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石孙口述 著,丁石孙 口述
图书标签:
  • 丁石孙
  • 科学史
  • 口述历史
  • 中国科学
  • 20世纪
  • 访谈录
  • 历史
  • 人物
  • 科学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07086
版次:2
商品编码:123700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8章,根据丁石孙先生亲历的科学生涯和有关活动为主线展开,以访谈录的形式,由丁先生口述,袁向东、郭金海访问整理。分别记录了丁先生的家世与早年教育,以及丁先生在大同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求学经历;记录了丁先生在北大任教授以及那些“动荡的年代”;记录了丁先生任北大数学系主任并赴美进修;记录了丁先生任北大校长,以及不当校长重返数学界,到后期步入政坛的艰辛、磨砺、无奈以及愉快。

本书强调以人带史,以事系史,忆述丁先生自己亲历亲闻的重要人物、机构和事件,努力挖掘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鲜活细节。这本访谈录如实地记述了他的学术人生和从政之路。


作者简介

丁石孙,籍贯江苏镇江。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数学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9年晋升为教授。1981至198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84至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88至1991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93年起在中国民主同盟工作,1996年任民盟中央主席。1998、2003年相继担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从事代数与代数数论的教学与研究,较早在我国提出程序自动化的研究课题。


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图景的深度透视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关键节点与重要人物,旨在梳理和呈现二十世纪风云变幻中,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思想演进及其对时代变局的深刻回应。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汇编,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语境下,精英思想如何形成、碰撞与转化的细致考察。 一、启蒙的阵痛与知识分子的自我重塑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在内忧外患中寻求现代化和民族独立的历史断层。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世纪之初,那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波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士大夫结构。我们探讨了早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面对西方思想的涌入,从“中体西用”的保守挣扎,到对民主、科学的初步渴求。 重点分析了梁启超、陈独秀等先驱人物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核心作用。他们的文章、论辩,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一个古老民族如何“醒来”的焦虑表达。本书试图揭示,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宏大叙事下,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个体理想与民族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及这种压力如何塑造了他们日后的学术路径和政治抉择。 二、主义的激荡与思想的信仰危机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主义”最为活跃、也最为残酷的竞争时期。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思潮的交锋——自由主义的坚守、社会主义的兴起、以及民族主义的勃发。 我们深入剖析了特定思想流派如何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产生裂变与融合。例如,自由主义者在面对日寇侵略和国内政治动荡时,其主张的“程序正义”与“效率优先”的呼声之间的内在张力。同时,本书也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自己认知框架的思想家。他们的每一次转变,都牵动着对“如何实现中国富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新定义。这种信仰的探索和重建,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主旋律。 三、学术的专业化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考察在政治风暴的间隙,中国如何在各个学科领域建立起现代化的知识体系。这部分内容避开了纯粹的政治叙事,转而关注学术自身的“内生性”发展。 例如,在哲学领域,从对西方哲学的引介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学或存在主义诠释;在社会科学领域,如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如何借鉴西方方法论,并应用于对中国传统社会和历史的重新梳理。我们展示了如费孝通、顾颉刚等学者,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田野调查与资料爬梳,试图以扎实的学术成果为民族文化寻找根基。这种对“专业精神”的坚守,是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维持其独立性和批判性的重要方式。 四、五十年代后的“知识与权力”关系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面临的巨大结构性变化。从最初的“学习与改造”,到后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对学术规范和思想自由的冲击,这一时期的知识界呈现出复杂而微妙的景观。 我们聚焦于那些在特定领域仍能保持学术活力的学者群体。他们如何在既定的意识形态框架内,探索研究的边界,如何通过谨慎的措辞和对既有经典的重新阐释,来延续和保护知识的火种。这不仅是对个人智慧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文化群体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其“学问良知”的深刻记录。 五、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的解冻与人文精神的回归 进入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随着拨乱反正的推进,思想界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解冻”。本书详细描绘了“文化反思”的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道主义、现代性、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知识分子群体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未来道路的探讨中。从美学争鸣到真理标准大讨论,每一次思想的松动都伴随着深厚的社会需求和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这一阶段的讨论,标志着知识分子重新将“人”置于思考的中心,并试图弥合断裂的文化传承。 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历史片段的梳理,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坚守,以及他们为构建一个现代中国所付出的巨大精神代价和贡献。它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行动”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承受时代重量”的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不只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所承载的历史重量。20世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科学的火种被点燃、被浇灌、被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故事。而“口述史”的方式,则赋予了这个故事最生动的灵魂。 “有话可说”这四个字,显得尤为亲切和直接。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一场深入人心的交流。我非常好奇,丁石孙先生这位在数学和教育领域都享有盛誉的长者,他将如何“说”,又会“说”些什么? 我个人对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们所经历的困境、挣扎与坚持。我想,丁石孙先生的访谈录,一定会为我们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和他们的思想深度。 他是否会回忆起当年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景?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的教育理念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记录,更是关于时代、关于人生、关于一个民族在探索未知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让我对中国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口述史”三个字,立刻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聆听亲历者的讲述。而“丁石孙访谈录”则锁定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预示着内容的深度与权威性。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需要有温度、有细节,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变迁。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捕捉到丁石孙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科学发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真实想法和深刻见解。 20世纪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经历了从弱到强、从被动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丁石孙先生是如何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科学理念,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我很想知道,他在书中会分享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会如何评价那些曾经影响中国科学走向的人物和事件?他的“有话可说”,是否包含了对当下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内容。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传承,是激励后人继续探索科学之路的强大动力。

评分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它,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从标题“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宏大与深邃,而“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则更加具体,将视角聚焦于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预示着一段充满智慧与洞见的对话。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和科学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历史脉络,又能够深入了解具体人物思想和经历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 我很好奇,在丁石孙先生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的科学界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作为一位亲历者,他又是如何看待那些重大的科学决策、人才培养的得失,以及科学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 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倾听一位历史当事人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冰冷史料背后鲜活的个体命运和群体记忆。我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能了解到具体的科学成就和发展历程,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做出的艰难抉择。 这本书所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本身,更是一段关于勇气、智慧、担当和传承的故事。它或许会让我们反思当下,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或许会点燃我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与丁石孙先生一同穿越时空的界限,共同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它暗示着一个宏大的叙事,关于一群人在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如何为科学播下种子,又如何看着它生长、繁荣。而“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则将这幅宏大画卷中的一角,聚焦于一位睿智的长者,期待他娓娓道来。 作为一名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口述史是最能触及人心、最富生命力的历史载体。它不像纯粹的文献资料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情感、生动的细节和个人的感悟。我迫切想知道,丁石孙先生将用怎样的语言,向我们讲述20世纪中国科学的跌宕起伏。 20世纪,是中国科学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关键一百年。在这期间,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非常想从丁石孙先生的视角,去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去体会那个时代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的执着追求。 他是否会分享自己当年在学术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他的“有话可说”,是否包含着对当下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刻反思和前瞻性建议?这些疑问,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智慧的传承。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任何时代都能保持对真理的探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评分

翻开《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的扉页,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本书的定位——“口述史”,就足够吸引人了。这意味着,我们即将听到的是一位亲历者、一位重要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有话可说”,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承诺,承诺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那些被历史淹没的思考,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想知道,丁石孙先生作为一位在20世纪中国科学界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将如何回顾那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岁月。 20世纪是中国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被动追赶到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在这其中,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教育家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非常好奇,丁石孙先生将如何评价那个时代其他重要的科学家和科学事件?他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道路,又有着怎样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科学的种子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像丁石孙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科学理想,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为中国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更是一扇可以窥探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窗户,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带给我惊喜,让我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