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知識

邏輯與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 著
圖書標籤:
  • 邏輯學
  • 知識論
  • 哲學
  • 認知科學
  • 推理
  • 論證
  • 形式邏輯
  • 語義學
  • 信息科學
  • 人工智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15882
商品編碼:12735948164
齣版時間:1996-06-01

具體描述

作  者:(英)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著;先莉均 譯 定  價:42 齣 版 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1996年06月01日 頁  數:465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015882 《邏輯與知識》是英國有名哲學傢伯特蘭·羅素的一部主要著作。全書約三十萬字。由羅素1901—1950年發錶的十篇文章所組成:(1)關係邏輯;(2)論指謂;(3)以類型論為基礎的數理邏輯;(4)論共相與殊相的關係;(5)論親知的性質;(6)邏輯原子主義哲學;(7)論命題:命題是什麼和命題怎樣産生意義;(8)邏輯原子主義;(9)論時序;(10)邏輯實證主義。這是一部頗有學術價值的哲學專著,對研究羅素哲學思想的發展和當代分析哲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序言
關係邏輯(1901年)
論指稱(1905年)
以類型論為基礎的數理邏輯(1908年)
論共相與殊相的關係(1911年)
論親知的性質(1914年)
邏輯原子主義哲學(1918年)
論命題:命題是什麼和命題怎樣具有意義(1919年)
邏輯原子主義(1924年)
論時序(1936年)
邏輯實證主義(1950年)
譯後記

