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年,“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善自他宗”;学老者破除己见,“得离言之旨”。
作者简介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南华寺中兴祖师。大师多才多艺,通于史书,工于书法,长于诗文。一生著述颇丰,门人辑为《憨山老人梦游集》,其中会通儒释道三教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中庸直指》《大学纲目决疑》《春秋左氏心法》等。
目录
注道德经序
老子传
发题
发明宗旨
发明趣向
发明工夫
发明体用
发明归趣
上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
下篇
附录:观老庄影响论
精彩书摘
《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言世人竞有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释上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实效也。
盖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故日“争名于朝”。若上不好名,则民自然不争。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则民自然不为盗,故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可欲也,故动乱其心以争竞之。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故日“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麇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
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日“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日“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日“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
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日“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日“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也。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日“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文法极古,然察其微意,盖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辞。似此“为无为,则无不治”,乃述上古圣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谓”等语,皆引古语以证今意,或以己意而释古语者。且其文法机轴,全在结句,是一篇主意。盖结句,即题目也。读者知此,则思过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字一句者极多。人不知此,都连牵读去,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
前言/序言
予少喜读老庄,苦不解义。惟所领会处,想见其精神命脉,故略得离言之旨。及搜诸家注释,则多以己意为文,若与之角,则义愈晦。及熟玩庄语,则于老恍有得焉。因谓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也。以老文简古而旨幽玄,则庄实为之注疏。苟能悬解,则思过半矣。
空山禅暇,细玩沉思,言有会心,即托之笔。必得义遗言,因言以见义。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始于东海,以至南粤,自壬辰以至丙午,周十五年乃能卒业。是知古人立言之不易也。
以文太简,故不厌贯通,要非枝也。尝谓儒宗尧舜,以名为教,故宗于仁义;老宗轩黄,道重无为,如云“失道德而后仁义”,此立言之本也。故庄之诽薄,殊非大言,以超俗之论则骇俗,故为放而不收也。当仲尼问礼,则叹为“犹龙”,圣不自圣,岂无谓哉?故老以无用为大用,苟以之经世,则化理治平,如指诸掌。尤以无为为宗极,性命为真修,即远世遗荣,殆非矫矫。苟得其要,则真妄之途,云泥自别。所谓“真以治身,绪余以为天下国家”,信非诬矣。
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