,破坏了植物生态。居民也深受其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有将近1/4的人口死亡与肺部疾病有关,大部分为支气管炎与肺结核,而这些疾病多半因为以微粒为主的空气污染而加剧,有时正是因为空气污染而染病。空气污染在维多利亚时代夺去英国人性命的数量,粗估约为20世纪90 年代全球平均数字的4~7 倍。1900年以来的空气污染20 世纪空气污染史有黑暗面也有光明面。现代空气污染诸多原因当中,zui重要的当属燃烧化石燃料。在1900年,空气污染多由燃烧煤炭所造成,让天空中充满了烟雾、煤烟、二氧化硫与各种气味难闻的物质。煤造成的污染来自工厂烟囱及家用烟囱。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汽车尾气管挑战了工厂烟囱及家用烟囱的地位,到了1990年,道路交通已成为“全球zui大的单一空气污染来源”。污染的历史与工业化及汽车普及的历史亦步亦趋。以燃煤为主的工业化从英国开始向外扩张,也随之带来空气污染。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并以钢、铁及化学物为主,还有取之不尽的煤炭。烟囱工业在欧洲成功崛起,其中尤以比利时与德国zui盛;美国则有宾夕法尼亚州及俄亥俄州;沙皇时代的俄国以乌克兰为zui;日本则为大阪附近。1800—1920年间,以燃煤为主的工业也在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面积较小的孤立地区开始发展。20 世纪10 年代和20年代,北美与欧洲城市开始出现靠燃煤发电的输电网。在这些地方,烟雾、煤烟和二氧化硫笼罩了工业地区。许多人对此表示反感,尤其是负责操持家务和清洗床单的女性,但随着空气污染带来的繁荣景气,即便引发反对声浪还是相当值得。
  匹兹堡地方政府要员及产业工会会员、德国工业领袖,还有俄国大臣,都认为不断冒烟的工业烟囱是进步、繁荣与权力的象征。正如芝加哥商人伦德在1892年所言:“烟雾是工业祭坛上所焚烧的香。这在我看来很美。它代表人类正在改变大自然力量的潜力,让人类生活更为舒适。”日本第yi个大型钢铁城八幡,也在市歌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滚滚烟雾弥漫天际我们的钢铁厂,雄伟无人能比八幡啊八幡,我们的城市!以燃煤为主的工业化脚步,一直持续到1920年。这股趋势在欧洲及北美继续发展,但其他地方的成长更快。1929年之后苏联实施第yi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因此以惊人速度迈进。斯大林巩固对东欧的掌控之后(1946—1948年),高度能源与污染密集的苏维埃式工业,在1948 年到大约1970年间扩散至波兰、捷克与匈牙利,同时也将触角伸至西伯利亚领土。日本约在1950 年再度展开工业化,虽对石油依赖加深,但仍以煤为主。20 世纪60年代与70 年代,钢铁、造船、化学及其他高耗能的产业也在东亚其他地方崛起,尤其是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以及1978 年后的中国大陆。在1980年前,上述地区可以说完全不重视空气污染管制。家用炉床及鼓风炉也都烧煤。随着都市人口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运输方便的燃料来取暖及煮食。都会家庭因为住处不易取得薪柴而选择燃煤,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步上伦敦的后尘,以煤炭作为主要的家用燃料。西欧与北美东部城市也在1850年后开始转向煤炭。1890年后则轮到中国与美国中西部城市。家用炉床通常燃烧效率极差,不但烟囱中有大量煤烟与烟雾,也会排放到安装有暖气的房屋里面。同时在工业与家用上使用煤炭,造就了污染严重的煤炭城市,比如伦敦、匹兹堡及大阪。
  ……

《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并非一本探讨“太阳底下的新鲜事”的书籍。相反,它是一部深入剖析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及其深远影响的力作。本书并非仅以轻松的笔调描绘自然奇观,而是以史学家的严谨与洞察,带领读者穿越一个世纪的时光,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关系。 20世纪,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环境格局的剧烈变化:从工业革命后期遗留下来的空气污染与水体退化,到石油时代来临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不断加剧,再到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有毒物质排放。我们将看到,曾经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财富,在人类的持续开发下,逐渐显露出其脆弱的一面。 本书的核心并非仅仅罗列环境问题,而是着重于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演变的轨迹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层面的深刻变革。作者将深入剖析工业化进程与人口增长如何共同驱动着对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消耗,以及资本主义扩张、殖民主义遗留问题等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环境问题上的差异性,例如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困境。 20世纪也是一个环境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本书将详细呈现环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从早期的自然保护主义者对荒野的呼吁,到20世纪中叶后,随着大规模环境灾难的发生(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召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空前提高。我们将看到,科学家、活动家、媒体以及普通民众如何共同推动着环境议题进入公共视野,并促使各国政府开始制定相关的环保政策与法规。本书不会回避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争议与挑战,例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以及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时所面临的合作难题。 《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更像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它以环境为切入点,折射出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貌。它告诉我们,所谓的“新鲜事”并非总是令人欣喜的进展,而常常伴随着我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全新认知与责任。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当下环境挑战的深刻认识,理解我们所处的境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通过回顾20世纪的环境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提供历史的镜鉴与启示。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本静态的环保宣传册,而是一部动态的历史叙事。它将带你走进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让你看到工业的烟囱如何在天际线上留下印记,河流如何承载过往的污秽,以及当生态平衡被打破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它将让你思考,人类在追求进步与繁荣的过程中,是否忽略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法则。 本书的叙事手法力求客观而引人入胜,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与严谨的分析,将抽象的环境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20世纪全球环境的变迁。它探讨了诸如资源枯竭、污染扩散、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紧迫的环境议题,并追溯了这些问题在20世纪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同时,本书也记录了人类在应对这些挑战过程中的努力与探索,包括科学研究的突破、技术创新的应用、环保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合作的尝试。 通过阅读《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你会深刻体会到,人类的发展史与地球的生态史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经济决策,每一次技术革命,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或多或少地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本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其环境面貌是如何在20世纪被深刻地塑造的,以及这些塑造所带来的长期后果。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来审视当前面临的环境危机,并思考我们作为地球公民应承担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这个书名,就像一扇门,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我原本以为熟知,但细想之下却又充满未知数的领域。20世纪,我们常把它与政治风云、科技革新、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但“环境史”这个角度,却是相对较少被大众关注的。然而,“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几个字,却巧妙地暗示了,在那个看似熟悉的世纪里,人类与地球的互动,正悄然发生着许多我们未曾留意,或者以为是常态,实则却是前所未有的变化。