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军,王海红,李鹏,蒙艳松 著,叶培建,张洪太,余后满 编
图书标签:
  • 卫星导航
  • GNSS
  • 空间技术
  • 导航技术
  • 定位
  • 国之重器
  • 科学研究
  • 工程技术
  • 精密定位
  • 遥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6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34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供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联网+”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
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
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卫星导航技术是当代应用广泛的导航技术,集中体现了人类在飞行器设计、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精密测量、导航制导与控制、物理电子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
  《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站在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角度,重点从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服务这一角度进行阐述,特别是导航卫星的时频系统、上行接收和下行信号播发、星间链路等方面。
  此外,《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还介绍了星基增强技术和地基增强技术,结合新发展趋势介绍了综合PNT体系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及展望。与目前现有书籍着重于介绍原理、信号设计或者应用等方面相比,《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具有显著的星地一体化特色。
  《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可以作为卫星导航系统设计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手册,也可以作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参考书。

作者简介

谢军,研究员,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我国空间电子信息领域专家,卫星导航技术领军人物之一,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长期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导航载荷、空间微波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现任北斗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

王海红,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导航卫星自主运行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长期从事航天器轨道力学、卫星导航系统自主运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授权发明专利5项。

李鹏,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军民融合与国际化业务部项目技术经理,北斗卫星有效载荷副主任设计师,长期从事导航系统论证、导航系统地面验证、导航卫星有效载荷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蒙艳松,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科技委委员、导航所所长,北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总师助理、星间链路系统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卫星导航、星间链路技术领域研究工作,在国内外SCI、EI检索主要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1章概论001
1.1导航技术的发展003
1.2卫星导航功能与作用009
1.2.1服务功能009
1.2.2基本作用010
1.3卫星导航系统工作体制012
1.3.1测量体制012
1.3.2定位体制017
1.3.3多址体制019
