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 建筑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中国古建筑与施工技术 建筑艺

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 建筑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中国古建筑与施工技术 建筑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边精一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建筑
  • 油漆彩画
  • 建筑史
  • 建筑文化
  • 建筑技术
  • 古建筑
  • 建筑
  • 施工技术
  • 艺术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弗洛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03497
商品编码:13619367714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2-01
页数:285
字数:492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
            定价 298.00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开本 16开
作者 边精一
装帧 精装
页数 285
字数 492000
ISBN编码 9787516003497
重量 1729


内容介绍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边精一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目录

第1篇 古建油漆工艺技术 
 1 概述
 2 材料
  2.1 油漆涂料的一般常识
  2.2 古建油漆常用材料
  2.3 地仗材料的预加工
  2.4 古建地仗灰的配制
  2.5 颜料光油的配制
 3 地仗工艺
  3.1 清理及基层工艺
  3.2 一麻五灰工艺
  3.3 单披灰工艺及其应用
 4 油皮工艺
  4.1 油皮的一般工艺
  4.2 古建各部位的油漆色彩及工艺
 5 贴金工艺
  5.1 金箔
  5.2 银箔与铜箔(附铜金粉)
  5.3 贴金的部位
  5.4 贴金的方法
  5.5 贴金注意事项
 6 镏金常识
 7 大漆工艺常识
  7.1 做地仗的大漆工艺
  7.2 榆木擦生漆做法
  7.3 大漆中毒与防治
 8 美术漆的运用
  8.1 假石纹工艺
  8.2 假木纹工艺
 9 漆片工艺常识
  9.1 调配虫胶漆(漆片液)
  9.2 漆片施工
 10 匾额油漆工艺
  10.1 式样与种类
  10.2 拓取字样
  10.3 做匾地仗(包括做字)
  10.4 表面处理
 11 粉刷及裱糊常识
  11.1 粉刷常识
  11.2 裱糊常识
第2篇 古建彩画工艺技术
第3篇 油漆彩画问答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装饰艺术的专业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类彩画样式,而是从历史、技术、文化等多个维度,对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历史溯源与时代演进: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长河,追溯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的起源。从早期萌芽的色彩运用,到秦汉时期初步形成风格,再到唐宋时期达到艺术高峰,以及明清时期更为成熟和多样化的发展,本书详细梳理了不同朝代彩画在材质、技法、纹样、色彩等方面的演变轨迹。 早期文明的色彩密码: 追溯远古时期,在陶器、壁画等艺术形式中就已显露出对色彩的敏感与运用。书籍将从考古发现出发,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将自然界的色彩提炼并赋予象征意义,为后来的建筑彩画奠定基础。 秦汉雄风与简朴之美: 分析秦汉时期建筑彩画的特点,可能更多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庄重朴实的风格。探讨当时的颜料来源、基本纹饰以及在宫殿、陵墓等重要建筑中的应用。 唐宋盛世的辉煌与精致: 重点阐述唐宋时期彩画艺术的繁荣景象。唐代彩画以其奔放、绚丽、充满异域风情而著称,书中将详细介绍其色彩搭配、构图布局以及代表性的纹样,如卷草纹、宝相花等。宋代彩画则在继承唐代风格的基础上,更显细腻、典雅、和谐,追求精湛的工艺和写实的表现手法。例如,宋代《营造法式》中对彩画的详尽记载,将成为本书解读的重要依据。 明清承袭与创新: 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彩画的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彩画发展的重要阶段。明代彩画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装饰性和程式化,出现了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多种类型。清代彩画则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纹样更加繁复细腻,色彩更为丰富华丽,尤其是在皇家建筑中,彩画的等级制度和象征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书中将细致分析不同类型的彩画在规制、色彩、纹样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中的具体应用。 技法工艺的精湛传承: 本书不仅关注彩画的外观之美,更深入剖析其背后精湛的工艺技术。从古代颜料的采集、提炼、配制,到绘制工具的运用,再到不同彩画类型的绘制流程,都将进行细致的讲解。 天然颜料的奥秘: 探索中国古建筑彩画所使用的天然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雌黄、品绿、白土、炭黑等,揭示它们独特的色彩属性、保存特性以及古代匠人如何巧妙运用这些天然材料。分析不同颜料在古代的产地、采集方法、炮制工艺,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彩画的色彩基调和持久性。 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 详细介绍古代彩画绘制所使用的核心技法,如“平涂”、“渲染”、“勾勒”、“点染”等。