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界定“新鲜事”?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还是因为人类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从工业革命的后续影响讲起,比如大规模的资源开采、能源消耗的激增,以及随之而来的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这些变化,在20世纪以更集中的方式、更快的速度,影响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无疑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视野,去审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环境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比如,西方工业化国家在早期可能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以及其后逐渐兴起的环保运动;或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权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它是否会描绘出不同国家在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不同探索路径和经验教训? 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例如,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地缘政治和资源分配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是否也对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又或者,原子能的出现,在带来科技进步的同时,是否也埋下了核污染的隐患?还有,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如何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宏大的历史进程。 “见识丛书”系列,我一直对其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它们往往能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呈现给读者。我希望《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更能引发我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是否真正学会了与地球和谐相处?20世纪的环境教训,对我们今天的行为又能提供怎样的警示? 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度和思想深度。这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和深度充满信心。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本真正具有“见识”的书,帮助我打开一个新的认知维度,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绿色革命”的讨论,它如何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化肥和农药的滥用问题;又或者,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认识是如何在20世纪逐步建立起来的,以及各国科学家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会是一本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深刻审视。它会让我们看到,科技的力量,既可以创造奇迹,也可能带来隐忧;经济的增长,如果缺乏审慎的考量,也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期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太阳底下”的真实与复杂,感受到20世纪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探索与挣扎。它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会面临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的兴趣。我们生活在“太阳底下”,对周围的世界似乎了如指掌,但“新鲜事”这三个字,却提醒我,即便是最熟悉的环境,在20世纪这个人类活动急速扩张的时代,也发生了许多我们可能尚未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化。这让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新鲜事”,被这本书所揭示。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20世纪的“环境史”,以及其中的“新鲜事”。它是否会从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说起,描绘出那个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或者,它会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大量关于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将这些变化置于20世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副标题,无疑指明了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阔视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视角,让我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环境问题上的独特历程。它是否会讲述,西方工业化国家是如何在发展的同时,逐步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探索环境保护的道路?又或者,那些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又面临着怎样的环境挑战? 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具体的、引人入胜的案例。历史的魅力往往体现在生动的细节之中,那些发生在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身上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理解宏大的历史进程。比如,书中是否会讲述某个曾经生机勃勃的地区,是如何因为过度开发而面目全非?又或者,某个重要的环保运动,是如何在20世纪兴起,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见识丛书”系列,一直以来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而著称。我深信,《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一定能为我带来新的“见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20世纪的环境教训,对我们当下的发展模式又能提供哪些宝贵的警示? 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社,其对书籍质量的严谨把控,一直以来都让读者充满信心。我相信,他们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关于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书籍,必然是对其内容深度和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可。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思想深度,充满了期待。 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是否会探讨20世纪的全球性事件,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它们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战争造成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对资源的消耗,这些无疑也是“太阳底下”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鲜事”。 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与地球互动历程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新鲜事”带来的惊喜与震撼,以及从中获得的深刻“见识”。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在20世纪被塑造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意味。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更多地关注政治、经济或是文化变革,而环境史这个角度,老实说,我接触得并不多。然而,这个书名却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对这个被常常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的好奇心。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几个字就带着一种探究未知的意味。我们总以为太阳是亘古不变的,但实际上,在20世纪这样一个科技爆炸、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何尝不是一种“新鲜事”?书中或许会揭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脉络和人为干预。