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结合自己多年来为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历,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深入地剖析了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涉及自卑情结、社会兴趣、环境的变化、在家庭中的位置、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等方面。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批判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
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有助于父母和教师理解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有《生命的意义》(又名《自卑与chao越》)《洞察人性》《渴望chao越》《儿童教育心理学》《自卑感》等。
阿德勒的思想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伟大,因为其他理论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响。
——心理史学家杜安·舒尔茨(Duane P. Schultz)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心理学家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
第一章 导论………………………………………………………………1
第二章 人格的一致性……………………………………………………13
第三章 优势追求及其教育意义…………………………………………21
第四章 引导优势追求……………………………………………………36
第五章 自卑情结…………………………………………………………46
第六章 儿童的成长:预防自卑情结……………………………………57
第七章 社会情感及阻碍社会感发展的因素……………………………70
第八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心理状态及纠正办法…………………83
第九章 新处境:对心理准备的考验……………………………………90
第十章 上学后的儿童…………………………………………………100
第十一章 外部影响……………………………………………………115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127
第十三章 教育误区……………………………………………………139
第十四章 教育家长……………………………………………………146
附录一 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153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注………………………………………16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成年人而言,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自我认知与理性的自我引导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儿童教育的问题。不过,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儿童并未发育成熟,因此,引导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当然,成年人也绝非不再需要引导)。假如我们放心任由儿童自行成长,如果每个人生存的时间足够长,例如有两千年左右的时间,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之下成长,那么孩子们最终就会达到成年人的那种文明标准。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成年人必须关注和引导孩子的成长才行。
在这个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无知。对于成年人来说,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情绪和产生爱憎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本来就是够困难的了。因此,理解儿童,并且以正确的知识为基础去引导儿童,必然会加倍困难。
个体心理学尤其关注儿童的心理,这既是出于这门科学自身的原因,也在于它清晰地阐明了成年人的性格特质与成年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源。与其他心理学方法不同,个体心理学当中并不允许理论与实践脱节。它紧紧抓住人格的一致性,研究人格成长与表达过程中那种动态的努力。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实践理论,因为这种理论源于其对错误和谬论的认知。所以,无论是谁掌握了这种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或者个人本身),他都会马上看出,这种知识可以实际应用到引导人格成长的过程中去。
由于个体心理学所用的处理方法独具一格,因此它的诸多原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到了人格一致性的激发与引导,所以个体心理学在人类行为方面的任何理论都会反映出这些行为间的相互关联性,而这些行为也同样折射出个体的心理变化。因此,在开篇的这一章里,我们先从整体上对个体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介绍,在后续各章中再来更加详细地对这里提出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精神具有动态且有目的的追求。一个儿童,从婴儿早期开始,就在不停地努力成长,这种成长,又与一种无意识地形成的、却永远都存在的目标,即对于伟大、完美与优越的展望保持着一致。这种努力和形成目标的活动,自然反映出了人类进行思维与想象的这种独特本领,并且主宰着我们一生当中所有的具体行为。这种活动甚至还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并不是客观地进行思考,而是基于我们的目标与生活方式去思考的。
整体人格依据每个个体的存在而存在。每一个人,既代表了一种人格的一致性,也代表了对这种一致性的一种个人化塑造。因此,个人既是画作,又是画家。他是自身人格的画家,但作为一名画家,他既不是一个永不犯错的人,也不是一个彻底理解心灵与肉体的人。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相当脆弱、极其容易犯错,并且并不完美的人。
......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恰恰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自我概念”形成过程的细致描摹。它让我明白,孩子是如何从懵懂无知,逐渐认识“我”,并形成对自己价值的判断。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展示了家庭环境、同伴交往、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孩子的自我认知,以及这种自我认知对他们未来行为和选择的深远影响。这让我更加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书中关于“规则意识”培养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强调遵守纪律,更是引导我们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并学会如何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内化的规则意识。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比简单的强制命令更加有效和持久。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指导,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压抑负面情绪,而是引导他们去认识、接纳、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细微之处,也让我更加懂得,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智慧和爱的系统工程。
评分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理解和实践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著作。终于,我找到了《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认知偏差”在儿童教育中的影响的分析。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成年人可能存在的固有观念如何影响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以及如何避免“投射效应”等认知陷阱,从而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这对于我日常的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让我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到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行为的评判。书中关于“情感智力”培养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深度所在。它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如何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至关重要。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学习风格”多样性的论述,它提醒我们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而是要尊重并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通过了解不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能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热。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唤醒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人文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也让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在我浩瀚的书海中,《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实践智慧的育儿指南。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发展敏感期”这一概念时的精妙之处。它并非简单地告诉我们某个年龄段孩子会发生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敏感期对于孩子认知、情感、社交发展的关键意义,并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教育策略,帮助家长和老师抓住这些宝贵的时机,事半功倍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书中对“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游戏并非只是孩子消遣的方式,而是他们学习、探索、发展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开始更加重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并积极参与其中,与孩子一同探索世界的奥秘。此外,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讨,更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教授孩子如何思考,更是引导他们如何质疑、如何分析、如何独立判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赋能”,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长期性和深远影响,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温度的教育者的决心。