1.4卫星导航应用023
1.4.1交通运输定位导航23
1.4.2测绘领域精密定位24
1.4.3电力通信系统授时25
1.4.4武器系统精确打击26
1.4.5精准农业精确定位26
1.4.6休闲娱乐个人运用27
1.4.7智慧城市及物联网28
第 2章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29
2.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32
2.1.1美国GPS系统32
2.1.2俄罗斯GLONASS系统37
2.1.3欧盟Galileo系统42
2.2区域卫星导航系统46
2.2.1日本QZSS系统46
2.2.2印度IRNSS系统49
2.3增强系统51
2.3.1差分增强技术52
2.3.2天基增强系统55
2.3.3地基增强系统62
2.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64
2.4.1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65
2.4.2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67
2.4.3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74
2.4.4北斗三号导航卫星78
2.4.5北斗地基增强系统82
第3章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87
3.1导航定位和授时原理89
3.2距离测量92
3.3时间系统95
3.3.1国际原子时96
3.3.2协调世界时96
3.3.3卫星导航的时间系统97
3.4空间坐标系99
3.4.1坐标系概述99
3.4.2地固坐标系101
3.4.3地心天球坐标系104
3.4.4坐标系之间的转换105
3.5导航卫星的时间和坐标107
3.5.1卫星本地时间与系统时间的偏差107
3.5.2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测定概述108
3.5.3导航卫星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111
3.5.4导航卫星广播星历参数114
3.6卫星导航系统组成121
3.6.1地面控制系统122
3.6.2空间卫星系统124
3.6.3用户终端126
3.7系统指标体系和服务精度129
3.7.1服务可靠性指标体系130
3.7.2导航定位授时服务精度133
3.7.3GPS系统服务指标定义143
3.7.4北斗系统服务指标定义144
第4章卫星导航时频系统145
4.1时频系统概述147
4.1.1时频系统组成及功能147
4.1.2系统时间产生与溯源149
4.1.3时间传递153
4.1.4时频系统监测与预报155
4.2星载时频系统161
4.2.1星载时频系统组成与功能161
4.2.2国外卫星导航星载时频系统163
4.2.3北斗星载时频系统167
4.2.4星载时频系统发展趋势176
4.3原子钟技术179
4.3.1原子钟的发展179
4.3.2原子钟原理183
4.3.3原子钟类型190
4.3.4星载原子钟技术192
4.3.5新型原子钟技术201
第5章卫星导航上行链路技术213
5.1卫星导航上行链路功能215
5.2卫星导航上行链路设计217
5.2.1GPS、 Galileo上行链路设计218
5.2.2北斗上行链路设计219
5.2.3北斗上行链路频率选择219
5.2.4北斗上行链路信号体制219
5.2.5北斗上行链路载荷设计220
5.3卫星导航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3
5.3.1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4
5.3.2GPS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9
5.3.3北斗星地时间同步技术229
5.4卫星接收与测距技术231
5.4.1上行注入信号接收技术231
5.4.2上行注入信号精密测量与零值监测技术261
5.5上行注入信号抗干扰技术271
5.5.1上行注入信号的干扰类型271
5.5.2上行注入信号的干扰影响分析272
5.5.3上行注入信号射频通道抗干扰设计274
5.5.4上行注入信号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276
5.5.5上行注入信号的脉冲干扰抑制技术279
5.5.6上行注入信号干扰抑制技术展望279
5.6上行信息类型282
5.6.1通用导航注入信息的采集283
5.6.2通用导航信息注入类别283
5.6.3导航信息上注策略和启用286
第6章卫星导航下行链路技术289
6.1卫星导航下行链路概述291
6.2下行信号体制设计293
6.2.1下行导航信号体制的发展293
6.2.2频段选择302
6.2.3伪码设计307
6.2.4信息速率与编码315
6.2.5调制方式318
6.2.6恒包络复用方式329
6.2.7下行信号兼容性设计343
6.3导航下行信号电文设计348
6.3.1GNSS导航电文发展历程349
6.3.2基于固定帧结构的导航电文设计350
6.3.3基于数据块的导航电文设计359
6.3.4其他改进的导航电文设计365
6.4导航下行信号播发技术369
