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港台原版 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Shu

现货港台原版 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Sh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
  • 庭院
  • 禅意
  • 景观设计
  • 园林
  • 台湾图书
  • 港台原版
  • Shu
  • 对话
  • 留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图书进出口深圳公司
出版社: 臉譜
ISBN:9789862352250
商品编码:13441503942

具体描述

书名: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版社臉譜

 

者:Shunmyo Masuno

 

出版日期:20121222

 

ISBN9789862352250

 

页数:216

 

尺寸: 21 x 14.8 x 1.6 cm

 

內容簡介

一庭一禪機一心一設計
一位禪僧的美學觀,一個獨特的日本美學世界

將枯山水帶入現代空間的禪
日本枯山水大師、當代傑出的景觀設計師之一 (木升)野俊明
給建築、設計、藝術和所有創作人的贈禮

◆逾60張實景照片、手繪插圖、設計手稿,一窺大師設計歷程與創作精髓
◆東方禪思與日本美學精采演繹,盡顯設計中的禪之美

◎大師的禪思------設計中的禪之美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因為「留白」,所以更豐盈。
因為「看不見」,所以想像無限。

日本擁有獨特的美意識和自然觀,自古傳承至今。

料理擺上鮮花裝飾,品嚐當季美味,室內用品隨季節更換花樣圖案,將自然引進生活中,感受四季變化,日本人將這些視為頂的奢華享受。

從「變化」中探尋美,重視隨處飄遊的氛圍,而非「形式」。不設法支配自然,而是試著與自然共生。

這樣的美學觀,誕生於禪藝術。

本書作者(木升)野俊明生於禪僧世家,以禪思為本從事設計,庭園作品承繼日本傳統園林藝術的精髓,並靈活運用各個國家不同的風俗、文化、宗教,同時不斷摸索嘗試在作品中傳達日本的美意識和價值觀。

在本書中,(木升)野俊明以悠緩的文字,輔以庭園作品照片和手繪插圖,揭示了設計中的禪之美:

「不均齊」------不完全,所以尚未達終點;沒有盡頭,所以才有作品的成立
「簡素」------洞見素材的多樣表情,從簡素當中發現真正的豐富
「枯高」------枯萎凋零卻越發美麗,展現無須任何陪襯的存在感
「自然」------無心不做作,單純而無拘
「幽玄」------深藏餘韻,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心靈再現,否定形式而得的所有形式的自由
「靜寂」------向內的心,感受無限安靜之所

「禪」≠「宗教」,在「禪思」、「觀心」、「留白」之後,一個的「共生」世界將啟發所有人的美學觀和創作源泉。

◎大師的美學------他們的設計都來自共生

賈伯斯 Apple共同創辦人
我在京都所見的枯山水庭園的縹緲禪境,深深感動了我。

重森三玲 日本庭園設計
石頭與作者的呼吸調和一致時,石頭自有行動。

野口勇 現代景觀雕塑大師
日本庭園就是一件雕刻作品。

伊東豐雄 日本建築大師
日本庭園建構於曖昧的秩序之上。打造建築作品時,這種曖昧正是我們應當好好參照的事項吧。

隈研吾 日本建築大師
事實上,是庭園構思出建築整體,而非建築容納庭園。

原研哉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
設計就是掃除。落葉、青苔等長年的自然侵蝕,只需要將其掃除,除去多餘的青苔,留下美好的青苔。……日本人從中感受到美。

