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2015北大绿卡掌中宝系列丛书 高中英语同步词汇(人教版) | 作者 | 王玉 |
| 定价 | 10.00元 | 出版社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288802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224000 | 页码 | 348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159Kg |
| 内容简介 | |
内含高考425核心词 考频标注+考频排序 同步记忆 按教材顺序整理 全面记忆 按字母顺序梳理 重点记忆 按考查频次精理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词汇表一(按教材中出现顺序排列) RJ1 RJ2 RJ3 RJ4 RJ5 RJ6 RJ7 RJ8 RJ9 RJ10 RJ11 词汇表二(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Y Z 附录1:高频词汇 附录2:不规则动词表 本书略语和词性符号说明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10-2013)》,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精美的图文所震撼。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那些散落在民间、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民居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过去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的窗口。它并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一种更加亲切、直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四年间中国各地民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无论是恢弘的古宅大院,还是朴实无华的乡村小屋,都被镜头捕捉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到古老梁柱的呼吸,闻到泥土的芬芳。文字部分则详实可靠,不仅有建筑专家的深入分析,还有一些地方文史爱好者的亲身讲述,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让内容更加立体饱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南方水乡民居的章节,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装饰,还穿插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变迁,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独特的江南水韵。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性的缩影。例如,我之前对西北地区的窑洞建筑了解不多,这本书中的详细介绍和精美图片,让我对这种因地制宜、独具匠心的建筑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生活、地域文化和建筑史的生动记录,我从中汲取了太多的灵感和知识。
评分作为一名长年关注中国乡村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村落之中的民居,才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生活智慧的载体。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于近期中国民居研究与实践的了解空白。它像一位勤劳的记录者,将2010年至2013年间,中国各地民居的变迁、保护与创新,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它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实地调研资料,包括详尽的测绘图、高清的现场照片,以及对建筑细节的精微描述。另一方面,它又不乏对民居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探讨了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关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的专题,作者不仅详细分析了其适应潮湿气候的结构优势,还生动地描绘了与这种建筑形式相伴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让我体会到建筑与人的生活是如何密不可分的。还有对一些古村落保护性修缮案例的介绍,那些照片对比鲜明,直观地展现了修复前后的巨大变化,也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智慧地保留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不仅是建筑专业人士的宝贵参考,更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发展的人,都应该仔细品读的佳作。它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民居建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乡村历史变迁有着敏锐观察力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反映这段时期民居发展脉络的资料。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2010年至2013年间,中国各地民居的风貌、研究与发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赞赏它在案例选择上的多样性,从北方的黄土高原窑洞,到东南沿海的闽南厝,再到西南山区的吊脚楼,几乎涵盖了中国主要地域的民居类型。并且,它不仅仅是罗列这些建筑,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民居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水乡民居的研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枕河而居”的空间布局,还分析了船运、水利对当地民居建筑的影响,以及这种建筑模式如何与当地的水乡文化相融合,让我对这种独特的地域特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此外,书中还关注了当下许多亟待解决的民居保护问题,例如一些古村落的空心化、传统工艺的失传等,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之外的现实意义。它让我明白,民居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活态的文化,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保护、去传承。
评分作为一名长年致力于研究中国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反映中国民居建筑在这一时期发展和传承的资料。这本《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10-2013)》正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它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方式,记录了四年间中国各地民居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我尤其欣赏本书在选取案例时所展现出的地域多样性和文化深度。从晋北的土窑洞,到江南的水乡民居,再到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本书几乎囊括了中国主要的民居类型,并且对每一种类型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徽州民居的研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其粉墙黛瓦、马头墙等标志性特征,还深入探讨了这种建筑风格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宗族文化以及风水观念,让我对这些古老建筑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民居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问题,例如古村落的空心化、传统建筑材料的稀缺等,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这让我看到了本书在学术研究之外的社会价值。它让我明白,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活态的文化,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保护、去传承。