6.4.1导航信号生成载荷370
6.4.2通道非理想特性377
6.4.3预失真技术384
6.4.4天线对导航信号的影响388
6.5导航信号功率增强技术390
第7章导航信号质量评估分析393
7.1导航信号质量影响要素建模395
7.1.1导航卫星导航信号的影响要素395
7.1.2功率放大器的模型397
7.1.3滤波器的模型399
7.2导航信号质量影响要素分析400
7.2.1带限的影响400
7.2.2幅度波纹402
7.2.3幅度线性变化405
7.2.4相位波纹409
7.2.5相位二次变化411
7.2.6相位三次变化415
7.2.7信号杂散泄漏419
7.2.8复合恒包络调制的非线性失真421
7.3导航信号质量评估425
7.3.1频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25
7.3.2时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28
7.3.3调制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34
7.3.4相关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39
7.3.5测量域的信号质量评估445
第8章卫星导航星间链路技术451
8.1卫星导航星间链路概述453
8.1.1星间链路的发展453
8.1.2卫星导航星间链路的应用需求455
8.1.3星间链路功能组成457
8.2星间链路频率选择与信号体制459
8.2.1频率选择459
8.2.2星间链路信号体制462
8.3星间网络拓扑与路由465
8.3.1星间拓扑与路由设计约束465
8.3.2星间测量几何特性分析466
8.3.3数传建链特性分析468
8.3.4典型网络拓扑路由设计469
8.4星间链路建链技术473
8.4.1建链方式473
8.4.2天线波束指向474
8.4.3信号捕获跟踪475
8.5星间链路测距技术477
8.5.1星间测距原理477
8.5.2星间测距精度478
8.6星间网络协议技术480
8.6.1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协议480
8.6.2星间协议设计480
8.6.3星间传输策略481
8.7星间链路运行管理485
8.8北斗卫星星间链路488
8.8.1星座与卫星配置488
8.8.2星间链路应用489
8.8.3应用展望489
第9章卫星导航信息管理技术491
9.1卫星导航信息概述493
9.1.1空间段与地面段信息内容493
9.1.2空间段卫星内部信息内容494
9.1.3地面段内部信息内容495
9.1.4通道交互支持信息内容495
9.2卫星信息传输通道及信息分类496
9.2.1卫星信息传输通道496
9.2.2卫星信息类别划分497
9.3卫星内信息管理及系统架构技术500
9.3.1概念及定义500
9.3.2信息管理技术要素分析500
9.3.3信息系统架构503
9.4卫星信息管理策略及评估技术512
9.4.1信息流时序512
9.4.2信息易用性管理513
9.4.3信息综合管理应用515
9.4.4信息流功能与性能评价516
9.5星内电文管理技术518
9.5.1星内电文信息分类518
9.5.2电文接收处理519
9.5.3电文格式编排519
9.5.4星内电文管理要点521
第 10章导航卫星自主运行技术523
10.1卫星自主导航技术525
10.1.1自主导航概述525
10.1.2自主导航原理527
10.1.3自主导航设计533
10.1.4自主导航精度分析与仿真验证545
10.2导航卫星自主健康管理547
10.2.1自主健康管理的概念547
10.2.2自主健康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548
10.2.3自主健康管理工作架构549
10.2.4故障诊断算法551
10.2.5修复和重构方法554
10.2.6北斗导航卫星平台自主健康管理555
10.3导航卫星自主完好性监测562
10.3.1完好性监测需求562
10.3.2完好性监测技术体系564
10.3.3导航卫星完好性异常事件分析565
10.3.4自主完好性监测原理与方法567
10.3.5卫星慢变故障监测573
第 11章PNT体系和卫星导航技术发展575
11.1PNT体系的现状及发展577
11.1.1PNT体系基本概念577
11.1.2美国国家综合PNT体系发展579
11.1.3我国国家综合PNT体系发展及展望583
11.2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及展望590
11.2.1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趋势590
11.2.2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构想593
11.3卫星导航技术发展构想594
11.3.1新型导航信号体制594
11.3.2空间冷原子钟技术595
11.3.3中高轨及深空卫星导航技术595
11.3.4高度自主的导航星座长期运行技术596
11.3.5先进星间链路技术597
11.3.6X射线脉冲星导航应用技术597
11.3.7低轨卫星导航增强技术600
11.3.8多源信息融合技术601
11.3.9导航卫星自主健康管理技术602
参考文献604
缩略语619
索引630