分析不同技法在表现物体质感、光影变化、层次感方面的作用。 彩画类型的绘制流程: 分门别类地讲解“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锦纹彩画”等不同彩画类型的具体绘制步骤和工艺要求。例如,“和玺彩画”的复杂构图和等级规范,“旋子彩画”的吉祥纹样和对称布局,“苏式彩画”的精巧细腻和写实表现,都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构件与彩画的结合: 探讨彩画如何与建筑构件(梁、枋、斗拱、雀替、额枋、枋心、寻杖、头 Fiao 等)的形制相结合,以及彩画工艺如何适应不同构件的结构特点和装饰需求。 纹样寓意与文化内涵: 彩画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本书将深入解读彩画纹样背后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俗观念以及皇权象征。 吉祥寓意的纹饰: 详细解析龙、凤、麒麟、狮子、祥云、海水、花卉(牡丹、莲花、梅、兰、竹、菊)、团寿、万字等常见彩画纹样的象征意义。例如,龙纹象征皇权、吉祥和力量;凤纹象征祥瑞、高贵;牡丹纹象征富贵;莲花纹象征纯洁、吉祥等。 等级与身份的标识: 分析不同等级的建筑在彩画样式、色彩使用、纹样选择上的严格规制。例如,宫殿建筑的彩画等级最高,色彩最为鲜艳、纹样最为丰富;寺庙建筑则侧重于宗教题材和吉祥图案;园林建筑则更偏向自然景物和写意风格。 宇宙观与哲学思想的体现: 探讨彩画中的阴阳五行、天圆地方等宇宙观的体现。例如,天花彩画的“藻井”图案,常常寓意着天宫的景象,体现了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 一些彩画图案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也承载着教育、劝诫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地域特色与风格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也影响着彩画艺术的发展。本书将探讨不同地域的彩画特色,如北方建筑的粗犷大气,南方建筑的细腻婉约,以及由此带来的彩画风格上的差异。 北方地区的庄重与宏伟: 分析北方建筑彩画的色彩鲜明、构图饱满、纹样具有力量感,体现了北方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南方地区的细腻与雅致: 探讨南方建筑彩画的色彩柔和、线条流畅、纹样精致,更注重细节和意境的表达,反映了南方文化温婉细腻的特点。 特定区域的独有风格: 例如,山西、河北等地的古建筑彩画,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可能还会形成一些地域性的特色创新。 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在对彩画艺术的辉煌成就进行梳理的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其在当代面临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现状分析: 探讨当前古建筑彩画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修复技艺的传承断代等。 修复与再现: 介绍现代修复技术在保护古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遵循传统工艺和美学原则进行科学修复。 学术研究与教育: 强调对古建筑彩画进行持续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体系化、教育化,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让这项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书的价值所在: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不仅是一部面向建筑史、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研究者的学术专著,也是面向广大建筑爱好者、传统文化传播者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读物。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考证、精美的图片例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的窗口,让人们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历经风雨的古老建筑,其油漆彩画不仅仅是色彩的装饰,更是中华文明厚重而绚烂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古建筑彩画的书籍。《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名字,简洁明了,直击我内心所想。我一直对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古建筑彩画充满了好奇,它们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彩画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比如,唐代的宏伟壮丽,宋代的清新淡雅,明清的精巧华美,书中能否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将这些风格一一呈现,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我尤其想了解,在古代,绘制这些彩画的工匠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使用的颜料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调制的?有哪些独特的绘画技巧?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彩画制作流程的图示或步骤说明,让我能够对他们的工艺有更直观的认识?此外,我还对彩画中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非常感兴趣,比如那些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以及花卉、山水等自然元素的运用,它们都代表着什么?在不同的建筑上,这些图案又有什么特定的含义?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座通往中国古建筑彩画艺术宝库的钥匙。

