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

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著
图书标签:
  • GB 15322
  • 1-2003
  • 可燃气体探测器
  • 气体检测
  • 安全仪器
  • 标准
  • 工业安全
  • 爆炸危险
  • LEL
  • 传感器
  • 检测设备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GB1532212003
商品编码:133596805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07-01

具体描述

 
标准中文名称:  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标准英文名称:  Combustible gas detectors—Part1:point type detectors for 0~100%LEL Combustible gas
ISBN:  GB 15322.1-2003
出版语种:  中文简体
总页数字:
 24/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年7月
 装帧:  平装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定价:  24.00

标准中文名称: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标准英文名称:   Combustible gas detectors—Part1:point type detectors for 0~100%LEL Combustible gas
ICS号:   13.220.20
中标分类号:   C84
出版语种:   中文简体
总页数:   24
发布日期:   1994-12-22
实施日期:   2003-12-01
是否有修改单:   无
标准技术委员会:   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技术委员会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个数:   1
商品编号:92220  定价:¥24.00  一口价:¥20.40  折扣:85%折  立即节省:¥3.60

本部分规定了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规则和使用说明书。本部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安装使用的测量范围为0~100% LEL的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工业气体监测与安全控制技术》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气体监测与安全控制领域,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书中深入探讨了各类工业生产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特性、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监测技术。 第一部分:工业气体种类与危害分析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在不同工业场景下(如石油化工、天然气输送、矿井开采、仓储物流、实验室等)常见的可燃气体、有毒气体和窒息性气体。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其爆炸极限(LEL/UEL)、闪点、自燃点、密度、扩散性以及不同浓度下的毒性效应和对人体健康的长期或短期影响。例如,对于可燃气体,我们将深入阐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炔、氢气等关键气体的分子结构、燃烧机理及其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条件。同时,针对有毒气体,如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氯气、氰化物等,我们将详细列举其暴露阈值、短时间暴露容许浓度(STEL)、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等安全标准,并阐述其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的具体损害。此外,本书还将提及氧气、氮气等惰性气体在密闭空间中可能造成的窒息风险。 第二部分:气体监测原理与技术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介绍当前主流的气体监测技术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类型的气体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催化燃烧式传感器(Pellistor):深入讲解其工作原理,如何通过氧化反应释放热量,以及影响其精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如氧气浓度、温度、湿度、传感器中毒等。 电化学式传感器(Electrochemical):详细阐述不同电化学反应机理,如何用于检测特定有毒气体(如CO、H2S、Cl2、NH3等),分析其灵敏度、选择性、响应时间和稳定性。 红外线式传感器(Infrared):重点介绍其基于气体分子对特定红外波段吸收的原理,特别适用于检测烃类等可燃气体,并讨论其非接触式测量的优点及抗干扰能力。 半导体式传感器(Semiconductor/MOS):解析其敏感材料(如SnO2、ZnO2等)在气体吸附后的电导率变化,以及其在检测多种气体时的普适性和局限性。 紫外吸收式传感器(UV Absorption):重点介绍其在检测臭氧、二氧化硫等气体时的应用。 光离子化检测器(PID):阐述其通过紫外灯激发有机物分子产生离子,再通过电场收集电流的原理,适用于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此外,本部分还将涵盖气体采样技术,包括扩散式采样和泵吸式采样,以及采样管线的选择和维护。同时,我们将介绍气体检测仪器的校准、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部分:气体安全控制策略与应用 本部分将围绕气体监测数据,构建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我们将详细讨论以下内容: 报警阈值设定:基于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气体类型、浓度、环境条件以及潜在风险,科学合理地设定高、低报警阈值,实现早期预警。 联动控制系统:介绍如何将气体监测系统与自动化控制设备(如通风系统、排风扇、紧急切断阀、防爆电器、声光报警器等)进行联动,实现一旦检测到危险气体浓度,系统能够自动启动相应的安全措施,将危险降至最低。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现场气体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泄漏点和危险区域,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隔离封锁、灭火救援、中毒急救等环节。 区域划分与防爆措施:根据潜在可燃气体存在的可能性和持续时间,详细阐述危险区域的划分原则(如按IEC/GB标准),以及在不同危险区域内应采取的防爆电气设备选型、静电接地、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 法规标准与合规性:梳理国内外与工业气体监测和安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帮助读者理解合规性要求,确保生产活动的合法合规。 第四部分:新兴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展望气体监测与安全控制领域的新兴技术和发展趋势,例如: 物联网(IoT)与大数据分析: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气体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云端存储,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趋势预测、异常检测和优化安全管理。 人工智能(AI)在气体监测中的应用:介绍AI在传感器数据融合、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以及智能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潜力。 微型化与便携式监测设备:介绍小型化、集成化、低功耗的气体传感器技术,以及适用于个人监测和现场快速检测的便携式仪器。 环境友好型监测技术:探讨开发更环保、可持续的气体监测材料和技术。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化工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环保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工业气体监测与安全控制的重要性,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效防范和应对气体泄漏等安全事故,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升工业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细节。