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约翰·R.麦克尼尔 著,李芬芳 译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6

商品介绍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2526
商品编码:13826035242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见识丛书0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32
正文语种:中文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1. 全球知名环境史大家约翰·麦克尼尔综观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的史学力作,
  揭示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再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只有了解过去人类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才能避免未来全球生态崩溃的危机;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被《泰晤士报》评为年度优秀科学作品!
  2.全球知名环境史大家、《全球史》作者约翰·麦克尼尔倾力撰写,指出20世纪对于世界环境史的重要意义,将全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探索人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改造,独具创见,文笔优美,细节丰富,论述客观,详尽易读,堪称全球史研究的经典佳作。
  3.打破传统史学的狭隘视野与史料来源,将环境史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等研究领域有机结合,运用医学、生物学、气候学、农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国家档案、国际组织文件、大众媒介、专门机构的调研报告等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幅图表与图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20世纪环境变迁的宏大而生动的画卷。
  4.空气污染、全球变暖、能源危机、资源掠夺、生态崩溃,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前所未有,足以引发人类共同关注。只有了解过去人类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才能避免未来全球生态崩溃的危机,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和警示意义。
  5. 装帧设计别具一格,不为“造型”,而是“造空”,通过中文书名的设计展现作品主旨。见识丛书封面装帧皆为黑白双色,经典而独特。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浑然天成的阅读体验。
  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到了20世纪,在这世界环境史上相当挥霍而奇特的100年里,我们改变生态系统的程度、规模与速度均为人类史上首见。许多足以造成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大幅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的退化、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伦敦的空气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
  20世纪环境变迁的规模与强度之大,使得许多在过去1000年里仅限于地方性的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使得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再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圣经》有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巨变的20世纪,这句话早已过时,太阳底下发生了太多新鲜事。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综观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的史学力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1年度zui佳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泰晤士报》将本书评为“优秀卓越的科学作品”,英国近现代史大师霍布斯鲍姆盛赞本书是他“今年读过的极具原创性的历史佳作”,
  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称它是“历史学家明确宣称20世纪是全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人类世’”。
  见识城邦之见识丛书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13,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
致中国读者/约翰·R. 麦克尼尔
推荐序/保罗·肯尼迪
作者序
致 谢
序曲:一个挥霍世纪的怪象
第yi部 星球运行的律动
第1 章 岩石圈与土壤圈:地壳
第2 章 大气圈:都会的故事
第3 章 大气圈: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历史
第4 章 水文圈:水源使用与污染的历史
第5 章 水文圈:耗竭、水坝与分流
第6 章 生物圈:捕食与被捕食
第7 章 生物圈:森林、鱼类与人类入侵
第二部 推动变迁的动力
第8 章 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城市
第9 章 燃料、工具与经济学
第10 章 观念与政治
尾声:未来该何去何从?
注 释
参考书目

  约翰· R. 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1954— )美国乔治敦大学环境史教授,著名世界环境史大家。与其父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世界史》作者)合著全球史经典佳作《人类之网》,引发巨大关注。主要著作有《太阳底下的新鲜事》(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蚊子帝国》(Mosquito Empires)、《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与彼得·恩格尔克合著)等,并主编《全球环境史指南》(A Compan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History)。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被《泰晤士报》评为“zui优秀的科学作品”,并荣获美国世界史学会2001年度zui佳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蚊子帝国》获颁美国历史学会贝弗里奇奖,同年获得汤因比基金会颁发的人文学术及公共贡献奖。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一本条理清晰且具真知灼见的著作。它所传递的信息有如当头棒喝,不论大众或政客都应予以关注。
  ——《大国的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
  今年我读过zui具独创性的历史佳作!
  ——英国近现代史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是由历史学家首次明确宣称20世纪是全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人类世”。
  ——大历史学派(Big History)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关于环境变迁博学而罕见的著作。虽然作者有强烈的意见,仍保有令人佩服的客观……他避开世界末日的预言,提供了幽默的机智及含蓄的陈述。
  ——《经济学人》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既是重要而周详的历史著作,也是一本非常易读的好书。其写作风格将会吸引广大的读者,而不只是历史学家和生物学者。麦克尼尔引用了伟大的诗句,他自己有时也会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恰当比喻。
  ——《文学评论》
  令人愉快而毫无争议,甚至时而透出风趣,麦克尼尔的这部《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充满了详细查证的统计数据及无可挑剔的历史细节。
  ——《华盛顿邮报》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本年度zui优秀的科学作品!
