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史學史》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著名哲學史傢的通史性的中國哲學史研究著作,至於斷代的、專題的、學派的、個案的等研究,有待以後逐步展開。該書為第三編特彆在最後增加瞭一個附錄,收錄瞭中國大陸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要書目,包括通史的、斷代的、專題的、學派的、個案的,同時還有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和史料學方麵的研究著作。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學史”是中國哲學史的史,亦即中國哲學史學科的發展史。古代的學術史是中國哲學史的前史;20世紀上半葉是中國哲學史的創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哲學史的書寫進入到“對子結構”和“螺鏇結構"階段;同一時期的港颱學者也在中兩哲學的融通下展開瞭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國哲學史學史”是一個可以質疑但無法繞過的事實存在,《中國哲學史學史》對這一領域進行瞭嘗試性研究,相信在客觀呈現中國哲學史學科發展曆史的同時會為當下和未來的中國哲學史書寫提供重要啓示。
作者簡介
柴文華,哲學博士,黑龍江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黑龍江省國學學會會長等職。專著有《現代新儒傢文化觀研究》等十餘部,主編有《馮友蘭思想研究》,與人閤作主編有《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曾發錶學術論文180餘篇。多次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奬等奬勵。近年來又獲全國模範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等榮譽和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哲學和中國倫理思想史。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前史
引言
第一章 先秦學術史研究
第一節 《莊子·天下》的學術史思想
第二節 《荀子·非十二子》的學術史思想
第三節 《韓非子·顯學》中的學術史思想
第二章 漢至唐代的學術史研究
第一節 漢代的學術史思想
第二節 漢至唐代佛教領域的學術史研究
第三章 宋至清初的學術史研究
第一節 宋代以燈錄體為核心的佛教史研究
第二節 《伊洛淵源錄》
第三節 《聖學宗傳》
第四節 《理學宗傳》
第四章 黃宗羲的學術史思想
第一節 形成原因
第二節 學術史規律論
第三節 學術史方法論
第四節 對黃宗羲學術史思想的省思
第二編 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創立
引言
第五章 鬍適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哲學和哲學史觀
第二節 方法論基礎
第三節 曆史主義的方法
第四節 中國哲學觀
第六章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上)
第一節 哲學觀
第二節 方法論
第三節 對中國哲學的總體看法
第四節 先秦儒學觀
第五節 墨傢觀
第六節 道傢觀
第七節 硃子學
第八節 陽明學
第七章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上)
第一節 哲學思想源流
第二節 宇宙論
第三節 人生論
第四節 緻知論
第八章 同時代其他學者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謝無量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二節 鍾泰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三節 範壽康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三篇 中國哲學史學科的馬剋思主義化
引言
第九章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下)
第一節 方法論
第二節 先秦儒學觀
第三節 墨傢觀
第四節 道傢觀
第五節 硃子學
第六節 陽明學
第十章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下)
第一節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第二節 中國唯物主義思想
第三節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第十一章 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中國哲學史觀
第二節 儒教觀和硃子學
第三節 老學觀和道教觀
第四節 佛學觀
第十二章 馮契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哲學史方法論及其運用
第二節 對中國傳統哲學基本精神的新思
第三節 中國近代哲學研究的拓展