◎大師的對話------看不見的設計,共生的設計

.庭園,何也?
.石、樹、土……從尊重所有生命做起
.擦亮內心
.不敷衍自己的修行,才能形成表現
.禪庭誕生的背景
.禪僧為武士闡述生之道
.一休文化學校
.夢窗國師的信念與精神
.將日本庭園運用至現代都市
.生死輪迴不息,唯有時刻全力以赴
.「試組」才是關鍵
.不進行先入為主的設計
.柔韌的強度
.設計訪客的心
.尋找用地的「靈感」
.「佛性」優先於「自我」
.了解「佛」的三項意義
.讓心變化的巧思
.不強調自我的存在
.閱讀地心
.「空」的空間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設計共生
.連結外與內
.融合場域的歷史與風俗
.空間育人
.影子比實物更能展現美
.洞見場域的優缺點
.構築現場的人際關係
.演奏大自然之音
.「白」的顏色意義
.藉由「轉用」再度賦予生命
.思考斟酌數十種組合方式
.觀察石的臉孔和豐富表情
.閱讀石心,與石對話
.具有品格和智慧,象徵傳說
.了解樹的狀況,閱讀樹心
.彎曲、撓折……歷盡艱辛的樹木才美
.表現出穿透的「風」
.顯現空間的深邃
.落下,流動,清淨心靈
.御影石的選擇
.藝術與宗教的關係
.設計「無常」
.「不完全」、「不均齊」,無限的可能性
.「簡素」,樸實單純中的豐富
.「枯高」,事物真髓中的美
.「自然」,無心不做作
.「幽玄」,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否定形式的自由境界
.「靜寂」,向內的心
.逆向操作不自由的「自由奔放」
.在「留白」中灌注「思想」
.超人類的「算計」
.運用否定加以肯定
.不排除
.梅樹的禪故事
.不斷尋求導師
.敏銳感受世界
.判斷不留痕跡
.安排坐禪
.相繫三十億年的緣
.不拘泥於創造好作品的執念
.重要事物,一件就足夠
.追求生命極限之「道」

作者簡介

(木升)野俊明Shunmyo Masuno

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
庭園設計師(日本造園設計代表)
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

1953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的禪僧世家。玉川大學農學部農學科畢業後,前往大本山總持寺修行。後承繼父業,任1560年創立古剎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

潛心研究枯山水,以創作為修行,在庭園作品中傳達禪宗美學和日本的自然觀。1982年創立「日本造園設計」,持續創作禪庭不輟,經常獲邀前往國內外各地的大學和美術館演講。以庭園設計師身分,獲頒日本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獎,並曾獲得加拿大造園家協會「全國優勝大獎」、「日本造園學會獎」等。另曾獲頒日本外務大臣表彰、加拿大政府「傑出服務獎章」(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勛十字勛章」(Verdienstkreuz am Bande)。

2006年《新聞週刊》(Newsweek)日本版選為「世界尊崇的100位日本人」之一。

◎主要庭園代表作品

日本:京都府公館日本庭園(1988)、加拿大駐日本使館(1991)、新潟縣立近代美術館(1993)、今治國際飯店庭園「瀑松庭」(1996)、東京麴町會館「青山綠水之庭」(1998)、東京宿鳳山高圓寺參道(2001)、東急藍塔飯店日本庭園「閑坐庭」(2001)、防府市齋場庭園 「悠久苑」(2003)、小樽銀鱗莊中庭「聽雪壺」(2007)、越前市御誕生寺庭園(2009)、東京港區S宅庭園(2010)等

海外: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渡戶紀念庭園改修(1993)、加拿大國立文明博物館日本庭園(1995)、挪威卑爾根大學新校舍庭園「靜寂之庭」(2003)、柏林日本庭園「融水苑」(2003)、香港辦公大樓「一號九龍」(One Kowloon)庭園「三心庭」(2007)、新加坡「蘭馨園居」(Nassim Park Residences)(2010)等

◎主要著作

《日本庭園的心得------從基本知識到計畫、管理、改修》
《禪庭------(木升)野俊明的世界》
《夢窗疏石------精通日本庭園的禪僧》
《禪,簡單生活的法則》
《禪庭Ⅱ------(木升)野俊明作品集2004-2009》
《維持原貌 放鬆心情的禪語》
《禪 簡單發想術》
《禪教我們的事,美好人生的基本法則》

(木升)野俊明+日本造園設計 www.kenkohji.jp/s/

譯者簡介

蔡青雯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系學士。目前專職口譯與筆譯工作。譯作:《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田園城市出版);《圖說西洋建築史》、《說.建築:10位頂建築師、設計師、創意人的10項簡報》、《上下的美學,樓梯設計的9個法則》(臉譜出版);《美學企業力》、《當代藝術商機》(商周出版)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觀心

