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 作者: | |
| 市场价: | 290.00 |
| ISBN号: | 9787507332643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套装上中下册)》收入自1987年中共十三大前夕至1992年10月十三届九中全会这段时间的重要文献,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有关文件,党和国家领导的讲话、文章等,共186篇。这部文献集记录了这一时期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所持的正确立场和作出的重大决策。 |
| 目录 | |
|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 关于召开党的十三大的几次谈话(二九八七年七月——十一月)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一日通过) 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联组会上的讲话——(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日) 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八八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批准)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国务院发布) 发挥科技优势,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九八八年三月十日) 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发挥保证监督作用(一九八八年三月十八日) 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努力做好纪律检查工作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日) 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关于一九八八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次会议幕词(一九八八年四月十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二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三日第七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次会议通过) 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次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三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九八八年五月三日) 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一九八八年六月一目) 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控制货币、稳定金融几项措施报告的通知(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一日) 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信(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 |
坦率地说,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主要是冲着它的“权威性”来的,毕竟“重要文献选编”这几个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我本身是做宏观经济史的,虽然我的核心研究领域不完全是政治文献,但理解关键时期的决策背景和指导思想,对于分析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至关重要。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在快速浏览上、中、下三册的结构和大致内容分布。我的感觉是,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它不是按时间线索的简单罗列,而是似乎有一种更高维度的主题划分,使得即便是跨越多年的文件,也能在某个主题下找到彼此的呼应和思想的传承或转折。举个例子,书中某几个章节专门聚焦于某种特定社会矛盾的论述,对比不同时间点上对同一问题的定性分析,那种思想的“迭代”过程清晰可见,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精心的结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去梳理庞大历史文本的认知负荷,让研究的效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这简直是为严肃的学术工作者准备的“工具箱”,而且是那种配置齐全、一应俱全的顶级工具箱。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献有深度要求的读者,我发现这套书的“下册”内容,特别是涉及后期改革和思想解放的部分,选篇的广度和深度都超乎想象。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既定方针的简单重复,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在当时可能并未占据主流,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旁白式”文献。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既有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文件,也有描绘具体实践细节的内部报告。这使得读者可以构建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历史认知模型。比如,对比某次重要会议的官方决议和会后专家组的讨论纪要,那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是任何二手解读都无法替代的。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这种“第一现场感”,它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叙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充满矛盾和探索的过程。我敢说,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精神内核的人,都应该将它视为案头必备的常备工具书,它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肃然起敬,装帧精美,厚重的手感拿在手里,立刻就能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分量感。我最近正在忙一个关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课题,希望能从第一手的文献中汲取灵感。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枯燥的、纯粹的理论汇编,但翻开目录后发现,编者在选篇的考量上真是下了大功夫。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重要的文件堆砌起来,更像是在为读者构建一条清晰的、有逻辑的脉络。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历史转折时期的那些文件,那些文字的字里行间,跳动着的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脉搏和最迫切的思考。每次读完一篇文章,我都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试图复原当时的讨论氛围,想象着起草这些文献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内心挣扎。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学术资料的价值。它不仅是研究资料,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只不过是用最原始、最未经雕琢的“石料”砌成的。这套书的精装版更是加分项,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也象征着对这些珍贵历史记忆的最好珍藏。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说实话,达到了我近些年收藏的文献集中的顶尖水平。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对那些承载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书籍,一定要收藏精装或线装的版本。这套《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精装版,纸张的质地非常出色,墨色浓郁且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更重要的是,那些手稿、会议记录或者早期印刷品的扫描件在放大后依然能保持很高的清晰度,这对于需要细致考证特定词汇或批注的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一个关键的年代记录,我特意找了原版资料对比,这套选编的还原度让我非常满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内容”,更是对“载体”本身的尊重和还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所选文献历史地位的深刻理解。如果仅仅是普通的平装本,那种厚度带来的压迫感和历史的厚重感,都会大打折扣。
评分我认识不少年轻的研究生朋友,他们总是在抱怨找不到“脉络清晰”的原始材料。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为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数据中的人,提供了一张精确的航海图。我之前让我的一个博士生试着梳理一下特定时期内关于“基层治理”的政策演变,他原本觉得是个苦差事,结果用了这套书的“中册”部分作为主要依据,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他预估要一周的工作量。这套书的“选”字是关键,它意味着背后有一群专业的历史学家做过艰难的筛选和判断,他们已经帮我们过滤掉了大量噪音,直接呈现了最核心的思想交锋点。对我个人而言,它让我得以跳出日常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以一种更宏观、更结构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历史的起承转合。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着过去数十年间复杂社会肌理的演变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