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云笈七签
定价:168元
作者:(宋)张君房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1730749
字数:1200000
页码: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云笈七签》,北宋张君房编,是一部宋代道教类书。道教称收藏道教典籍的容器为“云笈”,分道教典籍为“三洞四辅”共七部,此书名“云笈七签”即掇取七部精华之意。初学者在浩瀚的道教典籍面前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此书系统的收录了北宋以前的道教经典著作,具有简明全面的特点,为初学者的学习指明了门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
本次整理出版的《云笈七签》,以明代《正统道藏》所收录的版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的一部道教类书,素称 “小道藏”、“道教小科”。更为重要的是,张君房据以编修《云笈七签》的底本《大宋天宫宝藏》在流传中佚失,《云笈七签》这一《大宋天宫宝藏》的“简抄本”的史料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
张君房编修的《云笈七签》给我们保存了大量北宋以前的道书及其他古籍甚多,其中有的今已散佚或失传,反可以凭借此书得以完整的流传或保存吉光片羽。 就没有散佚的书籍,由于《云笈七签》大体保存了宋本的旧貌,也可以用它来作为校雠订正之用。《云笈七签》除了道教本身的东西外,还涉及大量的教外内容,如有关宇宙构成、天 地化生、人类由来,乃至天文地理、物化学、民俗风情等,这对我们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是常有价值的材料。《云笈七签》的编撰体例不再是沿用刘宋陆修静、孟法师以来的三 洞四辅七部分类法,而是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创立了更科学、更准确、更细致的部类编排法。张君房把道经丰富的内容分为块,以“道德”为起始,以“灵 验”为终结,以“法术”为主干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教内容 的体系性、完整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略显保守,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但这恰恰凸显了它作为“丛刊”的严肃性。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色彩鲜明的封面或者大胆的版式设计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沉稳的、接近学术专著的风格。内页的纸张质量倒是值得称赞,印刷清晰,墨色均匀,这对于阅读这种信息密度极大的古籍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索引和注释部分(如果它有的话,但很多原典丛刊的注释不如现代出版物详尽),发现它更倾向于忠实地呈现原始文本,而非进行过多的现代“阐释”。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它保持了文本的纯粹性,让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建构知识体系;但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快速掌握核心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步履维艰。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其他工具书来辅助理解某个专有名词或典故的出处,这极大地减缓了阅读的速度。不过,正因为它的“不妥协”,使得它成为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始资料库,其历史文献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读物”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部典籍的体量实在惊人,初捧在手,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就扑面而来。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道家基础思想的入门读物,结果被这套书的广博精深震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经过现代解读和提炼的“速食”道教读物,而是像一个未经雕琢的宝库,直接呈现了古代道教文献的原始风貌。翻开第一册,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繁复的插图和工整的抄录字体,那种古朴的韵味,即便是用现代的印刷技术重现,也难以掩盖其历史的沧桑。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辨认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上,许多概念需要结合上下文乃至其他相关古籍才能勉强理解其大概意思。比如其中关于“内丹”的阐述,文字极其精炼,句法也颇为跳跃,初读时感觉像是在破译天书,完全没有平易近入的指引。这套书更像是为资深的道教学者或研究人员准备的“原典”,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每前进一步都像是攀登一座高峰,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尽管过程艰辛,但那种亲手触摸历史、与古代思想家进行无声对话的感觉,是任何现代翻译本都无法替代的,这种“求真”的体验本身就极具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如果不是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脉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我可能很难坚持读完这套书。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要求很高,很多概念的引入是“不设防”的,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直接进入核心讨论。举个例子,它在探讨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法门时,所引用的经文典故可能来自于另一本我并未涉猎过的早期道藏典籍。这就像是看一部系列电影,我却只拿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很多情节的铺垫和人物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我自行脑补和外部查证。因此,它不是一本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书籍,也绝非能让你在通勤路上快速消化的娱乐读物。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研究材料,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学理和实践方法。但对于那些真正想探究道教思想源流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份“门槛高”恰恰保证了其文献的纯正性和不可替代性。
评分我惊喜地发现,尽管这套书专注于道教典籍的汇编,但其中涉及的领域远比我想象的要宽泛得多。它不仅仅是关于炼丹服气或者神仙传说,其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古代哲学思辨、天文历法、甚至是医学养生方面的记载。这让我对古代“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宗教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观。比如,在某一篇的论述中,它将宇宙的运行与人体的生理节律进行了极为精妙的类比,那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思维,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横向联系”的冲动——这段记载会不会与《黄帝内经》中的某些观点相呼应?那个术语会不会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留下影子?这种探索的乐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迫使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去审视问题。它不是一本线性叙事的故事书,而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节点,需要读者自己去编织连接,这个过程非常烧脑,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评分从个人体验上来说,阅读这套书更像是一场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静修”过程,而不是轻松的休闲。我通常需要在完全安静的环境下,排除一切干扰才能进入状态。它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古代的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一,语气抑扬顿挫,读起来有一种诵读的韵律感,但这韵律感并非为了悦耳,而是为了强调其内容的庄重和神圣性。我发现,越往后读,我的阅读节奏就越慢,不是因为内容更难,而是因为我越来越害怕错过那些细微的、可能隐藏着重要线索的词语。有时,一个看似普通的介词或助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就代表了一种流派的根本区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现代出版的“道家智慧”书籍,往往用大白话将所有东西都解释得一清二楚,虽然容易理解,但总觉得少了一层与古人“共鸣”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这套丛刊的好处就在于,它保留了这种“距离感”,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对心性的磨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