例如,我们今天所经历的某些气候变化,是否可以追溯到那个世纪的某些决策或事件?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进步”的工业化进程,是否也埋下了环境恶化的种子?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副标题则更明确地指出了书的主题。20世纪,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技术飞跃、全球化加速的世纪,必然也是一个环境急剧变化的世纪。从工业革命的余波到核时代的到来,从城市化的扩张到全球资源的开采,人类在这个世纪留下了深刻的足迹。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这些足迹的梳理和审视。它可能会带领我穿越不同的大陆,去了解不同地区在环境问题上的独特经历和挑战,比如,东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或是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理念兴起过程中的曲折探索。 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20世纪全球环境演变的整体图景,而不仅仅是零散的片段。它是否会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人类与自然在长达一个世纪的互动中,所谱写的复杂乐章?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将那些宏大的叙事,与具体的人类故事、地方性的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冰冷的数据和事实,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 同时,我也会关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更在于其讲述故事的能力。它是否会用一种引人入胜的笔触,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描绘?是否会引导我深入思考,在理解20世纪环境变迁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的处境?一本优秀的“见识丛书”,想必会在知识性之外,更注重启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这本书的出版社是中信出版社,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深度。中信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出版的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的图书而闻名,这让我对《见识丛书》系列,以及《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了更高的预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系列精心打磨的宝石,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和启发。 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维度,对于理解当下至关重要。20世纪的环境变化,直接塑造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人类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历史性努力和困境。它是否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过往的足迹,也折射出未来的可能? 更具体地说,我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让我耳目一新的案例。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环保运动,或许是某个科学家在特定时期对环境问题的洞察,又或许是某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环境危机。这些具体而生动的例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20世纪环境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这本书可能呈现的画面:也许是工业城市上空弥漫的烟尘,也许是因过度开采而荒芜的土地,又或许是人们为了保护一处森林而发起的集体行动。我渴望通过文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人们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我。它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或者说教式的词语,而是用一种更具文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邀请读者去探索一个重要的历史领域。我期待在翻开这本书的每一页时,都能感受到那种“新鲜事”带来的惊喜和震撼,以及从中获得的宝贵“见识”。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觉得充满探索的欲望。我们生活在熟悉的世界里,总以为对一切了如指掌,但“新鲜事”这三个字,却提醒我们,即便是“太阳底下”,也隐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发现的真相。20世纪,一个充满了巨变和冲突的时代,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而其中关于环境的变迁,或许正是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新鲜事”。 我对此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这个关键性的历史时期。我们通常会关注政治格局的改变、科技的飞跃、经济的腾飞,但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环境史”,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深刻的解读方式。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环境变化联系起来?比如,工业革命的后续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又或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否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全新知识的大门,让我了解20世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发展轨迹。它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资源过度开采、森林砍伐、水体污染、空气质量恶化的故事?又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环境问题是如何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科技进步相互作用,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 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历史的魅力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那些鲜活的、发生在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身上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宏大的历史进程。例如,书中是否会描绘某个城市曾经如何饱受工业污染之苦,以及人们为改善环境所付出的努力?或者,某个重要的环保事件,是如何在20世纪悄然兴起,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见识丛书”系列,我一直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因为它们总是能够以一种深刻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宝贵的“见识”。我期待《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能延续这一优良传统。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定位?20世纪的环境教训,对我们当下的发展模式又能提供怎样的警示? 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机构,其对书籍质量的严谨把控,一直以来都让读者充满信心。我相信,他们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关于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书籍,必然是对其内容深度和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可。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了期待。 我甚至能够想象,书中可能会探讨20世纪的科技发展,比如石油化工、核能技术的出现,它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又比如,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是否也加速了环境问题的蔓延?这些,都是“太阳底下”那些不容忽视的“新鲜事”。 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出了20世纪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环境足迹,更能折射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未来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与地球未来的一本书。 我期待在翻阅这本书的每一页时,都能感受到那种“新鲜事”带来的惊喜和震撼,以及从中获得的深刻“见识”。