评分

当我看到《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书名时,心中便升起一股强烈的认同感。我始终认为,中国古建筑的魅力,除了其雄伟的结构和独特的造型,更在于那些精妙绝伦的装饰艺术,而彩画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地解读这些彩画的奥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中国彩画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朴素到后来的繁复,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彩画的风格特点、主要流派以及代表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彩画的图案构成和象征意义。比如,那些繁复的龙凤纹样,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那些吉祥的花草图案,又传递着怎样的祝福和祈愿?我还需要了解,古代的工匠们是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通过精湛的技艺呈现在建筑之上的。书中能否有关于颜料配制、绘制工具、施工方法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能否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图示,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彩画工艺的精妙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再仅仅是“看”彩画,而是真正地“读懂”彩画,理解它背后所承载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文化信仰和哲学思想。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苦苦追寻的那束光!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就像那绵延不绝的长城,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像隔着一层薄雾,无法窥见其最精髓的细节。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这个空白。《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名字,一开始就足够吸引人,“油漆彩画”四个字,瞬间将我带入那个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的古代世界。我一直对那些宫殿庙宇上绚丽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感到好奇,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哲学甚至等级制度。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古朴的色调和精致的图案,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古建筑彩画的风格演变,比如唐代的雄浑大气,宋代的清雅细腻,明清的繁复华丽,以及它们各自代表性的纹饰、色彩搭配和工艺特点。我还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彩画绘制技法的详细描述,从颜料的选择与制作,到绘画的步骤与技巧,甚至是古代工匠们的心得体会,都能够一一呈现。光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而且,“第2版”也意味着内容经过了更新和优化,应该更加完善,这让我非常期待。我深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古建筑的“面子”有多么精彩,更能深入探究其“里子”的精妙之处,让我的古建筑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立体。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构建自己对中国古建筑的认知体系,而彩画,在我看来,是古建筑“衣裳”中最华丽、也最能展现其精神气质的部分。《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那些绘制在梁枋、斗拱、天花板上的复杂图案和鲜艳色彩感到着迷,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载体。我热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建筑的彩画样式,例如“和玺彩画”的皇家气派,“旋子彩画”的工整有序,“苏式彩画”的文人雅趣。书中能否通过大量的实例照片和精美的线图,来展示这些彩画的结构、色彩搭配和绘制技法?我还对彩画的材料和工艺很感兴趣,比如古代颜料是如何提取和制作的?有哪些特殊的工艺诀窍能够让彩画历经数百年依旧鲜亮?书中能否介绍一些与彩画相关的古代工匠的传说或故事,让他们鲜活起来?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艺术、工艺和文化交融的百科全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它,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灵感。

