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經濟學理論和思維深入淺齣地分析、解釋人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點點滴滴,以及大傢都在關切的時事熱點。比如社會福利、食品安全、嬰兒奶粉、火車票價、小區車位,等等。從經濟學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有些看似冷漠的舉動往往卻是貼閤經濟學的理性選擇。
張五常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現在經濟學似乎已非常技術化、非常復雜化,但事實上,經濟學基本原理卻是非常簡潔和簡單的。他總是試圖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世界,而盡量避免用復雜的技術。他認為,現實世界雖然非常復雜,但“約束條件下的*大化和需求麯綫的斜率為負”這兩個原則已足夠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
此書聚焦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與普通民眾的吃、住、行、玩、樂等相關的民生熱點問題,同時融入作者對中國經濟發展變遷進程中與現實衝撞的理性觀察和深度解讀,通過生動、有趣、通俗的語言探尋民生問題背後的經濟學現象,從而使閱讀經濟學讀物變得輕鬆有趣。
江小魚,原名王定金,鉛筆經濟研究社理事,現從事經濟學及傳統文化編輯、研究。曾為多傢報刊雜誌撰寫經濟專欄,同時緻力於傳統詩詞研究和寫作,輯有個人詩詞作品集《背手軒詩草》及曆代詩詞選《詩我好》。
江小魚對世事的觀察多而雜,一般都有趣,而他是用上《經濟解釋》的基礎思維,試著做解釋。經濟解釋這迴事,初學的人用不著關注是對還是錯,重點是嘗試,而在解釋的過程中*好能朝著有趣的方嚮走。江小魚這本書顯示著他正在經濟學問上行來行去,這是有趣的嘗試,繼續下去有一腳踏中的機會,會有不枉此生之感。
張五常 國際知名經濟學傢
江小魚觀察事情喜歡由小見大,見微知著。這樣做學問的好處是,容易滿足科學可證僞的要求,以及發現新的局限。江小魚注意小事,就有許多有意思的感受,他的文化修養又把感受以有趣的方式錶達齣來。江小魚有當今許多人匱缺的文化修養,他對詩詞歌賦、音韻訓詁、書法篆刻都有涉獵,且有自己的見地。因此,他的研究特點、視角以及錶述都是現在許多所謂的經濟學傢不及的,也會讓人真正明白事理。
——高小勇 經濟學傢、《經濟學消息報》總編輯
初次見小魚還是多年前在深圳張五常教授府邸。小魚當時是一名“電腦碼公”,同時也是“鉛筆社”的成員,筆耕不綴,宣傳和普及經濟學理念。*近幾年,小魚全職校對張教授新版五捲本《經濟解釋》,耳濡目染,潛移暗化,窺得張教授經濟學真諦。小魚置身鬧市,潛心問道,快意文章,在學術殿堂之外,另闢尋常巷陌,**讀者體驗和感悟真實生活中的經濟學。
——王寜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羅納德·科斯助手 同科斯閤著《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
為小魚序/I
自序/V
第一捲 吃 :飯碗裏的經濟學
人們為什麼喜歡“浪費”?/ 003
泉水免費背後/ 006
經濟低迷期的福利改善之道/ 009
雲吞麵能救市嗎?/ 012
醫生為何濫開抗生素?/ 015
食品安全“高標準”的成本/ 017
誰在搶奪新生嬰兒的“第一口奶”?/ 020
中儲糧林甸直屬庫大火燒齣體製弊病/ 023
買柑者言/ 026
蛛網模型與生豬養殖/ 029
肯德基的配方與葉孤城的傷痕/ 032
“韓風”疑案初探/ 034
從高價特效藥看市場的自由/ 039
縱嚮協議與橫嚮競爭/ 042
第二捲 住:不可承受之重
無底薪和零地價/ 047
從經濟學角度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050
土地拍賣會抬高房價嗎?/ 057
公寓改群租房為何愈演愈烈/ 060
城鎮化的戶籍睏境/ 063
齣租屋水電費為何較貴?/ 066
公攤麵積與縛蟹草繩/ 069
樓市也可“雲計算”/ 071
第三捲 行 :往來的步履匆匆
火車票價高低誰定更閤適?/ 077
免費公交將加劇城市擁堵 / 079
三代齣一個名車品牌/ 081
延長收費期限難解公地悲劇/ 083
貨車為何經常超載?/ 086
飆車案的經濟學釋疑/ 090
誤撞豪車如何定責更閤理?/ 093
排隊吃飯和排隊買火車票的區彆/ 096
“價格聯盟”真能穩定嗎?/ 099
誰會買水動汽車?/ 102
從小區車位說起/ 104
第四捲 趣 :生活背後的經濟學
我們為何無法收看 TVB 廣告?/ 109
Wi-Fi 信號共享到底誰不爽?/ 112
我們應該嚮印第安人學什麼?/ 115
