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绸

丝路之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惠伟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探险
  • 古代文明
  • 中亚
  • 西域
  • 民族
  • 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5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51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路,道也;路,途也。路是往来通行的地方,路更是交流互动的场所。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条路的知名度和重要性可以与丝绸之路媲美。任何一部关于世界古代文明的叙事,都绕不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之于古代,犹如航空线、航海线、高铁、高速公路与互联网之于现代,堪称人类早期文明交流与互动的主干道。
  本书名为“丝路之绸”,“丝路”指的就是丝绸之路,包括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绸”是一个涵盖较广的词汇,从广义上讲,是各种纺织品和服饰及其相关的织造、刺绣、染缬、百衲等多工艺和文化;从狭义上说,就是丝绸,既包括生丝,也包括织造好的丝织品,尤以后者为主,即用丝制成的各种各样的丝织品,如绫、罗、绸、缎、锦等。“之”表明来历,包括考古出土的、民间使用的、文献记载的和图像表现的纺织品。本书正是希望用考古出土的或民间使用的丝绸织物(包括少量棉、毛、麻织物),结合相关文献,以珍贵的史实,来阐述丝绸在中国起源然后向西传播的过程,以丝绸为纽带,讲述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文明互鉴的故事。这正是丝绸之路的由来,也正是丝绸之路的精神。

作者简介

  茅惠伟 浸淫传统纺织与丝绸史研究近二十年,在《纺织学报》《丝绸》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包括《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丝绸史话》《甬上锦绣——宁波金银彩绣》等;参与南昌明宁靖王吴氏夫人墓出土织品、《黄金·丝绸·青花瓷——马可·波罗时代的时尚艺术》丝绸展品以及《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俄藏卷》丝织品的鉴定、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源起东方——丝绸的织造传奇
东方丝国
考古物证
文化宝库
丝绸之路——一条“丝绸”的路
文献与丝路之绸
丝绸与丝路货币
海丝与外销丝绸
丝路遗宝——丝路之绸的考古发现
始自长安
青海都兰
丝路明珠
新疆重地
境外发现
丝路之绸——丝绸的传播、交流与发展
丝路织锦
丝路刺绣
丝路染缬
丝路百衲
丝路之东——日、韩留存的中国丝绸
唐宋风物集
韩朝元明风


丝路之绸:历史的纹理与丝绸之路的传奇 图书简介 《丝路之绸》并非一本专注于描述古代丝绸贸易路线本身的书籍,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深邃的视角,剖析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的多重印记,特别是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和审美变迁的主题。本书旨在通过对特定历史侧面的聚焦与挖掘,展现出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无形脉络,这条脉络远比单纯的货物交换要复杂和丰富。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丝绸之路”与其说是一条地理上的路线,不如说是一个承载了知识、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文明走廊”。而“绸”(丝绸)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纺织品的范畴,成为了不同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宗教哲学的物质化象征。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画卷: --- 第一部分:物质的迁移与技术的秘密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丝绸生产技术的垄断与扩散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艺革命。 1. 桑蚕的起源与神圣的秘密: 本书详细考证了古代中国对蚕种和缫丝技术的严格保密制度。我们并非简单叙述“丝绸如何被制造”,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知识壁垒如何成为早期中国维护其经济和政治优势的关键工具。从《周礼》中对蚕事仪式的记载,到宫廷内严格的内廷操作,再到民间初期的缓慢渗透,这一过程充满了权谋、间谍活动和文化价值的博弈。我们将探讨朝鲜半岛、波斯以及拜占庭帝国为获取这项技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最终技术外流后,各国丝绸生产的本土化演变,例如波斯萨珊王朝的图案创新与拜占庭帝国对“神圣纺织品”的宗教化诠释。 2. 从纤维到货币:丝绸的经济形态: 丝绸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功能被细致梳理。它不仅是奢侈品,更是重要的军饷、外交礼物和硬通货。书中特别开辟章节讨论了罗马帝国因过度追求东方丝绸而导致的白银外流问题,这不仅仅是贸易逆差的记录,更是两种不同经济价值观冲突的体现。