我对“0~100%LEL”这个具体的测量范围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探测器需要在一个非常宽广的浓度区间内工作,从痕量气体到接近爆炸极限的浓度。我一直在思考,在这样宽泛的量程下,不同类型的探测技术(比如催化燃烧式、半导体式、红外式等)各自的性能表现如何?它们在低浓度区的灵敏度和在高浓度区的线性度、响应速度是否会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在接近100% LEL这种极端情况,探测器是否会饱和,或者存在其他技术上的挑战?我非常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标准是如何规定探测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的,比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氧气浓度等。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以及探测器的测量精度。我特别关注的是,标准中是如何给出探测器的校准和验证方法的,特别是在涉及0% LEL和100% LEL这两个极限点时,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精度要求。对于在实际工业环境中应用这类设备的人员来说,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探测器选型、安装、维护、以及故障排除的实用指导?毕竟,确保探测器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准确性,是关系到安全生产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给我一种非常具体和技术性的感觉。我一直对“0~100%LEL”这个测量范围非常感兴趣。在我的设想中,这意味着这个探测器能够从几乎检测不到的可燃气体浓度,一直到接近爆炸极限的危险高浓度,都提供准确的读数。我特别想知道,究竟有哪些技术难题需要克服,才能实现这样宽泛的测量范围。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例如催化燃烧式、半导体式、红外式等),以及它们在0% LEL到100% LEL这一整个区间内的响应特性、线性度、灵敏度和分辨率?我非常期待了解标准是如何规定探测器在高浓度区域(接近100% LEL)的性能,例如是否会饱和,响应是否会变慢,或者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失效模式。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环境因素对探测器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湿度、温度、大气压力、甚至氧气的浓度,都会影响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和探测器的读数。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标准是如何考虑这些因素的,以及如何进行校准和补偿,以确保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探测器在不同应用场景(如化工、矿业、仓储等)下的选型、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的指导,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当我拿到《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我一直在思考,在0到100%LEL这个完整的爆炸极限范围内,一台可靠的可燃气体探测器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不同检测原理(如催化燃烧、半导体、红外等)的探测器,在面对不同浓度范围内的可燃气体时,其灵敏度、响应速度、以及抗干扰能力如何变化?特别是当气体浓度接近或达到100%LEL这种极端情况时,探测器的设计是否需要特别的考虑来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我非常感兴趣的是,标准中对于探测器校准和验证的流程是如何规定的。毕竟,一个错误的读数,尤其是在高浓度区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书中是否会涉及关于探测器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例如极端温度、高湿度、低氧环境,以及这些因素对0-100% LEL全量程测量的影响?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探测器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论述,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和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在不同工业领域(如石油化工、天然气管道、地下空间等)应用这类探测器的实际案例和最佳实践?对于我这样一名关注安全生产的读者来说,了解如何在实际场景中正确选用、安装、维护和操作这些设备,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加重要。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技术规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光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它应该是一本非常专业、非常技术性的书籍。我原本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针对测量范围覆盖0到100%爆炸下限(LEL)这一关键参数的设计和性能要求。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气体传感器(如催化燃烧式、半导体式、红外式等)在检测不同可燃气体时的响应特性、灵敏度、准确性以及它们在0-100% LEL全量程内的线性表现和潜在的饱和效应?我非常希望找到关于如何校准和验证这些探测器在如此宽泛测量范围内的精度的内容,以及可能遇到的影响测量准确性的环境因素,比如湿度、温度、氧气浓度等,以及标准中是如何规定这些限制条件的。再者,作为一名读者,我很想知道这项标准对于探测器的响应时间、恢复时间、以及在不同浓度梯度下的动态响应性能是否有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在接近爆炸极限时,快速准确的响应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在石油化工、煤矿、燃气输送等不同行业中,如何根据具体环境和潜在气体风险来选择合适的探测器型号和配置?我对标准中关于探测器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也有浓厚的兴趣,毕竟这类设备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其耐久性是不可忽视的考量。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探测器维护、故障排除的指导,或者是在特殊工况下的防护要求,那将是锦上添花。总之,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提供详尽技术细节、指导实际应用的深度专著,而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技术规范。

评分

收到《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严谨的科学和工程信息。我特别想深入了解“0~100%LEL”这个测量范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探测器能够监测从非常低的、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泄漏,到非常高的、接近爆炸极限的危险浓度。我好奇的是,在实现如此宽泛的测量范围时,不同的探测技术(比如催化燃烧式、半导体式、红外式等)各自有什么样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低浓度下如何保证足够的灵敏度,而在高浓度下又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避免饱和效应?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标准对探测器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要求,例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力、以及氧气浓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且提出相应的补偿或限制措施?我非常期待找到关于探测器校准和验证的详细指南,特别是在0% LEL和100% LEL这两个关键节点上,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精度标准。此外,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如果书中能提供关于探测器在不同工业场景(如石化、煤矿、燃气管网等)下的选型、安装、维护、以及常见故障排除的实用建议,那将是极有价值的。