消除歧視要從允許“歧視”開始/ 118
如何遏製“過度包裝”? / 121
古玩市場裏的“撿漏”經濟學/ 123
秦堅賣衫的絕招/ 126
囤積何以居奇?/ 129
嚮王子猷學習機會成本/ 131
從“田忌賽馬”看信息不對稱/ 134
這個女孩該不該上大學?/ 137
友邦驚錢論/ 140
“用工荒”暗含兩重邏輯/ 143
公共賬戶裏的遊戲秘密/ 145
“心理賬戶”能讓人更快樂嗎?/ 148
廣場舞睏境該如何應對?/ 151
如何避免身上的“公地悲劇”?/ 154
經濟學視角下的許霆案/ 157
風險、不確定性與保險協議/ 161
牛郎要補償織女的傢務活嗎?/ 164
給 E-mail 貼一張郵票會如何?/ 167
左思十年寫成《三都賦》為何不收版權費?/ 170
VIP 插隊製度的現實睏境/ 173
進場費是啥玩意?/ 175
阿米緒命題與魚樂之辯/ 178
第五捲 雜論 :經濟學並不神秘
調高最低工資影響加薪/ 183
企業並購迴暖的兩重隱憂/ 186
斯蒂格利茨給中國改革亂開藥方/ 188
市場緣何落得個“無妄之罪”?/ 191
企業傢精神與責任有何關係?/ 194
從明星編程員被開除說起/ 197
貿易保護主義的救命稻草/ 199
經濟危機與計件工資/ 202
跳齣個稅看個稅/ 205
虛無縹緲的效率工資/ 207
租稅之辨/ 210
獅城 CEO 李光耀 / 213
國貧國富/ 219
明日黃花比特幣/ 222
名人隱私問題的本質是權利界定/ 225
從 101 次“拋硬幣”裏能看到什麼?/ 228
蓋茨勸捐與子貢贖人/ 231
薩拉的試驗/ 234
塞翁失馬不是福/ 237
末日經濟學/ 240
附? 錄/ 243
誤撞豪車如何定責更閤理?
硃小姐駕駛的雅閣車轉彎時未避讓直行的勞斯萊斯而導緻碰撞,要負該起事故的全部責任。而豪車維修費用有可能非常驚人,這筆費用應該由誰負責?幾位朋友對之前發生的這起撞豪車事件頗感興趣,於是在網上討論起來。
朋友 A 說,由於硃小姐負全責,維修費用當然應該由她負責,貴也沒辦法,隻能以後見到豪車就盡量離遠點瞭。朋友 B 說,目前針對第三者的保險賠償有限,她還是很可能支付不起。保險公司應該推齣針對撞豪車的新險種,這也是一個市場機會。朋友C 則說,你開這麼貴的車齣來,對方又不是惡意碰撞,自己也應該負部分責任啊。
事故的確是由硃小姐的過失造成的,車主因此受損。從直接責任來說,你損壞瞭我的財物,當然要按價賠償,似乎天經地義,也符閤傳統價值觀。然而真要賠 100 多萬元,人們又似乎覺得不太閤理,但說不齣所以然。
有人說保險公司應該推齣針對這種情況的新險種。任何市場行為都有交易費用,如果這種費用過大,交易就不會發生。某些高檔豪車由於保有量少,維修服務站欠缺,所以不少保險公司乾脆直接拒接保險。如果信息費用過高,這種險種就不會存在,並且這也解決不瞭責任認定的根本問題。
我們知道,源自科斯定律的法和經濟學的方法論一直受到不少質疑,他們認為以效率來界定權利有損權利的先驗性與正義性。然而,法律的問題用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能讓糾纏不清的觀點明晰起來。科斯定律指齣,如果交易成本為零,那麼權利的初始配置不影響資源使用效率。然而,物理世界難免沒有摩擦力,市場交易費用當然也處處存在。那麼,權利的界定和分配會如何影響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又或者說,權利要如何配置纔符閤效率原則呢?這是法和經濟學關注的重點。
傳統法學所關注的主要是已發生之事的責任認定,而把經濟學引入法律,重點是事前機製的研究。因為事先規則會提醒市場交易雙方評價自己的成本及收益,從而影響他們的決策行為。從預防事故發生的角度來看,成本高的就是效率低,成本低的就是效率高。一輛豪車穿街過巷發生事故的概率會增加,車主避免開太過昂貴的車到路況復雜的馬路上不難做到,但讓其他車輛都設法避免和豪車可能的碰撞,成本何其高。因此,把預防事故發生的責任更多交由豪車車主去承擔,會是一個成本更小的選擇。
這種分析方法其實契閤瞭傳統法學的一些判法,也就是說,在一般法律定責中,其實已經使用瞭這些方法,但人們不願意承認是從效率角度看問題,而是付諸公平等字眼。但究竟怎樣纔是公平其實並非一見即明,路人在你傢門口滑倒瞭,法院判你要為此負責你會覺得不公平,法官卻認為,由你來負責門口保潔工作比每個穿行而過的行人都要小心翼翼成本更低。
找不到肇事者的高空墜物責任認定也近似。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瞭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以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這條法規其實也是基於成本分析,當然並非無瑕疵或無爭議,但也是對比瞭各種辦法,比由政府為之買單、受傷人自己負責等辦法更為有效,這樣也可以促進同棟樓住戶進行互相監督,降低事件發生的概率。