我们还将追溯丝绸在不同地域的标准化计量和信用体系建立过程,揭示其在跨文化贸易中充当“信任媒介”的角色。 3. 染色与图案的语言:色彩的密码学: 本书对丝绸的色彩运用进行了深度的符号学分析。例如,特定染料(如靛青、茜草红、以及稀有的紫红色)的获取难度,如何直接决定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书中对比分析了汉代云锦的几何抽象与唐代胡风图案的写实主义,探讨了异域文化元素(如拜火教符号、希腊化神祇形象)如何被巧妙地融入东方纺织品设计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混合语”。 --- 第二部分:信仰的载体与思想的流动 丝绸之路不仅运送了商品,更承载了宗教、哲学和艺术理念的传播。本部分聚焦于文化符号在物质载体上的附着与转化。 1. 佛经的丝绸装帧: 佛教东传过程中,丝绸作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和佛像幡幔,扮演了关键角色。本书侧重于探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大量丝织品文书和供养物,分析这些材料如何帮助佛经的“文本化”和“可见化”。我们考察了“绢本设色”技法如何从印度次大陆的湿壁画传统中汲取灵感,并在中原地区发展出独特的“丝绸绘画”美学,这种美学与传统纸本的笔墨趣味截然不同。 2. 宗教图案的变异与融合: 书中详细对比了佛教“七珍八宝”图案在丝绸上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道教的“八仙”或狻猊等元素并置。重点分析了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和祆教(拜火教)的符号如何在丝绸上留下短暂却深刻的痕迹,例如某些织锦中出现的十字架与莲花并置的景象,揭示了信仰之间相互渗透的张力与和谐。 3. 音乐与舞蹈的“软传播”: 丝绸不仅是视觉艺术的载体,也是对其他感官艺术的启发。书中探究了西域的胡旋舞、康康舞等如何在贵族阶层的丝绸服饰设计中留下印记,例如宽大的袖口和飘逸的裙摆设计,正是为了增强舞蹈的动态美感。丝绸成为了记录和想象异域生活场景的画布。 --- 第三部分:帝国的兴衰与丝绸的政治学 丝绸的力量,往往体现在对帝国权力结构的影响上。 1. 丝绸与边疆稳定:和亲的遗产: 本书深入研究了汉唐时期,丝绸在处理与匈奴、突厥、吐蕃等北方及西域游牧民族关系中的政治作用。丝绸并非仅仅是赏赐,它更是一种“文化归属感”的构建工具。通过分析特定织锦的纹样定制(如唐代“三色团窠纹”的政治意涵),我们可以洞察中央王朝如何通过物质馈赠来维系松散的宗藩体系。 2. 海上丝路的兴起与“绸”的重塑: 随着陆路交通的波动,本书探讨了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如何改变了丝绸的流向和生产重心。泉州、广州、威尼斯等港口城市如何成为新的交汇点,以及贸易主体从官府向私人商帮的转变,对丝绸的规格和利润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3. 欧洲的“丝绸痴迷”与殖民野心: 从拜占庭对“紫色”的独占,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对丝绸工业的争夺,再到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列强试图绕开中东垄断,直接获取原料和技术的努力,丝绸一直是欧洲财富积累和扩张欲望的催化剂。 --- 第四部分:当代的回响与文明的延续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现代,探讨丝绸之路的遗产如何影响我们当下的文化认知和艺术实践。 1. 考古的发现与历史的重构: 本书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对丝路沿线遗址(如楼兰、高昌、撒马尔罕)的考古发掘成果,特别是对残留纺织品的研究,如何修正了文献记载的片面性,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物质证据。 2. 丝绸之路精神的当代诠释: 本书审视了“丝绸之路”概念在现代地缘政治、文化交流和全球化叙事中的演变。它不再仅仅是历史名词,而是成为了一种关于开放、互鉴与共同繁荣的当代隐喻。 结语: 《丝路之绸》最终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图景:一条由纤维编织而成,跨越千年、连接万里的文明对话之路。 它邀请读者跳出对单一贸易路线的刻板印象,去感受那些在经纬之间流动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智慧。这本书是对人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种深刻致敬,证明了最柔软的物质,往往能塑造最坚韧的历史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具画面感了,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构建的场景。特别是对某个特定遗址发掘过程的描述,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亲历者一般,那种在尘土中发现千年秘密的激动心情,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我非常喜欢它没有回避历史中的残酷和复杂性,比如不同文化冲突时的摩擦和误解,这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真实可信,而不是一味地歌颂“和平交流”。书中穿插的一些民间故事和歌谣的引用,更是增添了一层文学性的色彩,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见功力,它没有采用严格的编年体,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贸易节点进行辐射式的探讨,使得读者能够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有一个立体化的认知。