  ——《泰晤士报》
  作者序/约翰·R.麦克尼尔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圣经·传道书》第yi章第9 至11 节
  《圣经·传道书》的章节多半来自古人的实用智慧。但时至今日,上面这段话已显过时。太阳底下的确存在着新鲜事。与《传道书》完成时的公元前第三或第四世纪一样,现今人类生活中仍充斥着邪恶与徒劳无功,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至少从这方面来看,人类必须切记现代还是与过去有所不同。
  老鼠、鲨鱼及历史
  本书是一部环境变革的历史,也是专为环境变革史所写,讲述的是20 世纪全球环境的变迁,以及与人类相关的起因与后果。希望通过接下来的篇幅,说服读者接受下列几个相关论点。第yi,无论就环境变迁的强度及人为因素的集中程度来说,20 世纪都超乎寻常。第二,这种生态的独特性,其实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知识的偏好与模式下超乎预期的结果。第三,我们的思想、行为、生产及消费模式乃因应现今环境而生,也就是为了适应现在的气候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biogeochemistry)、20世纪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快速增长,以及日益快速增长的经济等现象。第四,如果环境产生变迁,表示这些偏好与模式适应性不足。zui后一个论点与未来有关,但既然本书以历史为主,在此我就不深入追踪。我还希望借由讨论上述主题说服读者,地球的现代生态史和人类社会经济史必须并列讨论才有意义。我认为这些论点相当有趣,因为这暗示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正不知不觉地在进化方面走了一步险棋。就生物进化的长期过程来看,zui佳的生存策略就是适应、追求各种维生之道,并使适应力zui大化。这是因为对于有些物种而言,不论它们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有多强,终究还是会出现一些足以灭种的意外、冲击和重大灾害。如果一个物种能度过足以灭绝其他竞争对手的周期性冲击而生存下来,就等于在进化上大获全胜:因为有充足的开放生态区位(niche)空间供其栖息。对这类优势物种当中的个体来说,能够度过周期性冲击并生存下来,就代表有更多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让它们在空间与时间中散布自己的基因足迹(geneticfootprint)。长远来看,人类已凭借其适应力,在生物层面享有极大优势。部分品种的老鼠亦然。
  适应力并非在进化上取得优势的唯策略。另一策略是尽可能去适应现有环境。如果环境稳定的话,这种策略能维持一段时间。考拉只吃桉树叶,熊猫只吃竹子。这两种动物都追求特殊化,只要有充足的桉树与竹子就好。两亿年来鲨鱼面对大型海洋生物的猎捕、杀戮及食用,仍适应得很好,正是因为尽管海洋历经许多重大变化,还是能充足供应鲨鱼所需的食物。
  老鼠与鲨鱼的策略,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约略)类似的情况。数千年来,文化演进塑造人类事务的程度,更甚于生物演进。就像老鼠和鲨鱼,人类社会也在不经意中追求适应力或高度适应的生存策略。例如在法老时期的埃及、封建时期的欧洲或中国历代皇朝,对当时生态(或其他)环境的细腻适应力,成了稳定(请勿与和平混淆)社会秩序的基础。当环境持续不变,这些社会就能持续繁荣,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也因为成功而面临更严重的危机。只有在治理条件维持不变的状况下,才能借由不断微调去适应环境(也就是鲨鱼的策略)而维持优势。成功往往容易成为守旧、习以为常与僵化。但这样的策略并不是不好:它还是可以运作数世纪之久。或者说在以往可能持续运作,因为当时人类还缺乏破坏全球生态的能力。
  到了20 世纪,全球生态日趋不稳并因此越来越适合老鼠生存,因而人类社会常须采用鲨鱼策略。我们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极力适应。大约有1/4的人类,因稳定气候、廉价能源与水源、快速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等条件,而得以享受完全可预见的生活方式。其余绝大多数的人,则只能向往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制度与意识形态,也同样建构在相同的前提上。这些前提并非不堪一击,但也仅止于暂时。自上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后,一万年来地球气候一度少有变化;不过现在却正快速变迁。约始于1820年的化石燃料时代,廉价能源为其特色之一。除了少数特例,造福众人的廉价水源主要可回溯至19 世纪。从18世纪中叶起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则约始于19 世纪70 年代。仰赖这些环境条件继续存在,其实是个相当有趣的赌注。在整个20世纪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场赌注。这并不是一场愚蠢的赌局。当国家与社会必须在高度竞争的国际体系中寻求自保,当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寻求利润与权力,当个体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寻求地位与财富,这场赌局确实相当吸引人。只要眼前的状况持续,持反对意见的人就会失败。所以你不认为这场赌局你会输,除非你眼光够远,或认为现今的环境很快就会改变。而让这场赌局更加有趣的是,现今环境变迁的概率增加,正由于20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