由此,迴到撞豪車事件,事故責任方硃小姐應該在最高保險範圍內賠償對方,但車主也應該為自己的豪車進入普通路段負擔一定的責任。如同你捧著一個元朝青花瓷器走在人山人海的街道上,即便他人過失碰撞瞭你,跌碎瞭價值連城的寶物,所承擔的責任也不應該太高。當然,法律不應該保護那些故意損壞他人財物的行為。
為小魚序.
跟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經濟學是一門公理性的實證科學。既然是公理性,經濟學既可以事前做推斷,也可以事後做解釋。經濟學的公理隻有三項:
(1)需求定律,即價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
(2)成本是最高的代價;
(3)在社會上凡有稀缺就必有競爭,而競爭要有決定勝負的準則。
嚴格地說,經濟學的整體就是那麼多,簡單而又正確地申述用不著十分鍾。有趣的是,今天能掌握這三項公理的經濟學者堪稱鳳毛麟角,很多西方的大學索性不教瞭。
想當年,我學得很苦。沒有任何其他學子曾經像我當年那樣,獲得多位大師的悉心教誨,而 20 世紀下半葉的經濟學大師我差不多全都認識。雖然有這樣的際遇,我還是要在升為大教授之後苦思幾十年纔能對上述的三項公理基礎感到有舒適的掌握。
這就引齣瞭一個有趣的問題:經濟學是否一定要在大學選修過呢?奇怪的答案是不一定!經濟學鼻祖斯密就沒有在大學修過經濟,無師自通,他對上述的三項公理掌握得很好。隨後的天纔例如李嘉圖、密爾、馬剋思·韋伯等高人也稱不上是選修過經濟 學。近代的經濟學大師中,我曆來拜服的戴維德隻有一個不是經濟學的學士。科斯隻讀過一個商學的學士,而他的主要導師阿諾德· 普蘭特怎樣看也算不上是經濟學高人。我自己的主要導師阿爾欽雖然齣自名校斯坦福,但他的幾位導師,在今天看來,也是名不見經傳。
由大學主理的經濟學課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雖然在新古典經濟學之前歐洲某些大學教過經濟學,但正規的“專業”大學課程始於 1890 年英國劍橋齣版的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那是一部偉大的巨著,係統而且很全麵。雖然馬歇爾對經濟學理念的掌握遜於密爾,但他推齣的經濟學的整個架構非常完整,很有理論天賦,一時間他的巨著成為大學教材的中流砥柱。另外,馬歇爾重視解釋現象與假說驗證,雖然從我這一輩達到的水平看,馬歇爾的驗證操作其實並不到傢。
馬歇爾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中心人物,而在同期有幾位新古典大師的天賦不遜於他。加起來約一掌之數,他們把新古典經濟學搞起來。所謂“新古典”,主要是引進數學微積分的邊際分析,從而為競爭與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提供瞭一個有均衡點的理論。可惜這種均衡理念後來誤入歧途,跟物理學的均衡掛上瞭鈎,導緻另一方麵的災難。大部分的經濟學者到今天還不知道,經濟學的均衡不是真有其事,而是指一個分析有瞭足夠局限條件的指定,可以推齣足以驗證的假說。
在經濟學中,牽涉均衡分析的數學對推斷或解釋現象是有幫助的,但絕不湛深。深奧的是局限條件的引進、驗證假說的推理與現象細節的考察。漠視這些而把數學方程式弄得復雜高深,雖然有助於發錶學術文章或升職,甚至獲得諾貝爾奬,但不能幫助我們知道真實世界究竟發生著一些什麼事。這解釋瞭例如戴維德、科斯、阿爾欽、德姆塞茨等人基本上不用數學,而他們在經濟學方麵的貢獻遠超方程式寫得密密麻麻的那一群人的原因。
這就引齣瞭另一個關鍵問題。要以經濟理論解釋世事,我們首先要知道真實世界是怎樣的。自然科學——例如物理、生物、化學——有它們的實驗室。經濟學呢?實驗室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不要相信這些年興起的以人工炮製齣來的“行為”實驗室那類經濟學。要以經濟理論解釋世事,我們首先要知道真實世界到底發生著什麼。
從經濟科學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觀察這門科學的實驗效果。問題隻是觀察的人一般並沒有試圖解釋,或沒有想到經濟學。實際上,任何人類的行為,或任何人類行為帶來的效果,皆可用我在上文提到的三項經濟學公理做推斷或解釋。
這就把我們帶到瞭我在這裏為之寫序言的江小魚的這本書。據我所知,在大學時江小魚選修的不是經濟學,但這些年他喜歡讀我寫的那套《經濟解釋》。不易讀,但他讀瞭幾遍。江小魚對世事的觀察多而雜,一般都有趣,而他是用上《經濟解釋》的基礎思維,試著做解釋。解釋得對嗎?我可沒有細心地研究過。然而,經濟解釋這迴事,初學的人用不著關注是對還是錯。重點是嘗試,而在解釋的過程中最好能朝著有趣的方嚮走。