它将带领我深入理解,在“太阳底下”所发生的一切,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又将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光是听起来就让我觉得有种探险的冲动。我们生活在21世纪,总觉得自己对世界了解得够多了,但“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句话,却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好奇心。原来,即便是我们以为最熟悉不过的“太阳”所照耀的一切,在20世纪这个人类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也发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变化,或许就是我们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新鲜事”。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副标题进一步明确了书籍的定位。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世纪,科技飞速发展,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战争和政治角力改变着世界的格局,而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是否会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梳理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环境问题上的独特轨迹? 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讲起,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森林砍伐、物种灭绝等等,然后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揭示它们是如何在20世纪这个特殊的时期,一步步演变成全球性挑战的。它会不会讲述一些令人警醒的故事?比如,某个工业化城市曾经如何被污染笼罩,又是如何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又或者,某个曾经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而走向衰败的?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要知道,环境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抽象的概念,它与具体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翔实的案例,来展现20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挑战、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影响,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可能忽视环境,而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会面临怎样的环保困境? “见识丛书”系列,我一直对其保持着很高的期待。这个系列的书籍,往往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注重于启发读者的思考,拓展他们的视野。我希望《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能延续这一特点,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能够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20世纪的环境史,对我们今天和未来的环境决策,又能提供哪些启示? 这本书的出版社是中信出版社,这无疑是品质的保证。中信出版社在引进和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普及读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口碑。我相信,他们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关于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书籍,必然是对其内容和价值的高度认可。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这段历史。毕竟,环境史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如果作者能够用生动的语言,配合恰当的史料和故事,将那些复杂的环境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么阅读的过程本身,也一定是一种享受。我期待着,在翻开这本书的每一页时,都能被书中蕴含的“新鲜事”所吸引,获得前所未有的“见识”。 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20世纪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和应对环境问题的,他们的哪些努力是成功的,哪些又留下了遗憾。也许,它会让我对“进步”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任何发展都可能伴随着代价,而我们必须为之付出审慎的考量。 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太阳底下”的、关于我们星球的、关于人类自身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知识的充实,更期待它能够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反思。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充满了吸引力。我们总以为“太阳底下”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新鲜事”这个词,却暗示着,在20世纪这样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就连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我们可能未曾深究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将20世纪的哪些“环境史”上的“新鲜事”呈现在我面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滚滚浓烟,还是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土壤和水源的侵蚀?亦或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生物多样性的深刻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详实而又引人入胜的叙述,将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史实,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和现实意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20世纪全球环境演变的整体图景。它是否会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不同应对策略?比如,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的环境代价后,是如何逐步建立起环保意识和相关政策的?而发展中国家,又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是如何权衡环保与增长的? 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案例研究。环境史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地点构成的。如果书中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展现20世纪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复杂性,比如,某个重要的环保事件是如何改变了历史进程,或者某个科学家的洞察如何揭示了环境的危机,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见识丛书”系列,我一直将其视为拓展视野、深化认知的优秀读物。我相信,《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必然能够为我带来新的“见识”。它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20世纪的环境变迁,对我们今天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一流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一向以其高质量和思想深度而著称。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相信,他们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关于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书籍,必然是对其内容价值的高度认可。 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探讨20世纪的全球性事件,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它们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战争中对资源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对环境的新一轮压力,这些无疑也是“太阳底下”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鲜事”。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明审视,去理解人类在20世纪如何塑造了地球,以及地球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类。