前言/序言

  《卫星导航技术》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之一。按照《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总体框架,本书面向空间领域一线科研人员、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高校专业学生,紧密结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成果与经验,梳理凝练了近几年卫星导航技术的新技术、新成果,以空间段技术为核心,围绕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卫星导航系统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阐述。
  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空间卫星,通过卫星播发的无线电导航信号,为用户在相应时空参考系中提供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的技术。作为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和时间基准,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测量、高连续性信息处理、高稳定传输、高功率发射、高可用性及完好性等技术特点,可为地球表面、海洋及近地空间的各类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当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卫星导航的应用取决于人类的想象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完成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等工作,目前系统运行稳定,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按计划实施。
《星辰之鉴:人类文明的导航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或工程,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追溯人类探索和利用天体进行导航的漫长历程。从远古先民仰望星空,到现代文明驾驭全球定位系统,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与不懈追求的史诗。 第一部分:仰望星辰,远航的启示 原始的指引: 探索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升落、四季的变化,以及潮汐的规律,来辨别方向,预测季节,进而展开狩猎、迁徙和早期的航行。详细介绍不同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玛雅文明)在天文学和导航方面的独特成就,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和探索未知。 航海时代的曙光: 重点描述中世纪和地理大发现时期,航海技术如何成为文明交流和扩张的关键。深入探讨星盘、象限仪、六分仪等导航工具的发明和演进,以及它们如何帮助航海家们在茫茫大海上确定纬度,进行跨洋探险。阐述罗盘的发明及其对航海方向感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天文学的精进: 追溯天文学家们如何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精确观测和计算,编制星表,预测日食月食,为航海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介绍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科学巨匠的发现如何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也间接推动了导航技术的进步。 第二部分:机械之心,精准的追求 经度之谜的破解: 详细讲述寻找经度的方法这一历史难题,及其背后蕴含的科学、技术与商业竞争。重点介绍约翰·哈里森及其制造的精密计时器的艰辛历程,以及它如何彻底改变了远洋航行的精度,使之不再依赖于难以确定的经度。 无线电的低语: 探索无线电技术在导航领域的早期应用。介绍无线电信标、雷达等技术如何为飞机和船只提供远距离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尤其是在恶劣天气和低能见度条件下。 惯性导航的脉搏: 阐述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即通过测量载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算其位置、速度和姿态。介绍其在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如何摆脱对外部信号的依赖,实现自主导航。 第三部分:空间之眼,智慧的飞跃 信号的传奇: 概述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定位系统(GNSS)的发展背景,包括其起源、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为全球带来的深远影响。着重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导航系统(如GPS、GLONASS、Galileo、北斗等)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但不会深入探讨某一特定系统的技术细节。 信号之外: 探讨除了卫星导航之外,其他重要的定位技术和导航理念。例如,地面基站定位(Wi-Fi、蜂窝网络)、视觉导航、激光雷达(LiDAR)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作用。也包括城市中的电子地图和室内导航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疆界: 展望导航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高精度的定位、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物联网、无人系统),以及可能出现的新型导航技术和理念。思考导航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星辰之鉴:人类文明的导航史诗》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它不仅是对人类导航智慧的一次致敬,更是对我们如何利用科技不断拓展自身边界的深刻反思。本书适合对历史、科学、技术以及人类探索精神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空间科技”殿堂的大门。我一直认为,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国之重器”,必然凝聚着非凡的智慧和艰辛的付出。这本书正是以卫星导航技术为切入点,展现了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深厚积累。书中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空间段、地面控制段和用户应用段的相互作用,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号设计”和“数据处理”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专业知识的讲解,让我理解了如何设计出稳定可靠的导航信号,以及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定位信息。书中对各种误差源及其补偿算法的详细描述,让我认识到,精准的定位背后是无数次的精算和验证。我曾经对那些在太空中运行的精密仪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正好解答了我的疑问,它详细介绍了卫星的结构、姿态控制、轨道维持等关键技术,让我得以窥见这些“太空哨兵”是如何工作的。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卫星导航技术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战略意义。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和科技发展交叉领域充满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看到《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勾了起来。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卫星导航技术本身,更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行解读。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每一项重大技术突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都有深入的挖掘,这让我能够看到,一个伟大的技术成就背后,往往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和不懈努力。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之重器”这个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一种国家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当我阅读到关于早期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思、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篇章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和探索的时代,感受到了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书中还详细梳理了不同国家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发展脉络,包括它们各自的战略考量和技术路线,这使得我对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演进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我以前可能只知道有 GPS,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还有 GLONASS、Galileo,以及我们自己的北斗系统,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种对技术背后人文历史和战略意义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科技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精彩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技术本身,而是将卫星导航技术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深切地感受到,卫星导航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技术分支,而是整个空间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天文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息息相关。《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这本书,通过对卫星导航系统核心原理的深入剖析,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挑战。书中对引力、相对论效应在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使用的导航技术,竟然与爱因斯坦的理论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这真是令人惊叹!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卫星导航系统与时空基准、大地测量学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精准定位的背后所涉及的复杂测量和计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卫星导航数据进行地球科学研究的章节,比如利用GNSS数据监测地壳形变、研究大气环流等,这让我看到了科技的交叉应用所带来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的指南,更是关于“为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深度思考,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的整体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它所展现出的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一直对我们国家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进展感到骄傲,《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这本书,更是让我看到了“国之重器”这一称号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书中详细阐述了我们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艰辛历程,从最初的概念构想到最终实现全球组网,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北斗系统独特的技术优势的介绍,比如它在区域服务上的高精度特点,以及其在有源定位等方面的创新功能,这些都让我对北斗系统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了解到,我们国家能够不受制于人,拥有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书中对卫星导航技术在国防安全、交通运输、应急救援、地质勘探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不仅仅是“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更是实实在在造福于民,支撑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卫星导航技术正是我们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评分