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邏輯與知識》是英國有名哲學傢伯特蘭·羅素的一部主要著作。全書約三十萬字。由羅素1901—1950年發錶的十篇文章所組成:(1)關係邏輯;(2)論指謂;(3)以類型論為基礎的數理邏輯;(4)論共相與殊相的關係;(5)論親知的性質;(6)邏輯原子主義哲學;(7)論命題:命題是什麼和命題怎樣産生意義;(8)邏輯原子主義;(9)論時序;(10)邏輯實證主義。 (英)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著;先莉均 譯 伯特蘭·羅素(1872—1970),英國有名的哲學傢、數學傢、文學傢和社會活動傢,先後執教於劍橋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等世界知名高等學府,是20世紀西方社會很有名且擁有很廣泛讀者的思想大師,被稱為“世紀的智者”。愛因斯坦曾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很快樂的時光之一。”60年代羅素曾將他的巨著《西方哲學史》一書寄贈給中國偉人,而《西方的智慧》正是在此基礎上勾勒新意,筆耕而成。     當今的法國國王。喜好綜閤的黑格爾信徒可能會推斷說,法國國王戴瞭假發。
    (3)再看命題“A不同於B”。如果該命題真,則A和B之間就有差異。這一事實可以由“A和B之間的差異實存(subsist)”的形式來錶述。但是,如果A不同於B是假的,那麼,A和B之間就沒有差異。這一事實可以由“A和B之間的差異並不實存”的形式來錶述。可是一個非實體怎麼能夠成為命題的主詞呢?隻要“我在”(I am)被看成對實存(subsistence)或有(being)①的斷言,而不是對存在(existence)的斷言,那麼,“我思故我在”與“我是命題的主詞故我在”一樣不明顯。因而會齣現否定任何事物之有(實存)必定要産生自相矛盾的情況;然而在談及邁農的時候我們已經注意到,肯定事物之有(實存)有時也會導緻矛盾。因此等
《邏輯與知識》 引言 人類的智慧,如同浩瀚星河,其閃耀的光芒並非全然是天賦的饋贈,而是經過嚴謹的思考、係統的梳理與精細的提煉。在文明的長河中,一種古老而又永恒的力量,始終在指引著我們探索未知的邊界,辨析真僞的迷霧,構建清晰而堅實的認知體係。這種力量,便是邏輯;而知識,則是我們仰望星空、俯察大地後所收獲的寶藏。 《邏輯與知識》一書,並非要將邏輯與知識割裂開來,生硬地對它們進行二分。恰恰相反,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相互滋養的關係,展現它們如何共同構建起人類理性思考的宏偉殿堂。邏輯是構築知識的骨架,是連接事實與結論的橋梁;而知識則是邏輯得以施展的土壤,是邏輯推演的素材與目標。脫離瞭邏輯,知識將淪為雜亂無章的碎片;而缺乏知識的邏輯,則會成為無的放矢的空談。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所有渴望提升思維能力、深化認知水平的求知者。無論您是學生,正處於知識積纍的黃金時期,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還是學者,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追求真理,需要嚴謹的論證邏輯;抑或是職場人士,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需要快速辨彆信息真僞,做齣明智決策;甚至是對哲學、科學、語言等領域懷有好奇心,希望瞭解事物本質的普通讀者,《邏輯與知識》都將為您提供一把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 我們並非要灌輸一套僵化的理論,而是要引導讀者踏上一段自我發現與自我提升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您將學會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有效地溝通,如何理性地判斷,最終如何構建一個更加準確、更加深刻的世界觀。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輔以豐富的案例和貼近生活的論述,力求讓抽象的邏輯概念變得生動有趣,讓宏大的知識體係變得清晰可見。 第一章:邏輯的基石——概念與判斷 萬物皆始於概念。在《邏輯與知識》的開篇,我們將首先探討構成思維最基本單元的概念。什麼是概念?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如何辨彆概念的清晰度與準確性?本書將深入分析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解釋如何通過明確概念來避免模糊與歧義。我們將學習如何對概念進行分類、定義,以及如何識彆概念之間的關係,如包含、並列、矛盾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進入判斷的領域。判斷是思維對事物之間的關係所進行的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每一次的認識,每一次的思考,都離不開判斷。本書將詳細闡述判斷的結構,包括主項、謂項與聯結項,並介紹各種不同類型的判斷,如直言判斷、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等。我們將探討判斷的真假問題,學習如何判斷一個陳述是否真實,以及如何根據已知為真的判斷推導齣新的判斷。 通過對概念與判斷的深入理解,讀者將為後續更復雜的邏輯推理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將認識到,清晰的概念是準確判斷的前提,而準確的判斷則是有效推理的起點。這一章將帶領讀者走進思維的“細胞”層麵,理解構成一切復雜思維活動的最小單位。 第二章:思維的脈絡——推理的形式 如果說概念和判斷是思維的磚石,那麼推理就是將這些磚石按照一定的規則搭建起來的建築。推理是人類思維的核心活動,它使我們能夠從已知推導齣未知,從前提得齣結論。本書將係統地介紹不同形式的推理,幫助讀者掌握思維的“脈絡”。 首先,我們將深入探討演繹推理。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一般的思維過程,其結論必然包含在前提之中,具有高度的確定性。我們將重點講解三段論,這是演繹推理中最經典、最常用的形式。本書將詳細分析三段論的構成要素、規則以及常見謬誤,幫助讀者學會如何構建有效的演繹推理,避免邏輯上的漏洞。此外,我們還將介紹其他重要的演繹推理形式,如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 接著,我們將轉嚮歸納推理。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其結論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並非必然。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歸納推理,如簡單枚舉歸納、因果歸納、類比推理等,並分析其適用範圍和局限性。本書將強調,雖然歸納推理的結果不具有絕對的確定性,但它是科學發現和知識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本書還將介紹溯因推理(推理到最佳解釋),一種從觀察到的現象齣發,尋找最可能解釋的推理方式。我們將探討其在科學研究、日常生活推理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些不同推理形式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思維是如何運轉的,如何從有限的信息中獲得更廣泛的認知。 第三章:邏輯的藝術——論證與謬誤 邏輯不僅僅是思維的工具,更是一門藝術。有效的論證能夠清晰地錶達思想,有力地說服他人;而謬誤則會誤導思維,阻礙真理的探索。在《邏輯與知識》的這一章節,我們將學習如何進行嚴謹的論證,如何識彆和避免常見的邏輯謬誤。 論證是邏輯推理的載體,它是由前提和結論組成的。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構建一個強有力的論證,確保前提的真實性、相關性,以及推理的有效性。我們將學習如何清晰地陳述論點,如何用充分的證據支持論點,以及如何應對反駁。 同時,我們也將深入剖析各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這些謬誤往往以貌似閤理的方式齣現,但卻包含著邏輯上的缺陷。本書將列舉並解釋如人身攻擊、稻草人謬誤、滑坡謬誤、訴諸權威謬誤、非黑即白謬誤、循環論證等,並提供具體的識彆方法和反駁技巧。通過學習識彆謬誤,讀者將能夠更有效地辨彆他人論證的缺陷,同時也能避免在自己的思考和錶達中犯下同樣的錯誤。 掌握論證與謬誤的知識,意味著讀者將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意味著您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分析信息,評估其閤理性,從而做齣更明智的判斷。 第四章:知識的殿堂——體係與方法 邏輯為知識的構建提供瞭框架和工具,而知識則是邏輯得以生長的土壤。本章將聚焦於知識的本質、分類以及獲取知識的有效方法。 我們將探討知識的來源,包括經驗、理性、直覺等,並分析不同知識體係的特點,如科學知識、哲學知識、藝術知識、曆史知識等。本書將強調知識的係統性,解釋為何孤立的知識點難以發揮其最大價值,而構建成體係的知識則能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介紹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知識獲取與構建方法。我們將探討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從浩瀚的信息中篩選齣有價值的內容,如何做筆記,如何總結歸納。我們將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假設、實驗、驗證等。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如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見解。 本書將鼓勵讀者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並提供在不同領域學習和探索的指導。我們將認識到,知識並非靜止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和更新的。掌握瞭科學的知識獲取方法,就等於擁有瞭持續成長的能力。 第五章:邏輯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邏輯與知識並非僅僅是書本上的理論,它們深刻地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邏輯與知識》的最後一章,將重點闡述如何將邏輯思維和知識體係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生活品質。 我們將分析在日常決策中如何運用邏輯推理,例如購物時的性價比分析、健康飲食的選擇、職業規劃的考量等。本書將展示如何通過清晰的邏輯來分析復雜情況,權衡利弊,做齣最優選擇。 在人際交往中,邏輯思維同樣至關重要。我們將學習如何清晰、有條理地錶達自己的觀點,如何理解他人的觀點,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商。本書將探討如何運用邏輯來化解矛盾,增進理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邏輯與知識在理解新聞事件、辨彆網絡謠言、參與公共討論等方麵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具備辨彆信息真僞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是每個人都必須擁有的重要素質。 本書的結尾,我們將迴歸本書的初衷,再次強調邏輯與知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我們將鼓勵讀者將所學到的邏輯方法和知識體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成為一個更具智慧、更具洞察力的人。 結語 《邏輯與知識》是一次對人類理性力量的探索,一次對智慧之光的追尋。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點燃您思考的火花,拓展您認知的疆界。願您在這段旅程中,不僅掌握邏輯的工具,更領略知識的魅力,最終活齣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更加精彩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開這冊書時,我本以為會遇到那種標準化的哲學教科書式的枯燥論述,但很快,我的預感就被徹底顛覆瞭。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智力音樂會,節奏時而舒緩悠揚,時而激昂澎湃。作者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古典的韻味,遣詞造句考究而富有張力,仿佛能聽到古希臘哲人低沉而有力的辯論聲。然而,這種古典外衣下包裹的卻是極其現代、甚至可以說是前沿的思辨。書中對“信息熵減”這一概念的闡釋,尤其令人拍案叫絕,它沒有采用任何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一係列巧妙的比喻,如“記憶的潮汐”和“遺忘的重力”,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冥想,所有的思維雜音都被過濾掉瞭,隻剩下最純粹的思考火花在閃耀,這種精神上的洗滌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鬼斧神工。它不是綫性推進的,更像是由無數相互關聯的節點構成的復雜網絡。你從任何一個章節切入,似乎都能找到進入其核心思想的路徑,但當你試圖梳理齣一條清晰的閱讀主綫時,又會發現其內在的聯係比預想的要深遠和隱秘得多。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那些看似隨意的引述或典故,實際上都是精心埋設的伏筆或注釋,為後續的論證提供瞭堅實的基石。閱讀體驗上,這更像是在參與一場精心設計的解謎遊戲,你需要不斷迴溯前麵的綫索,纔能真正理解當前段落的深層含義。這種環環相扣的敘事和論證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粘性和智力參與度,讓人根本捨不得放下,總想知道下一個“環節”會揭示齣什麼。

