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第二版) | 作者 | 陈振明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025926 | 出版日期 | 2005-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k | 商品重量 | 0.763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的修订版。作者在保留版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与扩充。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政策实践,同时吸纳了当代国外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为目前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教学框架,适合作为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MPA学员)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节 政策科学的兴起 政策研究溯源 政策科学运动 从政策科学到政策分析 第二节 什么是政策科学 政策科学的概念 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 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 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政策科学的划界 第三节 中国政策科学的建构 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现状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取向 中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上篇 政策系统 第二章 政策与政策系统 节 政策的内容与实质 政策的概念 政策的本质 政策的基本功能 政策的分类 第二节 政策系统的构成 “主体”和“客体”的概念 政策主体 政策客体 政策环境 第三节 政策系统的运行 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政策子系统的划分 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第三章 政策活动者 节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执政党 司法机关 第二节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利益团体 公民(选民) 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节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 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 第五章 政策工具 中篇 政策过程 第六章 政策制定 节 政策过程 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的种类 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 建立政策议程的策略 第七章 政策执行 第八章 政策评估 第九章 政策监控 第十章 政策终结与周期 下篇 政策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第十二章 系统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第十五章 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 第十六章 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
| 编辑推荐 | |
| 1998年,在完成“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项目”——“政策科学的教学内容研究”的科研任务,并总结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编写出版了《政策科学》一书。该书有其特色和优点,出版五年来多次重印,被广泛地使用和引证,尤其是被许多高校用作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教学或科研奖。简言之,《政策科学》获得了学界的好评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它既可以作为公共管理和政治学各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MPA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公务员培 训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其他希望增长公共管理和政治学领域知识的读者的一般性读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遵循着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和理论基础出发,逐步聚焦到微观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各个环节。这种“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叙事逻辑,非常适合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者。每一章的收尾部分,都有清晰的总结和延伸阅读的建议,为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它在政策执行章节的处理,避免了许多入门书籍常常犯的错误——即过度美化执行环节的顺畅性。相反,它着重分析了“执行的悖论”,强调了上下级目标错位、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挑战,这为我日后在观察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时,提供了一套更为审慎和现实的观察视角。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经典之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复杂社会治理问题的“方法论”。
评分与我之前接触过的几本国外引进的政策分析教材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亲切和受用的地方在于其对本土化情境的关照。虽然它教授的是普适性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模型,但在大量的案例选取和论证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尝试搭建一座连接西方经典理论与本土现实的桥梁。许多理论的阐释,都巧妙地穿插了国内实际发生的政策事件作为佐证或反例,这大大降低了理论的“悬浮感”。读者在学习“利益相关者分析”时,不必再费力去想象一个完全陌生的政治环境,而是可以通过书中提及的国内具体案例,立刻理解这些利益关系是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中运作的。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且能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富有实践意义,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吸收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那种低调的蓝和灰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学术重量。我是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公共政策分析框架的入门读物时偶然翻到它的。坦率地说,初读时确实有些吃力,里面的概念和模型,比如理性选择模型、增量主义的讨论,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像是一道道需要攀爬的高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作者构建逻辑的严谨性。他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清晰的论证步骤,一点点地掰开揉碎,呈现给读者。特别是在讨论政策评估那一章节,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量化和质性评估方法的优劣势,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这对我来说,远超了一本普通教材的价值,更像是一本带着你实地考察政策现场的向导手册。书中的图表和模型非常经典,即便只是停留在图示层面,也足够勾勒出政策制定流程的全貌,让人对决策背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政策”这个词的肤浅认知。在过去,我可能简单地认为政策就是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策背后那张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价值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关于“政策议程设置”的部分,作者用极为犀利的角度剖析了哪些议题能被看见,哪些被边缘化,这背后隐藏的权力博弈和话语权争夺,简直就是一出精彩的社会戏剧。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分析了特定社会问题如何被“问题化”并最终进入决策视野的过程,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结构,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只是在教你“怎么做”政策分析,更是在训练你的批判性思维,让你学会去质疑既定的“事实”和“解决方案”。它鼓励读者跳出既定的思维定势,去探究每一个政策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原因,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而有力”。它没有过多煽情的修辞或花哨的语言,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在精确地传递信息,绝无半点冗余。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它在面对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公共议题时,显得尤为可靠。例如,在讨论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效率时,作者会非常冷静地列出每种工具(如补贴、管制、信息宣传)的适用情境、潜在的副作用以及历史上的成败案例,绝不偏袒任何一方。这种面面俱到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参考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充满个人偏见的评论集。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个具体的政策分析概念而回翻查阅,每次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它就像一块基石,夯实了我对政策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认知,使得我在阅读后续的专业报告时,能够迅速定位到核心的理论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