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中国道教典籍丛刊 (全3册)

云笈七签/中国道教典籍丛刊 (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道教
  • 道教典籍
  • 云笈七签
  • 中国道教
  • 宗教文化
  • 古代文献
  • 文化典籍
  • 修道养生
  • 内丹术
  • 全套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30749
商品编码:12854511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云笈七签

定价:168元

作者:(宋)张君房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1730749

字数:1200000

页码: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云笈七签》,北宋张君房编,是一部宋代道教类书。道教称收藏道教典籍的容器为“云笈”,分道教典籍为“三洞四辅”共七部,此书名“云笈七签”即掇取七部精华之意。初学者在浩瀚的道教典籍面前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此书系统的收录了北宋以前的道教经典著作,具有简明全面的特点,为初学者的学习指明了门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

本次整理出版的《云笈七签》,以明代《正统道藏》所收录的版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的一部道教类书,素称 “小道藏”、“道教小科”。更为重要的是,张君房据以编修《云笈七签》的底本《大宋天宫宝藏》在流传中佚失,《云笈七签》这一《大宋天宫宝藏》的“简抄本”的史料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

张君房编修的《云笈七签》给我们保存了大量北宋以前的道书及其他古籍甚多,其中有的今已散佚或失传,反可以凭借此书得以完整的流传或保存吉光片羽。 就没有散佚的书籍,由于《云笈七签》大体保存了宋本的旧貌,也可以用它来作为校雠订正之用。《云笈七签》除了道教本身的东西外,还涉及大量的教外内容,如有关宇宙构成、天 地化生、人类由来,乃至天文地理、物化学、民俗风情等,这对我们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是常有价值的材料。《云笈七签》的编撰体例不再是沿用刘宋陆修静、孟法师以来的三 洞四辅七部分类法,而是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创立了更科学、更准确、更细致的部类编排法。张君房把道经丰富的内容分为块,以“道德”为起始,以“灵 验”为终结,以“法术”为主干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教内容 的体系性、完整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