我期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新鲜事”带来的惊喜与震撼,以及从中获得的深刻“见识”。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总觉得“新鲜事”这个词,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魅力,而“太阳底下”又暗示着,这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20世纪,一个充满了变革与挑战的世纪,人类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地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这本书,恰恰从“环境史”这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这个世纪,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充满了吸引力。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将20世纪的哪些“新鲜事”呈现在我面前?是那些我们早已熟知的工业化带来的污染,还是那些隐藏在发展背后的、鲜为人知的环境代价?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蒸汽机的轰鸣到石油的广泛应用,从庞大的工厂到密集的人类聚居区,这一切都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它是否会揭示,那些看似“进步”的成就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环境牺牲?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宏大的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全球性的视角,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环境问题上的独特经历和发展脉络。它是否会讲述,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率先面临环境恶化挑战的国家,是如何应对的?又或者,那些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是如何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又努力守护着自己的自然环境的?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包含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环境史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地点构成。如果书中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展现20世纪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复杂性,比如,某个河流流域因为工业废水而面临的危机,或者某个森林区域因为过度砍伐而消失的故事,那将非常有价值,也更能引发我的共鸣。 “见识丛书”系列,一直是我非常推崇的系列图书,它们总能以一种深刻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为读者带来宝贵的“见识”。我相信,《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存?20世纪的历史,能为我们今天的环境决策提供哪些宝贵的启示? 中信出版社,作为一个在学术和文化领域享有盛誉的出版社,其选书的眼光和图书质量一直以来都备受肯定。我相信,他们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关于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书籍,必然是对其内容的高度认可。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思想深度,充满了信心。 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是否会探讨20世纪的全球性事件,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它们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战争造成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对资源的消耗,这些无疑也是“太阳底下”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鲜事”。 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去了解人类文明如何在20世纪与地球这个家园共处。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关于我们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方向。我期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见识”,并对“新鲜事”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新奇,而是触及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深层意义。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们总是习惯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解读历史,但“环境史”这个切入点,却显得尤为特别。“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更是充满了文学性和哲学意味,它暗示了,即使是看似永恒不变的自然界,在20世纪这个人类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生着许多我们可能尚未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化。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20世纪的“新鲜事”?是否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污染?还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强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粗放式发展,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争夺;从城市化的飞速扩张,到农业技术的革新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巨大消耗。这些,无疑都是20世纪人类活动对地球施加的深刻印记。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主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20世纪全球环境演变的整体图景。它是否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环境问题上的独特经历?比如,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的环境污染后,是如何逐步建立起环保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而发展中国家,又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环境挑战? 我也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具体的、引人入胜的案例。环境史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地点构成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述一些鲜活的故事,比如,某个曾经美丽 pristine 的自然区域,是如何因为人类的开发而改变了命运?又或者,某个重要的环保运动,是如何在20世纪兴起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这些具体的故事,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理解历史,更能触动我对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 “见识丛书”系列,一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而著称。我深信,《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一定能够为我带来新的“见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我的思考。20世纪的环境变迁,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去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环境挑战? 中信出版社,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声誉和专业水准的出版社,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关于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书籍,无疑是对其内容价值的高度认可。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思想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度思考的佳作。 我甚至能够想象,书中可能会探讨20世纪的全球性事件,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战争对资源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对环境的新一轮压力。这些,都是“太阳底下”那些不容忽视的“新鲜事”。 