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会战 : 1941—1944(套装共2册)

列宁格勒会战 : 1941—1944(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维·M.,格兰茨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列宁格勒会战
  • 苏联卫国战争
  • 军事历史
  • 战争纪实
  • 历史
  • 战争
  • 欧洲战争
  • 历史军事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7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19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线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苏军对德国入侵者展开的绝望抵抗拉开序幕。德军将列宁格勒团团围困,但受制于地形因素,无法发挥大规模坦克部队的威力,不得不依靠步兵实现突破,因而进展缓慢。危难中的苏军通过一系列的反击措施试图拯救城市,但一再失败,因为这些反击太过分散,没能有效地将炮兵、空军和步兵联合起来。但是苏军逐渐从战斗中汲取经验,充分运用计谋,联合其他战线,终保卫了城市。

作者简介

戴维·M.格兰茨,美*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创始人和前主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和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他出版有诸多专著,独立编著与合作作品包括《库尔斯克会战》《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巨人重生:苏德战争中的苏联军队1941—194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朱可夫*大的败仗:红军1942年“火星”行动的惨败》《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等。
小小冰人,专业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50部,包括《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多部图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对于了解列宁格勒战役,乃至更全面地了解伟大卫国战争,这部作品都是一项创新性的重要贡献。借助以往无从获取或被忽视的苏方和德方资料,本书对以往相关著作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重大纠正,并在这个始终令人着迷的主题上成为一部重要而又*久的佳作。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的作者约翰·埃里克森

这部出色的作品牢牢奠定了戴维·格兰茨作为美**重要的二战东线历史学家的地位。格兰茨以丰富的细节诠释了这场堪称人类*悲惨事件之一的战争中苏德军队的残酷厮杀。杰出之作!
——《艾森豪威尔:戎马生涯》和《决战诺曼底》的作者卡洛·德埃斯特

这是对二战东线战史研究做出的一份杰出贡献。
——《苏联武装力量史》的作者马尔科姆·麦金托什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重要战役之一的杰出作品。格兰茨是一位战役分析大师,他关于东线的专著是每一位潜心研究二战史的人的必读之作。
——《闪电战的起源》和《德国空军》的作者詹姆斯·S.科勒姆

目录

前言
书中主要人物
第一部 巴巴罗萨
第一章 彼得和列宁之城
第二章 目标,列宁格勒
第三章 列宁格勒的防御
第四章 包围战
第二部 封锁
第五章 围困中的冬季
第六章 虚幻的希望
第七章 落空的希望
第八章 持续的围困
第九章 打破封锁
第十章 僵持
第三部 胜利
第十一章 解放
第十二章 冲向纳尔瓦、卢加和“豹”防线
第十三章 列宁格勒州北部地区的解放
第十四章 总结
附录
附录A 德国绝密策划文件
附录B 苏联策划文件
附录C 红军作战序列
附录D 德军作战序列
附录E 红军与德军的粗略对比
附录F 苏联的军事伤亡
附录G 列宁格勒围困期间的平民损失数(估计)