评分《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理解”的书。它帮助我跳出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更包容、更理解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的成长。书中的“依恋理论”部分,对我触动尤其大。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依恋的重要性,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依恋类型对孩子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提供了具体的应对策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在依恋方面存在挑战的孩子。这对于我在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还对书中关于“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印象深刻。通过对孩子画作的解读,能够洞察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绪,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沟通方式,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窗口,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此外,书中关于“逆商”培养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层维度。它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优点,更是引导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逆境中成长。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让他们能够坚韧不拔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渴望成为一个能够真正赋能孩子的教育者。
评分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简直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福音!我一直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感到好奇,但又苦于没有系统专业的知识去理解。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从儿童早期对世界的好奇心,到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挣扎,再到如何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书中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记得书里讲到关于“依恋理论”的部分,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婴儿时期那么黏人,以及这种依恋对他们未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心理学概念,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实际的教育场景中,比如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等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鼓励和肯定比严厉的批评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凭感觉在教育孩子,而是有了更加科学、理性的方法论。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是一本实践指南,让我能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育儿过程中的种种挑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成了塑造孩子人格的关键节点。比如,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训练,我尝试着应用在生活中,确实看到了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的进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儿童心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明智引路人。
评分《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它以一种深刻而人性化的方式,揭示了儿童人格形成和培养的奥秘。书中对“学习迁移”概念的深入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何孩子在掌握一项技能后,能够将其应用到其他相似情境中,以及我们如何能更好地促进这种能力的形成。这对于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鼓励孩子主动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还对书中关于“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的建议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遵守规则,更是关于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注意力、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让我意识到,自我调节能力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开始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练习自我调节的机会,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此外,书中关于“家长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一主题的探讨,更是让我感触良多。它强调了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让我更加坚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评分毫无疑问,《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是一本极具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书中最令我着迷的部分,是对“共情能力”培养的系统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共情的重要性,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观察、倾听、引导等方式,逐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这让我意识到,共情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开始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同情和关怀。我还对书中关于“创造力”培养的多种策略印象深刻。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创造力是“天赋”的狭隘认知,而是强调了环境、鼓励、探索等多种因素对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更加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鼓励探索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此外,书中关于“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儿童道德发展的曲折和复杂。它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引导和熏陶,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内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也让我更加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我们用爱和智慧去引导。
评分读完《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书中对“儿童大脑发展”与“行为模式”之间关系的阐释,让我对孩子的很多行为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行为在特定年龄段会出现,以及这些行为背后可能的大脑机制。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问题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或惩罚。我还对书中关于“积极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关注孩子的优点,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并帮助他们建立坚韧的品格。这与以往侧重于“纠正缺点”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并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他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此外,书中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孩子在同伴群体中的经历,对他们的社交技能、自我认同甚至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我更加重视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健康的友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理解并支持孩子的教育者的决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在于“人格”的塑造。这本书《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刻理解这一主题的大门。它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以扎实的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结合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我们勾勒出了儿童人格发展的完整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气质”与“性格”关系的阐述所吸引。它清晰地解释了先天气质如何影响孩子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而后天环境和教育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独特的性格特征。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不再简单地将孩子的某些行为归结为“天生”或“后天”,而是能更全面地理解个体差异的根源。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部分,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榜样的力量,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意识到自己才是他们最直接、最深刻的“教材”。关于“认知发展”的章节,更是让我对孩子看待世界、理解事物的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此外,书中对“道德发展”的探讨,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更是让我们“理解孩子”,并在此基础上,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共同成长。它所传递的理念,是关于尊重、理解和赋能,是关于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爱心、有担当的个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颠覆性的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人格形成与培养的教育经典》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理论,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网,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儿童人格形成的复杂过程。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孩子”。我一直以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任由我们去描绘。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孩子其实是一颗种子,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轨迹和潜力,而我们的任务,更多的是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恰当的引导,而非强制的灌输。书中的“动机理论”部分,让我对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奖励和惩罚”模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好奇心、成就感、归属感等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投入度和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关于“依恋模式”的分析,更是让我对过去与孩子互动中的一些困惑豁然开朗,它帮助我理解了不同阶段孩子情感需求的独特性,并学会了如何以更恰当的方式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支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温暖而坚定的语言,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和教育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