科斯曾經幾番對我說,我們今天認為是對的理論,到瞭明天有很大機會會被認為是錯的。是的,就是施蒂格勒認為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思維——科斯定律——1982 年我指齣在基礎的重點上是錯瞭:沒有交易費用不會有市場,所以他的定律可以說是全軍覆沒!然而,科斯定律可沒有因為它的大錯而成為廢物。正相反,因為科斯的錯我終於成功地解釋瞭為什麼會有市場。我要用上 20 多年的時間纔想齣為什麼會有市場的正確解釋。
2008年,在芝加哥,我那個拿瞭兩個博士學位的兒子問科斯,說自己做生物研究,很苦悶,不知自己將來會發展為什麼樣的研究者。科斯迴答說:“不要管這個問題。你不斷地走下去,說不定會一腳踏中重要的貢獻,我的一生就踏中過兩次!”我自己就是這樣在經濟學問上行來行去 50 多年。比科斯幸運的是,我踏中過多次。沒有科斯那麼幸運的是,我踏中的沒有他的那麼重要。說不定,有朝一日,我的多次踏中加起來會比科斯的兩次加起來重要。這是將來寫經濟思想史的學者的判斷瞭。
江小魚這本書顯示著他也正在行來行去。繼續下去他也有一腳踏中的機會。是有趣的嘗試,繼續下去會有不枉此生之感。是成是敗是另一迴事。
張五常
2018年1月3日
我是一個對數字和公式不太敏感的人,所以平時看經濟學類的書籍,總感覺像在啃硬骨頭,很難堅持下去。但《經濟學的尋常巷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印象。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畫麵感,他善於用生活中的場景來類比復雜的經濟學概念。我記得有一章講到“沉沒成本”,他用瞭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就像你已經花瞭錢看瞭一場很難看的電影,但你還在繼續看完,因為你已經付瞭票錢。這個比喻真的太貼切瞭,讓我瞬間就理解瞭為什麼人們有時候會因為“已經投入太多”而不願意放棄,即使繼續投入隻會損失更多。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把經濟學從象牙塔裏請瞭下來,讓它走進瞭我們的生活。它讓我明白瞭,原來我們每天都在經曆經濟學,隻是我們沒有發現它。這種“發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它讓我不再畏懼經濟學,反而對它充滿瞭好奇和興趣。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說實話,心裏是帶著點好奇和一點點忐忑的。經濟學這三個字,總讓人覺得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遙遠,是那種在新聞裏、在報告裏、在學院派的書本裏纔能看到的高深概念。但《經濟學的尋常巷陌》這個書名,卻又那麼接地氣,仿佛告訴我,它藏在街頭巷尾,藏在我們柴米油鹽的日常裏。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問,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應該能夠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解釋我們為什麼會做齣某個選擇,為什麼會麵對某種睏境。當我翻開第一頁,文字樸實而生動,沒有枯燥的公式和難懂的術語,作者就像一個鄰傢大哥,帶著我緩緩走進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他從買菜的討價還價說起,講到租房的博弈,再到選擇工作時的權衡,每一個場景都那麼似曾相識。我驚奇地發現,原來我們每天都在不自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原理,而這本書,隻是用一種更清晰、更係統的方式,把這些“隱藏”的規律揭示齣來。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理解為什麼有時候“便宜沒好貨”,為什麼“衝動消費”會讓我們付齣代價。它讓我明白瞭,每一次的選擇,背後都有一筆隱形的“經濟賬”。這是一種頓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一直以來濛在眼前的迷霧突然散開瞭。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想,經濟學這東西,離我的生活是不是太遠瞭?畢竟我隻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忙著工作,忙著生活,哪有什麼精力去研究什麼宏觀調控,什麼市場規律?可是,翻開書之後,我纔發現,原來經濟學無處不在,它就在我每一次的購物選擇裏,在我每一次的交通規劃裏,甚至在我每一次和傢人朋友的談話裏。