評分

坦白說,我花瞭比預期更長的時間纔將這部作品啃完,並非因為它乏味,恰恰相反,是它太過“富有營養”,需要細嚼慢咽。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挖掘一座未被完全勘探的知識礦藏。書中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作者處理爭議性議題的手法——他從不急於給齣定論,而是如同一個高明的調酒師,將對立的觀點精確地混閤在一起,讓讀者自己去品嘗其中的酸甜苦辣。比如書中對比瞭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論模型,其論證的嚴密性幾乎無懈可擊,即便你內心傾嚮於其中一方,也會被另一方的邏輯所摺服。這種開放式的引導,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後續研究的興趣,它沒有給我終點,而是為我鋪設瞭一條通往更遠方的道路,充滿瞭未知的、令人興奮的挑戰。

評分

我習慣性地在閱讀時做大量的筆記,但對於這本書,我的筆頭動作明顯減少瞭,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空白處的塗畫和思緒導圖的構建。這並非因為內容太簡單,而是因為它的論述層次太過立體。作者似乎非常擅長運用“類比的透鏡”來聚焦復雜的概念。他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現象中,提煉齣足以支撐宏大理論的洞見。舉例來說,關於“概念的漂移性”那一章,作者竟然聯係到瞭城市規劃中不同時代建築風格的衝突,這種跨領域的類比,瞬間打破瞭我對抽象理論的畏懼感,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有血有肉。讀完後,我對“世界是如何被我們命名和定義的”這個問題産生瞭全新的、更為審慎的態度,這本書成功地重塑瞭我觀察和理解世界的底層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之精妙,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讀者的腦海中徐徐展開。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那個“悖論花園”的描繪,它不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一個純粹由思想構建的迷宮。書中的角色們,每一個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智力探險,他們對事物的深入剖析,迫使我不斷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認知框架。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獨自沉思良久,因為作者提齣的每一個論點都像是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的漣漪久久不能平息。這種需要主動參與構建理解的過程,而非被動接受信息的體驗,是極其珍貴的。特彆是關於“必然性與或然性邊界”的探討,其細膩程度,如同雕刻傢在打磨最微小的紋理,讓人感受到知識的厚重與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