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8章,根据丁石孙先生亲历的科学生涯和有关活动为主线展开,以访谈录的形式,由丁先生口述,袁向东、郭金海访问整理。分别记录了丁先生的家世与早年教育,以及丁先生在大同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求学经历;记录了丁先生在北大任教授以及那些“动荡的年代”;记录了丁先生任北大数学系主任并赴美进修;记录了丁先生任北大校长,以及不当校长重返数学界,到后期步入政坛的艰辛、磨砺、无奈以及愉快。
本书强调以人带史,以事系史,忆述丁先生自己亲历亲闻的重要人物、机构和事件,努力挖掘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鲜活细节。这本访谈录如实地记述了他的学术人生和从政之路。
丁石孙,籍贯江苏镇江。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数学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晋升为教授。1981至198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84至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88至1991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93年起在中国民主同盟工作,1996年任民盟中央主席。1998、2003年相继担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从事代数与代数数论的教学与研究,较早在我国提出程序自动化的研究课题。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不只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所承载的历史重量。20世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科学的火种被点燃、被浇灌、被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故事。而“口述史”的方式,则赋予了这个故事最生动的灵魂。 “有话可说”这四个字,显得尤为亲切和直接。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一场深入人心的交流。我非常好奇,丁石孙先生这位在数学和教育领域都享有盛誉的长者,他将如何“说”,又会“说”些什么? 我个人对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们所经历的困境、挣扎与坚持。我想,丁石孙先生的访谈录,一定会为我们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和他们的思想深度。 他是否会回忆起当年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景?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的教育理念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记录,更是关于时代、关于人生、关于一个民族在探索未知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对中国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口述史”三个字,立刻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聆听亲历者的讲述。而“丁石孙访谈录”则锁定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预示着内容的深度与权威性。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需要有温度、有细节,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变迁。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捕捉到丁石孙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科学发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真实想法和深刻见解。 20世纪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经历了从弱到强、从被动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丁石孙先生是如何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科学理念,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我很想知道,他在书中会分享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会如何评价那些曾经影响中国科学走向的人物和事件?他的“有话可说”,是否包含了对当下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内容。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传承,是激励后人继续探索科学之路的强大动力。
评分这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它,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从标题“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宏大与深邃,而“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则更加具体,将视角聚焦于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预示着一段充满智慧与洞见的对话。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和科学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历史脉络,又能够深入了解具体人物思想和经历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 我很好奇,在丁石孙先生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的科学界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作为一位亲历者,他又是如何看待那些重大的科学决策、人才培养的得失,以及科学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 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倾听一位历史当事人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冰冷史料背后鲜活的个体命运和群体记忆。我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能了解到具体的科学成就和发展历程,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做出的艰难抉择。 这本书所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本身,更是一段关于勇气、智慧、担当和传承的故事。它或许会让我们反思当下,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或许会点燃我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与丁石孙先生一同穿越时空的界限,共同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它暗示着一个宏大的叙事,关于一群人在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如何为科学播下种子,又如何看着它生长、繁荣。而“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则将这幅宏大画卷中的一角,聚焦于一位睿智的长者,期待他娓娓道来。 作为一名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口述史是最能触及人心、最富生命力的历史载体。它不像纯粹的文献资料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情感、生动的细节和个人的感悟。我迫切想知道,丁石孙先生将用怎样的语言,向我们讲述20世纪中国科学的跌宕起伏。 20世纪,是中国科学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关键一百年。在这期间,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非常想从丁石孙先生的视角,去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去体会那个时代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的执着追求。 他是否会分享自己当年在学术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他的“有话可说”,是否包含着对当下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刻反思和前瞻性建议?这些疑问,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智慧的传承。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任何时代都能保持对真理的探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评分翻开《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的扉页,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本书的定位——“口述史”,就足够吸引人了。这意味着,我们即将听到的是一位亲历者、一位重要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有话可说”,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承诺,承诺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那些被历史淹没的思考,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想知道,丁石孙先生作为一位在20世纪中国科学界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将如何回顾那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岁月。 20世纪是中国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被动追赶到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在这其中,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教育家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非常好奇,丁石孙先生将如何评价那个时代其他重要的科学家和科学事件?他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道路,又有着怎样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科学的种子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像丁石孙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科学理想,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为中国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更是一扇可以窥探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窗户,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带给我惊喜,让我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