《云笈七签》是中国道教文献史上的瑰宝,它并非一部单纯的经典汇编,而是一部集大成、体系化的道教百科全书。这部巨著在道教思想、神学、法术、养生、历法、医药、符箓、丹道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论述,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成书背景与价值 《云笈七签》编纂于北宋时期,由著名道士张君房主持编撰。张君房出身官宦世家,历仕真宗、仁宗两朝,深谙朝廷内外之道。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强大的组织能力,网罗了当时流传的各种道教典籍,经过精心梳理、分类和考订,最终汇集成这部鸿篇巨制。成书的年代,正值道教经过唐代的发展,宋代又因皇室的推崇而进入一个繁荣时期。《云笈七签》的编成,既是对前代道教思想和实践的总结,也为宋代及以后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道教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云笈七签》以其宏大的体例和丰富的内涵,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道教知识体系。它不像某些单篇经典那样专注于某个特定方面,而是将道教的各个分支学科融会贯通,展现了道教作为一个整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道教典籍的保存者:在《云笈七签》编成之前,大量的道教经典散佚严重。张君房通过搜集整理,将许多珍贵的道教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为后人研究道教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许多今天已经失传的经典,只能通过《云笈七签》中的引文得以窥见其大致面貌。 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道教核心思想的论述,如“道”的本体论、宇宙论、修道方法、神仙体系等。它不仅整合了早期道教的思想,也吸纳了魏晋玄学、佛教等外来思想的影响,展现了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脉络。 道教实践的指南:除了理论阐述,《云笈七签》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道教的实践活动,包括修炼方术、养生导引、符箓斋醮、丹药炼制等。这些内容为实践道士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方法,使其成为道教徒修行实践的重要参考。 道教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云笈七签》不仅是研究道教本身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哲学、医学、科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折射出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探索。 内容纲要与结构 《云笈七签》共分为一百卷,内容浩瀚,结构严谨。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一、 总论与基础理论 卷一至卷十:道教总论与经典介绍 这部分主要对道教的起源、发展、基本教义、道教宇宙观(如“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五行理论等进行总述。同时,也对历代重要的道教经典进行介绍和评述,如《道德经》、《庄子》、《周易参同契》等,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 二、 神仙谱系与修炼法门 卷十一至卷三十:神仙传记与等级 《云笈七签》详细记载了道教丰富多彩的神仙谱系,包括三清、四御、八仙、以及历代著名的仙人、高道的事迹。这些传记不仅展现了道教对超脱生死、追求长生的向往,也包含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传说。 天神地祇:书中对天界的诸位神祇,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以及地界的鬼神、山川神灵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包括他们的职能、形象和祭祀方式。 人仙鬼仙地仙天仙:对不同层次的神仙进行了划分,并详细介绍了不同仙人的修炼过程和得道经历,为后人树立了修炼的目标和榜样。 列仙传记:收录了大量历代著名仙人的生平事迹,如老子、庄子、葛洪、陶弘景等,这些传记不仅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人物传说。 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修炼方术与养生之道 这是《云笈七签》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阐述了道教的各种修炼方法,旨在追求长生不老和身体的健康。 内丹修炼:详述了金丹大道的理论与实践,包括炼气、炼神、炼形等内功方法,如“胎息法”、“还精补脑”等,以及筑基、开辟、养胎、炼丹等各个阶段的修炼要领。 外丹炼制:介绍了各种矿物、草药的炼制方法,以期服食而得道。虽然现代科学认为外丹对人体有害,但在古代,这是道教追求长生的一种重要途径。 导引吐纳:详细介绍了各种身体运动和呼吸调息的方法,如八段锦、五禽戏的早期形式等,强调通过形体活动和呼吸调节来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食疗与养生:论述了不同食物的药用价值和养生功效,提倡合理的饮食起居,以达到“食医”的目的。 三、 符箓、斋醮与仪式 卷五十一至卷七十:符箓、咒语与斋醮科仪 这部分是关于道教仪式和法术的重要记载。 符箓大全:收录了大量不同用途的符箓,包括招神、驱鬼、治病、祈福、镇宅等,并附有详细的画符方法、咒语念诵以及使用禁忌。符箓是道教通神、施法的媒介。 斋醮科仪:介绍了各种斋醮仪式的流程、唱词、法器以及祭祀神灵的程序。斋醮是道教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而举行的重要宗教活动。 咒语与祝祷:包含了大量与符箓、斋醮相配合的咒语和祝祷词,是道教法事中沟通神灵、表达愿望的重要语言形式。 四、 历法、医药与天文 卷七十一至卷八十:天文、历法与占卜 道教与古代天文学、历法紧密相连,书中对此有详细的阐述。 天象观测:介绍了古代的星象、天体运行规律,以及天象变化与人间祸福的关系。 历法制定:论述了历法的起源、种类以及如何根据天象制定历法,这与道教的祭祀、修道活动息息相关。 占卜预测:介绍了各种占卜方法,如六壬、奇门遁甲等,用于预测吉凶祸福。 卷八十一至卷九十:医药与本草 道教在医学领域也有着深厚的积淀,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医药知识。 本草学: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炮制方法以及配伍禁忌,许多药物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方剂学:收录了大量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这些方剂很多都体现了道教注重“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医学思想。 养生医药:将医药与养生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食疗、药补的方略,强调预防疾病、颐养生命。 五、 附录与杂说 卷九十一至卷一百:杂说、杂篇与总目录 这部分内容相对自由,包含了道教的其他重要论述,如关于道教音乐、道教建筑、道教伦理道德等。同时,也收录了许多简短的杂篇,以及对全书内容的索引和总结。 《云笈七签》的意义与影响 《云笈七签》的出现,标志着道教文献整理和体系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为后世道教徒提供了修行、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指导,更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道教、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献。 对后世道教的影响:后世的道教典籍,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云笈七签》的影响。许多道教流派在阐述自身教义时,常常会引用《云笈七签》中的观点或内容。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书中关于养生、医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论述,也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其中记载的许多本草知识和养生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国际学术研究价值:《云笈七签》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高度重视,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对《云笈七签》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的精髓。 总而言之,《云笈七签》是一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道教经典巨著,它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哲学、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一把金钥匙。它的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整,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略显保守,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但这恰恰凸显了它作为“丛刊”的严肃性。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色彩鲜明的封面或者大胆的版式设计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沉稳的、接近学术专著的风格。内页的纸张质量倒是值得称赞,印刷清晰,墨色均匀,这对于阅读这种信息密度极大的古籍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索引和注释部分(如果它有的话,但很多原典丛刊的注释不如现代出版物详尽),发现它更倾向于忠实地呈现原始文本,而非进行过多的现代“阐释”。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它保持了文本的纯粹性,让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建构知识体系;但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快速掌握核心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步履维艰。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其他工具书来辅助理解某个专有名词或典故的出处,这极大地减缓了阅读的速度。不过,正因为它的“不妥协”,使得它成为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始资料库,其历史文献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读物”的实用价值。