第二章 設計世界

第三章 與素材對話



現代素材

第四章 追求美的極限

第五章 給未來的創意人

後記


现货港台原版:禅思、观心、留白、共生,与当代庭园设计大师的65则对话 (Shu) 本书特色: 本书并非探讨特定的设计风格流派,也不是某一位设计师的个人传记,而是一本深入当代顶尖庭园设计领域,探究其核心哲学、创作心法与实践哲学的深度访谈录与思想集成。它聚焦于“禅思”、“观心”、“留白”与“共生”这四个贯穿东方美学与现代实践的核心议题,通过与全球范围内六十五位杰出庭园设计大师的对话,构建起一座横跨文化、时间与媒介的知识殿堂。 内容概述: 本书的架构围绕着四个核心哲学支柱展开,旨在揭示当代庭园设计超越形式美学之上的精神内核。 第一部分:禅思——静谧的哲学基石 本部分着重探讨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思想,如何渗透并重塑现代庭园的创作过程与最终呈现。这不仅仅是关于日本庭园的再现,而是探讨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引导观者进入一种沉静、内观的状态。 时间的凝固与流动: 访谈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苔藓的生长、水流的声响、石头的摆放等元素,捕捉和表现“一期一会”的瞬间永恒性。设计师们分享了他们如何避免过度雕琢,允许自然进程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实现与时间维度的对话。 “空”的具象化: 重点解析了“空”(Void)在庭园空间中的作用。这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指留出供人冥想、呼吸的空间。通过对虚实关系的精准拿捏,探讨了如何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大的精神张力。涉及的案例包括如何使用界限模糊的边界、如何利用光影的对比来定义“不存在”的空间。 材料的本真性: 这一章节侧重于材料选择背后的哲学思考。设计师们拒绝过度加工的材料,倾向于使用未经雕琢的天然石材、未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以及具有生命力的植物。探讨了如何让材料“述说自己的故事”,展示其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包浆、风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无常”的深刻体悟。 第二部分:观心——设计的内在驱动力 “观心”是本书的核心视角之一,它要求设计师在构思之初,先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内在的秩序投射到外部空间。 从自我认知到空间表达: 这一部分收录了多位设计师关于个人成长经历如何影响其设计语汇的深刻自白。无论是应对童年的创伤、对特定地域的依恋,还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追问,都被转化为景观的线条、层次与肌理。 情感地图的绘制: 访谈揭示了设计师如何通过庭园来处理和表达复杂的人类情感——悲伤、喜悦、孤独、团聚。探讨了如何通过特定色彩、路径的蜿蜒曲折、视线的引导,在无声的空间中完成对情感的精确“编码”与“解码”。 伦理与设计的交汇: 观心也延伸至对设计责任的深刻反思。设计师们讨论了在面对业主需求、场地限制和生态责任之间的张力时,如何坚守其设计伦理,确保作品不仅服务于人的感官,更服务于其精神的健康。 第三部分:留白——张力的艺术与边界的模糊 “留白”是本书最具操作性和视觉冲击力的探讨主题,它超越了绘画中的留白概念,扩展到整个三维空间领域。 节奏与停顿: 通过65位大师的案例分析,本书阐释了“留白”并非仅仅是未被使用的空间,而是精心计算的停顿。这些停顿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为接下来的元素积蓄能量。访谈详细描述了如何计算视距、计算行走速度,以确保观者在关键节点能够“喘息”和“消化”先前接收到的信息。 不确定性的美学: 探讨了如何通过边界的模糊化处理(例如,水体与陆地的交界、人工结构与自然植被的过渡),创造出一种持续的动态张力。这种不确定性鼓励观者主动参与到空间的诠释中,使庭园成为一个持续发生的事件,而非一个既定的结局。 光的组织者: 留白在光影处理上表现得尤为关键。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如何利用自然光与人造光来“雕刻”留白区域的案例。光线被视为一种可塑的材料,用于突出焦点,或引导视线穿过阴影。 第四部分:共生——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探讨“共生”关系——如何在当代高密度、高科技的背景下,重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演进的关系。 生态智慧的设计语言: 访谈重点放在如何将最新的生态学知识融入到设计实践中。这包括雨水管理、本土物种的保育、对微气候的调节等。设计师们分享了他们如何让庭园从一个“装饰品”转变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命系统”。 去中心化的景观: 区别于传统庭园以人为中心的布局,共生理念强调将野生动植物群落纳入设计考量。部分案例展示了如何有意地为昆虫、鸟类和本地植被创造庇护所,使人成为生态网络中的一个元素,而非主宰者。 持续的参与与演化: 共生不是一个静止的承诺,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设计师们讨论了他们如何设计出“可被接管”的庭园,即允许后来的维护者和使用者根据环境的变化,继续塑造和适应空间,确保设计的生命力能够延续超越初始建造的阶段。 总结: 本书汇集了全球庭园设计领域的前沿思考,它挑战了读者对“美观”和“功能”的传统认知,引导我们回归设计最本质的关怀: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上,创造出能够滋养人类心灵、同时尊重地球生态的场所。它是一本面向未来实践者的思想指南,也是对当代景观哲学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留白”主题,我个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共鸣,它不仅是设计手法,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作者在行文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地带”,这些地方并非信息缺失,而是刻意为读者预留的“思考席位”。例如,在阐述某个复杂的概念时,书中往往会在关键转折点戛然而止,将下一步的推导工作交给了读者自己去完成。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主动探索的意愿,但也正因为如此,当读者最终“填补”上这些空白时,所获得的理解和记忆会比被动接收的知识牢固得多。