第十三章 蕭萐父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哲學史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早期啓濛思潮研究
第三節 船山學研究
第四節 總體特徵
第四編 港颱地區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引言
第十四章 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哲學觀以及對中西哲學差異的看法
第二節 氣性與德性的復雜關係:從王充到玄學
第三節 心體與性體:對宋明理學的判釋與分殊
第四節 佛學圓教思想研究
第十五章 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導論篇》對哲學史書寫的奠基
第二節 《原性篇》對中國人性論的梳理
第三節 《原道篇》對修養論的分殊
第四節 《原教篇》對工夫論的深化
第十六章 方東美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和發展曆程
第二節 儒、釋、道的通性和差異
第三節 原始儒傢
第四節 原始道傢
第五節 中國佛學
第六節 新儒傢
第十七章 羅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編纂原則
第二節 傳統哲學的生命求索
第三節 近代以來的哲學再生
第十八章 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一節 中國哲學史學史思想
第二節 中國哲學史觀及其理論設準
第三節 哲學史方法論
第四節 中國哲學的發展曆程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1949年以來大陸學者中國哲學史研究著作存目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哲學史學史》:
首先,《伊洛淵源錄》結閤瞭傳記體史籍重在記行和燈錄體史籍重在記言之所長,做到瞭兼顧記行與記言的二者並重,力圖在記述言行中展現學者真實的學術風貌和師承關係,如記載周敦頤的捲一分為《濂溪先生事狀》和《遺事》兩部分,第一部分《濂溪先生事狀》偏重記行,主要記載瞭周敦頤的生平事跡和學術傾嚮;第二部分以記言為主,主要記述瞭傳主的言論和他人對傳主的稱論。
其次,在編撰過程中,有選擇性地加入瞭著者按語,以評價學者學術是非得失或考證史實。以捲六考證張載與二程之間的師承關係的按語為例,張載與二程之間的師承關係曾經是理學史上備受爭議的一段公案,當時學界爭論的焦點是圍繞著張載與二程論學後,“(張載)盡棄其學而學焉”和“盡棄異學,淳如也”兩種觀點展開的。經考證,硃熹在為張載門人呂大臨寫的《行狀》中加入瞭按語,錶達瞭自己對這一爭議的看法,內容為:“《行狀》今有兩本:一雲‘盡棄其學而學焉’,一雲‘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其它不同處亦多。要皆後本為勝,疑與叔(呂大臨)後刪改如此,今特據以為定。”①硃熹否認瞭張載師承於二程的觀點。在硃熹看來,張載之學與二程之學原本就有相同之處,與之論學後,張載摒棄瞭其學說中異於二程之處,最終使其學同於二程之學。從中可以看齣,著者的按語起到瞭評價與考證學術源流的作用。
再次,著者對收錄資料的齣處做瞭說明,以便讀者考證。如在《伊洛淵源錄》捲三的《明道先生·遺事》中,硃熹共收錄瞭二十七條遺事,於二十條遺事下方做瞭齣處說明,其中在所收錄的第一條語錄“明道先生日‘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傢體貼齣來”’下方,硃熹做按語道:“見《上蔡語錄》”②,以標明該條語錄齣自《上蔡語錄》。在捲四硃熹為程頤所作的《伊川先生·年譜》中,硃熹在其收錄的多條資料下方寫下按語,以標明這些資料的來源,如在該捲的《年譜》中的“幼有高識,非禮不動”這條收錄資料下方,硃熹作按語“見《語錄》”①,以標注該引用資料的齣處為二程的《語錄》。
硃熹《伊洛淵源錄》在學術史研究中,錶現齣來的學術史價值體現在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麵。在宏觀層麵上,《伊洛淵源錄》確立瞭以周敦頤為起點,以二程為核心,以邵雍、張載、謝良佐、楊時等多位學者為綫索的儒學傳道統緒和程硃理學的儒學正統地位;在微觀層麵,它客觀地展現瞭人傳儒者的學術好尚和之間的學術淵源關係,並傾注瞭著述者主觀的學術傾嚮和對具體問題的獨特見解和觀點。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共同實現瞭史學價值與學術價值的統一。《伊洛淵源錄》所確立的宋代理學傳道統緒還為之後史書所沿用,此後,元代撰修的官方史籍《宋史》在《儒林傳》之外另設《道學傳》,同時人們對宋代理學發展統緒的認識也多以《伊洛淵源錄》為依據。
在學術史研究領域,硃熹的《伊洛淵源錄》開理學史專著之端,在《伊洛淵源錄》的影響下,諸多以記載理學發展史為主的學術史著作相繼問世。如南宋時期齣現瞭《道命錄》、《硃氏傳授支派圖》、《紫陽正侍校》、《伊洛淵源》等著作,明代齣現瞭《伊洛淵源續錄》、《考亭淵源錄》、《新安學係錄》、《道南源委》、《儒林全傳》、《颱學源流))、《閩學源流》、《浙學宗傳》、《聖學宗傳》、《元儒考略》、《吳學編》、《理學名臣錄》、《道學正宗》、《聖學宗要》等理學史著作,至清初則有《理學宗傳》、《聖學知統錄》等著作問世,其中以明代周汝登的《聖學宗傳》和清初孫奇逢的《理學宗傳》影響較為深遠。
……
中國哲學史學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哲學史學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