评分

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就像是埋在我心中一株生生不息的种子,而《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为它浇灌的甘霖。我一直觉得,古建筑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坚固的结构,更离不开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鲜活的色彩与图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了解,不同朝代的彩画有哪些显著的风格差异?例如,唐代的奔放与宋代的内敛,又或是明清的繁复与精致,书中能否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将这些差异一一呈现,并进行深入的解读?我对于古代绘制这些彩画所使用的颜料和工艺非常好奇。那些鲜艳的色彩是如何调配出来的?它们又是如何固定在木材上的,才能经受住风雨侵蚀?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彩画制作流程的详细介绍,甚至是一些罕见的工艺技巧?我还希望能够理解彩画图案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那些龙、凤、仙鹤、祥云等图案,各自代表着什么?在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等级上,这些图案的运用又有何讲究?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我能够更深刻地领略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一本关于中国古建筑彩画的书籍,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名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职业兴趣。我经常在设计或修缮古建筑项目时,遇到关于彩画部分的细节问题,但往往资料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提供详实、权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比如,书中能否对历代彩画的演变脉络进行清晰的梳理,从材料、工艺、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比较?对于不同时期的典型彩画样式,例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书中能否有详细的图解和文字说明,分析它们的结构特征、绘制手法和应用场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彩画的材料学知识,古代使用的颜料成分、基底处理、保护层技术等,对于我们进行现代仿古或修复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古代彩画的修复案例分析,或者介绍一些现代仿古彩画的技艺和注意事项,那就更加完美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我在古建筑彩画领域的专业认知,让我在面对复杂的项目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

拿到《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填补我在古建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一直觉得,那些隐藏在建筑结构之下的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灵魂的具象化,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温度。我热切盼望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发展历史,从萌芽、发展到鼎盛,分析不同时期彩画在风格、题材、工艺上的演变。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深入剖析其彩画的特点。比如,故宫的太和殿、天坛的祈年殿,亦或是某些保存完好的寺庙、园林,它们各自的彩画有什么独特之处?书中能否通过高清的图片和精细的图解,展现彩画的层次、色彩搭配、构图布局以及其中的吉祥纹样?我还对古代的彩画工艺流程非常感兴趣,比如,建筑表面的预处理、颜料的成分与制作、绘制的工具与技巧,以及如何保证彩画的耐久性等等。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关于彩画修复的知识,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与智慧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分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含量的沉甸甸。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的整体风貌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停留在“看个热闹”的层面,对于那些构成古建筑骨骼和灵魂的细节,了解得甚少。《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书名,一开始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赋予了建筑生命和灵魂,承载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不同建筑类型(如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的彩画差异,以及它们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和功能上的独特之处。例如,为什么某些图案只出现在皇家建筑上,而某些则常见于寺庙?这些色彩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或是吉祥寓意?此外,我对古代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也颇有疑问,比如绘制这些复杂精美的彩画,到底需要哪些特殊的颜料?这些颜料是如何制作的?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建筑表面上进行精细描绘的?书中是否有相关的图解或案例分析,能够直观地展示这些工艺的精妙之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建筑彩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沟通古今最有效的桥梁,而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正是连接我们与古代世界的一条绚丽丝带。《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古老建筑上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感到着迷,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文化的传承和古人的智慧。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彩画风格,比如,宫殿、寺庙、园林等不同建筑类型的彩画又有何区别?书中能否提供大量精美的实景图片,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细节之处的精妙之处?我更想深入了解彩画的绘制技法和工艺流程。古代的颜料是如何制作的?有哪些特殊的绘画技巧能够让色彩如此鲜亮持久?书中能否有关于古代匠师们如何进行创作的描述,他们是如何构思图案、如何调配色彩、如何进行现场绘制的?我对彩画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也充满好奇,那些图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或社会习俗?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中国古建筑彩画的艺术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神兼备”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中国古建筑的彩画,在我看来,就是这种精神的极致体现。《包邮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这个书名,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那些点缀在梁枋、斗拱、藻井上的绚丽色彩和精美图案,它们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哲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读彩画图案的象征意义,比如龙凤的寓意、祥云的意象、花鸟的象征,以及这些图案在不同建筑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方式。我还想了解,古代的色彩运用是否遵循着特定的原则?比如,为什么宫殿多用金色和红色,而寺庙可能采用其他色彩组合?这些色彩的选择背后,是否与五行、八卦、等级制度或宗教信仰有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他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用最朴素的材料,绘制出如此精美绝伦的作品的?是否有关于他们绘制过程的描述、工具的介绍,甚至是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价值观和民间智慧的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