评分

当我看到《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这本书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这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的预感。我对于“0~100%LEL”这个测量范围特别好奇,因为它意味着这款探测器能够覆盖从几乎检测不到到极其危险的浓度区间。我迫切想知道,标准中是如何详细阐述不同探测技术(例如催化燃烧、半导体、红外等)在这一宽泛范围内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的。特别是当气体浓度非常高,接近100% LEL时,探测器是否会饱和,响应是否会衰减,或者是否存在其他特殊的性能要求?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探测器如何应对不同种类的可燃气体(如甲烷、丙烷、天然气等)的校准方法和精度标准。因为不同气体的LEL值差异很大,而0-100%LEL的表述方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相对性。此外,在实际工业环境中,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氧气浓度等因素对探测器的读数有着显著影响。我非常想知道,标准是如何要求探测器在这些环境条件下保持其测量准确性的,是否有相应的补偿机制或环境限制。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探测器在不同应用领域(如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安全等)的实际应用指导,包括选型、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拿到《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这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0至100%爆炸下限(LEL)的测量范围。我非常好奇,在这个广阔的测量区间内,不同原理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如催化燃烧、半导体、红外式等)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各自的性能特点是什么。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低浓度区域,探测器是否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来及时发现泄漏,而在接近100% LEL的高浓度区域,探测器是否能保持其精度和响应速度,并且不会因为过高的气体浓度而饱和或损坏。书中是否会详细说明标准是如何规定探测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要求的,例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氧气含量等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是否有相应的补偿机制?我希望看到关于探测器校准和验证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在0% LEL和100% LEL这两个关键点的标定要求。对于实际操作人员而言,我更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关于探测器的选型、安装、日常维护、以及故障排除的实用建议,这些信息对于确保探测器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通常更喜欢那些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或者能够拓展我视野的科普读物。不过,既然它出现在我的书单里,我就抱着一丝好奇心翻开了它。最初的几页,确实如我所料,充斥着各种缩写、图表和技术术语,像是什么“爆炸下限”、“传感器原理”、“防爆等级”之类的。我努力地想要跟上作者的思路,试图理解这些专业知识到底是如何构建起一个可燃气体探测器的。我特别想知道,在“0~100%LEL”这个看似简单的测量范围内,究竟隐藏着多少技术上的挑战和考量。比如说,当气体浓度接近LEL的100%时,探测器是如何保持其灵敏度和准确性的?会不会存在一种“过载”现象,导致在高浓度下反而失灵?而且,LEL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可燃气体有着不同的LEL值,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设计和标定探测器时,如何针对这一变量进行优化?我一直在寻找关于探测器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比如是否会受到潮湿、粉尘、或者其他干扰气体的化学性质的影响,进而导致误报或漏报。标准中是否有关于探测器长期使用的性能衰减以及如何进行周期性校验的详细指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有一些实际的应用指导,比如在特定工业场景下,应该如何选择和安装这类探测器,以及相关的安全规程。

评分

当我看到《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关于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我一直对“0~100%LEL”这个测量范围非常好奇。它意味着这款探测器能够全面覆盖从微弱气体泄漏到接近爆炸临界点的整个危险浓度区间。我想深入了解的是,在实现这样一个宽泛的测量能力时,不同的传感器技术(如催化燃烧式、半导体式、红外式等)是如何应对其固有的局限性的?例如,在低浓度下如何保证灵敏度和及时预警,而在高浓度下又如何维持精度和避免性能衰减?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标准对探测器在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要求,比如极端温度、高湿度、或者氧气含量异常时,探测器读数是否会受到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校准和补偿?我特别关心的是,标准是如何规定探测器在0% LEL和100% LEL这两个关键点上的测量准确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现场校验。对于实际使用者来说,这本书是否能提供关于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如石油化工、天然气储存、地下工程等)来选择最合适的探测器型号,以及关于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和定期检定的实用操作指南?

评分

我拿到《GB 15322.1-2003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点》这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实用性。一个可燃气体探测器,能够覆盖从极低浓度到接近爆炸极限的整个范围(0-100%LEL),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技术指标。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探测器(比如催化燃烧式、半导体式、电化学式等等)在处理如此宽泛的测量范围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的。特别是在接近100%LEL这个危险区域,探测器的响应速度、精度、以及是否会出现“饱和”导致读数失真,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关于探测器在不同气体种类(如甲烷、丙烷、氢气等)下的校准方法和精度要求?毕竟,不同气体的LEL值差异很大,而0-100% LEL这个概念是相对的。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给出关于探测器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克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大气压、氧气含量等)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的解决方案。例如,是否有具体的防护措施或补偿算法?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行的工业环境,这本书在探测器的长期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寿命预测方面,是否有详细的指导?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探测器安装、维护、故障诊断以及定期校验的实用建议,这些对于确保设备在关键时刻能够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