前言/序言

二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进行了漫长而又残酷的斗争,这一过程中,没有哪一环节比庞大的、历时3年的列宁格勒会战更充满戏剧性、牺牲和纯粹的人类苦难。列宁格勒诞生在战争中,是一座不朽的革命熔炉,对沙皇和共产党人而言,她是俄国位于西部的门户,但在其敌人看来,这座沙皇彼得之城一直是俄罗斯帝国以及后来的布尔什维克苏联一个巨大的、通常有些不祥的*久象征,甚至是某种潜在的威胁。因此,阿道夫·希特勒将苏联定为德国攫夺生存空间的主要目标后,这座彼得和列宁之城成为他无情野心的重点之一,这不难理解。这座城市重要的象征性、战略性和意识形态意义无可替代。
俄罗斯和西方的历史学家及记者们撰写了数千部作品,记录下列宁格勒战时磨难的史诗般过程。其中大多描绘并纪念了列宁格勒居民在围困期间遭受的巨大苦难。对人类之痛苦和与围困相关之苦难生动而又深刻的描述,使一些著述成为真正的经典之作,例如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和德米特里·巴甫洛夫的《列宁格勒1941:封锁》。另有数千名遭受苦难的平民所撰写的个人回忆录,有些较为真实,有些则不足为信,但均为封锁期间可怕的生活全景描绘出一些细枝末节。虽然人们至今对城内居民的具体丧生人数仍存有争议,但对于列宁格勒居民在近3年严峻考验期间经历的痛苦和饱受折磨的生活,其性质和规模都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到目前为止,即便那些*出色的著作也只为这则有关人类的痛苦和忍耐的庞大故事提供了部分背景。与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一样,列宁格勒保卫战军事方面的问题依然晦暗不明,这一点令人难以置信。虽然有数百位苏联军事历史学家为这场战争撰写了大量著作,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迫使这些作者故意混淆或干脆忽略了实际发生在该地区的诸多战斗。出于保卫*家安*利益、维护政治和军事声誉的考虑,以及避免政治或军事尴尬的简单想法,导致历史记录中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这些历史空白包括长期围困期间一些*殊死、*激烈的战斗。
与整个战争期间一样,红军庞大军事斗争的人为影响范畴同样晦涩不清。与前线其他地段一样,围困期间,曾在列宁格勒及周边参加红军军事行动的数十位将领、政治委员、高*指挥员,也在其回忆录或回忆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经历。这些回忆录和回忆文章虽然大体而言还是较为准确的,但其作者几乎都在写作期间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因而存在严重缺陷。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些受到严格审查的回忆录流出了几个未删节版,但同样带有审查员的标记,而其作者早已故去,无法重新加以修订。
就历史记录而言不幸的是,与其德国对手不同,记录下自己战时经历的红军士兵寥寥**,仅仅是因为相关条令禁止他们这样做。战争期间不允许书写日记,战后又害怕受到责难,加之缺乏出版渠道,导致普通红军士兵难以透露他们的亲身经历。1991年苏联解体后,一些老兵终于克服恐惧和相关禁令,推出了一些简短的回忆录。但是,这些作品少得可怜,而且,奋笔疾书的老兵们缺乏相关档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风烛残年。
以德方视角撰写的历史记录也不足以填补大量历史空白。德方参战者和历史学家们沉醉于一场场壮观、貌似战无不胜的庞大战役,这些规模空*的会战构成了他们眼中东线战事的要点,他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发现并注意到红军军事行动的复杂性。这一点尤其适用于那些红军失败的战役,以及战争期间被遗忘的战斗,缺失的40%中的大部分隶属于该范畴。
近年来公开的俄罗斯档案终于使我们得以着手纠正列宁格勒会战和整个战争中的某些相关作战记录。我们将德国诸集团军群、集团军和辖内各部队长期存在的大批档案资料与俄罗斯新近公开的文件加以对比,从而得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这是有史以来的*次。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士兵们的个人回忆录,本书主要是一部军事作战史。书中并未重复已出版之著作对围困期间列宁格勒所遭受的前所*有的人类苦难所做的描述,而是力图对军事行动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叙述,这些军事行动为列宁格勒发生的*切提供了必*的背景。另外,列宁格勒居民在炮火下经历了900天史*前例的考验,对于其间发生的事情,重建公众的观点无疑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本书代表了一个*普通的开始。谨以此书献给丧生于战斗和围困期间的160~200万军民、伤残的240万士兵、在疏散或围困中得以生还的160万平民,以及因列宁格勒之战留下心灵创伤的无数人。


铁血围城:人类历史上的不屈史诗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和坚韧的宏大叙事,它深入探究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中迸发出的惊人力量。故事的中心,是被漫长而残酷的围困所笼罩的这座宏伟城市,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被称为“列宁格勒围城战”的史诗级对抗,将一个民族的意志推向了极致,也向世界展示了何谓真正的钢铁意志。 1941年的夏天,一轮席卷欧洲的战争机器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强大的轴心国军队,在 Adolf Hitler 的狂妄野心驱使下,朝着苏联腹地猛扑。他们的目标,是占领苏联的工业心脏、文化中心,更是这座拥有辉煌历史和战略意义的城市——列宁格勒。然而,他们低估了这座城市的灵魂,低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更低估了他们为守护家园所能付出的代价。 随着德军装甲洪流的逼近,列宁格勒迅速被包围。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如今成了战场的前沿。城市被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食物、燃料、弹药,所有维持生命和抵抗的必需品,都变得比黄金还要珍贵。围城,一个比死亡本身还要可怕的词汇,开始笼罩在每一位市民的心头。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那段最黑暗的岁月,亲历围城之下的日常生活。我们将看到,曾经的繁华街区如何被炮火摧残,宏伟的建筑如何成为断壁残垣。然而,在废墟之中,生命依然顽强地延续。作家们在地下室里坚持创作,音乐家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奏响维多利亚·阿莱克谢耶夫娜·姆利诺娃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医护人员在简陋的医院里与死神赛跑,工人们在饥寒交迫中修复武器,士兵们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坚守阵地。 我们将深入探究围城造成的深重苦难。饥饿,这个最原始的生存威胁,如同幽灵般游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本面包被切成几份,每一口都弥足珍贵。人们学会了辨认各种非传统的食物来源,从树皮到胶水,只要能填饱肚子,就竭尽全力。寒冷,也是无情的敌人。在缺乏燃料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拆毁家具、书籍,甚至自己的房屋来取暖。每一个夜晚,都是对生命意志的严峻考验。 但比饥饿和寒冷更令人心碎的,是失去。战争的残酷夺走了无数生命,其中不乏老人、妇女和孩子。每一次空袭,每一次炮击,都可能带走一个家庭的希望。本书将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录、珍贵的私人信件和口述历史,展现个体在集体苦难中的挣扎与抗争,以及他们在绝望中相互扶持、传递希望的感人瞬间。 然而,这座城市并没有屈服。围城,反而激起了列宁格勒人民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和战斗决心。他们将这座城市视为自己的母亲,誓死捍卫它的每一寸土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这座城市迸发出了惊人的韧性。人们自愿加入民兵组织,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妇女们承担起男人留下的工作,在工厂里生产弹药,在农田里耕种。孩子们也参与到战争中,他们送信、站岗、甚至掩埋阵亡的战友。 本书将详细描绘那些决定命运的战役和战术。我们将看到苏联红军如何调集重兵,打破敌人的包围圈。我们将了解“生命之路”在维持城市供给方面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德军在围城中的策略失误和最终的失败,以及这场战役对整个二战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列宁格勒会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对抗,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尊严、自由和生存意志的较量。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渊,人类的精神之光也永不熄灭。它展示了,当一个民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一心时,所能迸发出的何等强大的力量。 这部作品,是对那些在列宁格勒围城战中付出生命和鲜血的英雄们最深刻的致敬。它将带你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那份震撼心灵的悲壮与伟大。它将让你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那些为了守护和平而付出一切的人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 这本书,是一次对人类意志极限的探索,一次对民族精神力量的颂扬。它将激发你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那些不屈不挠的灵魂的无限敬意。在这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中,你将看到,即便是被最严酷的命运所困,人类依然能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谱写出最壮丽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军事史,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决定性战役的细节颇感兴趣。这套《列宁格勒会战》以其详尽的篇幅和严谨的考证,满足了我对这场波澜壮阔战役的求知欲。作者在叙述中,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是深入分析了影响战役进程的各种因素,从政治决策到军事指挥,从后勤保障到天气条件,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双方将领的刻画,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也揭示了他们的决策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的。例如,书中对曼施坦因在多次进攻受挫后,如何调整策略以期突破列宁格勒防线,以及朱可夫等苏军将领如何应对德军的强大攻势,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地图上双方兵力的调动,听到炮火轰鸣的声音,感受到寒风刺骨的刺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份对战争残酷性与人性光辉的深刻反思。