评分作为一名一直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我对能够系统性反映这段时期民居研究与实践的著作有着极高的期待。这本《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10-2013)》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如同一本详尽的档案,将四年间中国各地民居的变迁、保护与创新,以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居建筑的“本体”研究,包括其结构体系、材料运用、建造技术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例如对南方湿热地区民居通风、防潮设计的精微分析,以及北方寒冷地区民居保温、采暖措施的详实记录。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智慧。同时,本书并未止步于建筑本体,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民居与周边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记得其中关于某个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民居演变的专题,作者不仅分析了传统干栏式建筑的演变,还探讨了市场经济对村民居住观念和建筑形式的影响,以及在新旧文化碰撞下的新趋势,让我看到了民居在时代变迁中的动态发展。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图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为我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评分购买这本书,源于我个人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极大兴趣,而民居建筑作为其集大成者,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10-2013)》不负我望,它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将四年间的民居研究与实践成果汇集一堂,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的造型和结构,还深入探讨了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装饰艺术,甚至包括民居与周边环境、与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木雕、砖雕、石刻等装饰细节的详细介绍,配以高清晰度的局部特写图片,让人们能近距离欣赏到中国工匠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书中对徽州民居中精美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的详细分析,让我得以领略其细腻的构图、传神的造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民居材料的考证,例如不同地区特有的木材、石材、夯土技术等,这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民间艺术和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也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建筑情有独钟的旅行者,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去探访那些老宅子,感受时光留下的痕迹。这本书,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将我过去几年未能踏足的那些充满魅力的民居,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图纸和数据,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传递。我能从中感受到建筑师们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对地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执着追求。书中的案例覆盖了南北东西,从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到南方的徽派建筑、岭南民居,再到西南的吊脚楼、白族民居,每一处都独具匠心,各展风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某个北方古村落民居的整体性研究,作者通过对村落肌理、单体建筑、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地域建筑体系。其中对一户老宅的修复过程描述尤为精彩,不仅记录了工艺的复原,更讲述了与村民的沟通、协商,充满了人情味。书中还有一些关于现代民居设计如何融入传统元素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传统民居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可能。它让我明白,民居建筑并非是静止的历史遗存,而是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鲜活生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民居建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探访欲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村落深处的古老民居充满了向往,总觉得它们才是最纯粹、最真实的中华文化载体。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将我带进了这些隐藏的宝藏之中。它不仅仅是建筑的图解,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传统智慧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域民居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例如,某个南方民居中,厨房与厅堂的巧妙结合,如何适应当地的家族聚居模式;或是某个北方民居中,院落的划分如何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尊卑。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建筑与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民居修复的案例,那些精美的对比照片,展现了在专业人士的介入下,那些濒临消失的老宅是如何重焕生机。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某个古建筑的修复项目,不仅恢复了建筑的形制,更重要的是,让当地的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许多失传的技艺得以重现,这让我感受到了保护不仅仅是“修旧如旧”,更是“活化”与“传承”。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民居建筑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建筑的“灵魂”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房子,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这本书,恰好捕捉到了这种“灵魂”。它并非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的叙事方式,将2010年至2013年间,中国各地民居的生命力,生动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章节。例如,有一段关于某个古村落中一位老奶奶的故事,她守护着家族几代人的老宅,将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和建筑经验,一丝不苟地传承下来。作者通过对老奶奶的访谈,将她的生活日常、对老宅的情感,与建筑的细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岁月的沉淀。书中对不同地区民居的色彩、材质、空间布局的描写,也都极具画面感,让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些古老屋檐下的生活气息。它让我明白,民居建筑,永远是与居住在其中的人紧密相连的,是生活的容器,也是文化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民居建筑产生了更深切的共鸣,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活化石”——民居建筑,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如同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装满了中国各地四年间的民居宝藏。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图片、故事和深入的分析。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建筑细节的描写,比如某处门楼的雕刻、窗棂的样式、屋顶的瓦片,甚至是什么样的木材、石材用在了哪里,都写得非常细致。通过这些细节,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以及他们对材料和工艺的深刻理解。书中关于不同地区民居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西北地区的窑洞建筑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笼统的概念,这本书中的详细图文和文字描述,让我明白了窑洞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如何实现冬暖夏凉的,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智慧!还有对南方水乡民居的介绍,那种依水而建、枕河而居的生活方式,通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宁静与诗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民居建筑有了更全面、更生动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世代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独特生活方式,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