  两种让人类在生态方面获致长期成就的特质,即适应力与聪明的头脑,让人类在近代建立起以化石燃料为根基的文明,而这种文明对生态极具破坏性,不但注定带来意外的结果与冲击,而且它所带动的变迁只有利于适应力强、头脑聪明者。人类在这场变迁中茁壮、繁衍的速度更甚以往。我们创造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生态知觉障碍机制,有如对其他较弱势物种发动了一场全球性阴谋。但我们其实没有这么聪明。这种永无止境的知觉障碍机制,是人类不知不觉中进行社会进化过程中,数不清的野心行动与各种努力下意外产生的副产品。
  在撼动全球生态以利自身繁衍的同时,人类也根据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环境来建构社会。举例来说,现代美国就是建构在廉价能源的基础上。这个策略其实不差:20世纪大部分时间能源确实相当廉价,而美国就跟其他社会一样完全且成功地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但这样的成功也意味着,一旦环境改变,任何调整只会更加艰难。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特别有弹性的社会,就生态而言却是一条鲨鱼。许多具有影响力与权势的美国人已意识到这点,因此着手打造足以维持廉价能源的内政外交政策。看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知道了。人类的生物优势或许并未面临严重风险。从物种的角度而言,我们比较接近老鼠而非鲨鱼。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秩序才是许多社会的风险所在。只要我们持续造成严重的生态干扰,严重的社会紧张就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命运(而这种生态干扰与社会紧张都是现代常见的现象)。就这样,地球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紧紧联结,且现今程度尤甚以往,两者缺一均难以理解。
  一个历史学家的自白
  本书讨论的是人类与环境,而非那些非人为造成或不论起因为何都不可能影响人类事务的生态变化。希望所有想要了解完整的历史背景,以及想从历史脉络来了解环境变迁的人,都会对本书产生兴趣。所有史学家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的观点与偏见,而这就是我的观点与偏见,本书是以人类为中心。据说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班奇利曾用鱼的观点,以大西洋鳕鱼业为题写作。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出版过《从花的观点看罗马革命》一书,书中的植物主角还会说话。从旅鼠或青苔的观点来写20世纪的世界环境史,可能会很有趣,但我的想象力不及于此。本书还会略去许多生态变迁,纯粹因为它们与人类历史关联不大。
  历史学家主要是对变迁感兴趣。本书将聚焦于出现大规模变迁的时间与空间,省略掉许多持续发生的案例。一望无际的南极冰层、毛里塔尼亚沙漠、加拿大冻原、太平洋深不见底的水域,百年来其实并无太大改变。我对这些案例着墨不多,而会多讨论印度尼西亚的森林与伦敦的空气质量。这意味着我在环境变迁案例的选择上有很严重的偏颇。研究工业革命或班图人大迁徙的历史学家亦是如此:变迁通常要比长期现象更加吸引人。现代有关环境的著作,通常会以好坏来评价变迁,却鲜少透露评断的标准。在许多案例中,我将避免以此方式评断,因为环境变迁往往有利于某些人却对其他人有害,对有些物种有益却对其他物种有害。我将尽可能解释某种发展对哪些人(或事物)有害,又对哪些人(或事物)有益。如果它终究不利于所有生命形态,我将放弃所有努力,以超凡的客观态度将之定义为退化、掠夺、毁灭之类的行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MurrayDarlingbasin)的盐化就是一种退化。读者可以自行思考,美国森林遭到砍伐的现象是好是坏?也希望读者能思考:这好坏又是针对谁的标准而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取决于以谁的利益为主(巴西农场主人、农民、橡胶采集工、美国印第安人等)、如何评价砍伐森林在全球大气变迁中的角色,还有对全球变暖前景的看法、对亚马孙地区生命形态逐渐灭绝的重视程度、它们的基因信息及其在周遭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得看牵涉到多少亚马孙区域、森林砍伐的速度,以及土地使用模式与相关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决定答案的因素,而且还不止于此。