评分

当我拿到这套书时,立刻被其精美的装帧和厚实的体量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历史,特别是二战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介绍列宁格勒会战的著作。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清晰地梳理了这场长达近三年围困战的来龙去脉,从最初的德国进攻,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再到最终的胜利反攻,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都得到了详尽的描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战役中一些关键性决策的分析,比如德军为何未能一举攻下列宁格勒,以及苏军是如何在重重围困下坚持下来的。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图片,更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战役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韧性和牺牲精神的史诗。

评分

当我决定购买这套关于列宁格勒会战的书时,我怀揣着了解二战中最惨烈围城战之一的初衷。这本书的厚重感和装帧都显得颇为专业,内容更是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梳理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引用了许多官方档案、参战人员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文献,使得叙述既有宏观的战役走向,又不乏微观的个体经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德军的进攻策略和苏军的防御部署,还着重分析了双方在战争后期各自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德军补给线的脆弱以及苏军在严寒中的顽强抵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命之路”的章节,那条在冰封的拉多加湖上建立起来的生命线,是列宁格勒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这条道路上的艰辛与希望刻画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展现的残酷现实所震撼,但也正是这种真实,让我更加理解了这场战役的伟大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发生在极端条件下的战役特别着迷,而列宁格勒会战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套书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厚重感,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论述风格所吸引。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战斗的激烈,更是深入分析了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围城期间列宁格勒居民生活的描写,那些在饥饿、寒冷和炮火中艰难求生的普通人的故事,读来令人心疼,但也更加凸显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书中对双方军事指挥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能够理解这场战役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是如何形成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列宁格勒会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是对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类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沉的战争灰和血红色的标题字体,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残酷的年代。我一直对二战东线战场的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列宁格勒这座英雄城市的坚守,更是让我心生敬意。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详细的地图和大量的历史照片,这为我理解战役的地理环境和战场态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者在描述战斗场面时,并没有过分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展现了士兵们的英勇无畏和普通民众的顽强生存。尤其是对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居民生活的描写,那些在饥饿、寒冷和炮火中艰难维系的细节,读来令人心惊。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具体战役的剖析所吸引,比如普尔科沃高地攻防战,作者细致地梳理了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意图以及关键转折点,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场战役的惊心动魄。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场战役,更是对人类在极端困境下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的一次深刻体悟。

评分

京东618买的,超值

评分

很喜欢这样的权威著作,从细节领悟全局

评分

东西不错,谢谢京东的优秀服务

评分

记叙了诸多战斗的谋划、实施和结果,包括在封锁期间发生的“被遗忘的战斗”。如1941年6月和7月的边界战斗;解放南列宁格勒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战争,包括卢加、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的战斗;解放北列宁格勒的战斗,包括维堡行动,以及企图入侵芬兰的失败。并分析了这些战斗如何影响了列宁格勒的斗争,又如何影响东线的其他战区,*终迫使德国人进入长期的溃退。

评分

不错的书,一直在京东买书,便宜,方便

评分

历史研究的好书,但非专业者读起来会觉得比较枯燥。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翻译的也好

评分

虽然不知道指文能支撑多久,不过出的每一本有价值的我都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