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统民居村落 [Shandong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Village]

山东传统民居村落 [Shandong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Villa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仲信 著
图书标签:
  • 山东民居
  • 传统村落
  • 民俗文化
  • 建筑遗产
  • 乡村景观
  • 地域文化
  • 历史建筑
  • 文化遗产
  • 山东历史
  • 传统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5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18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handong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Villag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民居村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区域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多种多样的传统民居村落经过长期发展,遍布祖国大地,既有华北地区的四合院、陕北地区的窑洞、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砖木结构民居、岭南的干阑式民居、东北地区的口袋式民居这些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民居,又有藏族的碉楼民居、维吾尔族的土拱民居、彝族的“一颗印”民居等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村落在先民们漫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并不断发展变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湾和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山东省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地势地貌:中部为隆起的丘陵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地带,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这里有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这里有“五岳之首”的泰山。境内既有绵延起伏的群山丘陵,又有坦荡辽阔的平原大川,鲁西南地区大运河沿湖区自北向南穿过山东,境内东部还有1500千米的海岸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山东民居村落和民俗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民居村落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特点。历经千年,不断发展变化,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又形成了独特的山东民居村落,成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山东境内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原始部落遗址,说明了远古时代人类就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沂源猿人就在鲁中南山区地带生活。早发掘于山东滕州北辛而得名的北辛文化遗址,分布在鲁南汶泗河流域。继北辛文化遗址之后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汶河、泗河、沂河、潍河、沭河、淄河等流域。当时人们居住在靠近水源的高地上,建造了地面建筑、平地穴等不同的居住形式,过着以狩猎和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随着原始公社渐趋解体,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山东各地进入了龙山文化时期,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也产生了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并有了土台和土坯砌墙式的居住形式。之后,山东传统民居村落不断地发展,形成了现在山东各地看到的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村落。
  山东文化资源丰富,圣贤名士众多,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有半数左右产生在齐鲁大地上。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齐鲁文化思想内涵中的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以德为要、以孝为先、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中庸之道为处事方法等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从这里诞生。除了这具有代表性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境内的名山大川还有很多,齐鲁文化所哺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不可胜数。因此也可以说,山东的民俗文化也是长江以北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

  李仲信,男,1958年12月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1988年至1990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修,1991年至1998年在加拿大理加纳大学做访问学者。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专家库评审专家、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传统木制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专家、山东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出版专著6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美国佩蒂特特里亚农国际美术与设计艺术节金奖、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国内外奖项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综述

第一章 山东传统民居村落基本形态
第一节 村落布局
第二节 大门院墙
第三节 居室陈设

第二章 鲁I地区传统民居村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山水泉城——济南
第三节 齐国古都——淄博
第四节 国泰民安——泰安

第三章 潍坊地区传统民居村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鸢都龙城——潍坊
第三节 潍城老街——九曲巷

第四章 胶东地区传统民居村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胶东明珠一烟台
第三节 人居乐园——威海
第四节 东海之滨——青岛

第五章 鲁西南地区传统民居村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江北苏州——济宁
第三节 牡丹之都——菏泽

第六章 鲁西北地区传统民居村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西重镇——聊城
第三节 京津门户——德州
第四节 鲁北平原——滨州、东营

第七章 鲁东南地区传统民居村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东古城——临沂
第三节 鲁南明珠——枣庄
第四节 东海新城——日照

第八章 山东传统民居村落典型案例
第一节 齐国遗风——李家疃村
第二节 泉城古韵——芙蓉街
第三节 青州水乡——井塘古村
第四节 异国风情——八大关
第五节 栖霞老宅——牟氏庄园
第六节 荣成渔村——海草房
第七节 沂蒙山区——李家石屋村
第八节 军事城堡——魏氏庄园
第九节 翼云山区——兴隆庄
第十节 泰安山村——麻塔石屋
第十一节 运河两岸——南阳古镇
第十二节 鲁西聊城——山陕会馆