读完之后,我立刻去查阅了相关的考古发现,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我探索更深层知识的一扇门。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大众阅读的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很多关于丝绸之路的著作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尝辄止,但这本书恰好避开了这两个极端。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审慎,每一项论断似乎都有据可查,这给了读者极大的信心。更难得的是,它能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比如早期信用体系的建立、货币兑换的风险管理——用最直白的故事讲清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佛教东传过程中,那些翻译家们在语言转换上的巨大挑战和他们付出的心血,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分析“意译”与“直译”之间的哲学思辨,这超出了我原本对“贸易路线”的想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丝绸之路远不止是商品运输线,它更是一条知识和思想的河流,深刻地塑造了沿线所有参与者的精神世界。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担心会是那种老生常谈的叙事,但很快就被其独到的切入点所吸引。作者似乎对“边缘”地带的历史抱有特殊的偏爱,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些不常被史书提及的小城邦和游牧民族,正是这些“非主流”的角色,构成了整个贸易网络中最有韧性和活力的部分。这种对全局的掌控力,让人佩服。书中的笔触时而宏大,描绘帝国间的博弈与角力,时而又聚焦于个体,讲述某个工匠如何将异域的技艺融入到本土的创作中,这种大小结合的手法,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又不失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流动性”的哲学探讨,认为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种对既有秩序不断进行试探和重塑的过程。它读起来非常流畅,节奏感极强,仿佛你正和作者一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丝绸之路的辉煌》这本书,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历史的梳理简直是做到了抽丝剥茧的程度。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叙述,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遥远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尤其欣赏它对沿线不同文明交汇点的描绘,比如粟特商人如何在沙漠中建立起他们的商业网络,那种智慧和勇气,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中亚地区物产交换的细节描写,丰富得惊人,从西域的香料、玉石到东方的茶叶、瓷器,每一种商品的背后都似乎藏着无数个日夜的跋涉和艰辛。作者巧妙地将地理、贸易、宗教、艺术融合在一起,让你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领略了那个时代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这本书的地图绘制和插图也极其精美,虽然我不是专业历史学者,但光是看着那些古老的路线图和壁画的复原图,就能想象出当年驼队浩浩荡荡穿行于戈壁的壮观景象。它让我对“路”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相互渗透的伟大通道。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某一个朝代或者某一条具体的路线图上,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般的视角来审视整个交流网络。作者特别强调了“信息”和“技术”作为无形商品的巨大价值,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常常被忽略。比如关于造纸术和玻璃制造工艺的传播,书中详尽地分析了技术泄露的路径、被接收国的本土化改造,以及这种改造如何又反过来影响了技术的源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回馈循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今天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与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那种“微观全球化”究竟有何异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渐进式的,它从物质的交换开始,逐步深入到观念的碰撞,最后落脚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逻辑递进得非常自然且有说服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被大大地拓宽了,这本书提供了看待世界历史互动关系的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