评分

这部典籍的体量实在惊人,初捧在手,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就扑面而来。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道家基础思想的入门读物,结果被这套书的广博精深震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经过现代解读和提炼的“速食”道教读物,而是像一个未经雕琢的宝库,直接呈现了古代道教文献的原始风貌。翻开第一册,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繁复的插图和工整的抄录字体,那种古朴的韵味,即便是用现代的印刷技术重现,也难以掩盖其历史的沧桑。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辨认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上,许多概念需要结合上下文乃至其他相关古籍才能勉强理解其大概意思。比如其中关于“内丹”的阐述,文字极其精炼,句法也颇为跳跃,初读时感觉像是在破译天书,完全没有平易近入的指引。这套书更像是为资深的道教学者或研究人员准备的“原典”,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每前进一步都像是攀登一座高峰,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尽管过程艰辛,但那种亲手触摸历史、与古代思想家进行无声对话的感觉,是任何现代翻译本都无法替代的,这种“求真”的体验本身就极具价值。

评分

坦率地说,如果不是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脉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我可能很难坚持读完这套书。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要求很高,很多概念的引入是“不设防”的,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直接进入核心讨论。举个例子,它在探讨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法门时,所引用的经文典故可能来自于另一本我并未涉猎过的早期道藏典籍。这就像是看一部系列电影,我却只拿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很多情节的铺垫和人物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我自行脑补和外部查证。因此,它不是一本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书籍,也绝非能让你在通勤路上快速消化的娱乐读物。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研究材料,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学理和实践方法。但对于那些真正想探究道教思想源流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份“门槛高”恰恰保证了其文献的纯正性和不可替代性。

评分

我惊喜地发现,尽管这套书专注于道教典籍的汇编,但其中涉及的领域远比我想象的要宽泛得多。它不仅仅是关于炼丹服气或者神仙传说,其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古代哲学思辨、天文历法、甚至是医学养生方面的记载。这让我对古代“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宗教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观。比如,在某一篇的论述中,它将宇宙的运行与人体的生理节律进行了极为精妙的类比,那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思维,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横向联系”的冲动——这段记载会不会与《黄帝内经》中的某些观点相呼应?那个术语会不会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留下影子?这种探索的乐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迫使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去审视问题。它不是一本线性叙事的故事书,而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节点,需要读者自己去编织连接,这个过程非常烧脑,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评分

从个人体验上来说,阅读这套书更像是一场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静修”过程,而不是轻松的休闲。我通常需要在完全安静的环境下,排除一切干扰才能进入状态。它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古代的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一,语气抑扬顿挫,读起来有一种诵读的韵律感,但这韵律感并非为了悦耳,而是为了强调其内容的庄重和神圣性。我发现,越往后读,我的阅读节奏就越慢,不是因为内容更难,而是因为我越来越害怕错过那些细微的、可能隐藏着重要线索的词语。有时,一个看似普通的介词或助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就代表了一种流派的根本区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现代出版的“道家智慧”书籍,往往用大白话将所有东西都解释得一清二楚,虽然容易理解,但总觉得少了一层与古人“共鸣”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这套丛刊的好处就在于,它保留了这种“距离感”,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对心性的磨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