阅读《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智慧和创新的对话。我一直认为,能够被冠以“国之重器”称号的技术,必然拥有其非凡之处。这本书正是让我深入理解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项技术,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国家实力、科技自信和自主创新的宏大叙事。书中对卫星导航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详细介绍,从卫星的发射、在轨运行,到地面站的信号接收、处理,再到用户终端的解码和定位,都进行了条理清晰的讲解。我特别对书中关于“信号传输”和“载波相位测量”等关键技术点的阐释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生动的类比和形象的比喻,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当我读到关于如何通过分析信号的延迟和相位变化来计算距离时,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卫星和接收器之间无形的“尺子”。书中还对不同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它们的星座布局、信号结构、性能指标等方面,这让我对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中国北斗系统的独立发展和技术创新历程的详细描写,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在这一尖端科技领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

评分

读完《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严谨但又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为我揭示了一个曾经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的庞大技术体系。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将理论、实践、历史和未来融为一体的深度探索。书中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成要素,比如空间段的卫星星座设计、轨道动力学,以及地面段的控制中心、监测站,还有用户段的接收机和天线,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卫星在轨姿态控制和轨道维持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图示,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漂浮在太空中的精密仪器是如何在严苛的环境下保持稳定的运行。当我看到关于信号传播模型、大气延迟修正算法、以及多普勒频移补偿技术等专业内容的阐述时,虽然起初有些吃力,但书中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以及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能够逐步消化并理解这些核心技术。书中对各种误差的产生机制和消除方法的详细说明,让我认识到,所谓的高精度导航,背后是无数精巧的设计和严谨的计算。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卫星导航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优化,这种贴近实际应用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传授,更在于其指导实践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领域充满求知欲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很多尖端科技离我太过遥远,晦涩难懂。然而,《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这本书,则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复杂的卫星导航技术呈现在我面前。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概念引入上的巧妙之处。它不是一开始就抛出一堆专业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切入,比如手机上的地图导航,或者汽车里的车载系统,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去理解这些应用背后的核心技术。书中对于“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我尤其喜欢关于原子钟原理的介绍,以及它是如何实现超高精度的时间测量的,这让我对卫星导航的精确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各种误差源的分析,比如大气层延迟、多路径效应等,也写得十分到位,并且详细介绍了相应的纠错和补偿机制。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真正让我理解了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其高精度的。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卫星导航在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的进步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科技力量的敬畏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视野,让我领略了卫星导航技术的博大精深。书中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信号处理和误差校正技术,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这个精密系统的运作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相对论效应”在卫星导航中的应用,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物理效应,在精密导航系统中也必须被考虑和修正,这充分体现了科技的严谨性。书中对不同导航卫星系统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我国北斗系统的独特技术优势和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更是让我倍感自豪。我曾经对那些在太空中运行的精密仪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正好解答了我的疑问,它详细介绍了卫星的结构、姿态控制、轨道维持等关键技术,让我得以窥见这些“太空哨兵”是如何工作的。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卫星导航技术在未来发展方向,比如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以及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看不见”的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卫星导航带来的便利,却很少去思考它背后的庞大工程和精妙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它以一种极其详尽和系统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卫星导航技术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间同步”的讲解,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卫星导航系统如此依赖精确的时间测量,以及原子钟是如何实现如此高的精度。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卫星导航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干扰和衰减,比如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以及多路径效应,并且详细介绍了相应的校正和补偿方法。这让我明白,我们接收到的每一个精准的定位信息,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校准和修正。书中对不同接收机设计原理的介绍,也让我对终端设备如何从微弱的卫星信号中提取信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卫星导航技术在未来发展方向,比如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以及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天空中的卫星和它们如何指引我们方向的事情感到好奇,但总觉得那是一个非常高深莫测的领域。直到我翻开这本《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一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从最基础的卫星是如何发射升空,在太空中又是如何保持运行轨道的,再到它们如何通过微弱的信号与地面的接收器进行通信,书里都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讲解。我尤其喜欢关于多普勒效应的解释,它把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以前总以为 GPS 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位系统,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背后涉及了多么复杂的信号处理、误差校正和时间同步技术。作者在讲解这些技术时,并没有堆砌一堆我看不懂的公式和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解,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其中的逻辑。比如,书中描绘了在城市峡谷中信号衰减的情景,以及如何通过多路径效应来补偿,这种细节的处理让我觉得非常贴近实际应用。而且,书中不仅仅局限于介绍一种导航系统,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更广阔的视野,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卫星导航技术上的发展和竞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这让我对整个卫星导航领域的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