参考文献
后记
《华夏古韵:徽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传承》 导言:沉睡在山水间的历史画卷 本书深入探寻了中国安徽省徽州地区(今黄山市及周边)传统民居的建筑精髓、文化内涵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素有“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与“雕梁画栋”的工艺美学著称。本书旨在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翔实的文献梳理和精妙的图文解析,全面揭示徽州民居作为特定地域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 第一部分:地域环境与建筑哲学的交融 徽州民居的形成,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结果。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徽州特殊的地理地貌——四面环山、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如何直接影响了民居的选址与布局。 1. 选址智慧:风水与生存的平衡 详细分析了徽州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传统选址原则。这不仅是基于采光和通风的实用考量,更是儒家文化中“中庸和谐”思想在空间布局上的体现。我们通过对多个古村落(如西递、宏村的部分区域)的实地测绘,展示了如何通过村落的整体走向来规避冬季寒风、引入夏季清风,并利用天然屏障抵御山洪。 2. 建筑形态的地域适应性 重点剖析了徽州民居最具标志性的两种形态: 马头墙的象征意义与结构功能: 马头墙,形如马头,层层叠叠,是徽州民居的视觉符号。本书不仅阐述了其防火阻隔烟患的实际功用,更深入挖掘了其作为宗族地位、财富象征以及对私密空间的维护的文化意义。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宅院马头墙形式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家族兴衰与建筑形态演变之间的微妙关系。 天井的设计与“四水归堂”的理念: 天井,被称为“明堂”,是徽州民居的核心。它不仅是采光、通风的枢纽,更是雨水汇集之地,象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观念。本书将系统分析天井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光影变化,探讨其对居住者心理空间的影响,以及作为家族祭祀、日常交往中心的仪式功能。 第二部分:精湛的建筑工艺与装饰艺术 徽州民居是“徽派建筑”的集中体现,以“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的精湛技艺闻名天下。本部分将详尽展示这些工艺如何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1. 木雕的叙事性:梁枋与门楼 木雕主要集中在梁枋、轩窗和门楼之上。本书精选了数百个木雕构件的拓片与高清照片,分类解析了其主题:历史典故(如《三国演义》场景)、吉祥寓意(如“福禄寿喜”纹饰)以及自然景物(如松竹梅兰)。重点讨论了木雕艺人如何将家训、族规巧妙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使建筑本身成为一本无声的家训史书。 2. 石雕的坚韧与细腻:牌坊与栏杆 徽州石雕以其对坚硬石材的驾驭能力著称。本书聚焦于村口牌坊与宅院内的石雕栏板、抱鼓石。分析了牌坊作为表彰功勋、彰显家族荣耀的纪念性建筑,其石雕艺术的程式化与审美取向。同时,通过微观视角审视栏杆上的花卉、走兽雕刻,体现了工匠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 3. 砖雕的装饰性:花墙与檐口 砖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墙体的转角、门楼的檐口和女儿墙部分。本书区分了不同时期徽州砖雕的风格差异,从早期较为粗犷的几何纹样,到晚期繁复精细的多层次堆叠艺术,探讨了烧制技术和雕刻工具的进步对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居住空间与宗族伦理的载体 徽州民居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徽州宗族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的具体物质载体。 1. 空间序列与等级制度 详细解析了传统徽州大宅的内部空间布局,从外到内的渗透性:从村外入口到巷道,到大门、门楼,再到前厅、天井,直至最后的堂屋和内宅(妻房)。分析了“外方内圆”、“前厅后堂”的布局如何严格区隔了公共领域(祭祀、迎宾)与私密领域(闺房、厨房),并阐释了长幼尊卑在居住空间分配上的体现。 2. 祠堂:精神的中心与建筑的典范 祠堂是徽州宗族社会中最重要的建筑类型。本书将其独立成章进行研究,分析了徽州祠堂的建筑形制(多为抬梁式抬梁结构),以及其与民居在屋顶形式、斗拱运用上的异同。重点阐述了祠堂内部的神龛、楹联、功德碑等陈设,如何构筑了宗族成员的精神认同和历史记忆。 3. 藏书与防火:文教兴邦的物质体现 徽州以文风鼎盛著称,这一特点也烙印在建筑之上。本书将探讨“文楼”或“书房”在宅院中的特定位置,以及为保护珍贵藏书而设计的防火措施,如厚重的墙体、独立的防火隔断墙等,揭示了建筑设计如何服务于徽商的“耕读传家”理想。 结论:传承与现代的对话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徽州传统民居正面临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境地。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当代徽州民居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强调了在现代生活需求下,如何通过科学的修缮理念和活化利用的策略,使这些凝固的历史得以延续其生命力,让古老的建筑语言继续为后人诉说那段跨越千年的“华夏古韵”。 附录: 徽州传统建筑术语表、典型民居平面图集、彩绘工艺图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山东传统民居村落》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山东深层文化肌理的大门。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诗意的方式,勾勒出这片土地上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民居景象。我曾不止一次地停下阅读,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出书中所描绘的画面: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傍晚,夕阳洒在斑驳的墙壁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深夜,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古老的屋脊之上。书中关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建造技艺的应用,以及不同地域民居所体现出的适应性改造,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例如,对于不同土质、石材、木材的巧妙运用,以及通风、采光、防潮等方面的精妙设计,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民居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描写,那些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村落,仿佛是大自然本身生长出来的有机体,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山东的传统民居村落,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更是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载体,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山东传统民居村落》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和亲切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山东。书中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也没有冷冰冰的技术参数,取而代之的是一篇篇充满情感的描述,和一张张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的照片。我仿佛能闻到老屋特有的木头和泥土混合的气息,听到古井边妇女们悠扬的歌声,看到孩童们在巷道里追逐嬉戏的身影。作者对每一个村落的介绍,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建筑本身,更是在讲述居住在这些房屋里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独特建筑形式的解读,比如那些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客家围屋,或者是那些临海而居、坚固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村民居。它们都展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地域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独特的生活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聊天,他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受益匪浅。

