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精)——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 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 湖北新华书店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精)——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 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机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物质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
  • 社会生活
  • 考古学
  • 文津奖
  • 中国好书
  • 湖北新华书店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9812
商品编码:1253336240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精)——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 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 作者 孙机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99812 出版日期 2014-07-01
字数 页码 432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孙机先生以大家的底蕴、晓畅的文笔,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呈现在这部书里。

   作者简介
孙机,1929年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全国美协授予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著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仰观集》等。

   目录
一 农业与膳食
二 酒、茶、糖、烟
三 纺织与服装
四 建筑与家具
五 交通工具
六 冶金
七 玉器、漆器、瓷器
八 文具、印刷、乐器
九 武备
一〇 科学技术
后记

   编辑推荐

1. 孙机先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在文物鉴定等方面具有非常深的造诣,在文物界、考古界享有盛誉。
2. 本书有大家的底蕴,却运用晓畅的文笔,内容朴实、准确、系统。
3. 本书所讲涉及农业与膳食、酒茶烟糖、纺织服装、建筑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玉漆瓷器、文具乐器、武备以及科学技术等十个方面,基本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
4. 书中用到的几百幅线描图,均为孙机先生亲笔手绘,画面生动,解说性强。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精)》一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考证,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宏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画卷。它并非简单罗列文物古迹,而是深入挖掘器物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技术水平、审美情趣乃至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观视角与微观审视的有机结合。作者并未局限于某一朝代或某一类别的物质遗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从史前时代直至明清时期,横跨数千年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实践。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到精巧的工艺品、宏伟的建筑,再到战争的兵器、交通的工具,本书无不细致入微地加以探讨。 在“衣”的方面,本书不仅介绍了不同时期服饰的形制、材质、色彩,更揭示了服装所承载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不同地域、民族的服饰特色。从粗布麻衣到丝绸锦缎,从简单的束腰到繁复的衣冠,每一寸织物都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的演进。 “食”的部分,则着眼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粮食作物、烹饪技术以及饮食器具。读者将了解到从采集狩猎到精耕细作的转变,认识到不同时期人们的食谱变化,以及厨房用具、餐具的材质与形制如何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食物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文化交流和节庆仪式的重要载体。 “住”的章节,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从原始的穴居、巢居,到夯土建筑、木结构建筑,再到各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居和宏伟的宫殿、庙宇,本书展现了古代建筑师们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居住空间。建筑的布局、材料的选择,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们对“家”的理解。 “行”的论述,则聚焦于古代交通工具与道路网络的变迁。马车、舟船、桥梁、道路的修建,构成了古代社会沟通与交流的动脉。本书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解读,展现了古代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播以及疆域的拓展。 除了这些基本的生活要素,本书还广泛涉猎了工艺美术、宗教器物、文房用具、丧葬习俗等与物质文化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工艺美术方面,本书会详细介绍青铜器、陶瓷、玉器、漆器、金银器等不同材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这些精美的器物不仅是古代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研究古代社会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借鉴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散落在文献、文物中的信息进行整合与重构,从而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古代物质文化图景。这种整合性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深入,结论更加可靠。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精)》的出版,无疑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们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参考著作,同时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生动窗口。它让我们不再仅仅从文字中想象古人的生活,而是能够通过他们留下的实物,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这是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是理解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来说,要深入了解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历史时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而《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这样一本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的书籍,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精》字可能意味着它在内容上更加精炼、详实,而“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和“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的荣誉,更是对这本书品质的有力证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物质生活差异,比如贵族的奢华与平民的简朴,以及这种差异是如何通过物质消费体现出来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物质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科技乃至思想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成就。

评分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书籍涌现出来,但真正能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却不多。《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这本书,听说是获得了“中国好书榜”和“文津奖”的双重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权威性。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让我们能够“看得见”古人的生活。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器物的名称和年代,更能深入挖掘这些物质背后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和文化象征。例如,一件简单的陶罐,它可能承载着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储存方式,甚至是祭祀仪式。一件华丽的服饰,则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审美风尚以及与外界的交流情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街巷,触摸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物品,聆听它们诉说的故事。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深深眷恋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丢失了太多宝贵的东西。那些曾经辉煌的手艺,那些融入了匠人血汗和智慧的器物,如今大多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窥见一斑。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股清流,让我得以在文字和图片中重拾那些失落的美好。《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陶瓷的温润,丝绸的华美,木器的精巧,还有金属的刚毅。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特色,比如唐朝的开放包容如何体现在其服饰和器皿上,宋朝的雅致细腻如何彰显于其瓷器和书画用具中。我也很想了解,古人在制作这些物品时所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工艺流程,这背后蕴含着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革新。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更具体地感知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以及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从而引发我对当下制造业和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思考。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这本书的简介,得知它是由湖北新华书店推荐并出版的,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和传播有了更深的信任感。新华书店作为国内重要的图书发行机构,其推荐的书籍通常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评估。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这涵盖的范围非常广阔,从衣食住行到工具器皿,从建筑艺术到生活习俗,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物质生活画卷。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一些具体器物的详细解析,比如古代的家具是如何设计的,当时的房屋结构有哪些特点,人们用什么样的炊具烹饪食物,又用什么样的餐具进食。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古人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生存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艺术的世界。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封面设计也颇有匠心,古朴的色调,搭配着一些精美的纹样,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拿到手里,厚实的手感,精美的装帧,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物质印记,去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璀璨的文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窗户,让我能更直观、更深入地认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些物质形态背后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这本书获得的荣誉也让我对其品质充满信心,这必定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内容扎实的学术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