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下,我将尝试勾勒出环境变迁的冲击,但也让读者自行判断到底是好是坏,是进步抑或退化。对那些不喜欢把问题复杂化、偏好简单道德标准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喜欢用金钱这种简单量化方式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不喜欢独立思考的人,本书特别令人感到失望。希望经过这番筛选,还会有许多读者愿意继续读下去。
  (三)都会的故事
  1900 年之前的空气污染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所制造的空气污染只能算是些许尘埃。接着在50万年前人类驾驭了火,点亮了地球景观,也将其他气体释放到大气层中。尽管我们对火如此投入,但对大气的影响仍然有限。大气仍由千万亿微生物稳定的作用及偶尔出现的大规模火山爆发等自然过程所支配。当人类占据洞穴,开始燃烧薪柴取暖煮食,室内污染就此开始。几千年前人类居住过的洞穴,壁面都因烟雾堆积而染色,当时穴居人应该因为暴露在烟雾中而饱受肺部与眼部疾病困扰。旧石器时代木乃伊的共通点就是染黑的肺部。人类开始建造住所后,通常还是无法解决通风问题,(或许是因为要驱赶蚊虫)只好住在一片室内烟雾中。当时一些因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影响,数千年后仍如影随形。
  只有城市会造成后果严重的户外空气污染。早期的城市和现代一样,会因为腐烂的肉类、食物和粪便而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被臭味笼罩的城市因为无法清理这些令人不快的气味源头,可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古埃及文献记载了一个实例:赫尔墨波利斯(Hermopolis)的居民因为受不了城内的气味,宁愿向围城的努比亚(Nubia)人投降。古代的都市烟雾甚至染黑了大理石,不但让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这样的古典作家们抓狂,古代犹太人也因此制定大量相关法律。初期空气污染史乃以烟雾和煤烟为主,而非微量气体。
  古代冶金术带来了新的污染物,其中有些会在海洋与各大陆之间漂浮,这是区域性污染的首例。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采矿与冶金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色诺芬和卢克莱修的说法,来自阿提卡地区银矿的有毒气体损害了人类健康。[8]
  铜与铅是主要的金属污染物。在罗马时期,瑞典、瑞士的沼泽以及格陵兰的冰核(ice core) 都有可观的铅沉积物,约为背景比较值的10倍。检验格陵兰的冰层后发现,工业革命前铜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气体数量曾两度上扬,一次是古地中海区引进钱币铸造之后,另一次则是中国宋朝年间(960—1279)经济市场化加强导致铜产量飙升。低效率的冶金技术,会让高达15%的溶解铜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尽管当时铜产量不到现代水平的1%,罗马与宋朝时代铜的有毒气体总排放量,约为20 世纪90年代的1/10。区域性(其实占了地球一半)的空气污染约有2500 年的历史,至少就铜的有毒气体排放量而言,1875 年以前的严重程度均不亚于古罗马与宋朝时代。都市的空气污染随都市规模与人口密度而有所不同,端看当地的工业活动,特别是燃料的使用。由于公元1000年后中国、地中海盆地及西非加速都市化,大量人口居住在烟雾与煤烟当中。哲学家兼物理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1135—1204)曾游历从科尔多瓦(Córdoba)到开罗等诸多城市,他发现都会的空气“停滞、污浊、厚重且雾茫茫”,并且认为这会使都市居民“理解力迟钝、智力不足及记忆缺陷”。运输不便也限制了都会空气污染的程度:大部分需要燃烧的工业,例如瓷砖、玻璃、陶器、砖窑与冶铁,都设立在靠近森林的地方,因为大量运输燃料通常代价昂贵。因此大部分的工业污染只会弄脏人迹罕至地区的空气。海港城市有时会出现例外,因为可通过船只以更低廉的价格运送木材或木炭。因此,威尼斯才能靠外地的木料供给,长期维持玻璃制造工业。中国的城市也曾因为水路运输系统发达而经历过严重污染,例如宋朝的首都开封。但多数都会空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见识丛书0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世界环境史 中信出版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