评分

捧读《山东传统民居村落》,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位漫游在齐鲁大地上的旅人,每翻一页,便踏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关于家乡的重新发现。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寻常的村庄,其实都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书中对于不同村落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建筑风格、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家乡土地深沉的热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村落公共空间和民俗活动的描述所吸引,那些祠堂、戏台、庙宇,以及与节日庆典相关的场所和习俗,都构成了一个村落独特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凝聚村民情感、传承中华文化的纽带。读到此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在老家参加庙会的情景,那些热闹的场面,那些淳朴的面孔,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它更是一本关于山东人民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集体记忆的珍贵记录,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切的认同感。

评分

在翻阅《山东传统民居村落》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对家乡的山东风情已了如指掌,那些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的村庄,在我脑海中只是模糊而温暖的背景。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一一揭开了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我曾在一个初秋的午后,手捧此书,置身于一个典型的鲁西南村落,想象着那些古老的石墙和黛瓦之下,曾经发生过的喜怒哀乐,那些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书中对不同地域民居风格的细致描绘,例如黄河三角洲的“排排住”与胶东半岛的“院落深”,让我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即使是同属山东,不同地理环境孕育出的建筑特色竟如此鲜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筑材料选择的论述印象深刻,那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理念,体现了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智慧。那些关于房屋朝向、窗户开启角度、屋檐深度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建筑知识,而是蕴含着对日照、通风、采光等需求的精妙考量,是一种朴素而高效的生活哲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它更是一本关于山东人民生活史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阅读《山东传统民居村落》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程,一次与祖先对话的奇妙体验。我从未想过,那些散落在齐鲁大地上的寻常村庄,竟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对于村落选址的考量,例如避风、依水、邻近耕地等,都展现了古人对生存环境的深刻洞察与智慧。我时常会对照着书中的图文,想象着自己身处其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安详。那些描述村落内部空间布局的文字,例如“四合院”的围合之感、“前后两进”的等级之分,以及不同房间的功能划分,都让我对古代家庭结构和社会伦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关注,比如门楼的雕饰、窗棂的图案、屋脊的瓦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却往往承载着当地的民俗信仰、审美情趣乃至家族的历史传说。它们是无声的叙述者,诉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也激发了我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