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打开我的一个全新认知领域,让我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于自然之外的。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发展的前提。20世纪的经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期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新鲜事”带来的惊喜与震撼,以及从中获得的深刻“见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指南。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我之前可能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暗示着,即便是我们认为最熟悉不过的世界,在20世纪这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也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20世纪的“环境史”?它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关注工业化带来的污染,还是技术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20世纪全球环境演变的整体图景。它是否会讲述,工业革命的余波如何席卷全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深远影响?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20世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独特经历和发展脉络。它是否会讲述,那些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在早期是如何对待环境的?又或者,那些在20世纪后期才开始加速发展的地区,又面临着怎样的环境挑战?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引人入胜的案例。环境史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地点构成的。如果书中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展现20世纪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复杂性,比如,某个重要的环保运动是如何兴起的,或者某个科学家的发现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见识丛书”系列,一直是我非常推崇的系列图书,它们总能以一种深刻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为读者带来宝贵的“见识”。我相信,《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点。它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存?20世纪的历史,能为我们今天的环境决策提供哪些宝贵的启示? 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一流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一向以其高质量和思想深度而著称。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思想深度,充满了信心。我相信,他们选择出版这样一本关于20世纪世界环境史的书籍,必然是对其内容价值的高度认可。 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是否会探讨20世纪的全球性事件,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它们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战争中对资源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对环境的新一轮压力,这些无疑也是“太阳底下”那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鲜事”。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明审视,去理解人类在20世纪如何塑造了地球,以及地球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类。我期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新鲜事”带来的惊喜与震撼,以及从中获得的深刻“见识”。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总觉得,“新鲜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魅力,而“太阳底下”则暗示了,这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科幻,而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或者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20世纪,这是一个被无数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反复书写的世纪,但“环境史”这个角度,却像是在我们熟悉的画卷上,添上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时代。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切入点来讲述“20世纪世界环境史”?它是否会从工业化开始,描绘那个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贪婪索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森林的消失,河流的干涸,土地的荒漠化,这些都是20世纪的“新鲜事”,它们以一种我们今天可能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规模蔓延开来。书中是否会讲述那些具体的、发生在不同角落的故事?比如,某个曾经富饶的地区,是如何因为过度采矿而变得满目疮痍的? “20世纪世界环境史”,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危机、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源于20世纪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梳理它们的发展脉络。它是否会追溯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比如内燃机的普及、化肥的广泛使用,以及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双重影响? 我也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充满期待。一本好的历史书,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数据和事实的堆砌,而应该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将历史人物、事件、社会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20世纪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故事。它是否会描绘出那个时代环保先驱们的努力和困境?是否会揭示一些被历史尘封的、关于环境破坏的惊人细节? “见识丛书”系列,我一直对其抱有很高的评价,因为它们总能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广阔的视野。我相信,《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本书,也一定不会让我失望。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启发我们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我们是否能够从20世纪的环境教训中,汲取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中信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机构,其选书的眼光和对图书质量的把控,一直以来都备受肯定。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思想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能够“见识”到20世纪环境变迁的书,它不仅能丰富我的知识,更能拓宽我的视野,引发我对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深刻反思。 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是否会探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比如,战争中的军事活动,对土地、水源、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些,无疑都是“太阳底下”曾经发生过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新鲜事”。 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扇窗,让我看到20世纪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它或许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与地球关系的书。我期待着,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启示,对“新鲜事”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新奇,更能触及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深层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