作者沒有用那些晦澀的理論來嚇唬我,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小故事,把經濟學的精髓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博弈論”的章節,他沒有講什麼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用一個簡單的“囚徒睏境”來說明,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閤作比對抗更能帶來好的結果。這讓我聯想到工作中的團隊閤作,甚至傢庭中的溝通,都暗含著博弈的智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濟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學問,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掌握瞭它,我的人生會變得更加清晰和有條理。
評分讀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它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作者不是一次性拋齣所有理論,而是像一個耐心的嚮導,一步一步地引領你。他會先拋齣一個生活中的小問題,比如為什麼超市裏的打摺商品總是吸引人?然後,他不會直接告訴你“這是需求定律”,而是先從人的心理、從商傢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開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你會不自覺地跟著他的思路去思考,去嘗試理解。等到你覺得已經有點門道瞭,他纔會巧妙地引入相關的經濟學概念,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一點壓力都沒有,反而充滿樂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機會成本”的論述,以前我隻覺得這是個學術名詞,現在我纔明白,原來我每一次放棄做某件事情,去選擇另一件事情,都是付齣瞭機會成本。比如,我選擇在這個周末宅在傢裏看書,就放棄瞭齣去旅遊的機會,而旅遊的快樂和經曆,就是我宅傢看書的機會成本。這種理解,讓我對自己的時間分配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開始更加珍惜每一次的選擇。這本書讓我明白,經濟學不是冷冰冰的數字遊戲,而是關於選擇、關於稀缺、關於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資源的智慧。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它不是教你如何成為經濟學傢,而是教會你如何做一個更“經濟”地生活的人。我發現,很多睏擾我們生活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存不下錢,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會産生矛盾,甚至為什麼會齣現一些社會現象,都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找到解釋。作者在書中舉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關於“信息不對稱”的討論,就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在二手交易市場,買賣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等的,以及這種不對稱會帶來什麼後果。這讓我明白,在很多情況下,信息是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這本書還讓我對“理性”有瞭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理性就是完全不帶感情地做決定,但書中解釋,經濟學中的理性,更多是指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做齣最符閤自己利益的決策,而這種決策,也可能會包含對情感、對未來收益的考量。這種 nuanced(細緻入微)的解釋,讓我覺得非常受用。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給瞭我一種思考的工具,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