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这本书不像是在教导你如何做某事,更像是在邀请你一起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灵探险。它让你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部分,而对这些未言之妙的体悟,才是决定个人境界高低的关键所在。这种高阶的知识传递方式,是区分平庸读物与经典之作的重要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光是捧在手里,那种温润的质感和恰到好处的重量感,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选用的材质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呼吸感,低调而内敛,与书名所蕴含的哲学气质完美契合。字体排版更是考究,疏密有致,留白的处理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平。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部分,文字的间距、行高,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使得阅读体验极其舒适,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阅时,纸张发出的细微沙沙声,仿佛是某种古老仪式的序曲,引导着读者进入一个更加沉静的空间。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设计”和“留白”的绝佳诠释,从触觉、视觉到听觉,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匠心独运。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便对待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个可以长期珍藏、时常摩挲的物件,每次翻开,都能从中体会到制作团队的用心良苦。这种对实体书工艺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不禁感叹,真正好的设计,是渗透在每一个微末之处的。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我注意到,不同章节或者不同引用的语气和词汇选择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大概是由于书中包含了多位大师的“对话”片段所致。有些段落的文字如同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逻辑严谨,充满了现代设计的理性光辉;而另一些篇章则像古老的松针地毯,厚实、温暖,充满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沉思。这种强烈的风格对比,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割裂感,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如同在极简主义的画布上泼洒了浓墨重彩的写意笔触。它成功地在“思辨的锐利”与“体悟的温润”之间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这种语言上的丰富层次,使得这本书的文本本身就成了一个小型的人文景观,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语言的盛宴。对于那些热衷于文本细读的读者来说,光是分析这些语言的细微差别,就已经充满了乐趣,体现了作者对表达媒介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宏大视野和精微入里的观察力。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建筑或景观设计的技术层面,而是将触角延伸到了哲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的范畴。每一次对“设计”元素的探讨,最终都会导向对“人”的终极追问——我们如何感知空间?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物质中寻求精神的无限?那些关于“共生”的讨论,超越了简单的生态学范畴,触及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所赋予的重量。比如,对光线穿过竹林时形成的斑驳阴影的描述,或是一块石头放置位置的考量,都被提升到了关乎宇宙秩序的高度。这种将微观的匠心与宏观的哲思紧密编织在一起的能力,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厚重感和思辨的深度。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场域,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造物。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设计理论书籍那样采用线性的、层层递进的结构,反而更像是一场漫无目的却又充满启发的旅程。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拿捏信息的释放度,很多时候,关键的洞见并不是直接抛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描绘、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层层铺垫,最终在读者不经意间如同醍醐灌顶般显现。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向窗外,让脑海中刚刚接收到的那些“画面感”慢慢沉淀。这种“慢阅读”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要求读者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真正学会在“未说之言”中寻找意义。这种叙事手法,巧妙地模仿了东方哲学中对“悟”的追求,它不强求灌输,而是期待共鸣。读完一个章节,你会感觉自己好像刚刚和一位深谙世事的前辈促膝长谈,虽然没有得到标准答案,但心境却豁然开朗,对某些看似复杂的问题产生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留白式的引导,远比直接的知识堆砌来得更有力量,也更具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